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键力-氢键力,氢键,力优质

编辑:周舟 | 时间:2021-08-24 16:02:48
来源:互联网
正文
编辑推荐

什么是氢键

什么是氢键

氢键是分子间作用力的一种,是一种永久偶极之间的作用力,氢键发生在已经以共价键与其它原子键结合的氢原子与另一个原子之间(X-H…Y),通常发生氢键作用的氢原子两边的原子(X、Y)都是电负性较强的原子。 氢键既可以是分子间氢键,也可以是分子内的。其键能最大约为200kJ/mol,一般为5-30kJ/mol,比一般的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键能要小,但强于静电引力。氢键对于生物高分子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它是蛋白质和核酸的二、三和四级结构得以稳定的部分原因。 扩展资料 氢键的影响 1、氨在水中的非常大的溶解度与它和水分子间的氢键有关。 2、甘油、无水磷酸和硫酸具有较大的黏度。 3、邻硝基苯酚中存在分子内氢键,因此熔点较间硝基苯酚和对硝基苯酚低。 4、冰中水分子在冰晶体结构中空间占有率较低,因而冰密度较小,甚至小于水。 5、冰中每个水分子都按四面体方向参与形成4个O-H…O氢键。冰的熔化热为5.0kJ/mol,而冰中氢键键能为18.8kJ/mol,因此刚熔化的水中仍有大量的氢键。在4℃时,水氢键断裂(密度增大)和受热分子间距增大(密度减小)的趋势相等,因此4℃时水密度最大。这个温度对于水中生物至关重要,它保证了冬季时水中生物不至于因为水结冰而死亡。 6、分子内形成氢键常使酸性增强。如苯甲酸的Ka=96.2×10﹣¹²,而邻羟基苯甲酸的Ka=9.9×10-¹¹,2,6-二羟基苯甲酸可在分子内形成两个氢键,它的Ka=5×10﹣9。其原因是分子内氢键的形成,促进了氢的解离。 7、结晶水合物中存在由氢键构建的类冰骨架,其中可装入小分子或离子,参见甲烷气水包合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氢键

什么是氢键和范式力?

就是说呢,分子间作用力的主要产生原因是由于分子中原子的电子分布不均匀产生的电磁力.
氢键的力比化学键的键能小的多,但是又比一般的分子间作用力大,于是单拿出来.
氢键比分子键作用力大的原因是氢对电子的引力小,当形成氢与电负性大的元素的化合物时,氢的电子严重向另一原子偏移,于是电子分布严重不均匀(这词不严谨不科学-.-)所以产生的电磁力比一般分子间作用力大.
存在氢键的物质的熔点(m.p)、沸点(b.p)、溶解度(S)增加


范德华力是什么力,和氢键有什么区别

化学键有离子键、原子键、金属键三种,他们分别存在于离子型晶体、原子型晶体和金属型晶体的粒子之间。范德华力存在于分子型晶体中的粒子之间。范德华力与氢键不同范德华力存在于所有的分子型晶体中,而氢键只存在于含有氢键的粒子之间,如醇、羧酸,氨、水等含氢键的分子之间,这些分子的粒子之间既有氢键又有范德华力;而醚、卤代烃、烃、醛、酮等粒子之间只存在范德华力,没有氢键


氢键 分子间作用力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分子间作用力又叫做范德华力,它随分子的极性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对物质的熔点、沸点和溶解度有影响。
  氢键比化学键弱得多,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强。通常也可把氢键看作是一种相对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对某些物质的性质产生较明显的影响。
  分子间作用力指存在于分子(molecule)与分子之间或惰性气体(noble gas)原子(atom)间的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van der waals),具有加和性属于次级键。
  氢键(hydrogen bond)、范德华力、盐键、疏水作用力、芳环堆积作用、卤键都属于次级键(又称分子间弱相互作用)。
  氢键属不属于分子间作用力,取决于对“分子间作用力”的定义。按照广义范德华力定义[引力常数项可将各种极化能(偶极(dipole)、诱导(induced)和氢键能)归并为一项来计算],氢键属于分子间作用力。按照传统定义:分子间作用力定义为:“分子的永久偶极(permanent dipole)和瞬间偶极(instantaneous dipole)引起的弱静电相互作用”那么氢键不属于(因为氢键至少包含四种相互作用,只有三种与分子间作用力有交集,但还存在最高被占用轨道与另一分子最低空余轨道发生轨道重叠)。
  氢键既可以存在于分子内也可以存在于分子间。其次,氢键与分子间作用力的量子力学计算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另外,氢键具有较高的选择性,不严格的饱和性和方向性;而分子间作用力不具有。在“折叠体化学”中,多氢键具有协同作用,诱导线性分子螺旋,而分子间作用力不具有协同效应。超强氢键具有类似共价键(covalent bond)本质,在学术上有争议,必须和分子间作用力加以区分。
  若错误的将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卤键看成等同作用,那么分子识别、DNA结构模拟、蛋白质结构堆积,就根本不可能研究了。所以在学术上,这些弱相互作用都统称为次级键。


氢键与范德华力的区别是什么?

