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敢盘桓-岂敢盘桓,岂敢,盘桓优质

编辑:周舟 | 时间:2021-08-24 05:04:50
来源:互联网
正文
编辑推荐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翼”怎样翻译?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翼”怎样翻译?

释义: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 出处:《陈情表》 作者:李密 朝代:魏晋 原文: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解释: 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 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 扩展资料 《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 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 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 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耀,宠命优渥,岂敢盘恒,有所希冀。翻译?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耀,宠命优渥,岂敢盘恒,有所希冀。翻译?

翻译为: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 出自西晋李密《陈情表》,原文选段: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译文: 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 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 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 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 泰始三年(267年),朝廷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 赏析: 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 此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作者简介: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 师事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历任温县令、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 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其生平见载《华阳国志》、《晋书》。代表作为《陈情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情表

岂敢盘桓 有所希冀 是什么意思

岂敢盘桓 有所希冀 是什么意思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的意思是: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 【出处节选】《陈情表》——魏晋·李密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白话译文】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 扩展资料 1、《陈情表》创作背景 《陈情表》,选自《文选》卷三七。三国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泰始三年(267年),朝廷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 2、《陈情表》鉴赏 《陈情表》是李密写给晋武帝的一份公文,也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一篇“奇文”。字字生情,句句含情,《陈情》之情,耐人寻“情”。 倾苦情。文章开篇陈述的是作者不幸的命运:孩提时代,父丧母嫁,失怙失恃;成长时代,体弱多病,零丁孤苦;成人之后,无亲无戚,晚有儿息;如今现实,祖母卧病,侍药难离。“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一句话浓缩了李密祖孙二人凄苦相依的命运,真诚感人。 说难情。首先是进退两难。一方面是推孝廉,举秀才,拜郎中,除洗马。四次征召,先地方,后朝廷。国恩难报,君情难违。另一方面,祖母供养无主,疾病日重。养恩难忘,亲情难舍。其次是强人所难。在辞不赴命,辞不就职之后,作者等来的是诏书的责备、郡县的逼迫、州司的催追。 消疑情。“少仕伪朝”,屡召不应,难免让晋朝统治者产生怀疑。是贪恋旧朝,“忠臣不事二君”,还是疑虑“圣朝”,顾虑重重?无论两种想法的哪一种得到证实,都可能给李密带来杀身之祸。旧朝时,“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新朝时,“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对比中,表明了李密的立场。 表忠情。先有“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的感触,后有先尽孝后尽忠的承诺,终有“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誓言。忠君之情,溢于言表;感君之恩,动人心魄。《陈情》如此“多情”,也就难怪晋武帝会做出“停诏,允其不仕”的决定,也就难怪千古文人赞叹之声声声不已了。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________,有所希冀。(李密《陈情表》)

答案:岂敢盘桓


文言翻译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3.会征促...

1、派遣将士把守关卡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其他流寇的出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2、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 3、恰逢征收促织,成不敢压榨相亲,又没有钱可以赔偿。


有所希冀的“所”什么意思啊?

