张艺谋陈凯歌:不是“一路人”,而是一部电影优质

编辑:周舟 | 时间:2023-10-09 00:24:27
来源:互联网
正文
编辑推荐

两部主旋律电影。

其中一部取得同期最高票房,另一部取得豆瓣最高评分。 这种“你我的较量”,让Sir恍惚回到了很多年前。

当时,“第五代”还是一个新名词。

但现在。

两人都七十多岁了。

他们都算得上是中国电影界的大师级导演了,为何还打架呢?

实际上。

自1984年首次合作电影以来,两人已经“相爱”了40年。

甚至效仿。

有趣的是。

当年让他们在一起的电影《黄土地》也是一部主旋律电影。

那么时隔多年,我们又回到了原点吗?

还是把车掉头?

因此,有人认为,一个导演无论多么前沿、多么牛逼,都无法逃脱内地时代的变迁。

真的是这样吗?

现在是2023年了,我们现在正在看张艺谋和陈凯歌。

也许。

除了“嘲讽”之外,还会有更多值得谈论的事情。

△张艺谋和陈凯歌拍摄《黄土地》时

01

不是“旅行者”

1979年4月,北京文艺界发生了两件大事。

一是“四月电影节”。

这是“十年”后中国首次举办的非官方艺术活动。 张艺谋作为观众观看了本届电影节。 结果,他大为震惊。 回来后他甚至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感觉自己的东西和别人不一样。 法比——

我的这些东西,真是太微不足道了!

一是“今日”诗会。

这是《今日》编辑部北岛等人组织的首次“诗歌朗诵会”。 陈凯歌作为成员参加了本次活动。 会上,他慷慨激昂,在玉渊潭坡上大声朗诵《北岛》、《食指》。 诗 -

别再沉下去了别再沉下去了

我的心在低声呢喃

鱼终于醒了

再次努力游向太阳

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清晰地描绘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

一个矜持、努力工作的人。

知识分子的狂野。

是的。

如果不是1978年恢复高考,这两个人是很难走到一起的。

在成为“主题总监”之前。

两者是天壤之别。

张艺谋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 父亲毕业于黄埔军校,母亲在医院工作,有两个弟弟。

不过,家庭构成并不好。

小学四年级时,老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信息收集表,上面有“家庭出身”一栏。 张艺谋看着它,写不出来什么,只能空着回家问父母。

他看似总是被动,但骨子里的性子却让他不愿意接受愤怒,也不愿忍住。

有这样一个例子。

据张艺谋棉纺八厂工友雷培云介绍,张艺谋1973年拍摄了一张题为《还我自由》的照片。

同事看到一个法国广告叫《给我自由》,想请张艺谋拍一个类似风格的广告。

张艺谋闻言,欣然同意:

我只想自由

在他的引导下,三五个朋友的表情各异。

随着一声点击,“给我自由”诞生了。

此时,张艺谋手里拿着他省吃俭用买来的相机。 他还不知道摄影将成为他自由的关键。

那么陈凯歌呢?

出生于首都北京,父母一个是电影导演,另一个先在国家电影局工作,后成为电影剧本剪辑师。

他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他年轻时就读过钱嘉的诗,饥荒年代还能偶尔吃到黄牛肉。 尽管父亲在“十年”中受到非议,内心感到恐惧,但他仍然站在“杀亲取义”这一边。

他似乎是一个总是主动出击、有自己的想法、充满朝气和自命不凡的人。

我还记得1969年的春天。

陈凯歌带着十袋特大号牙膏、五公斤糖果和一木箱书,下乡到云南西双版纳农垦局当工人。

他的朋友看着地图,用手指抚摸了半天,问他:你确定那还是中国吗?

云南和北京不一样。

云南山深、森林茂密、气候炎热。 一直以来,这里都是一片“瘟疫之地”。 但对于当时动乱的北京来说,它有秀山、秀水、自然风情。

这些都让当时的陈凯歌感到安慰。

“我肯定了自己”“我不再害怕”“我变得平静,感到轻松”“我开始相信自己”......

