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的爆发使什么成为主要矛盾-抗日战争的爆发使什么成为主要矛盾,抗日战争,爆发,使,什么,成为,主要,矛盾优质

编辑:周舟 | 时间:2021-08-20 11:44:33
来源:互联网
正文
编辑推荐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确切的说应该是无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是中华民族与日本民族的矛盾。当时中国各个阶级阶层都团结起来,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共同为了中华民族的存亡而战。 抗战胜利后,中国依旧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仍然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此时外部的民族矛盾下降,内部的阶级矛盾上升,主要是国民党代表的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与共产党领导的以工人为主体的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意味着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等反动势力的失败,是无产阶级取得的前所未有的成功。建国之后,逐渐由以阶级斗争为主转变为以经济斗争为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转折点,开辟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扩展资料: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矛盾。战争胜利以后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这是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所造成的。在全民族战争中起作用的有各派政治势力,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由十年内战转为结成统一战线合作抗日,是抗日战争实现并坚持下来的基础。 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各派系,在抗战爆发前基本上掌握着国家政权,有蒋政权参加,才有全民抗战。共产党先把“反蒋抗日”改为“拥蒋抗日”,抗战实现以后又反复强调国共合作,强调全国团结抗战,就是说明了这个事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抗战胜利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矛盾是国共两党的矛盾。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

中国落后的生产力与世界的差距。应该和平解决民族内部矛盾,合力建设中国,尽快赶上世界的脚步,并走入先进行列。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A工人阶级同大资产阶级的矛盾B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的矛盾C中华

选A。B选项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在抗日战争之前就已经基本解决,C选项是国际关系,D选项是统治阶级的阶级矛盾,而不是整个社会的矛盾。社会矛盾应关乎人民的直接利益。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矛盾。战争胜利以后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这是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所造成的。在全民族战争中起作用的有各派政治势力,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由十年内战转为结成统一战线合作抗日,是抗日战争实现并坚持下来的基础。 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各派系,在抗战爆发前基本上掌握着国家政权,有蒋政权参加,才有全民抗战。共产党先把“反蒋抗日”改为“拥蒋抗日”,抗战实现以后又反复强调国共合作,强调全国团结抗战,就是说明了这个事实。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兴起、壮大,是抗日战争实现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本条件之一。共产党政治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创导者,军事上领导着敌后战场,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参加,全民抗战才有了力量重心。西安事变后,蒋政权由“攘外必先安内”转为准备抗日。 扩展资料 战争评价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战争史上的奇观。 第一,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它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受帝国主义奴役和压迫的耻辱,极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成为抗战的最强音和主旋律: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勤劳勇敢,不畏强暴、血战到底,自强不息,开拓创新。 第三,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日军最多,付出代价最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中国抗战的胜利创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国参与发起成立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有力地维护了世界和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抗日战争

"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中国人民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派之间的矛盾
8


抗战胜利后的三种建国方案并作出评价

阿东飒飒的撒奥德赛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内形式发生的新的变化是什么?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内形式发生的新的变化是什么?

在政治上突破了国民党一手遮天的局面。 经过抗战,中国共产党逐渐成长为可与国民党政权相抗衡的一股重要力量,在人口、地域、军队数量以及国际影响等各方面都获得了很大发展。 “八年以来,先生(指毛泽东——引者注)领导贵党努力抗战,在敌后守土为民,勋劳卓越,中外同钦。” 终于使“中国共产党居然强大到足与国民党分庭抗礼的程度”,而且“中国共产党自抗日战争以来,企图进一步广泛地动员组织民众,一有机会便极力主张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和停止国民党的一党独裁,结成各党派各阶层的民主联合政体”。 扩展资料: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形势 国际上,美苏两国对峙的新的世界格局影响着中国的国内局势;在国内,虽然和平与民主成为时代的强音,但国民党政府逆时代潮流而动,试图坚持其一党独裁。 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政治格局完全被战火所摧毁,取而代之的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这个新的两极格局的基石,就是二战后期由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领导人通过多次会谈和一系列协定而确立的雅尔塔体系。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统一战线新闻网-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

