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一小学重现古代入泮礼-西安一小学重现古代入泮礼,西安,一,小学,重现,古代,入泮,礼优质

编辑:周舟 | 时间:2021-08-14 18:34:46
来源:互联网
正文
编辑推荐

西安一小学重现古代入泮礼,什么是入泮礼?

入泮礼即古时学生的入学大礼。在古代,凡是新入学的生员,都需进行称为“入冸”的入学仪式。《礼记·王制》记载:“学童首先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 周诸侯的学校前有半圆形的池,名泮水,学校即称泮宫,见《诗·鲁颂·泮水》。后代学宫沿袭其形制。明、清两朝州县考试新进生员须入学宫拜谒孔子,因称入学为入泮或游泮。入学满六十年称“重游泮水”,为曾充秀才而享高寿者的庆典。 扩展资料: “入泮礼”的大致流程 第一个环节是“正衣冠”。古人有云:“先正衣冠,后明事理。”在这个环节里,学童们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为束修,六礼包括: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莲子,寓意为苦心教育;红豆,寓意为红运高照;枣子,寓意为早早高中;桂圆,寓意为功德圆满;干瘦肉条,是用以表达弟子心意。之后,便是学生间互相鞠躬,表示互爱互帮。 第四个环节,净手。学生们将手放到水盆里,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去除杂念,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心无旁骛。 此外,还必须填写“亲供”,相当于新生入学登记表,写下自己的“年龄、籍贯”。由于当时没有照片,所以还必须在“亲供”中注明“身中(即身高)、面白、或有须、或无须”,再由老师统一整理后送往各个学院。 “入泮礼”的各个步骤,都是根据《礼记》和《弟子规》而定。经历了这样的仪式之后,标志着学生们正式成为了孔门弟子,从此便踏上了“路漫漫其修远”的求学之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入泮

西安一小学重现古代入泮礼,这种入学仪式该推广吗?

我们都知道现在是开学季,随着开学季的到来,陕西西安一所小学登上热搜榜,萌娃穿汉服、点朱砂、行古礼充满了仪式感。 这就是近期,西安一小学重现古代入泮礼,开学第一天,590名新入校的孩子穿着汉服,站得整整齐齐,在老师的指导下,整装待发,端敬茶,点朱砂,给家长送书。重现了古代的开学仪式,弘扬了传统文化,充满仪式感。 在仪式中,能让孩子从小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孩子知道尊师重道。这种入学仪式值得推广吗?我觉得是可以推广的。因为,这些仪式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一些礼仪文化这些文化确实能让孩子受益终身,让孩子从小就了解一些传统文化总是没有坏处的,不过,具体怎么评价这件事情,就要因人而异了。但不得不说,这样的一个开学典礼简直燃爆了!也希望这些萌娃在新的学期能够开开心心,认真学习! 此外,在入泮礼中,同学们首先要经历的就是正衣冠,毕竟先正衣冠,后明事理。古人是非常重视仪表仪态的。比起学习,学生注重自己的仪表才是应该上的第一课。其次,就是拜先师,在古代,老师在社会中地位很高,古人所列举的应该受到特别尊重的对象"天、地、君、亲、师"中,老师就占有一位,所以尊敬师长是我国古代传统的美德。 入泮礼中,正衣冠后就要举行拜师礼。用来表示求学的诚心与恭敬心。 拜先师之后,接下来就是,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洗手寓意为净手净心,希望学生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最后一项就是开笔礼。这是中国古代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形式的称谓,也俗称破蒙。其中包括包括朱砂开智、打鼓明智、描红开笔等。 这一个小小的入泮礼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教育孩子学会尊师重道,孝敬父母,在庄严的开学礼当中让孩子感受到求学之路的"路漫漫其修远"。所以我认为入泮礼值得进行推广。


西安一小学重现古代入泮礼,该学校是如何举行的?