氢键与范德华力都是分子间,但在形成和结构上还是有区别的。
1、形成不同
氢键:在蛋白质的a-螺旋的情况下是N-H…O型的氢键,DNA的双螺旋情况下是N-H…O,N-H…N型的氢键,因为这些结构是稳定的,所以这样的氢键很多。此外,水和其他溶媒是异质的,也由于在水分子间生成O-H—…O型氢键。因此,这也就成为疏水结合形成的原因。
范德华力:极性分子的永久偶极矩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极性分子使另一个分子极化,产生诱导偶极矩并相互吸引。
2、作用力不同
氢键:氢原子与电负性大的原子X以共价键结合,若与电负性大、半径小的原子Y(O
F
N等)接近,在X与Y之间以氢为媒介,生成X-H…Y形式的一种特殊的分子间或分子内相互作用。
范德华力:分子间作用力只存在于分子(molecule)与分子之间或惰性气体(noble
gas)原子(atom)间的作用力。
扩展资料:
氢键属不属于分子间作用力,取决于对“分子间作用力”的定义。按照广义范德华力定义[引力常数项可将各种极化能(偶极(dipole)、诱导(induced)和氢键能)归并为一项来计算],氢键属于分子间作用力。
按照传统定义:分子间作用力定义为:“分子的永久偶极和瞬间偶极引起的弱静电相互作用”那么氢键不属于(因为氢键至少包含四种相互作用,只有三种与分子间作用力有交集,但还存在最高被占用轨道与另一分子最低空余轨道发生轨道重叠)。
氢键既可以存在于分子内也可以存在于分子间。其次,氢键与分子间作用力的量子力学计算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另外,氢键具有较高的选择性,不严格的饱和性和方向性;而分子间作用力不具有。
在“折叠体化学”中,多氢键具有协同作用,诱导线性分子螺旋,而分子间作用力不具有协同效应。超强氢键具有类似共价键(covalent
bond)本质,在学术上有争议,必须和分子间作用力加以区分。
氢键对化合物熔点和沸点的影响:
分子间形成氢键时,化合物的熔点、沸点显著升高。HF,H20和NH3等第二周期元素的氢化物,由于分子间氢键的存在,要使其固体熔化或液体气化,必须给予额外的能量破坏分子间的氢键,所以它们的熔点、沸点均高于各自同族的氢化物。
值得注意的是,能够形成分子内氢键的物质,其分子间氢键的形成将被削弱,因此它们的熔点、沸点不如只能形成分子间氢键的物质高。
硫酸、磷酸都是高沸点的无机强酸,但是硝酸由于可以生成分子内氢键的原因,却是挥发性的无机强酸。可以生成分子内氢键的邻硝基苯酚,其熔点远低于它的同分异构体对硝基苯酚。
由于具有静电性质和定向性质,氢键在分子形成晶体的堆积过程中有一定作用。尤其当体系中形成较多氢键时,通过氢键连接成网络结构和多维结构在晶体工程学中有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氢键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范德华力


氢键与范德华力的区别

氢键与范德华力的区别

氢键与范德华力都是分子间,但在形成和结构上还是有区别的。 1、形成不同 氢键:在蛋白质的a-螺旋的情况下是N-H…O型的氢键,DNA的双螺旋情况下是N-H…O,N-H…N型的氢键,因为这些结构是稳定的,所以这样的氢键很多。此外,水和其他溶媒是异质的,也由于在水分子间生成O-H—…O型氢键。因此,这也就成为疏水结合形成的原因。 范德华力:极性分子的永久偶极矩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极性分子使另一个分子极化,产生诱导偶极矩并相互吸引。 2、作用力不同 氢键:氢原子与电负性大的原子X以共价键结合,若与电负性大、半径小的原子Y(O F N等)接近,在X与Y之间以氢为媒介,生成X-H…Y形式的一种特殊的分子间或分子内相互作用。 范德华力:分子间作用力只存在于分子(molecule)与分子之间或惰性气体(noble gas)原子(atom)间的作用力。 扩展资料: 氢键属不属于分子间作用力,取决于对“分子间作用力”的定义。按照广义范德华力定义[引力常数项可将各种极化能(偶极(dipole)、诱导(induced)和氢键能)归并为一项来计算],氢键属于分子间作用力。 按照传统定义:分子间作用力定义为:“分子的永久偶极和瞬间偶极引起的弱静电相互作用”那么氢键不属于(因为氢键至少包含四种相互作用,只有三种与分子间作用力有交集,但还存在最高被占用轨道与另一分子最低空余轨道发生轨道重叠)。 氢键既可以存在于分子内也可以存在于分子间。其次,氢键与分子间作用力的量子力学计算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另外,氢键具有较高的选择性,不严格的饱和性和方向性;而分子间作用力不具有。 在“折叠体化学”中,多氢键具有协同作用,诱导线性分子螺旋,而分子间作用力不具有协同效应。超强氢键具有类似共价键(covalent bond)本质,在学术上有争议,必须和分子间作用力加以区分。 氢键对化合物熔点和沸点的影响: 分子间形成氢键时,化合物的熔点、沸点显著升高。HF,H20和NH3等第二周期元素的氢化物,由于分子间氢键的存在,要使其固体熔化或液体气化,必须给予额外的能量破坏分子间的氢键,所以它们的熔点、沸点均高于各自同族的氢化物。 值得注意的是,能够形成分子内氢键的物质,其分子间氢键的形成将被削弱,因此它们的熔点、沸点不如只能形成分子间氢键的物质高。 硫酸、磷酸都是高沸点的无机强酸,但是硝酸由于可以生成分子内氢键的原因,却是挥发性的无机强酸。可以生成分子内氢键的邻硝基苯酚,其熔点远低于它的同分异构体对硝基苯酚。 由于具有静电性质和定向性质,氢键在分子形成晶体的堆积过程中有一定作用。尤其当体系中形成较多氢键时,通过氢键连接成网络结构和多维结构在晶体工程学中有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氢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范德华力

水的三态变化主要是氢键还是范德华力在变?为什么?

水的三态变化是不同程度的破坏与形成氢键的过程. 冰到水:融化时破坏约三分之一的氢键,水到冰同理逆推下就行了 水到蒸汽:破坏所有氢键,蒸汽到水同理逆推 冰到蒸汽:类似水,破坏所有氢键,不过冰里氢键多些,蒸汽到冰同理逆推 因为严格意义上来说,氢键不属于化学键 所以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我复制的,觉得说的挺好


壁虎的脚为什么能黏在墙上,和范德华力还是氢键有关系,既然他和墙之间的力那么大;有怎么拔下来?

壁虎与墙之间的力是范德华斯力,这种力的产生是由于壁虎脚上的刚毛及其精细分支与墙体分子的距离足够近,虽然每根刚毛所受的力比较很小,但是由于刚毛数量众多,使之可以累积可观的吸引力。
壁虎可以通过局部收缩刚毛(注意,不是同时收缩。)逐渐减少这个力量的,最后把脚移位的。(当然,这个动作是很快的,因此看起来也很自然)


是范德华力还是氢键的作用力大?

氢键


对于氢键A-H...B,为什么A,B的原子半径越小(尤其是B),氢键键能越大?

