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手工剪纸恐龙_废纸盒制作恐龙手工优质

编辑:周舟 | 时间:2022-02-08 09:41:18
来源:互联网
正文
编辑推荐

生活小技巧:几个手工技巧,生活上用起来很神

手工制作抽纸盒设计常识和技巧

  从蔡伦发明纸到现在,纸的种类也变得繁多,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类别也有一部分,不过最多的除了A4纸以外就是卫生纸了吧,而卫生纸也随着发展从简单的卷纸到手帕纸,还有抽纸。在许多地方抽纸盒也会一种文化或者说是趣味,会出现各种设计,卡通动物的,高贵典雅的,风格迥异,一些心灵手巧的小伙伴还会手动做一些抽纸盒,那么抽纸盒该怎么设计呢?   抽纸盒的样式有很多,最常见的是硬纸壳式的抽纸盒,还有串珠抽纸盒、挂墙抽纸盒、十字绣抽纸盒等。也可根据自己的风格自己制作一个抽纸盒。   抽纸盒的尺寸:21cm(长)×11.5cm(宽)×3.5cm(高)主要注意长度和宽度,高度就不用在乎了,因为四边都是中油自己的小广告和logo,纸巾盒尺寸:1440*760*890MM   内尺寸:1400*700*890MM 包装尺寸:1440*810*180MM 重量:21KG,使用方法:将本体展开,餐巾纸盒口朝下,装入本体的收纳部,将头靠卸下,将皮带穿过头靠,并调整到合适高度,毛巾也可悬挂,有拎手的塑料袋等可挂注意该塑料袋只是将脏污的餐巾。   在一些市场调差中发现了一下几点:   1、大部分抽纸包装盒都采用鲜艳花朵和植物及其藤蔓 作为主视觉效果,且色彩使用以蓝、绿、白居多。   2、绝大部分的抽纸包装盒都是以简单照片和插画作为视觉表现形式,设计感较弱   3、抽纸盒以纸质和塑料膜为主,形状基本上全是长方体型和圆柱形。   4、目前纸质装抽纸包装盒的开口大致只有两张,比较单一   5、构成元素在包装盒上的使用更能引起视觉效果,快速吸引消费者眼球,而目前市场上抽纸盒包装使用纯构成元素的品牌较少,常见的只有维达   一些设计师在保证实用的基础上将时尚元素融入抽纸盒的设计当中,为我们呈现许多抽纸盒创意设计的成功案例,使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当今时尚潮流,而且从中得到灵感和启发。   通过以上的介绍,想必大家对抽纸盒的设计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抽纸盒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装扮着客厅桌面,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手工制作抽纸盒,不一定要按照标准的规格,随自己的喜好来手中制作,搭配色彩、图案、材料,大小。废弃的纸箱挂历都可以用,这样做还可以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小伙伴们展开想象力,动手萌化自己吧。

手工木艺小知识作文

木艺让我沉醉作文 900字 走进木艺教室,一股清新的木头香气便扑鼻而来,我赶紧挑了个位置,将画纸压在桌子上。 有许多人问我,“你一个女孩子去锯木头干嘛?”也有许多人讨厌空气中满是木头碎屑的感觉,说脏,说会过敏,可我却深深地沉醉木头原始的清香。 走进储藏室,一眼就望见整整齐齐叠在架子上的木块,我轻轻擦拭一块米色小木块上的纤尘,感受着它的纹路与指尖摩擦时的真实质感。此刻,好像心底的一切杂念都消逝了,全世界就只有我和它——这块不起眼的,小小的木块。 我拿出铅笔盒和小三角刀,坐在课桌前,思索着要刻出什么图案来。猛然回想起,过几天就是我的好朋友张露尹的生日了,于是决定在上面刻一个“尹”字。 这也是我与别人不同的地方:他们喜欢将一块木头削成各种形状,再打个孔,沾点胶水,最后组合起来成一个作品,但我却喜欢无聊的在一块木头上刻字,想刻什么字就刻什么字,随心所欲。 我将小刀的刀头稍用力插进木块中,却不敢大意,生怕扎疼了它,再轻轻将小刀向前推,刀刃顺着木头的纹路一丝一毫地深入,只见一片木皮就从内到外翻了出来。然后我将刀头转了一个弯,向下一勾,“尹”的第一笔就出来了。 身后是机器钻木头的“呲呲”声,身旁是同学们的吵闹声,我却丝毫听不见,耳边只有小刀划过木头声音。我用小刀轻轻刮着那一道已经微陷的一竖,将略显粗糙的边缘磨平。扬起的木屑末好像漫天的雪花,在空气中制造出朦胧的美感,刀片贴着木头擦过的“刷刷”声响,好像细雨洗刷一般,此刻,一切烦恼尽抛脑后,之前还在担心期中考成绩以及下午的八百米测试,此时似乎都已经忘却了……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依然专心地刻着。飞扬的木屑调皮地钻进我的鼻子,引出我一个大喷嚏。我揉揉鼻子,又沉浸在我的世界里。这一刻,能牵动我情绪的只有这块木头,我会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而懊恼,可惜,也会因为特别漂亮的一刀而激动兴奋。 “尹”字终于出炉,虽然不怎么工整,美观,我却十分喜欢。 最初想到去木艺社仅仅因为想要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没想到现在居然成了我最喜爱的一项课余活动,以至于现在看到一棵树就想上前抱一抱。