西安一小学重现古代入泮礼,该学校是如何举行的? 一、西安这个小学为什么要举行入泮礼?在古代,“泮”就是指学校。春秋时前期,鲁僖公为了兴学养土,在鲁国都城泮水岸边,筑起了规模宏大的泮宫。这是周代诸侯国中最早的学宫,相传孔子常带弟子游泮。以后各诸侯国争相仿效,也在国内修筑泮宫,开凿泮池。从此,泮宫就成了诸侯国大学的代名词。 《礼记·王制》记载:“学童首先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 这个小学为使学生体验古礼魅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确立人生信仰、传承尊师孝亲的美德 。新生入泮礼作为同学们重要的人生第一课,剔除了古代的繁文缛节,使学生以一种现代人的精神风貌继承民族的灵魂,希望学生树立人生信仰和信心,把人做好,把事做好,成就一生的梦想,振兴民族,为世界文明作出自己积极的贡献。 二、这个入泮礼的主要流程是什么?入泮礼仪式主要有八个环节组成,这八个环节分别是:入泮池、过壁桥,端正衣冠,击鼓明誓,行拜师礼,朱砂启智,“人”字开笔,拜谢父母,放飞梦想 。 首先是院长宣布仪式开始,然后国旗护卫队出旗升国旗、园旗和校旗,唱国歌,其次是主持人宣布会议的流程,领导嘉宾讲话,紧接着仪式的八个环节一一进行。最后是家长代表发言和学生进行的一些舞蹈表演留念等。 三、入泮礼类似的古代礼仪被我们重新用来教育孩子有什么意义呢?古代的礼仪,注重尊师重道,与人和睦相处,对比较浮躁的现代人来说,是很有教育意义的,而古文化的复兴,也正是说明了现代人对思想教育方面越来越注重,希望孩子将来能长成一个对社会有作用的人。我们伟大的祖先创造了这些礼仪,就是要用来教育我们的后代,让他们成为知礼仪懂礼仪的人。

西安一小学重现古代入泮礼,具体是何情况?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导致很多人都忘记了我们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文化习俗。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宝贵的传统文化应该得到重视和传承。 随着疫情逐步稳定控制住,国内各行各业开始复工复产,各个中学、大学也开始组织学生们陆续返校,大部分地区的小学也在紧锣密鼓的开学准备中。陕西省西安市的一所小学特殊的开学仪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引发人们关注是因为这所小学举行了特殊的入学仪式,入泮礼。入泮礼是我国古代开始盛行的,一种学生入学的典礼仪式。在古时候,入泮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仪式,学生们需要经过许多流程、步骤,才能完成入学。 2020年8月29日,西安市这所小学举行了隆重的入泮礼。五六百名新生们和所有学校老师们,统一着装传统的汉服服装。首先,由学校的校长向学生们讲述关于善的含义和意义;学生们在队列里排排站好,端正听讲,随后由老师们将学生们的服装需要整理的地方逐一进行整理,再按照步骤,首先让老师、长辈入座,学生们再依次向老师们进行行礼,行礼完毕后,老师给学生们点朱砂,并送给每位学生上面写着“善”字的白手帕,寓意让学生们时时念着要善良对待周围的人和物;再有家长和学生代表纷纷上台,用中国传统的毛笔写下“善”字。学生们在老师带领下,选取《诗经》中的选段进行朗诵。再伴随着传统音乐,学生们宣读誓文,伴随着学生们的朗朗宣誓,入泮礼也随之进行结束了。 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时刻牢记我们文化中的精华,更要从小抓起,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将之传承下去。

西安一小学重现古代入泮礼是怎么回事?

8月29日,陕西西安一所小学为590名新入校的一年级学生举行入泮礼。学生们身着汉服,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正衣冠、敬茶、点朱砂、家长赠书等环节。该校教师表示,重现古代开学典可以弘扬传统文化,也充满仪式感。 入泮礼仪式的庄严感能让学生感受到求学之路的"路漫漫其修远"。现今通过举行隆重的开学礼,希望学生可以如圣人孔子期许般做到:“学然后知不足”并且能借此活动感悟到学习机会的不易,珍惜读书时间。 扩展资料 “入泮礼”的大致流程 首先是“正衣冠”。古人有云:“先正衣冠,后明事理。”在这个环节里,学童们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为学童们整理好衣冠。《礼记》有云:“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先正衣冠,再做学问,看来这是古人们的共识。 整理好衣冠,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集合于学堂前。恭立片刻后,在先生的带领下,跨过一个半圆形的水池(泮池)之后,便会进行拜师礼。拜完孔子,再拜先生。而拜先生时,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修,六礼包括: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莲子,寓意为苦心教育;红豆,寓意为红运高照;枣子,寓意为早早高中;桂圆,寓意为功德圆满;干瘦肉条,是用以表达弟子心意。之后,便是学生间互相鞠躬,表示互爱互帮。 然后就是净手。学生们将手放到水盆里,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去除杂念,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心无旁骛。 此外,还必须填写“亲供”,相当于新生入学登记表,写下自己的“年龄、籍贯”。由于当时没有照片,所以还必须在“亲供”中注明“身中(即身高)、面白、或有须、或无须”,再由老师统一整理后送往各个学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入泮

西安一小学重现古代入泮礼,入泮礼是什么?