半径也称为键长,键能与键长的平方成反比,所以,键长越大键能越小,反之变然。如果不明白,你可以拿宏观世界中的万有引力做例子,引力与半径的平方成反比,距离越近,引力越大。


Cl和N的电负性都是3.0,那么Cl能形成氢

Cl和N的电负性都是3.0,那么Cl能形成氢
氢键形成时所放出的能量,称为氢键的键能.氢键键能的大小,与X和Y的电负性大小有关,电负性越大,则氢键越强,键能也越大;氢键键能也与Y原子的半径大小有关,半径越小,则越能接近X—H,因此,氢键越强,键能越大.例如,F的电负性最大而半径很小,所以,F—H…F是最强的氢键,O—H…O次之,O—H…N又次之,N—H…N更次之,而C—H一般不能构成氢键.Cl的电负性虽颇大,但因为它的原子半径也大,所以氢键O—H…Cl很弱,


比较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和金属晶体之间的溶沸点大小,谢谢帮忙!

不同类型晶体熔沸点判断

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除少数外)>分子晶体

金属晶体有的很高,如钨,铂;有的则很低,如汞,镓,铯同种类型晶体熔沸点高低判断

(1)同属原子晶体:可通过比较原子半径的大小来比较,一般半径越小,熔沸点越高

(2)同属离子晶体:离子所带电荷越多,离子半径越小,则离子键越强,熔沸点越高

(3)同属金属晶体:金属所带阳离子越多,离子半径越小,则金属键越强,熔沸点越高

(4)同属分子晶体1.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一般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熔沸点越高2.组成和结构不相似的分子晶体,分子的极性越大,熔沸点越高


为什么碳氢键的键能小于碳氧键,不是键长越小,键能越大吗?

CO键是双键,两对共用电子对形成的作用力,肯定比一对共用电子对的作用力大。


怎么比较热稳定性

怎么比较热稳定性

1、单质的热稳定性与键能的相关规律 一般说来,单质的热稳定性与构成单质的化学键牢固程度正相关,而化学键牢固程度又与键能正相关。 2、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形成的气态氢化物就越稳定。同主族的非金属元素,从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渐弱,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渐弱;同周期的非金属元素,从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渐强,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渐强。 3、氢氧化物的热稳定性:金属性越强,碱的热稳定性越强(碱性越强,热稳定性越强)。 4、含氧酸的热稳定性:绝大多数含氧酸的热稳定性差,受热脱水生成对应的酸酐。一般地 ①常温下酸酐是稳定的气态氧化物,则对应的含氧酸往往极不稳定,常温下可发生分解; ②常温下酸酐是稳定的固态氧化物,则对应的含氧酸较稳定,在加热条件下才能分解。 ③某些含氧酸易受热分解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得不到对应的酸酐。 5、含氧酸盐的热稳定性: ①酸不稳定,其对应的盐也不稳定;酸较稳定,其对应的盐也较稳定,例如硝酸盐比较稳定 ②同一种酸的盐,热稳定性 正盐>酸式盐>酸。 ③同一酸根的盐的热稳定性顺序是碱金属盐>过渡金属盐>铵盐。 ④同一成酸元素,其高价含氧酸比低价含氧酸稳定,其相应含氧酸盐的稳定性顺序也是如此。 扩展资料: 热稳定性分类: 1、建筑学 在周期性热作用下,围护结构或房间抵抗温度波动的能力。 2、电器 的热稳定性是指电器在指定的电路中,在一定时间内能承受短路电流(或规定的等值电流)的热作用而不发生热损坏的能力。 3、化学 在化学方面,热稳定性反映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的难易程度。物质的热稳定性与元素周期表有关,在同周期中,氢化物的热稳定性从左到右是越来越稳定,在同主族中的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则是从下到上越来越稳定,也就是非金属性越强的元素,其氢化物的热稳定性越稳定。 4、生物 指的是DNA碱基中G与C之间形成3个氢键而A与T之间形成2个氢键,氢键数越多,其DNA分子的热稳定性越好。 5、其他 试样在特定加热条件下,加热期间内一定时间间隔的粘度和其它现象的变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热稳定性

氢键是化学键还是分子间作用力

氢键是化学键还是分子间作用力
氢键和范德华力是属于分子间作用力,这个说法是对的,但氢键和范德华力属于次级键,这个说法有点误会。正规的描述应该是:范德华力的强度比化学键的键能要小1-2个数量级,氢键的强度通常比范德华力强一点,与弱的化学健(次级键)的强度相比,属于同一数量级。
严格来说都不是

化学键包括:离子键 共价键 金属键
它们分别存在于 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 金属单质 中。
NaCl(大多数盐,除氯化铝)都是离子化合物
HCl(大多数非金属化合物和氯化铝)都是是共价化合物
化学键存在于原子之间,分子间作用力存在于分子之间(如二氧化碳分子之间,氯气子之间)

分子与分子之间只有两种力: 分子间作用力 和 氢键。
常见的有:
分子间作用力:卤族单质气体(氟氯溴碘)
氢键:水 氨分子


范德华力和氢键属于次级键,而次级键属于化学键的一种。可是为什么书上说氢键和范德华力属于分子间作用力

氢键和范德华力是属于分子间作用力,这个说法是对的,但氢键和范德华力属于次级键,这个说法有点误会。正规的描述应该是:范德华力的强度比化学键的键能要小1-2个数量级,氢键的强度通常比范德华力强一点,与弱的化学健(次级键)的强度相比,属于同一数量级。


不同化合物分子间力的类型有哪些

化合物的话一共有范德华力主要存在与一般分子之间包括气体,液体,特别指出,氢与氧氮会形成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原子键,这是类比较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只存在于Si等少数化合物中,还有就是离子键


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分子间作用力的强弱排序,谢谢

离子晶体中阴阳离子间的作用力就是离子键分子晶体中分子间的作用力叫分子间力,也叫范德华力共价键是分子晶体中分子内部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作用力或者原子晶体中原子间也是共价键金属键是金属晶体或者合金中存在的


纳米颗粒与高分子间的作用力怎么表示

氢键么。。。我瞬间想到的是应力集中。。。


什么是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的作用力是怎样的

高分子分子间作用力对聚合物的结构性质有何影响??????