抗战胜利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及其实质是什么

国共两党的矛盾
实质是工人阶级的矛盾和地主阶级,买断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如何看待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拜托了各位 谢谢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国内阶级矛盾也在不断加剧和进一步激化。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继续上升,阶级矛盾有所缓和并开始下降。但此时,民族矛盾的份量还没有超过阶级矛盾,到西安事变前,阶级矛盾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西安事变是中国社会矛盾的转折点,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超过国内阶级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及全民族抗战的发动,成为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突出标志。抗日战争时期,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始终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其它矛盾都处于次要的和服从的地位。 关于"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是近几年史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许多学者从抗日战争的起点和第二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端着眼,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在以往研究"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中,有两种观点或提法比较流行。一种观点是主张"九一八"事变是抗日战争开端说的学者认为,"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矛盾降到次要的和服从的地位;另一种观点认为"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了,阶级矛盾下降了。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不恰当的。如是说,就无法解释"九一八"事变后到华北事变前,国共两党更加尖锐激烈的斗争,无法说明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的正确性与根据地发展的必要性。我们认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变化的标志就是中华民族和日本侵略者的矛盾上升了,突出了。由于这一变化,刺激了国内矛盾的变化,形成了这样一种复杂的情况:随着民族矛盾的扩大和发展,阶级矛盾也在不断加剧和激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在一段时间内同步增长;1935年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继续上升,阶级矛盾有所缓和并开始下降,但民族矛盾的份量还没有超过阶级矛盾,只有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才使国内矛盾大幅度下降,民族矛盾超过阶级矛盾和国内矛盾,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及全民族抗战的发动,成为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最重要标志。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始终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阶级矛盾和党派矛盾等都是围绕着抗日而展开的,是次要的和服从的矛盾。


如何看待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变化为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内社会矛盾发生了什么变化?

九一八事变之后,国内社会矛盾从国内矛盾转变为对外矛盾。


从九一八到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哪些变化

经历了由阶级矛盾到民族矛盾再到阶级矛盾的过程。


近代中国进行反侵略战争有什么意义

近代中国进行反侵略战争有什么意义

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的意义: 1、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2、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3、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在反侵略斗争中,中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的爱国精神,铸成了中华民魂。 扩展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的本质: 1、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中国也在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屈辱中开启了现代化之门。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最终赢得民族解放的历史。 2、中国近现代史是世界走向中国、中国被迫走向世界的历史,也是中国艰难走向现代化的历史。中国近代史,是中国社会发生大变动的历史,无论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国内生活到国际关系,变化的广度和深度,都是过去所有王朝无法比拟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近代史

二战中德国有没有计划让日本北进夹击苏军,日军为什么没有北进?