推荐一本杂志,内容就是生活常识小窍门居多,有diy手工什么的,比较小清新的

《中华手工》是中国国内唯一一本公开发行的关注手工生活的杂志,由国内发行量最大的商业财经杂志《商界》打造。读者面向手工爱好者和消费者。资讯 ——具有手工概念的新品推介;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的手工业要闻发布,各行业协会、工美协会动态信息反映,各地与手工有关的展会活动通报等;手工与科技的最新成果。   大师——讲述工艺美术界内知名的大师的人生故事、艺术成就和作品赏析。   人物——讲述人与手工业、手工产品的故事。   品牌——体现手工在产品中具有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   专题——具有深度和延展性的主题报道。话题涉及手工文明、手工产业等各方面。   礼品——推介各类具备赠送价值的特色手工产品。   环球——国外特色手工市场、手工产品、手工地域风情等。   设计——介绍国际一流设计作品。   投资·收藏——推荐具有收藏和投资价值的艺术品、艺术类别。   国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报道。   行走——手工地理。   创业——用手工技艺、手工产品等进行创业的故事。   搜店——手工艺品特色店。   谈资——与手工有关的各种有趣的话题。   美家——具有强烈个性风格、充满手工元素的家居。   改造——非常独特、超乎一般人想象的手工作品。   玩家——手工新潮人物、发烧级玩家的故事。   圈子——手工爱好者圈子介绍、话题互动。   创意——手工爱好者、创意达人等具有新颖创意的手工作品展示。   印象——精品美文。   附赠册 (32开8页)——DIY教程。实用、美感。

运用数学知识可以做哪些手工?