陈凯歌在自传《少年凯歌》中不断提到这句话。

我们在他身上确实可以看到传统文人的某种缩影。 他和他们会在大自然中找到诗意和安慰。

我还记得他们两个刚入学时发生的一件事。

刚到首都的时候,张艺谋对一切都非常感兴趣,尤其是电影。

于是第一次看外国电影的张艺谋仿佛就打开了话题,兴奋地请室友分享。

恰巧陈凯歌和田壮壮路过,看到了他们。

两人相视一笑,道:“刘奶奶来大观园了。”

张艺谋无疑听到了这句话,他变得更加沉默,更加勤奋。 手头拮据,买不起书,就抄书,抄了二十万字。

△张艺谋的手写笔记

张艺谋的优秀无疑是被陈凯歌注意到的。 有一次在摄影展上看到张的作品,陈凯歌脑海中浮现出“这个人不是一般人”的声音。

但当时他并没有太在意。

他依然是他的闲散诗人,与北岛、顾城、舒婷等人是民间文学团体“今天”的成员。

“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还很遥远。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今天只是今天!”

对于陈凯歌、张艺谋这一代人来说,这首诗是共同的心声。

而他们也在努力牢牢把握自己能拥有的“今天”。

02

时代巨浪下共同成就

时代。

对于这两个词,张艺谋和陈凯歌都发表了很多看法。

张艺谋在《十三邀》中说:

如果你能做好你的工作那就太好了。

你想超越谁的时代?

不用担心

让茶冷却

陈凯歌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现在《霸王别姬》拍不成,与我无关。 人与时代的关系就是鱼与水的关系。 只有在涨潮的时候才会有大鱼出现,而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就不会出现大鱼了。

任何时候,人都会被时代进步。

这不仅仅是关于你成为什么样的人。

它还会“强迫”你做某事。

至于张艺谋和陈凯歌,他们的“相爱相杀”历程,其实可以看作是中国电影40年的一个缩影。

例如。

他们电影制作的第一阶段。

合作掀起“第五代”浪潮的两部影片均以主题题材为主——

《黄土地》和《阅兵》。

为什么?

因为当时只有国有电影制片厂才能拍电影,而对于电影制片厂来说,能给这些年轻电影人的只能是没有多少大导演愿意接的题材。 。

但张艺谋和陈凯歌。

但他选择将这个主题作为“毁灭者”。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大家按照学校分配的成绩,各奔东西。

陈凯歌进入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张艺谋因“非正常招生”被分配到广西电影制片厂。

相距遥远的两人,应该不会再见面了。

在南方,张艺谋当摄影师,拍摄了电影《一和八》,被称为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

在北方,厂里有很多前辈,却轮不到陈凯歌施展才华。 他仍然默默无闻。

第二年,广州影视看中了西影的剧本《黄土地》。 导演已经确定了张艺谋,但导演还没有决定。

张艺谋推荐了陈凯歌,广州电影制片厂导演韦必达就花了四倍的薪水从北京第二次陈凯歌。

一对老同学得以重逢,兑现了“一起努力”的诺言。

但。

这次我差一点就失败了。

因为他们想做点“不一样”的事情,题材敏感,被工厂制止了。 艺术总监郭宝昌给陈凯歌出谋划策,让他把实际收藏的情况告诉工厂。

陈凯歌让在场所有人都哭了,中国电影史上开创性的作品《黄土地》就这样诞生了。

△《黄土地》剧照(来源:豆瓣)

对于张和陈来说,这次合作“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点关系”。 (陈凯原话)

然而,在拍摄了第二部电影《游行》之后,两人就分道扬镳了。

△《阅兵》剧照(来源:豆瓣)

张艺谋成为演员,主演了《老井》。 曾获得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陈凯歌也成为了一名演员。 虽然他只在贝托鲁奇导演的《末代皇帝》中客串了两次,但他却得到了贝托鲁奇的赏识。

△张艺谋、吴天明拍摄《老井》

等到两人重回导演界。

当他开始导演生涯的第二阶段时。

然而他们却分别凭借两部电影成就了第五代的辉煌——

“孩子王”和“红高粱”。

其中《孩子王》被很多人认为是陈凯歌最能体现其艺术才华的作品。

镜头设计和组成。

自此,陈凯歌的电影再也没有如此精彩。

而更重要的是“红高粱”。

一举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蜚声国际。

仔细一看,陈凯歌对这个奖项也有功劳。

柏林电影节的首选是陈凯歌的《孩子王》。 不过,《孩子王》被戛纳接拍,陈凯歌暂时撤片,给了张艺谋和《红高粱》机会。

△《红高粱》剧照(来源:豆瓣)

接下来。

张艺谋势不可挡,以平均每年一部的速度产出三部代表作:《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秋菊打官司》。