陕西西安一所小学为590名新入校的一年级学生举行入泮礼。学生们身着汉服,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正衣冠、敬茶、点朱砂、家长赠书等环节。该校教师表示,重现古代开学典可以弘扬传统文化,也充满仪式感。 在古代,凡是新入学的生员,都需进行称为“入冸”的入学仪式。《礼记·王制》记载:“学童首先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 那么入泮礼到底是什么呢?入泮礼,是中国传统中学童在新开学的第一天由启蒙老师讲授人生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教读书、写字,游泮入学-跨泮桥-经大成门-大成殿前-拜祭孔子像-行四拜礼,然后才可以开始学习、读书。在古代的时候,“入泮礼”是极为隆重的典礼,对每个读书人来讲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通过行入泮礼,既能表达长辈对晚辈成才的期望,也让孩子们在中华传统礼仪中接受中华传统的洗礼,以此激励孩子们勤学苦读、尊师孝亲、崇德立志、仁爱处事、学会做人,树立“善”、“正”行为规范,完成生命认知和角色认知,知聪识明,促进学生时代健康成长。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入泮宫,出府学,上青云路”。其中“入泮宫”指的就是在州县考试中了秀才的童生们入学做生员时所行的入学典礼。在古代,“泮”就是指学校。春秋时前期,鲁僖公在鲁国都城泮水岸边,筑起了规模宏大的泮宫。这是周代诸侯国中最早的学宫,相传孔子常带弟子游泮。“入泮礼”的各个步骤,都是根据《礼记》和《弟子规》而定。经历了这样的仪式之后,标志着学生们正式成为了孔门弟子,从此便踏上了“路漫漫其修远”的求学之路。

对于西安一小学重现古代入泮礼,网友怎么看?

8月29日,陕西西安一所小学为590名新入校的一年级学生举行入泮礼。学生们身着汉服,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正衣冠、敬茶、点朱砂、家长赠书等环节。网友纷纷表示:重现古代开学典可以弘扬传统文化,也充满仪式感。 据了解,古时学生的入学大礼。在古代,凡是新入学的生员,都需进行称为“入冸”的入学仪式。《礼记·王制》记载:“学童首先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 扩展资料: 使孩子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 要想让孩子喜欢传统文化,那么我们作为父母,就要先给孩子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像京剧等孩子,不一定会喜欢,但是我们可以从平时的言谈中,激发孩子对于传统文化的求知欲。 我们可以从小就培养孩子喜欢传统文化的兴趣,讲故事时可以介绍一下中国古人对于音乐的喜爱之情,如阳春白雪,表达对于乐器的追求等。 孩子喜欢热闹,我们可以带他们出去去一些庙会,去捏泥人的摊位面前,既玩得高兴,还可以接触传统文化。旅游也是一个比较好,知道传统文化的机会,像去一些南方旅游,当地的像戏曲就是传统文化的好的表现手段嘛。 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大聚集地,故宫就是其中最为代表之一,面对以前的历史,这时候孩子没有什么具体的概念,去了故宫就知道像家具以前是什么样子的,提高他们传统文化的的熟悉感。 参考资料来源:舜网-西安一小学重现古代入泮礼