近代日本在对外扩张道路上一直存在北进与南进的战略选择问题。这种战略选择问题往往又伴随着日本陆军和海军之间对于各自在决策权力的分配、军备份额的比重等问题的争夺,显得复杂多变。北进战略主要以日本陆军为主导,其最终战略目标是以中国大陆为腹地,向西伯利亚扩张,主要假想敌国为苏联。南进战略主要以日本海军为主导,其最终战略目标是在确保对中国大陆的霸权地位后,再向太平洋地区进行扩张,主要假想敌国为美、英等国。 一、广田弘毅组阁,确立“南北并进”方针北进与南进之争由来已久。总的来说,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是以北进战略为主导。从征韩论到大陆政策,从中日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从吞并朝鲜到出兵西伯利亚,从九一八事变到扶植伪满洲国,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历届政府都把北进作为主要战略方向。 1936 年的二·二六事件是日本军事战略发生转折的标志。二·二六事件是日本陆军内部主张北进的皇道派和主张南进的统制派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事件平息后,皇道派势力被镇压,北进的主张退出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在军部的支持下,成立了完全服从于军部意志的广田弘毅内阁,军部加强了在政治中的发言权。 ▲日本关东军败北,被迫放弃北进计划,转入对苏防御按照军部的要求,广田组阁后不久便开始制定国策大纲和外交政策。陆军和海军从各自的利益考虑,在对外扩张战略上存在意见分歧。陆军以参谋本部作战课石原莞尔为代表,在考虑海军方面曾提出的意见并努力调整陆军省和关东军等的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国防国策大纲》,主张应首先倾注全力制服苏联后,再向太平洋地区扩张。不过,陆军的妥协并未换来“统一”,反而使海军方面南进气势高涨,结果加剧了分裂。经过激烈争论后,广田内阁确立了《帝国国防方针》第三次修正案,重新规定了战争对手的顺序问题,认为美国和苏联是最具威胁的战争对手,但无论是对美作战,还是对苏作战,都必须首先以中国作为作战基地。 进论和海军主张的南进论同时作为国策,确立起“南北并进”的方针。 二、七七事变爆发,积极北进转向择机北进1937 年 7 月 7 日,在卢沟桥附近演习的日军借口调查失踪士兵下落,在卢沟桥挑起事端,蓄谋占领卢沟桥和宛平县城。七七事变爆发,日本政府、军部就如何处置事件发生了意见分歧,出现了扩大派和不扩大派之争。扩大派极端轻视中国的抵抗意志,认为日本只要出动少量兵力,发动一场局部战争,国民政府就会屈服,日本从而可以迅速扩大在华北的势力,进而加强对苏战略态势。陆相杉山元甚至向天皇保证:“中国事变用一个月就可以解决。”不扩大派则看到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大致形成,中国军民的抗日呼声空前高涨,担心这时发动局部侵华战争会引发全面战争,从而导致对苏战备无法完成。 7 月 28 日,日军见不战而胜的策略已无法迫使中国屈服,遂向平津地区的中国军队发动总攻击,中日战端不断升级。8 月 13 日,上海事变发生,主战场移至上海。15 日,蒋介石下达总动员令,决定实施全面抗战。日本政府见“不扩大方针”中不战而胜或小战即胜的企图已无法得逞,遂决定放弃“不扩大方针”,宣称要采取“断然措施”。9 月 2 日日本政府又召开临时内阁会议,决定派遣大量师团陆续开往中国华北和上海地区,中日战争迅速升级。 战争初期,日军虽占有装备和战力上的优势,但在中国军队的英勇抗击下受到重创。中国军民的浴血奋战,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迫使日本不断增加兵力。1937 年末,日军为尽快打破僵持局面,投入中国战场的兵力达 16 个师团,相当于陆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二。武汉会战后,日本倾巢而出,国内仅剩下 1 个师团。本来用于对苏作战的兵力却投入到中国战场,这大大削弱了日军实施北进战略的实力,只能择机推行北进战略。 三、张鼓峰与诺门坎惨败,日本暂时打消北进念头苏联红军成立后一直没有打过比较正规的大仗,所以日本对苏军的战斗力是个未知数。但是,日军仍认为有希望战胜苏军,因为在历史上日本人与俄国人曾有过较量,并且日本人最终取得了胜利。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由于关东军中许多训练有素的步兵联队开往中国战场,北进计划只好暂时停顿下来,但日本的北进方针并没有放弃。 ▲诺门坎战役 1938 年 6 月 13 日,苏联内务部远东地区局局长李修科夫叛逃到伪满洲国。日本人从他口中了解到苏联“大清洗”的一些具体情况,日本军方据此判断苏联军队必然会因此受到很大影响,战斗力也必然降低许多。日本陆军一下子蠢蠢欲动起来。另一方面,由于日军正全力备战武汉会战,没有足够的力量准备对苏作战,所以日军高层有些犹豫不决。1938 年 7月底,一直跃跃欲试的日本陆军最终还是在张鼓峰附件发动对苏作战,挑起张鼓峰事件。