前两部电影均获得奥斯卡提名,《大红灯笼高高挂》荣获威尼斯银狮奖。 到目前为止,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中,张艺谋仅落后戛纳电影节之一。

据说,当张艺谋获奖的消息传出时,陈凯歌说道:“他?我的摄影师。” 总说别人比天还高的人,自己也很狂妄。

陈凯歌看似屏住了呼吸,但同时又显得满不在乎。 张艺谋多产的时候,他花了四年时间才拍了一部影片《边走边唱》。

这部作品让陈凯歌再次获得戛纳提名,但再次失败。

一般来说。

两人分道扬镳的第二期作品质量总体还是不错的。 他们注重形式感、反思问题和镜头语言,给电影世界带来了“现代”的感觉。

但。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逐渐开放,国有电影制片厂逐渐改变制作模式,开始“自负盈亏”,“为艺术而艺术”的道路已经行不通了。

这促使两人的第三阶段到来。

商业片领域也是如此。

两人最“叛逆”的作品发布——

《霸王别姬》和《活着》。

首先是陈凯歌。

一切失败后的转折发生在徐枫带着《霸王别姬》来到陈凯歌身边。

△ 从左到右:陈凯歌、张国荣、徐枫

编剧鲁伟说《霸王别姬》是一部二流小说。 陈凯歌回应称,卢伟的评价太高了,在他看来,这不过是一本三流小说。

但他们依然有信心自己能拍出一流的电影,只要——

“剧本里的一个字你都不能动。” 卢伟告诉陈凯歌。

卢伟写完第一版剧本交给陈凯歌后,在每个场景旁边写下了“上”“中”“下”,分别代表“满意”“需要交流讨论”“分别修订”。

每当路威写完一个麻烦的戏,陈凯歌就会请路威吃饭。

我们两个上了小马车,弯腰喝豆汁。 那时正值冬天,我们喝得满头大汗,在路边吹着北风,激情澎湃。 (里德语)

影片最终几乎完全按照鲁伟写的第二版剧本拍摄。 这恐怕在热衷于“讲故事”的陈凯歌的电影中是独一无二的。

不可否认,这也是陈凯歌最喜欢的故事,而且是他这一代人的故事。

里德说:

每个人都在压抑自己的能量,必须写下我们对历史的理解。 这是我们的观点,与别人无关。

△《霸王别姬》演员们合影

1993年,历时三年多完成的《霸王别姬》终于上映。

陈凯歌获得了他向往已久的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次年,同样由鲁伟编剧的《活着》上映,并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让张艺谋在欧洲三大电影节大满贯。

张和陈在山顶再次相遇。

卢伟后来说:

我很幸运。 我和张艺谋、陈凯歌合作的时候,他们正处于最纯粹的艺术阶段。 当时我就进入了梦乡,感觉我们终于开始了。

大家都很期待这两位导演的下一个巅峰会在哪里。

“但我没想到那会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终结。” (里德语言)

03

谁赢了?

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霸王别姬》和《活着》之后,两人一直在较量,​​陈凯歌始终处于劣势,甚至是一落千丈。

但先生不这么看。

其实归根结底,有时候,就是我们比较维度的差异。

例如。

第五代导演其实有一个“一生”的主题——

刺客秦。

可以是变体,也可以很直接,比如陈凯歌的《无极》、《赵氏孤儿》,张艺谋的《影》、《满江红》等等,都是谋杀统治者。

这是时代因素。

这次是陈凯歌率先出手。

1998年,拍摄《荆轲刺秦王》。

当时这部电影投资巨大,票房惨淡,被很多人嘲笑。 但多年以后,当我们再回顾这部电影时,我们会发现,我们一开始确实低估了它。

这不仅仅是镜头语言。

仅这个悲剧性的人物设计就是华语世界中最好的之一。

它对人性有基本的尊重。

△《荆轲刺秦王》海报(图片来源豆瓣)

那么张艺谋呢?

四年后,他拍摄了《英雄》。

同样的题材,包装成武侠片,使其成为内地首部票房过两亿的电影,并连续两周成为北美票房冠军。

每个人都有严肃的面部化妆。

△张艺谋与张曼玉在《英雄》片场

谁赢了?