西安市小寨小学的历史

中国,陕西省,西安市,街道,乡镇
理由:行政范围由大到小


西部有哪些小学

西部有哪些小学

1、兰州实验小学 甘肃省兰州实验小学创建于1913年10月,是甘肃省唯一一所教育厅直属的高质量、示范性小学。实验小学以其严谨的校风、严格的管理领全省小学风气之先。 优美的教学环境、科学的教学方式、优秀的教学质量,更使它在全省教育界声誉雀起,多次被评为全国、全省和市上的先进单位。 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2、重庆市人和街小学 人和街小学是四川省首批重点示范学校、重庆市第一所示范小学,学校围绕“人和为魂,和谐育人”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培育“和谐中国、和平世界的人和六质少年”的育人目标。 3、贵阳市实验小学 贵阳实验小学作为云岩区教育局直属全额拨款正科级公办小学。贵阳实验小学正式成立于1925年,原名贵州省立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925年更名为贵阳实验小学,1954年迁址于贵阳市中华北路342号,贵州省人民政府大门前。 贵阳实验小学占地面积23646㎡,设施齐全,有自然、音乐、美术、体育、书法、语音、多媒体教室、图书室、荣誉室、卫生室、电子琴室、舞蹈教室等专用教室及多功能活动大厅,整个校园装有双向监控、视频广播系统,曾荣获中央文明办授予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17年11月,贵阳市实验小学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 4、西安市实验小学 西安市实验小学始建于1950年,学校位于西安市尚德路125号,校园占地12.4亩(8266.9平方米)。现有教学班39个,学生2236人,在职教职工106人。 学校重科研,抓教研,始终坚持教育教学与科研、实验相结合。于1952年起,先后承担了全国“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汉语拼音教学”、55年、66年、77年全国数学教材实验任务的实验研究,参与国家、省、市、区级教育教学实验课题17个,其中8个已结题。 5、成都实验小学 成都市实验小学校址位于成都市人民中路一段22号,是一所现代化初级小学,该学校历史悠久、校园布局合理、师资力量充足、校容整洁、环境优美,并获“成都市义务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成都实验小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安市实验小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贵阳市实验小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重庆市人和街小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兰州实验小学

西安市到龙首村小学历史变迁

线路1: 从省艺术馆出发,乘坐705路下行(马腾空-大明汽车配件城),抵达龙首村. 约2.63公里
线路2: 从西闸口南口出发,乘坐719路(西航花园-胡家庙),抵达龙首村. 约2.87公里
线路3: 从西闸口南口出发,乘坐39路下行(火车站西-城北客运站),抵达龙首村. 约2.4公里
线路4: 从西闸口南口出发,乘坐519路(河滨丽景苑-余家寨),抵达龙首村. 约2.4公里


大雁塔小学的介绍

大雁塔小学简介大雁塔小学地处举世闻名的大雁塔西侧,毗邻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创办于1960年,原名西安市第三保育小学,1980年更名为“西安市雁塔区大雁塔小学”。大雁塔小学是雁塔区的一所直属小学。学校占地面积32296平方米,建筑面积10650平方米,学校现有教学班48个,学生3016人, 教职工140名,大学本科学历的有36人,大专学历的有92人,小学高级教师37人,先后有3名教师被评为陕西省特级教师,8人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1名“陕西省优秀教育工作者”8名省级骨干教师,12名市级骨干教师,2名西安市优秀教师。

礼貌、礼仪、礼节三者的区别是什么?

网友经常说日本“有小礼无大义”那小礼和大义分别是什么意思呢?有网友问,为什么说日本是一个“有小礼,而无大义”的国家。 日本这个国家,可以说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在唐代,日本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可以看得出来他们喜欢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并深受此影响,而且经过代代发展传承,形成日本特色的表面礼仪。当代的日本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彬彬有礼,秩序井然,一片“高素质”的景象。 中国风格的建筑,融入了一定的日本元素 去日本旅游或留学回来的同胞个个都会感慨日本人的素质之高,街道之干净等等文明的现象。笔者也对日本人的这一现象抱有极大的佩服,但这其中也深深的隐藏着一个问题。 日本人总是在一些细节上显现出他们的礼貌,表现他们素质,比如见人鞠躬、垃圾分类、礼让行人等等。但是当遇到一些原则性大事件的时候,他们却总会选择不正视、不面对,只有当国际舆论压力大时,他们就会展现出柔弱的一面,用标准的鞠躬礼,用不那么令人舒服的语调道个歉,然后不了了之。 南京大屠杀纪念碑 在这一点上中国感受最为深刻,日本美化侵华战争、否认南京大屠杀,这都是无大义的表现。所以他们的礼仪是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是展示文明面貌的窗口,但在大义上还是“不可一世”。 不可否认的是,日本国内肯定有致力于中日友好的人士,但在右翼势力和军国主义势力的煽动下,一旦有些问题,他们的枪口还会瞄准被他们视为敌人的人。 恕在下直言,这国旗…… 所以,中日友好是愿景,但防人之心不可无,小人太多。

礼节礼仪是什么?

