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就只从电影角度,聊聊陈凯歌导演的这部新电影优质

编辑:周舟 | 时间:2023-10-09 00:14:05
来源:互联网
正文
编辑推荐

我们就从电影的角度来谈谈陈凯歌导演的这部新电影吧——

《志愿军:英雄出击》

今天,我们就只从电影角度,聊聊陈凯歌导演的这部新电影

与其他影片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情景式呈现不同,陈凯歌导演用三部影片,全景式、多维度、立体化地呈现了抗美援朝的全过程。 。

作为三部曲的第一部,《志愿军:英雄出击》从抗美援朝战争决策背景开始,到平壤解放结束。

整部电影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抗美援朝战争的决策背景。

1950年6月,朝鲜爆发战争,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出兵干预。

中国决定“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元帅的带领下,渡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

今天,我们就只从电影角度,聊聊陈凯歌导演的这部新电影

第二部,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作战。

首战第一战成功。

第二次战役粉碎了“联合国”总司令麦克阿瑟关于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虚假主张。

今天,我们就只从电影角度,聊聊陈凯歌导演的这部新电影

与此同时,中国外交官开始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伍修权在联合国安理会发言,谴责美国对台湾的卑鄙武装侵略。

这被毛主席称为“闹天宫”、“告玉皇大帝”。 有效性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帝国主义霸权下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也是影片的第三部分。

今天,我们就只从电影角度,聊聊陈凯歌导演的这部新电影

影片分成三部分其实是非常明确的。

无论文武,从前线到后方,从军事到外交,无所不包。

这对于全方位立体地呈现抗美援朝战役确实很有帮助。

但问题是:

140分钟能容纳这么多吗?

或者:

陈凯歌能在140分钟内讲述如此复杂的故事吗?

就我个人的看法而言:

陈凯歌导演没能把这个故事讲好。

今天,我们就只从电影角度,聊聊陈凯歌导演的这部新电影

第一部分,抗美援朝决策部署。

在这部分文戏中,影片启用了很多资深演员。 唐国强和刘进的脸一出现,我就感觉很亲切,感觉就像小时候和父母一起看电视剧一样。

但也必须承认,有些肢体动作和线条设计过于程式化。

毛主席在作出抗美援朝决策和部署时,也曾在心里权衡过,克服了重重阻力。

影片试图用巨大的阻力来证明这个决定的不易,但在呈现反对的时候却是含糊而隐蔽的。

借用人物台词直接说明了所面临的诸多阻力,但在呈现会议场景时,反对的声音却被抛在了一边。

相反,所有的反对意见都集中在武器专家身上。 朱亚文在影片中扮演的武器专家的唯一作用就是列出当时中美之间的实力差距。

武器专家当然有可能认为,战争的胜利不太可能基于技术。 但这是抗美援朝决策部署的唯一阻力和唯一反对声音吗?

当然不是。

今天,我们就只从电影角度,聊聊陈凯歌导演的这部新电影

与其他同题材电影相比,抗美援朝的决策背景被全面呈现。 这就是这部电影吸引我的地方。

正因为期待,我希望能够真实地呈现那段历史,让人们明白为什么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最终做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