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自魏晋西晋·李密的《陈情表》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悯 一作:愍;孑立 一作:独立)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祖母刘 一作:祖母)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臣李密陈言:我因命运坎坷,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年幼丧父,便亲自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不能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臣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怠慢不敬。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况且我孤单凄苦的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我如果没有祖母,无法达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这样看来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很长,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很短。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能明白知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能明察。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注释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下对君王指陈时事、直言规劝抑或使之改正错误的文体。 以:因险衅(xiǎnxìn):凶险祸患(这里指命运不好)。 险,艰难,祸患;衅,灾祸。 夙:早时, 这里指年幼的时候。 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 凶:这里指他家中不幸的事。 见背:背离我,离我而去。这是死的委婉说法。指弃我而死去。 行年:经历的年岁。 舅夺母志:舅舅强行改变母亲想要守节的志愿。这是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 悯:怜悯。苏教版作“愍”。 躬亲:亲自。 至于:直到。 于:介词,引出对象。 成立: 成人自立。 终:又。 鲜:少,这里指“无”的意思。 门:家门。 门衰祚薄:家门衰微,福分浅薄;祚(zuò):福分。 儿息:同子息、生子;息:亲生子女。又如:息子(亲生儿子);息女(亲生女儿);息男(亲生儿子)。 期:满一周年。 功:服丧九月为大功,服丧五月为小功。这都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期功”意为“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强近:勉强算是接近的。 应门:照应门户。 五尺之僮:五尺高的小孩。僮:童仆。 茕茕:孤单的样子。 孑:孤单 孑立:苏教版作“独立”。 吊:安慰。 婴:缠绕,这里指疾病缠身。 蓐:陈草复生。引申为草垫子、草席。 废:废止,停止服侍。 离:离开。 逮:及,到。 奉:承奉。 圣朝:指晋朝。 沐浴清化:恭维之辞,指蒙受清平的政治教化。 察:考察和推举 孝廉: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即每年由地方官考察当地的人物,向朝廷推荐孝顺父母、品行廉洁的人出来做官 举:推举。 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这里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辞:辞谢。 赴:接受。 命:任命。 拜:授予官职 郎中:尚书省的属官。 寻:不久。 除:拜官受职。 洗马:即太子冼马(xiǎn),太子的侍从官。 猥:自谦之词,犹“鄙”。 微贱:卑微低贱。 当:担任。 东宫:指太子,因太子居住在东宫,这里是借代。 陨首:头落地,指杀身。陨,落。 切峻:急切而严厉 逋慢:有意回避,怠慢上命。逋:逃脱 慢:怠慢,轻慢。 急于星火:于星火急。于:比 星火:流星的光 比流星的坠落还要急。指催逼的十分紧迫。 笃:病重,沉重。 日:一天比一天。 苟:姑且。 告诉不许:申诉不被允许,告诉:申诉(苦衷)。 实为:总结上文。 狼狈:形容进退两难的情形。 伏惟:俯状思量。古时下级对上级表示恭敬的词语,奏疏和书信里常用。 故老:年老而德高的旧臣。 蒙:受。 矜育:怜惜养育。 伪朝:蔑称,指被灭亡蜀朝。 历职:连续任职。 郎署:郎官的衙署。李密在蜀国曾任郎中和尚书郎。 署:官署,衙门。 图:希图。 宦达:官职显达。宦,做官;达,显贵。 不矜:不看重。矜,自夸。 拔擢(zhuó):提拔。 宠命:恩命。 优渥(wò):优厚。 盘桓:犹疑不决的样子,指拖延不就职。 希冀:企图,这里指非分的愿望。 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薄,迫近。 危浅:活不长,指生命垂危。危:微弱 浅:指不长。 浅:不长。 更(gēng)相:交互。 是以:因此。 区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古今异义);另一说指“我”,自称的谦词。 废远:废止远离。 乌鸟私情:乌鸦反哺之情,比喻人的孝心。 终养:养老至终。 辛苦:辛酸悲苦,这里指辛酸苦楚的处境(古今异义)。 二州:指梁州(在今陕西省汉中地区)、益州(在今四川省)。 牧:古代称州的长管;伯:长。 皇天后土:文中指天地神明。 鉴:审察,识别。 矜悯:怜恤。 听:任,这里是准许、成全。 庶:庶几,或许,表示希望或推测。 保:安;卒:终。 结草:指报恩。 不胜:禁不住。胜(shēng),承受,承担。 犬马怖惧之情:这是臣子谦卑的话,用犬马自比 拜表:拜上表章 闻:使动用法,使…知道。与上文“具以表闻”的“闻”用法相同。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出自哪里?

棒。。。。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


翻译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宠命优渥(wò),岂敢盘桓,有所希

现在臣是亡国卑贱的俘虏,很微小很鄙陋。承蒙您破格的提拔,受宠万分,怎么还敢有犹疑和妄想。


《陈情表》的文言文翻译

【原文】
臣密言: 臣以险衅(xi n),夙(su)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xian)兄弟,门衰祚(zuo)薄,晚有儿息。外无期(j i)功强(qiang)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qiong qiong)孑(jie)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剌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xian)马。猥(谦词)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bu) 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jin)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o),宠命优渥(wo),岂敢盘桓(h uan),有所希翼。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呼吸微弱,生命已是危险短暂,早晨不能预料晚上。我没有祖母,无法活到今天;祖母没有我,无法来了结余生。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因此我一心一意不忍弃她而远行。