语文中有个概念“名词解释”,数学中有没有?很多人肯定都摇头。然而,在长青小学丁杭缨老师带来的经典学堂第二十九课《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却把一堂数学课上出了“名词解释”的语文味道,让坐在教室内的50位三四年级小家伙,对三角形的三边有了最好的理解。 从先“动手”得出注解,再到把注解灵活运用到习题里,如此举一反三,学生学得津津有味。难怪课程开始时,丁老师做了一番小调查,全班50来位学生,主动要参加的不到十位;而一个多小时后,当丁老师宣布下课时,学生却不舍地问:“丁老师,你下午还会给我们上课吗?” (第二十九课) 课堂实录 从手工活开始 摸索三角形三边关系“名词解释” 刚上课,学生就奇怪了:桌面上怎么有一堆工具:电线、塑料吸管和剪刀。“不是说数学课吗,怎么像是手工课。” 丁老师布置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把一根吸管任意剪成三段,然后用电线穿在吸管内,把三小段首尾相连。猜猜会得到什么图形?一分钟不到,手工作品成形了:学生都围成了各种三角形(图① )。可是丁老师除了三角形之外,又拿出了两件作品,几段吸管平排在一起的图形(图 ② 和图 ③)。 盯着这些图形,学生们开始动脑筋了。 生一:“如果剪下来的三条边差不多长 ,就能围成三角形,要是差太多了,就围不成。” 生二:“要能围成三角形,必须其中两条边能竖起来,围不成,是竖不起来的。” 老师插嘴问:“为什么竖不起来呢?” 生:“太短了呀。” 老师继续扩展:“什么太短了?” 生:“两条边合在一起太短。” 至此,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学生得出了自己的第一个“口语化解释”:两条边合起来,比第三条边还短,就围不成三角形;两条边加起来超过第三边,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丁老师一提醒,这“加起来”在数学上即“和”,用数学语言修正一下,就是“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就能围成三角形”。 这一解释到底是对是错?课件上出现了三条线段,长度为4厘米、10厘米、5厘米,丁老师大声说:“4+10>5,符合刚才同学们得出的条件,可以围成三角形。”随即她演示起课件,可三条线段围成的不是图① 的三角形,却是图 ②。 怎么回事呢,丁老师“纳闷”了。这下,又得靠学生来帮忙了 生一:“因为4和5相加是9,比10要短,所以围不成三角形。” 生二:“应该是小的两条边的和大于长的那个边。” 这下,丁老师“恍然大悟”。一番修正,三边关系的正确“解释”出来了:较短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在数学课本上,又称为“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灵活运用解释 就好比语文中的造句 这“解释”已经注明了,接下来就是要对“名词”进行灵活运用,就好比语文中的造句。丁老师在课件上选出了四组线段,看看是否能围成三角形?第一组三边长为3、4、5,第二组3、3、3,第三组2、2、6,第四组3、3、5(单位均为厘米)。 有了以上明确的解释,学生一眼就看出了第三组不能围成三角形,2+2<6嘛!那其他三组能围成怎样的三角形?丁老师和大家依次来分析,她还神秘地补充说:“可别小看这几个三角形,每一个的背后可都有好玩的东西呢!” 先说第一组,自然数的知识学生已学过,3、4、5是三个连续的自然数。“是不是三个连续自然数都可以围成三角形呢?”丁老师又提问了。 生一:不一定。1、2、3不行,1加2等于3。 生二:0也是自然数,它也不行的。 师:回答得很好。那大家知道,3、4、5围成的三角形会是什么样子的? 这个知识点虽然课本上还没有学到,但课堂上知识丰富的小家伙不少,马上有人在接口说,“直角三角形”“勾三股四弦五”等。丁老师笑着说:“等大家到了初中,就会更好地认识它了。” 再说第二组,这个三角形学生都熟悉,异口同声答“等边三角形”。而第四组也不言而喻了,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在三个三角形中,丁老师笑着称,她对等腰三角形最感兴趣,准备给它动几次“小手术”:“三边是3、3、5,现在我想把5厘米的这条边换个长度,可以换成多少呢?” 马上就有学生举手了:“3加3等于6,所以换成1、2、3、4都可以的。” 随着课件的一个个演示,几个三角形都一一“露脸”,从“小的”“很窄”“又长又窄又瘦”“和塔尖差不多”,变成了“胖起来了”“面积大起来了”“变矮了”。细心的学生还学会了知识的联系:“当边长是3时,就变成和第二组一样的等边三角形。” 5厘米这条边“折腾”下来,丁老师又出新招:“保留5厘米边不变,我现在要变化其中一条3厘米边,可以换成几厘米呢?”学生已经很有经验,一个个互相补充: 生一:“1和2不可以,它们和3相加不会比5大。” 生一:“只要比2大就可以了。” 生三:“不是的,不能无限大,如果换成是100,那3加5就小于100。” 一番讨论,结果顺利得出:比2大、比8小,也就是4至7。 回到手工活 用联想带着问题出课堂 都说数学和生活联系密切,这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也不例外。比如小学一二年级经常出现的一个生活题,所有学生都有了理论上的解释:小明家到学校有三条路可以走,一条是两个点之间的线段,另外两条是要中间折一折,哪条路最近?