首先,这是一个很庞杂的课题。如果感兴趣可以参考专著。
简要说起来是这样的:
分子间作用力指范德华力和氢键,在高分子中由于分子量很大,分子链很长,分子间作用力是很大的,远远超过了组成它的化学键的键能。因此,在高聚物中,分子间作用力起着更加特殊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离开了分子间作用力来解释高分子的聚集状态、堆砌方式以及各种物理性质是不可能的。
高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通常用内聚能或内聚能密度来表示。内聚能△E定义为克服分子间作用力,把1mol液体或固体分子移到其分子间的引力范围之外所需要的能量,而内聚能密度(cohesive energy density)是单位体积的内聚能:CED=△E/V
对线型高聚物,内聚能密度小于290MJ/m^3的高聚物都是非极性高聚物,这些高聚物一般易于变形、富有弹性,可用作橡胶;内聚能密度大于420MJ/m^3的高聚物,有较好的机械强度和耐热性,如果分子链结构比较规整,还能成为优良的纤维材料;内聚能密度在290-420MJ/m^3之间的高聚物,适用于作塑料使用。


高分子分子间作用力对聚合物的结构性质有何影响???

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是由聚合物结构决定的。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影响材料的性质,如熔点、Tg温度、结晶性能等。


分子间有作用力?这个作用是是什么力?

吸引力和排斥力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以及化学键与物质的密度有什么关系?

.........
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分子的质量非常小引力作用不到千分之一
主要是电磁力起作用


如何从分子间作用力(氢键)角度分析为什么冰的密度比水小

在液态水中,水分子通过缔合成的分子团比较小,通常是(H2O)2,(H2O)3,形式存在,都是平面结构,空间利用率很高,所以分子间的间隙也较小,排列的较紧密,使得总体积较小。当水结成冰时,水分子由于之间的氢键,内部是以一个水分子为中心,四个水分子将其抱住,呈现正四面体的空间结构,即缔合成的水分子团是(H2O)5,由于正四面体是一个立体结构,形如网状结构,内部有较大的空间没有被水分子占据,空间利用率很低,所以冰中的水分子间的间隙较大,排列的较松散,使得总体积较液态水大。 冰变成水是等质量变换,冰的体积大于液态水,根据ρ=m/v,所以冰的密度比水小。

怎么比较离子键,共价键,氢键,分子间作用力等能量级的差别及作用力的特点?

一般的相互作用力(强度)大小排序:
离子键>共价键(配位键)>氢键>分子间作用力

各种作用力的特点简介:
一、离子键:
概念:离子键是由电子转移(失去电子者为阳离子,获得电子者为阴离子)形成的。即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由于静电引力所形成的化学键。离子既可以是单离子,如Na+、Cl-;也可以由原子团形成,如NO3-等。
性质:离子键的作用力强,无饱和性,无方向性。离子化合物总是以离子晶体的形式存在。

二、共价键
概念:共价键是化学键的一种,两个或多个原子共同使用它们的外层电子,在理想情况下达到电子饱和的状态,由此组成比较稳定和坚固的化学结构叫做共价键。其本质是原子轨道重叠后,高概率地出现在两个(多个)原子核之间的电子与两个原子(多个)核之间的电性作用。
性质:有饱和性、方向性。

三、配位键
概念:配位键是一种特殊的共价键。当共价键中共用的电子对是由其中一原子独自供应时,就称配位键。配位键形成后,就与一般共价键无异。成键的两原子间共享的两个电子不是由两原子各提供一个,而是来自一个原子。
性质:一种极性键。配位化合物是比较复杂的分子间化合物,是稳定的结构单元,可以存在于晶体或溶液中,可以是正离子或负离子。

四、氢键
概念:与电负性大的原子X(氟、氯、氧、氮等)共价结合的氢,如与负电性大的原子Y(与X相同的也可以)接近,在X与Y之间以氢为媒介,生成X-H…Y形的键。这种键称为氢键。
性质:可以在同种分子或不同分子之间产生。形成的物质结构较化学键来说不稳定,分子间存在氢键时,物质的熔点、沸点将升高;而有分子内氢键的化合物的沸点、熔点不是很高。

五、分子间作用力
概念:分子间作用力按其实质来说是分子间的吸引力。分子间作用力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力: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
性质:是一种存在于所有相邻分子之间的电性相互作用力。