【翻译】
臣李密上奏; 我因为命运坎坷,幼时就遭遇不幸。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抛下我去了;过了四年,舅舅强迫我母亲改嫁。祖母刘氏可怜我孤单体弱,亲自抚养我。我幼年时身体多病,九岁还不能走路,孤苦伶仃,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伯,又没有兄弟,门庭冷落,福分浅薄,年纪很大才有了儿子。外面没有关系较近的亲戚,家里没有照应门户的僮仆。孤孤单单,无依无靠,只有自己的影子相伴相慰。而祖母早就缠绕着疾病,经常卧床不起。我侍奉汤药,不
曾停止和离开过。
等到侍奉圣明的当朝,我沐浴在清明的教化之中。前些时候有太守臣子逵,访察并推举我为孝廉;后来剌史臣荣举荐我为秀才。我因为侍奉祖母无人,辞谢没去就职。皇上的诏书特地下达,授予我郎中的官职,不久又蒙朝廷赐国恩,任命我洗马的职务。我凭着微贱的身份,居然担当侍奉东宫太子的职务,这不是我掉脑袋所能报答的。我用表章上奏,辞谢不去就职。现在诏书急切严厉,责备我逃避职守,轻慢皇命;郡县长官逼迫我,催我上路;州官也上门来催,比星火还急。我想遵奉诏书赶快上任,但祖母的病一天比一天加重;而想暂且曲从个人私情,却申诉又得不到许可。我的处境,实在是狼狈不堪。
我恭敬想,圣明的朝代用孝道来治理天下,凡是故臣遗老,尚且受到怜悯供养,何况我孤单困苦,特别是更严重。况且我年轻时在伪朝蜀国的郎署里做过官,本来希望官职显达,并不敢炫耀什么名声气节。现在我是一个亡国的卑贱俘虏,最低微最鄙陋,过分地蒙受皇帝提拔,恩宠如此优厚,哪里敢犹疑,另有什么企望呢?只是因为祖母好像太阳迫近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我李密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了。这样看来,我尽臣子的节操为陛下服务的日子还长。而报答祖母的日子却很短了。乌鸦尚有反哺的私情,恳求皇上让我为祖母养老送终。我的辛酸苦楚,不只蜀地的人士和二州的剌史所看见、明了,连天地神灵也确实都看得清楚。希望陛下怜悯我愚拙的诚心,听从我微小的心愿,或许祖母可以侥幸,确保了结她的余年。我活着会拼命效劳,死后也要结草报恩。我满怀犬马恐惧之情,恭恭敬敬地呈上这份陈情表让皇上知道。http://www.5ixuexi.net/wenyanwen/gaozhong/5108.html
【赏析】
这篇文章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主旨是为了奉养祖母而请求批准他不任官职。文中叙述了作者幼年的不幸遭遇、家庭的种种困境和祖母对自己准他不任官职。文中叙述了作者幼年的不幸遭遇、家庭的种种困境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委婉地说明了自己多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既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本文自始至终以“孝”字贯穿全篇,这同当时晋武帝以“孝”作为治理天下的纲领十分吻合,所以这篇奏表深深地打动了武帝,不仅同意了他的请求,而且赐给他奴婢二人,还让郡县供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本文排偶句的运用极有特色,不仅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简洁练达,生动形象,而且感情真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例如“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将祖母危在旦夕,自己不忍废离的深情形容得淋漓尽致;“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通过对比,既突出了李密进退两难的无奈,又将尽忠之,屿尽孝之情表现得真切而感人。


《陈情表》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什么翻译?

《陈情表》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什么翻译?