不仅答案一下就明了,而且有了理论支持: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有名词有解释,从书本到知识,课堂看似接近尾声。这时,丁老师又把大家绕回到了开课时的手工活动上,不过这回的任务不一样:三段怎么剪,一定围不成三角形,你有什么好办法?第一刀要剪在哪里? 经过了这番“名词解释”,逆向思维也难不住学生:“中间剪一刀,那就围不成”“第一刀剪下后,如果第二刀剪在短的线段那一侧,也围不成三角形”“这第三刀要剪在长的那一段上,并且要超过全长的中间点”。 和普通课堂一样,课结束时,丁老师也给大家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与“和”对应的是“差”,三角形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明白了,两条之差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吗?带着这个思考,学生满足地走出了课堂。 课后互动 家长:每次期末考试复习时,孩子说他都懂了,书上的题目让他做,也的确会做的,可到了考试时,却还是有不少错误?是不是我们家长指导他复习的方法不对,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丁老师:的确,现在教材和书上的习题都偏简单,而考试总有一定的难度存在。问题的关键点不在家长,而在老师和学生这两人身上。老师要把教材教活,学生也不是死读书。关键就是学数学也需要联想,比如有“和”就要想到“差”,一条路知道如何走过去还要了解如何走回来,这就是可逆思维。锻炼这个思维的最好法宝就是“变式题”,比如条件的内容不断变化,条件与问题互换位置等。 家长在指导孩子复习时,可让他先看目录,然后想一下,这个单元学会了什么、最难的是什么、哪些是重点、哪些是自己还不懂的,让问题一一解决。在平时做练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准备一本错题本,平时错过的题目都要记录下来,在考试前有针对性地做一遍,加强巩固。 家长:我的孩子很奇怪,难的题目会做,反而简单的题目老是做错,我督促他再检查检查,往往要等到这时候才能发现自己的错误。你说他这粗心的毛病,怎么改啊? 丁老师:对于孩子粗心的毛病,一定要细化,必须弄清楚孩子为什么错。比如有些孩子是抄数字的时候抄错了,上一排还是13,下一排就写成15了,对这类孩子就要循序渐进地以鼓励为主,可以给他们一些目标鼓励,比如少抄错一题,给一颗五角星等。还有一些孩子则是知识本源上存在问题,比如“8+5”他始终认为等于12,这就要从根本上帮助孩子理解知识点。 家长:我的孩子数学底子不错,暑假里我就让他预习了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而现在一开学,老师开始讲上册的内容,他差不多已经准备开始预习下册的内容了。我这样的教育方法不知道是否可行? 丁老师:数学底子好的孩子,我不建议提前先自学课本知识,这样只会让孩子在课堂上不注意听讲,而其实老师讲课的内容不仅在课本上,更重在一种数学思维。建议这类孩子可以选一些奥数等题目来做,使得课堂上的知识能有更深的挖掘。而对于基础相对较弱的孩子,倒是可以适当提前预习,这样就能顺利跟上老师的进度,不至于落后。 课后留声 姚女士(九莲小学三年级丁一航家长):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刚开始老师让学生拼三角形,当时我也根本没有想到有后面的2、3种情况,大家想到的都是同样一个三角形。这对自己也是一个反思。这是我第一次去听课,对孩子,对课堂都有了更多的接触。我最大的收获是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只顾眼前,不是今天作业做完了或者考试考了100分就好了,我们更应该做的是考了100分以后应该怎样,最重要的是学习方法,要学会举一反三,数学是需要想象的。 廉女士(采荷三小四年级裘建立家长):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孩子从概念很模糊到很清晰,回家来之后还可以很细致地跟其他孩子说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怎么一回事,我感到很高兴。听了老师和家长的交流,我感觉以前自己做得不够好,对待孩子要更耐心地教育、引导。不能操之过急,像这位老师一样慢慢地教给孩子一个知识而不是灌输给孩子一个概念。以后会一直关注经典学堂这个栏目。 朱女士(文一街小学三年级赵泽恺家长):我的孩子还是三年级,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个知识接受起来有点困难,但是听了这堂课之后还是懂得了很多东西,我觉得主要是老师上课讲得很形象生动,从剪吸管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到启发他们去思考这一问题是个非常好的方法,孩子回家来能复述一些老师上课讲过的内容,我觉得这样效果就达到了。以后有这样的活动我们也会积极报名参加。

查看全部
收到9619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