谁能帮忙总结一下乙醇,苯酚,乙醛,乙酸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一、乙醇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
(一)、乙醇的组成和结构
乙醇的分子式为C2H6O,官能团是—OH(羟基),结构式为 ,结构简式为CH3—CH2—OH或C2H5—OH或CH3CH2OH,分子中含有两种类型的氢原子。
(二)、乙醇的性质
1.物理性质
乙醇是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乙醇俗称酒精,易挥发,能够溶解多种无机物和有机物,能跟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2.化学性质
(1)取代反应
2CH3CH2OH +2Na——→2 CH3CH2ONa +H2↑
CH3CH2OH+HBr△—-→CH3CH2Br+H2O
CH3CH2OH+HOCH2CH3浓H2SO4————→140℃CH3CH2OCH2CH3(乙醚)+H2O
(2)氧化反应
CH3CH2OH+3O2点燃—-→ 2CO2+3H2O
2CH3CH2OH+O2Cu或Ag——————→△ 2CH3CHO(乙醛)+2H2O
(3)消去反应
CH3CH2OH 浓H2SO4————→170℃ CH2=CH2↑+ H2O
(三)乙醇的制备和用途
1.乙醇的制备
(1).发酵法
淀粉 淀粉酶————→△葡萄糖酒化酶————→△ CH3CH2OH+CO2
发酵液中乙醇的质量分数约为6%~10%,经蒸馏可得95%的工业乙醇。含乙醇99.5%以上的酒精叫无水酒精。用工业酒精与新制CaO混合,再经加热蒸馏的方法得到无水乙醇。
(2).乙烯水化法
CH2=CH2+ H2O 催化剂——————→加热、加压CH3CH2OH
所用的乙烯可以由石油的裂解大量生产。
2.乙醇的用途
乙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医药、香料、食品、化妆品、油脂等工业;乙醇也用作燃料,是一种清洁能源。医疗消毒用的酒精中乙醇的质量分数为75%。
二、乙醛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
(一)、乙醛的组成和结构
1.乙醛的分子式是C2H4O, 结构式是H-׀H׀HC-׀׀OC-H, 结构简式是CH3CHO,
官能团是-׀׀OC-H(醛基)。
2.乙醛可看作乙醇的氧化产物,比乙醇少了两个氢原子;从结构上看,乙醛可看成由甲基和醛基相连而构成的化合物
(二)、乙醛的性质
1.物理性质
乙醛是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其沸点低(20.8℃),易挥发,能跟水、乙醇、氯仿等互溶。
2.化学性质
(1)加成反应:加H2被还原成乙醇,表现出氧化性。
CH3CHO+H2Ni———→△ CH3CH2OH
(2)氧化反应:易被氧化成乙酸,表现出还原性
2CH3CHO+O2催化剂————→△ 2CH3COOH
CH3-׀׀OC-H +2Ag(NH3)2OH温水浴 —————→ CH3-׀׀OC-ONH4 +Ag↓+3NH3+H2O(银镜反应,用来检验醛基的存在)
CH3-׀׀OC-H + 2Cu(OH)2△————→ CH3-׀׀OC-OH+Cu2O↓+2H2O (用来检验醛基的存在)
乙醛也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三)、乙醛的制法和用途
1.乙炔水化法:CH≡CH+H2O催化剂————→△ CH3CHO
乙烯氧化法:2CH2=CH2+O2催化剂——————→加热、加压 2CH3CHO
乙醇氧化法:2CH3CH2OH + O2Cu———→△ 2CH3CHO+2H2O
2.乙醛是有机合成的重要原料,主要用于制取乙酸、丁醇、乙酸乙酯等。
(四)、最简单的醛是甲醛。甲醛又叫蚁醛,是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甲醛的35%~40%水溶液叫福尔马林,具有杀菌和防腐能力。
甲醛具有防腐能力,但有毒。一定条件下甲醛可被H2还原为甲醇,也可被氧化为甲酸,还可与苯酚发生反应。甲醛与苯酚用于生产酚醛塑料。

三、乙酸的组成、结构、性质和用途
(一)、乙酸的组成和结构
1.乙酸的分子式是C2H4O2,结构式为 ,结构简式为CH3COOH,官能团为-׀׀OC-OH(羧基)。
2.从结构上看,乙酸可看成由甲基和羧基相连而构成的化合物。
(二)、乙酸的性质
1.物理性质
乙酸又名醋酸、冰醋酸,它是食醋的有效成分。纯净的醋酸是一种无色、易挥发的、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溶于水和乙醇等溶剂。
2.化学性质
(1)弱酸性 CH3COOH CH3COO -+H+。
具有酸的通性,酸性强于碳酸,弱于盐酸。
CaCO3+2CH3COOH——→(CH3COO)2 Ca +CO2↑+H2O
CH3COONa+HCl——→CH3COOH+NaCl
(2)酯化反应
酸和醇起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作酯化反应。酯化反应一般是羧酸分子里的羟基与醇分子里的羟基上的氢原子结合成水,其余部分互相结合成酯。(酸羟醇氢,出水成酯)
CH3COOH +CH3CH2OH浓H2SO4————→△CH3COOCH2CH3+H2O

(三)乙酸的的用途
冰醋酸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之一,它在有机化学工业中处于重要地位。醋酸广泛用于合成纤维、涂料、医药、农药、食品添加剂、染织等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冰醋酸按用途又分为工业和食用两种,食用冰醋酸可作酸味剂、增香剂。可生产合成食用醋,用水将乙酸稀释至4-5%浓度,添加各种调味剂而得食用醋。
二、苯酚的性质和应用
1.苯酚的结构
分子式为C6H6O,结构简式为 或 和C6H5OH,苯酚中12个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是极性分子。由于分子中羟基与苯环直接相连而互相影响,使得酚羟基与醇羟基的性质既相似又有区别。
2.苯酚的物理性质
纯净的苯酚是无色晶体,露置在空气中会部分氧化而呈粉红色。苯酚具有特殊气味,熔点43℃。苯酚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常温下苯酚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9.3g),当温度高于65℃时能与水混溶。苯酚有毒,其浓溶液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使用时要小心,如果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酒精洗涤,再用冰冲洗。
3.苯酚的化学性质
(1)弱酸性
苯酚俗称石炭酸,但不是酸,由于苯环对羟基的影响使得羟基的活性增强显弱酸性
+ NaOH → + H2O

+ CO2 + H2O → + NaHCO3

因电离程度:H2CO3> > HCO3-,苯酚钠与碳酸反应只能生成NaHCO3,不能生成Na2CO3。
由以上电离程度的大小不难判断,苯酚还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苯酚钠和碳酸氧钠,化学方程式如下: + Na2CO3→ + NaHCO3
(2)取代反应
+ 3Br2 → ↓(白色)+ 3HBr
注:此反应常用于对溶液中的苯酚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
(3)显色反应
苯酚遇FeCl3显紫色,可用于检验苯酚。
酚类物质遇FeCl3溶液一般能发生显色反应,但不一定显紫色。不同的酚跟三氯化铁溶液作用,呈现蓝、紫、绿等不同颜色。例如:
物质