  礼是发于人性之自然,合于人生之需的行为规范。
  个体, 有礼节, 守礼则文明,隆礼则相安而致治。
  群体,无礼节,无礼则暴乱,悖礼则相争而致乱。
  礼节是人和人交往的礼仪规矩。礼节是不妨碍他人的美德,也是自己行万事的通行证,礼节是人对人表示尊重的各种形式,包括动作形式和语言形式。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礼节的作用不容忽视,否则在社会上,免不了到处碰壁吃亏,届时悔之晚矣。相信没有人希望在无礼的行为背后引发的是七言八语,讪笑讥诮:“某人岂有此理、未曾受过教育、没有常识、粗卑不堪、不近人情、没见过场面、真讨厌、极可笑、远着他、少来往……”这一连串的名词,对自己的前途,一切的一切,会产生何种影响不用说大家都明白。
  礼仪;就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 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仪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
  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其基本的礼仪原则:
  一是敬人的原则;
  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
  三是适度的原则,适度得体,掌握分寸;
  四是真诚的原则,诚心待人。


礼仪知识大全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经过礼仪的起源时期、形成时期、变革时期、强化时期、近代礼仪的发展和现代礼仪的发展。 礼仪的起源时期在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前),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代)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整个原始社会是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较为简单和虔诚,还不具有阶级性。.礼仪的形成时期在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人类进入奴隶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成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礼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 在这个阶段,中国第一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家礼仪与制度。礼仪的变革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前221年),这一时期,学术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对礼教给予了研究和发展,对礼仪的起源、本质和功能进行了系统阐述,第一次在理论上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社会等级秩序划分及其意义。强化时期在秦汉到清末(公元前221~公元1911年),在我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尽管在不同的朝代礼仪文化具有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征,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直为统治阶级所利用,礼仪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的工具。这一时期的礼仪的重要特点是尊君抑臣、尊夫抑妇、尊父抑子、尊神抑人。 在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就是《陈太丘与友期 》,内容为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细节微言、涵泳无穷。“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尺寸之间起波澜,与下文问答中“待君久不至,已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呼应。友人“问”“便怒”“惭”“下车引之”,一波三折。其间,先称 “尊君”,骤然口不择言 “非人哉”,人物情态,栩栩如生。元方“门外戏”、一答一日、“入门不顾”,应对自如,宛若成人,表现出鲜明个性与独立人格。不论是情节上的起伏变化,还是人物情态上的自然生动,乃至文字之下隐藏着的本真性情、坦率品质,都值得我们琢磨品味。其中的礼仪也是值得我们去逐字摸索。 礼仪分好几个方面,比如行走礼仪、见面之礼以及称谓礼仪等等。我们一起来看看其具体要求。 坐、立、行走之礼。坐、立、行走、躺卧等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在中国古代也极受人们的重视。室内的地上铺有草编的席,室内的活动就在上面进行,特别是坐和卧,都离不开席。席是坐具,当然不能踩脏,所以古人是不穿着鞋在席上行走的,进屋之前必须先脱去屦[ju巨,草、麻等制作成的鞋]、履、屐[ji鸡,木制成的鞋]、鞮[di低,皮革制成的鞋]等,然后才能入室上席,也就是“入席”。 入室跣足在古代一直被认为是对主人极有礼貌的一种举动,随着椅子等家具的出现,人们才逐渐改变了这一礼节。所以,《礼记·曲礼》中有这样的规定:“侍坐于长者,屦不上于堂。” 古人入席之后,对“坐”的姿式也十分讲究,即跪地,两膝着地,臀部落在脚跟上。若两膝着地,臀不沾脚跟,身体挺直,则为跪。如跪而挺身,挺腰,又称为跽[ji忌,长跪]。如变坐为跽或变跪为跽,则含有起身告辞之意。但如果“箕踞”而坐,则是一种轻视对方、傲慢无礼的举动。所谓箕踞,是指坐时,臀部着地,两腿前伸,身体形似畚箕[benji本机,簸箕]。 在一般的场合下,尤其是朝廷、官府中,人们很注意坐的姿势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即所谓“坐有坐相”。如处于庄重严肃的环境下,则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坐不动);如是比较随和的场所,人们坐的时候,身体可稍稍向后坐;在宴饮时,则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利进食方便。 古人在行走过程也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故有行走之礼。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就光坐、立、行走都有这么多礼节,实在是五千年历史弥久。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传统的礼义标准。传统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当然现在我们对传统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 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