翻译:朝廷又特地颁下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我)又蒙受国恩,任命我为洗马。 拜:授官。 寻:不久。 除:任命官职。 洗马:官名。太子的属官,在宫中服役,掌管图书。 扩展资料:陈情表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译文: 臣下李密言: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四岁那年,舅舅强行改变了母亲守节的志向让她改嫁。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体弱多病,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下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家门衰微福气浅薄,很晚才有了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单没依靠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而刘氏很早就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些时候太守逵,推举臣下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秀才。臣下因为没有人照顾我祖母,就都推辞掉了,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典,任命我为太子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能够去担任服侍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在奏表中上告,并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有意推脱,怠慢上命。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十万火急,刻不容缓。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严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申诉又不被准许。我现在进退维谷,处境十分尴尬。 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有德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而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来图的就是仕途通达,并不想自命清高。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承蒙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样子,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正是因为这种感情让我实在是不忍废止奉养祖母而远离。臣下我今年44岁了,祖母今年96岁了,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很长,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够准许我完成为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 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实在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恤我愚昧至诚的心,满足臣下我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享尽天年。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相报,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希望把我的心情愿望传达给您。 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陈情表

陈情表 原文和翻译

陈情表 原文和翻译

原文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翻译 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年幼丧父,便亲自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不能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 既没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臣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的侍从。 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怠慢不敬。郡县长官逼迫我,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 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况且我孤单凄苦,程度更为严重呢。 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希图宦达,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 我如果没有祖母,无法达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这样看来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很长,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 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能明白知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能明察。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 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出处 魏晋·李密《陈情表》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朝廷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 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 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则向晋武帝上此表“辞不就职”。 原文赏析 《陈情表》是写给晋武帝的,是为了达到“辞不就职”的目的。从这个目的出发,李密并没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它在不同的层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现。 第一段先写自己与祖母刘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发对祖母的孝情,“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如果从这种孝情继续写下去,会有许多话要说,如对祖母的感激,对祖母的怜惜等等。但作者却就此止笔,转而写蒙受国恩而不能上报的矛盾心情,写自己的狼狈处境。 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马上任,“奉诏奔驰”。为什么不能去呢?因为“刘病日笃”,这就从另一方面反衬了他孝情的深厚,因为孝情深厚,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所以才有“实为狼狈”的处境。前面抒发的孝情被节制以后,又在另一个前提下出现了。 第三段作者转写自己“不矜名节”,并非“有所希冀”,不应诏做官,是因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排除了晋武帝的怀疑这个前提之下,再抒发对祖母刘氏的孝情,就显得更真实,更深切,更动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情表

陈情表翻译

陈情表翻译

一、译文: 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小时候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 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什么兄弟,门庭衰微而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后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人才。臣下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洗马。 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态度傲慢。 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 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 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臣下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 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 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二、原文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三、出处 《晋书》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朝廷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 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 二、作品赏析 《陈情表》是李密写给晋武帝的一份公文,也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一篇“奇文”。字字生情,句句含情,《陈情》之情,耐人寻“情”。 李密“辞不就职”,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 1、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2、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 3、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 三、作者简介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师事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 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历任温县令、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其生平见载《华阳国志》、《晋书》。代表作为《陈情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情表