颜色 紫色 蓝色 红色
物质



颜色 深绿色 蓝紫色 暗红色
因此在描述显色反应的现象时不能均说成是“显紫色”。
(4)氧化反应
①常温下,苯酚晶体呈红色,是被氧化的结果。
②苯酚可以燃烧
4.酚的概念:分子中羟基与苯环(或其他芳环)碳原子直接相连的有机化合物属于酚。而羟基连接在苯环的取代基上的化合物是芳香醇。如分子式为C7H8O的芳香族化合物可能是:
(1)酚类: (邻甲苯酚)、 (间甲苯酚)、 (对甲苯酚)
(2)芳香醇: (苯甲醇)
(3)醚类: (苯甲醚)
三、酚中基团间的相互影响
1.苯环对羟基的影响
苯环是吸电子基团,而羟基中的H—O键是极性键,由于苯环对羟基的影响,使得共用电子对强烈偏离H而使H—O键的极性增强,可以发生微弱的电离生成H+,因此苯酚具有很弱的酸性。而乙醇分子中羟基与乙基直接相连,乙基是斥电子基团使H—O键的极性减弱而不易电离生成H+,不显酸性。
2.羟基对苯环的影响
苯酚分子中,羟基对苯环的影响,使得苯环被活化,在羟基邻位和对位上的H变得活泼,比苯更易发生取代反应。如跟溴的取代反应:苯跟液溴,同时要有铁粉作催化剂才可反应;而苯酚和浓溴水,不需要催化剂就可迅速发生反应: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都是干什么的?形成物质?

这两个概念在高中化学书里出现过:
在单原子分子或以共价键结合的分子中,分子和分子之间存在的一种比化学键弱的相互作用力,叫做分子间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首先是由荷兰物理学家范德华提出的,因此又叫范德华力。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就越大,熔沸点就越高。常见的物质有稀有气体。
与电负性大的原子X(氟、氧、氮等)共价结合的氢,如与电负性大的原子Y(与X相同的也可以)接近,在X与Y之间以氢为媒介,生成X-H…Y形的键。这种键称为氢键。能形成氢键的分子要满足:非金属性强
半径小,如N
O
F,常见的例子有HF,H2O,NH3,乙醇,氨水...
氢键是一种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强的相互作用。氢键强,则沸点高。
高中时期,大概就了解这些。不过在大学里,这两个概念会有更加深入的拓展。


氢键的作用有那些

氢键Hydrogen Bonding 与负电性大的原子X(氟、氯、氧、氮等)共价结合的氢,如与负电性大的原子Y(与X相同的也可以)接近,在X与Y之间以氢为媒介,生成X-H…Y形的键。这种键称为氢键。氢键的结合能是2—8千卡(Kcal)。因多数氢键的共同作用,所以非常稳定。在a-螺旋的情况下是N-H…O型的氢键,DNA的双螺旋情况下是N-H…O,N-H…N型的氢键,因为这样氢键很多,因此这些结构是稳定的,此外,水和其他溶媒是异质的,也由于在水分子间生成O-H…O型氢键。因此,这也就成为疏水结合形成的原因。 一、氢键的形成 1、同种分子之间 现以HF为例说明氢键的形成。在HF分子中,由于F的电负性(4.0)很大,共用电子对强烈偏向F原子一边,而H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其电子云向F原子偏移的结果,使得它几乎要呈质子状态。这个半径很小、无内层电子的带部分正电荷的氢原子,使附近另一个HF分子中含有孤电子对并带部分负电荷的F原子有可能充分靠近它,从而产生静电吸引作用。这个静电吸引作用力就是所谓氢键。 2、不同种分子之间 不仅同种分子之间可以存在氢键,某些不同种分子之间也可能形成氢键。例如 NH3与H2O之间。 3、氢键形成的条件 ⑴ 与电负性很大的原子A 形成强极性键的氢原子 。 ⑵ 较小半径、较大电负性、含孤电子对、带有部分负电荷的原子B (F、O、N) 氢键的本质: 强极性键(A-H)上的氢核, 与电负性很大的、含孤电子对并带有部分负电荷的原子B之间的静电引力。 ⑶ 表示氢键结合的通式 氢键结合的情况如果写成通式,可用X-H…Y①表示。式中X和Y代表F,O,N等电负性大而原子半径较小的非金属原子。 X和Y可以是两种相同的元素,也可以是两种不同的元素。


氢键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会形成氢键?

氢键有什么作用?

氢键形成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氢键通常是物质在液态时形成的,但形成后有时也能继续存在于某些晶态甚至气态物质之中。例如在气态、液态和固态的HF中都有氢键存在。能够形成氢键的物质是很多的,如水、水合物、氨合物、无机酸和某些有机化合物。氢键的存在,影响到物质的某些性质。
(1)熔点、沸点
分子间有氢键的物质熔化或气化时,除了要克服纯粹的分子间力外,还必须提高温度,额外地供应一份能量来破坏分子间的氢键,所以这些物质的熔点、沸点比同系列氢化物的熔点、沸点高。分子内生成氢键,熔、沸点常降低。例如有分子内氢键的邻硝基苯酚熔点(45℃)比有分子间氢键的间位熔点(96℃)和对位熔点(114℃)都低。
(2)溶解度
在极性溶剂中,如果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可以形成氢键,则溶质的溶解度增大。HF和HN3在水中的溶解度比较大,就是这个缘故。
(3)粘度
分子间有氢键的液体,一般粘度较大。例如甘油、磷酸、浓硫酸等多羟基化合物,由于分子间可形成众多的氢键,这些物质通常为粘稠状液体。
(4)密度
液体分子间若形成氢键,有可能发生缔合现象,例如液态HF,在通常条件下,除了正常简单的HF分子外,还有通过氢键联系在一起的复杂分子(HF)n。 nHF(HF)n
其中n可以是2,3,4…。这种由若干个简单分子联成复杂分子而又不会改变原物质化学性质的现象,称为分子缔合。分子缔合的结果会影响液体的密度。
H2O分子之间也有缔合现象。 nH2O(H2O)n
常温下液态水中除了简单H2O分子外,还有(H2O)2,(H2O)3,…,(H2O)n等缔合分子存在。降低温度,有利于水分子的缔合。温度降至0℃时,全部水分子结成巨大的缔合物——冰。
氢键形成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分子间氢键使物质的熔点(m.p)、沸点(b.p)、溶解度(S)增加;


为什么会形成氢键?