礼貌,礼节,礼仪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礼貌,礼节,礼仪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礼貌、礼节、礼仪联系:都是人们再交往中表示对对方尊敬的规范与准则。 礼貌、礼节、礼仪区别:指代不同、出处不同、侧重点不同 一、指代不同 1、礼貌: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 2、礼节:表示尊敬、祝颂、哀悼之类的各种惯用形式。 3、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方面的内容。 二、性质不同 1、礼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意念和行为,是言谈举止对别人尊重与友好的体现。 2、礼节:是指个人性的尊重形式。 3、礼仪:是指集体性的尊重形式。 三、侧重点不同 1、礼貌:以庄肃和顺之仪容表示敬意;尊敬。 2、礼节:是不妨碍他人的美德,也是自己行万事的通行证。 3、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上海的演变史?

上海的演变史?

上海,春秋属吴国。战国先后属越国、楚国,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别称为“申”。晋朝时期,因渔民创造捕鱼工具“扈”,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故上海简称“沪”。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上海县洋泾浜以北一带划为洋人居留地,后形成英租界。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以虹口一带划为美租界。 1956年经过行政调整,上海市辖区减为18个,辖15个市区和3个郊区。1958年,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将江苏所属上海地区的郊县划入上海市。 扩展资料: 上海话,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吴语上海话片。 上海话一般是指上海市区话,也就是现在被广泛使用和认同的上海主流通用方言。松江本地话是上海话的基础。 上海话是上海开埠以后吴语区各地移民口音在松江话基础上自然融合而成的新型城市吴语,成为吴语区的代表和共通语言。语音受移民中占优势的宁波和苏州两地影响巨大。 吴语上海话是上海文化及气质的载体,是海派文化的重要根基。上海话也和老洋房、弄堂、石库门、旗袍等一样,成为了上海风情的代表性符号。广义的上海话还包括上海郊区各大方言,上海郊区各乡镇属于典型的江南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海

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 国人喜欢以史为镜,从祖先那

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 国人喜欢以史为镜,从祖先那

这句话是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说过的一句话。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 “教训”前后指代是不一样的。后者指的是人类从各历史事件中获取的经验教训,前者指的是人类对这些经验教训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的结论:人类总是在重复同样的错误。 所以黑格尔真正想说的是,就像人不可能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国家每一次碰到的局面都是全新的、独一无二的,所以不可能固守教条,照搬历史经验。 扩展资料 黑格尔的国家观继承和发展了I.康德、J.G.费希特以来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他用哲学的思辨揭示国家的本质,反对17、18世纪的社会契约论从国家的外部特征解释国家的本质,认为国家不是契约的任意产物。 他的国家概念指的不是现存的国家制度,而是精神的国家理念。他认为现实的国家只是国家理念的表现。国家的本质在于它是伦理理念的现实,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的东西。

人教版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衡水内部资料人教版初中历史七至九年级知识点总结及中考总复习word文档 百度网盘 链接: 提取码: 2kdq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圆明园中有哪些历史文物

圆明园中有哪些历史文物

1、龙首铜像 龙首,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之一,原本是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铸造于清朝乾隆年间。资料显示,该系列兽首均由宫廷西洋画师意大利人郎世宁主持设计,法国人蒋友仁监修,宫廷匠师制作。19世纪中叶,英法联军入侵中国并火烧圆明园,自此,十二兽首铜像开始了长达百年的海外流落历史。 2、羊首铜像 羊首铜像,原圆明园 西洋楼 海晏堂前大水法铜像。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 圆明园西洋楼海晏堂的十二生肖铜像是在法国天主教传教士们的指导下为康熙皇帝所设计和制作的。从传教士们绘制的铜版画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十二生肖铜像左右一字排开,各六个,分别代表了一昼夜中的十二个时辰。 每到一个时辰,代表这个时辰的生肖铜像便从嘴里自动吐出喷泉,正午时十二铜像口中同时喷射泉水,这些铜像是西方人设计,在中国制造的,融东西方文化於一身。 3、猪首铜像 猪首铜像,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后被中国保利集团公司购回,现收藏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 流失海外143年的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像之一的猪首铜像,2004年03月17日下午乘专机由北京顺利抵达广州白云机场。21日起它将免费供羊城市民参观。

查看全部
收到8576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