影片表面上呈现了深入的呈现,但实际行动却模糊不清。

这一段文戏名不副实。

今天,我们就只从电影角度,聊聊陈凯歌导演的这部新电影

第二部的武打场面是影片的亮点,也是整部影片中我觉得最不舒服的部分。

叙事散乱,特效差,让电影院里的每一秒都那么痛苦。

关于战争,影片采用了极其陈词滥调的呈现方式。

拍大轰炸现场,拍我军单兵,拍美国大兵的嚣张行为,喊我军的煽情口号。 这场战斗将会结束。

整个过程,完全没有陈凯歌的个人特色。 将战争场面剪成“长津湖”和“金刚河”,丝毫没有违和感。

这就是风格化拍摄。

更可怕的是,片中各种人物轮番经过,但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却屈指可数。

信息量太大,很难与人物相符。 明明是一场有计划的战斗,但在观众看来,这只是一场随机的战斗。

陈凯歌大概也知道信息量太大了,包括台词、字幕,甚至还有战斗地图的现场演示。

但台词解释不清楚,字幕和战斗画面过得太快,再加上明星阵容,让本就庞大的信息量更加难以消化。

看电影的时候,前排的大哥一直在说这是谁那谁,电影变成了一场明星鉴定大赛。

但如果说整部电影没有值得纪念的点那就错了。

陈凯歌毫不掩饰对儿子的爱。 看完整部电影,即使没有人记得,相信大家都会记住陈飞宇在灾难中幸存下来的勇敢和坚韧。

今天,我们就只从电影角度,聊聊陈凯歌导演的这部新电影

我们来谈谈第三部分。

外交与战斗的交织本质上是笨拙的。

战斗部分的实际血肉牺牲与外交阶段的“谴责”、“抗议”放在一起,反差十分明显。

外交队伍中,张颂文的手势、章子怡的眼泪、张子枫的钥匙、王传君的激动……都极其刻意。

今天,我们就只从电影角度,聊聊陈凯歌导演的这部新电影

陈凯歌再次在影片中没有投入太多的个人表达。

这部电影与市面上其他的反战题材没有太大区别。 这里的演员只是起点缀作用,真正涉及演技的部分很少。

唯一让我印象深刻的演技就是魏大勋。

影片中,魏大勋饰演毛岸英。

挺拔如松,温润如玉,不用知道他的名字,他就是站在那里的毛岸英同志。

今天,我们就只从电影角度,聊聊陈凯歌导演的这部新电影

他主动跟随彭总奔赴战场,并隔着窗户悄悄与父亲告别后出发。 他安慰、鼓励这位受过创伤的小战士。 他在炮火轰炸中丧生,最终成为彭先生眼中的一把黄土。 。

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了毛岸英短暂的一生。

令人印象深刻,令人回味无穷,令人难忘。

这也是整部电影中唯一让我觉得陈凯歌雕琢得很用心的部分。

想想毛岸英同志在爆炸事件中牺牲,壮烈牺牲时年仅28岁。 28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好年纪。

那个美国飞行员太可恶了! ! !

今天,我们就只从电影角度,聊聊陈凯歌导演的这部新电影

从电影角度来说,《志愿军》并不是一部好的战争片。

但话说回来,什么才是一部好的战争片呢?

至少需要做两件事。

首先,角色必须是活的。

战争之所以残酷,我们的战士之所以值得赞扬,就在于参加战争的人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去战斗的活生生的人。

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说着不同的方言,有着不同的性格,对战争有着不同的态度。 他们打斗时有自己的小习惯,贴身的衣服也有自己的故事。

他们并非生来勇敢,他们会害怕、孤僻、想家。

今天,我们就只从电影角度,聊聊陈凯歌导演的这部新电影

他们的脸不应该被宏大的叙事所模糊,他们的声音不应该被口号式的“爱国主义”压制。 抗战题材看多了容易疲劳,但好的抗战片永远有市场。

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在残酷的战场上奋战、英勇牺牲。 这段历史将永远触动人们的心。 一味的宏大叙事会影响这段话的打动人心的力量。

其次,战争必须是真实的。

真正的战争是我军英明有力,而对方却不一定愚蠢如猪。

真正的战争是有肉身的。 被子弹击中可以杀死一个人。 当一个人死了,他或她就死了。

中了几次枪倒地后,他又奇迹般地像正常人一样站了起来。 这难道不是对现代医学的挑战吗?

用对方的情报来凸显我军的威武,本来就缺乏说服力。 相反,也消解了电影气氛的严肃和战场的残酷。

今天,我们就只从电影角度,聊聊陈凯歌导演的这部新电影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一点是:

一部好的战争片的核心永远应该是反战。

请记住:

一部好的战争片会让你看完之后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不会让你咬牙切齿、热血沸腾、想去战场。

今天,我们就只从电影角度,聊聊陈凯歌导演的这部新电影

陈凯歌导演表示,《志愿军》是他从影40年最艰难的创作。

不知道这是宣法的噱头,还是他的真情实感。

然而如此程式化、缺乏个人表达的作品,居然被一位大导演称赞为40年来最费力的创作,这也令人震惊。

这不是主旋律的错,也不是观众审美疲劳的错。

这是电影本身的质量问题。

再说一件事:

如果你对《抗美援朝》历史感兴趣,我再次推荐历史学家沈志华教授的关于朝鲜战争和中苏关系的书和系列讲座。

这么说吧,在研究“中苏关系”、“中朝关系”领域,国内没有人比他更好。

终于。

让我们向志愿军战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查看全部
收到3835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