从票房来看,确实是张艺谋迎来了所谓的“大片时代”,而陈凯歌的电影则在经过一番剪辑后终于上映。

但就质量而言。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看法。

说起来,虽然两人多年来一直在电影中分道扬镳。

但这是两人第一次同台竞技。

但这是奥运会。

因为这是这一代人成长环境所造成的“家国情怀”。 那一代人是在贫困贫困的环境中长大的,尤其是政治破坏导致我们经济一落千丈的那“十年”。 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国家强大,奥运会就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我们的强大。

几乎每个人都想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于是,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申办会上,陈凯歌念了一首诗,杜甫的《文官军带河南河北》。 显然,他想用他的浪漫和感性的书生气给评委留下深刻的印象。

好吧,他甚至没有通过第一轮演讲。

张艺谋制作了中英文两个版本的原创创作,对奥组委检查的22个项目都有非常完整的表述,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应急预案。

他的务实、冷静、得体,让他在两年后成为让14亿中国人民满意的乙方,被牢牢认定为“国师”。

这。

这也是今年国庆假期前他们唯一一次真正参赛。

04

“回归”主题?

曾经有一项调查说,年轻人更认同哪位“第五代豪门”?

结果,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张艺谋。

这也是事实。

纵观张艺谋历年的电影,包括《悬崖之上》、《一秒钟》、《狙击手》、《大河红》,不仅片约不断,而且口碑和票房都很高。 其中,《河红》更是赚了45亿。

除了徐克等人做出较大贡献的《长津湖》系列外,他最后一部独立执导的电影是2017年的《妖猫传》,票房5亿。

是能力问题吗?

先生,我认为这与个人性格和选择有关。

张艺谋为何坚持拍电影?

其实只要看它的题材和风格就可以理解。 以《坚如磐石》为例。 如果你不知道这是张艺谋导演的,你在看电影时绝对不会想到这个名字。

因为对于他来说。

他投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投与不投。 他喜欢的是电影本身。

他自己说:

如果我咬死

例如,我拍摄了《活着》

不拍照

直到今天我一直在拍这种类型的照片

是的,我可能活不下去

也许是另一个

我很高

特别符合某些预期

我很深刻

特别大师模型

他心里清楚,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必须“两条腿走路”。

他提供的是技术。

而不是思想。

所以这是否是主旋律对他来说并不重要。

他不想想太多。

他还是那个看完摄影展睡不着觉、连续三个星期跑出去练功的勤奋年轻人。

但陈凯歌不同。

他身上始终保持着一种知识分子的光环。 即使他表面上坚持精英主义,骨子里仍然渴望得到认可。

这是一个纠结、畸形的“理想主义者”。

就像很多人很困惑:为什么继《长津湖》之后还要拍《志愿军》?

答案也很简单。

《长津湖》只是一部类型片,而《义勇军》,陈凯歌的理想是把它拍成一部史诗片。 他觉得在这个时代,拍出真正的主旋律大片才能获得公众的认可。

他希望能够到达这个时代。

永远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在玉渊潭的山坡上吟诗,享受着目光的焦点。

就像我十四岁的时候一样。

他的父亲被监禁并受到批评。 陈凯歌在惊慌失措中推开父亲后,自己是怎么想的——

“但更深的恐惧是,即使在死后,我也永远不会被人群接受。”

△陈凯歌和他的父亲

他渴望被公众接受。

因此,虽然都是“回归”主旋律,但还是有区别的。 一个不选择,而另一个则“跳”进去。

一样的是。

面对这个时代,其实他们也没有太多的选择。

正如陈凯歌所说:

我想拍的很多题材都不能接受。 我并不是没有尝试过。 《霸王别姬》之后,怎么说呢,他们盯着我说不好听。 那么你认为你能做什么,对吗?

这不再是——

那是一个给厂家讲个生动的故事就可以过审的时代,是一个写个假剧本《偷龙转凤》就可以过审的时代,更何况是一个可以拿到钱的时代。获奖后正常发布。

这是一个即使题材通过审核,依然会“遇到很多麻烦”的时代。

导演其实很被动。

与其让投资者赔钱,或者被大众遗忘,不如走一条安全的路,用科技留住自己的存在感。

陈凯歌就是这样。

张艺谋就是这样。

很多著名导演一定都是这样的。

但那又怎样呢?

当所有新老导演都愿意接受同样的“选择”,当观众在观影时已经假设这部电影只有一个主题时,电影会变成什么样子?

就像《看起来很美》中的方枪一样。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惩罚和隔离后,曾经“自由奔放的灵魂”终于“适应”了规则,被老师允许和孩子们一起玩耍。

他“学得很好”。

看看他的表情,他真的很高兴吗?

或者。

自由增长的可能性消失了吗?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助理:不羁8包饭

查看全部
收到3674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