分子氢键的形成
⑴ 同种分子之间
现以HF为例说明氢键的形成。在HF分子中,由于F的电负性(4.0)很大,共用电子对强烈偏向F原子一边,而H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其电子云向F原子偏移的结果,使得它几乎要呈质子状态。这个半径很小、无内层电子的带部分正电荷的氢原子,使附近另一个HF分子中含有孤电子对并带部分负电荷的F原子有可能充分靠近它,从而产生静电吸引作用。这个静电吸引作用力就是所谓氢键。例如 HF与HF之间:
⑵ 不同种分子之间
不仅同种分子之间可以存在氢键,某些不同种分子之间也可能形成氢键。例如 NH3与H2O之间:
氢键形成的条件
⑴ 与电负性很大的原子A 形成强极性键的氢原子
⑵ 较小半径、较大电负性、含孤电子对、带有部分负电荷的原子B (F、O、N)
氢键的本质: 强极性键(A-H)上的氢核, 与电负性很大的、含孤电子对并带有部分负电荷的原子B之间的静电引力。}
内氢键对物质的影响则反之。


氢键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好处

因为有了氢键你才能有液态水啊!为什么硫化氢是气体而水是液体?从原子量上来说硫化氢可是高于水,而且都是同族元素一个原子于两个氢原子的结构,就是因为氢键的存在,加大了水分子间的力,所以水常温才会是液态而硫化氢是气态!设想你没有液态水?那是啥世界?
呵呵


氢键在头发中有什么作用

你好


氢键的作用是遇到水份就断裂

盐建是PH值的平衡

双流建是遇到化学成分断裂(美发当中的一刘基乙酸)


氢键在头发造型的时候起到很大的作用, 烫发的时候断裂不多

热烫也不能完全断裂


氢键是属于什么键?,共价键?分子间作用了?,分子内氢键又属于什么键?请一一回答

氢键不属于化学键,是存在于某些特殊的分子之间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比化学键弱得多,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强


为什么氮氢键的键能反而比碳氢键的小呢?

N—H键的键能测定,是以NH3逐级裂解过程中三个N-H键(等效)的离解能的平均值而取定的:389kJ/mol,键长101pmNH3(g)= NH2(g)+ H(g) D1 = 435kJ·molNH2(g)= NH(g)+ H(g) D= 397kJ·molNH(g)= N(g)+ H(g) D= 339kJ·molC-H键能414kJ/mol,键长109pm基本两者键长相差不大,键能大小有测量方法的影响,个别“反常”亦属情有可原,不必纠结。而一般的规律:键能越小,键能越大。只是简单的物理关系描述,像有的物质不能测定键长,只有键能 。关系的比较,实质还是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的,要尽可能将可比性增大,以的到规律,然而这种规律,还是有局限的,不能生套。 采纳哦


为什么碳氢键的键能比碳碳键的强,但是在有机化学反应中,碳氢键还更容易断裂呢

C—H的极性比C—C强,易断裂。
在化学中,极性指一根共价键或一个共价分子中电荷分布的不均匀性。如果电荷分布得不均匀,则称该键或分子为极性(更容易反应);如果均匀,则称为非极性。物质的一些物理性质(如溶解性、熔沸点等)与分子的极性相关。


氢键是化学键还是分子间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决定物质的物理性质还是氢键决定物质的物理性质?

不能望文生义以为是化学键,也不是范德华力,因为也存在分子内氢键。
范德华力决定物理性质(硬度、熔沸点等),氢键会影响到熔沸点(不全决定)


氢键这些之间是什么关系,作用强度大小

都是微粒间的作用力
共价键,离子键都是化学键
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都是物理力 和相对分子质量有关
氢键比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的作用力强 氢键能提高沸点 o n f 三种和h 能形成氢键
化学键最强 氢键次之 物理力更小
有化学键就有物理力 不一定有氢键
有氢键一定有共价键 也有物理键


用什么能够检测空气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空气分子间共有两种力,引力和斥力。关于引力不好测,斥力用打气筒就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间作用力比化学键弱得多,但它对物质的熔点、沸点有较大影响,对溶解度

A、分子间作用力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所以它对物质的熔点、沸点有较大影响,对溶解度也有影响,故A错误;B、根据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分散系可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溶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nm,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100nm之间,浊液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nm,故B错误;C、刚玉、红宝石、蓝宝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而青花瓷、分子筛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石英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故C错误;D、不同金属元素的原子吸收光谱不同,所以能用原子吸收光谱确定物质中含有哪些金属元素,故D正确.故选D.


分子势能和分子作用力之间关系

冰的密度小于水,也就是冰的分子间距要大于水的吧,另冰是晶体,和液体的分子能是不同的。温度相同,水释放能量才成冰,自然的内能高于同温度的冰。


如何在分子水平检测正选择

  摘要:过去的若干年见证了强有力的统计 手段在检测适应的分子进化方面的应用。这些方法比较蛋白编码基因的同义和非同义取代速率,并将非同义速率高于同义速率的情况作为达尔文选择的证据。目前已 经在从病毒到人的多种生命系统中鉴定出了大量分子适应的实例。虽然此前的分析因把速率对位点和时间求均值而缺乏说服力,较新的方法针对单个位点和线系而设 计,并已取得了成功。本文中我们总结了最近的检测分子适应的统计方法,并讨论其局限和未来可能的改进。

  “近来在酶分子上得到有说服力的选择造成的改变的例子非常困难,更不必说发现适应性改变的例子了。”

  虽然达尔文的关于自然选择的进化理论在 表形特征方面已经被广泛认为是成功的,但是自然选择在分子进化上的重要性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中性理论认为多数可观测的分子变异,无论种内的多态性还是 种间的差异,都是由选择上中性的突变的随机固定造成的。分子水平适应的比较可信的例子并不多见。已经建立了几种针对真实数据的检测中性的方法,虽然它们能 很充分地从大量基因中排除严格的中性,但是并不能为达尔文正选择提供足够充分地证据。

  关于适应性分子进化最可靠的例子来自对蛋白编码DNA序列上同义和非同义取代速率的比较。这为自然选择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蛋白质分子的例子。表一列出了部分例子,参见Hughes对其中很多研究的细节描述。这里我们总结了较新的增加对分子水平适应进化的检测能力的方法学上的进展。并且检查了他们的优缺点,这样他们能被用来检测更多类型的分子适应。