一贯自认为“不可战胜”的大日本皇军,谁知同强大的苏联红军一交火,就被打得一败涂地。 事后,关东军副参谋长石原莞尔认为:“此次张鼓峰事件,苏联所恃以威胁日本者,则以日 本对华用兵故;日本忍辱屈服于苏联者,亦以日本对华用兵故。” 张鼓峰事件的惨败,使日本在推行北进战略上,重新评估了苏联的军事实力。但是,日 本并没有因此而彻底放弃北进战略。1939 年 5 月,日本关东军在参谋本部的策划下,再次 进攻苏联,引发诺门坎事件。诺门坎战役中,双方投入兵力达 20 万人,大炮 500 余门,飞 机 900 余架,坦克、装甲车上千辆,是亚洲史上第一场大规模的立体机械化战争。战争的结 果,日军受到重大损失,仅其公布的阵亡人数就达 7696 人,负伤 8647 人,下落不明 1021 人。日军发出“日本陆军史上最大的一次败仗”的哀鸣。经过诺门坎战役,日军在重新评估 苏联军事实力的同时,也为日本对外扩张政策提出了新的外交课题。由此开始,日本对进攻 苏联的北进战略顾虑重重。可以说,诺门坎战役日本是北进与南进战略转换的分水岭,此后 直到二战结束,日本再未有过主动北进的行动。 四、近卫文麿再次组阁,南进占据上风1940 年 7 月 22 日,近卫文麿再次被军部抬出组阁。近卫在组阁前三天,召集预定的新内阁外相(松冈洋右)、陆相(东条英机)和海相(吉田善吾)到其私人官邸密谈,这就是著名的“荻洼会谈”。此次会议,确立了日本将加强与德、意的紧密联系;与苏联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同时加强对苏战备;采取积极措施,把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英、法、荷、葡等殖民地纳入到“大东亚新秩序”中的扩张计划。 1940 年 7 月 26 日,近卫内阁制定《基本国策要纲》。7 月 27 日,近卫内阁在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上通过了《适应世界形势时局处理要纲》,明确指出日本将适应世界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迅速调整对外政策,把解决中国问题和南方问题作为日本今后外交重点。这两个政策性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日本对外扩张政策正式由北进向南进实行战略转换。 1940 年 9 月 7 日,德国特使斯塔玛到日本进行军事同盟交涉事宜。从 9 月 9 日到 26 日,日本外相松冈洋右与斯塔玛就军事同盟的实质性问题进行 17 次会谈,并于 1940 年 9 月 27日在柏林正式签署《日德意三国同盟条约》。日本与德、意结盟就意味着与英美决裂。对此,美国迅速做出反应,限制对日出口,援助中国抗战并加强与英国的合作。 为彻底扫除南进过程中的障碍,松冈洋右又提出了日、德、意、苏“四国军事同盟”构想,妄图把苏联拉入三国军事同盟,形成所谓的“四国军事同盟”。不过,这种“四国军事同盟”构想最终没有实现。为确保南进战略的顺利实施,1941 年 4 月 13 日,松冈洋右在访问柏林的回国途中,同苏联缔结了《日苏中立条约》。由此,日本通过与苏联缔结中立条约的形式,暂时解决了侵华作战和南进作战的后顾之忧。可以说,《日苏中立条约》的缔结,实质是日、德、意、苏“四国军事同盟”的一种畸变,同时,也标志着日本以侵略扩张为目标的南进占据上风。 五、苏德战争爆发,北进、南进举棋不定 6 月,德国开始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同日本驻德武官大岛浩多次秘密会谈,要求日本履行盟约,从远东进攻苏联。日本国内对于是北进还是南进陷入了举棋不定的状态。 日本从 1941 年 6 月 25 日到 7 月 1 日,连续召开了六次政府和大本营的联络恳谈会,专门讨论了进攻苏联问题。外相松冈洋右主张先北后南。他认为,由于苏德战争的爆发,苏联正集中力量抵御德国的入侵,远东地区必然空虚,应乘机北进,配合德国从东西两线夹击苏联。陆相东条英机主张先南后北,待苏联出现败势之后,只须举手之劳,轻取西伯利亚。参谋本部认为,陆军大部分兵力正在中国作战,能用于北进的兵力很少,应解决中国问题后再北进。海相则主张全力南进,这样既可以切断西方援华交通线,促进中国问题早日解决,又可以夺取南洋的丰富资源。 ▲德国进攻苏联,是日本北进的最佳良机 为了进一步解决北进和南进问题,7 月 2 日天皇召开御前会议,通过了《适应形势演变之帝国国策要纲》,表明了日本在当前形势下的“国策要纲”是“竭尽全力解决日本在华冲突”,“加速南进”,基本上确立了日本对苏德战争的立场。 苏德战争的爆发可以说是日本北进的最佳良机。但中国的持久抗战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日本无力北进。于是,日本当局只好对苏联采取“熟柿子主义”策略,即用柿子成熟后自动落地,譬喻待德国打败苏联后,日本再趁机以最小代价占领苏联远东地区。为了掩饰南进的战略意图,日本关东军于 7 月上旬在中国东北举行空前规模的军事演习,参加人员达 70 多万,飞机 600 架。如此规模的军事演习,立即引起国际上的关注。于是日

查看全部
收到8107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