  用非同义/同义速率比例测量选择

  传统来说,同义和非同意取代速率(框壹)的定义是,基于两条DNA序列比较的背景,用ds和dn作为每个位点上同义和非同义取代的数目[5]。这样,比值omega=dn/ds就度量了两种速率之间的差距,并且成为编码取代模型的数学描述中最容易理解的一种(框贰)。如果一个氨基酸改变是中性的,它将被与同义突变相同的速率被固定,omega=1。如果是一个有害的氨基酸改变,纯化选择(box 1)将消除它的固定速率,此时omega1。这样,一个显著大于1的omega比值成为可靠的分歧选择{diversifying selection}的证据。

  基于编码的分析(框贰)不能推论同义取代是被选择驱动还是突变驱动,但是它不能假定同义取代是中性的。例如,较高的密码子使用偏好既可能是选择的作用(例如,翻译效率[6])也可能是突变的作用,并能极大地影响同义取代速率。然而,通过引入参数pai_j作为此模型中密码子j的参数(框贰)。取代速率的估计将可以完整地解释编码使用偏好(框壹)而不必考虑其来源。因为参数omega是一个蛋白质分子上选择压力的度量,他把编码倾向分析与其他基于群体遗传假定之上的更通用的中性检测区别开来[7,8]。这些通用的检测通常无法决定偏离严格中性模型的原因,例如群体大小的改变,环境波动或不同的选择模式。

  

  估计两条序列的dn和ds值

  两类方法已经被建议来估计dn和ds值,在两条编码蛋白序列之间。第一类方法包括超过一打的直观方法,多是1980年代初期以来开发的[5,9-15]。这些方法涉及以下步骤:统计两条序列上的同义(S)和非同义(N)位点,统计两条序列的同义和非同义差异,并针对同一位点的多次取代进行纠错。S和N被定义为序列长度乘以蛋白质承受选择前同义和非同义改变的比例。多数这类方法采取的是核苷酸取代过程的简化假设,并引入了对数据的不可被纠正的ad hoc处理。因此,我们把这类评估dn和ds的方法称为近似方法。Miyata和Yasunaga[5],以及 Nei和Gojobori[9],假设了相等的转换速率(T-C和A-G)和颠换速率(TC-AG),以及统一的密码子使用。由于转换在第三位“摆动”位置上比颠换更可能是同义的,所以忽略转/颠换速率比例会导致低估S和高估N[10]。已有很多工作努力在统计位点和差异时整合这种转/颠换速率偏好(框壹)[10-14]。密码子使用偏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然后,极端的密码使用偏好可以对dn和ds的估计产生毁灭性的影响[15,18]。最近,一种ad hoc方法可以同时整和转换和密码使用偏好的问题[15]。

  第二类方法是基于明确的编码取代模型的最大似然方法(框贰)[16,19]。模型中的参数(例如,序列分析的t参数,转颠换速率比例的K参数,以及dn/ds 比值的omega参数)来自对数据的最大似然估计,并按照其定义用于计算dn和ds的值[15,16,20]。一个主要的特征是这个模型的公式建立是基于同时速率水平的(其中不可能有多重改变),并且概率理论用一步就完成了所有困难的工作:估计诸如k这样的突变参数;校正多重匹配,密码子改变的加权,等等。

  统计检测可以检测出是否dn是显著高于ds的。对于近似方法来说,正态近似被应用于dn-ds。对于最大似然方法来说,可以使用似然比例检测。在这种情况下,null模型的omega值固定为1,而备择模型估计omega为自由参数。两个模型间的对数似然差异的两倍,被用一个自由度的卡方分布来比较,以此检测是否omega不等于1。

  计算模拟被用来检查差异估计方法的好坏。其结果对真实数据的观察值是稳定的[14,15,19]。我们在对人和猩猩alpha-2 球蛋白基因分析中,用不同估计过程证实了这一结果(表2)。在比较中,最大似然法中各种不同的假定都是关注于转颠换速率偏好和编码偏好的。和复杂的模型相比,仅仅只考虑转颠速率或只考虑密码子偏好的简单模型都经不住似然率检验,因而被放弃{reject}了。这样,根据ML法解释这两种偏好的估计(模型8,表2)显然可以期望将是最可靠的了。我们作出了如下观察:

  *假设比方法更重要。在相似的假定下近似方法和ML方法得到相似的结果。如果都使用忽略转颠换偏好和密码使用偏好的预设模型,Nei和Gojobori的方法与ML法会得到类似的结果(模型1,表2)。而当使用考虑转颠换偏好而忽略密码使用偏好的模型时,Ina和Li的方法亦得到和ML法相似的结果(模型2,表2)。当同时考虑两种偏好时,Yang和Nielsen的方法[15]与ML法得到相似的结果(模型6,表2)。然而,对亲源关系较远的序列,近似方法中的ad hoc处理会导致严重的偏离,即使使用了正确的假定也不能避免。

  *忽略转颠换速率偏好会导致S的低估,ds的高估,以及omega的低估[10]。

  *在这些数据中的编码使用偏好有相反的倾向。忽略密码使用偏好导致高估S,低估ds和高估omega。设想这个基因有极高的GC含量在第三位密码子上,T占9%,C占52%,A占1%,G占37%。绝大多数第三位密码子上的改变(即发生在氨基酸水平选择之前的改变)是C和G之间的转换。这样,同义位点的数目就比频率相等情况下的期望值少一半。虽然,理论上说,这种由非平均密码子频率造成的偏好可能会在相反的方向上[15],我们还没有遇到一个真实的基因是这样的情况。这样,在检测沉默位点上的GC含量和ds间关系时,密码使用偏好就可以误导之前所做的那些分析的结果[21]。

  *因为那些分析在估计ds时忽略了密码子使用偏好。即使对高度相似的序列,不同的方法也会产生不同的估计值。表2中使用的序列只有大约10%的沉默位点差异和小于1%的非同义位点差异。然而,对omega的估计值有三倍的差距。这是因为所有的估计过程都是把所有的位点数目区分成同义和非同义两类,对一类的低估必然造成对另一类的高估,因而会产生omega比值的较大误差。


查看全部
收到119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