《陈情表》中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中“上报”的古今异义

《陈情表》中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中“上报”的古今异义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中“上报”的古今异义: 古义:报恩 ; 今义:报告上级。 2、“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废远”古今异义: 古义:远离 ; 今义:分开来解释。 3、举臣秀才”的“秀才”的古今异义: 古义:优秀人才; 今义:读书人的通称。 4、“拜臣郎中”的“郎中”的古今异义: 古义:官职名(此处);大夫 ; 今义:大夫。 《陈情表》 朝代:魏晋 作者:西晋·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译文对照: 臣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年幼丧父,便亲自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不能走路。 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臣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 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的侍从。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 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怠慢不敬。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况且我孤单凄苦的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 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 我如果没有祖母,无法达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这样看来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很长,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很短。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 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能明白知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能明察。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 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扩展资料 《陈情表》赏析: 整篇文章,李密于事于情于理都写得娓娓动人,晋武帝虽然残虐,也不得不被李密先孝后忠的深情挚意所打动,让他叹为观止,霁怒为怜,他看了表彰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在文学史上,臣属给皇帝奏议,以情真意切,倾诉肺腑感人的,常把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并提,以获得“高难度”的险助而又收“高效率”奇功的,则把李斯的《谏逐客书》和李密的《陈情表》同论。 两人的境遇都是险危的。李斯是一个遭受放逐的客卿,触犯秦王,随时可能人头落地,李密是蜀国旧臣,惹恼晋帝,随时可能人头落地,株连九族。 李斯的“书”是晓之以理的,他抓住一个政治制高点,完全撇开自己,处处为秦王“跨海内,制诸侯,一统天下”计议,因而虽批逆鳞却功成计合。秦王不但收回成命,自己也因此被重用。 李密的“表”是动之以情的,他抓住一个道德制高点——“孝道”,完全摆进自己,而晋武帝是以标榜“以孝道治天下”自居的,他完全撇开公事,诉说自己艰难的处境,以及祖孙相依为命的亲情,反而使皇上同情。 因而在虽违圣命,在上诏下逼的危险状况下,诉说衷情,不但不受诛戮,反而得到皇上怀柔,得到赐二婢,服侍祖母的险恩。 当然,魏晋之间,屡兴大狱,作为旧朝遗民的李密,对当时的政治漩涡不免有所顾忌,所以一般学者认为供奉祖母虽是实况,也是推脱借口,但妙在不露痕迹,利用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旗号,恳诉自己必须尽孝祖母不能赴诏之情。 李密的《陈情表》,不事雕琢,但感情真挚朴实,所陈之情,发自内心,出自肺腑,动人心魄。铺叙委婉曲折,抒情诚挚深沉,叙事具体感人。兼之行文,简练畅达,因而历久不衰,光彩照人。以致后人说:读李密《陈情表》,其不为泪下者,其人“不孝”。 《陈情表》的写作多用四字句,杂以参差句,语言练达,朗朗上口。由于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 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岂敢盘桓哪个是古今异义

盘桓,古犹豫,今在空中回旋。


陈情表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

1,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2,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
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
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2“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3、哪些成语出自本文?
“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
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的今意?

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 盘桓:犹豫不决,希冀:期望、他想。


这篇文章出自哪里?

的确,陈情表。。高中语文课文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与“梓泽丘墟”中的“丘墟”相同的一项是( )? A.襟三江而带五湖 B.

B B与例句是名词作动词;A是名词意动;C和D是名词作状语


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是 A.项伯杀人,臣活之 B.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C.籍吏民,封府库,

A,活,使之活 B,兄,像兄长那样对待 C,籍,登记


下列句子中文言词语解析错误的一项是 A.襟三江而带五湖(以……为带)/ 名词的意动用法 B.洁其居

D 名词用作动词


求翻译 襟三江而带五湖

名词 的动词化,以……为……(把……作为)即:以三江为襟,以五湖为带。


下列句子当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

D A、惊:使动 B、衣:名词动用C 王:名词动用


文言文翻译 急~~~

1.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原想守节的志向
2.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3.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服待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
4.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
5.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我愚昧至诚的心,满足臣下我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闻达。
6.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照,室内才明亮起来。
7.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8. 我已经作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
9.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依靠,就派人再次 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
10.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高高挺立,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11.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
  12.
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13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14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所 古汉语翻译

文言虚词 所
文言翻译 suǒ
(1)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硕鼠》:“乐土乐土,爰得我~。”

(2)合理的结果;应有的归宿。
《原君》:“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也。”

(3)
1.放在动词或动短语前,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的地方”、“……的人”、“……的事物”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后序》)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②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第二个所】(《公输》)

(4)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被动句式。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③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第二个所】(《公输》)
《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虏。”
《六国论》:“而为秦人积威之~劫”

(5)表示不确定的数目。《西门豹治邺》:“从弟子女十人~,皆衣缯单衣。”
(6)处;座。用于建筑物等。《魏书-尔朱荣传》:“秀容界有池三~,在高山之上。”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
1.到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文言虚词所小故事原文 “吾所以(1)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所(2)钦。
以其所(3)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知其非所以(4)沽名钓誉矣。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5)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所(6)以教人向上者也。
原文注释 (1)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2)助词,与“为”构成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
(3)(5)助词,“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情况)等”。
(4)(6)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可译为用来……,……的方法(途径、手段)。
原文翻译 “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把国家的急事放在前面,把私人恩怨放在后面”,蔺相如这样的话,足以为天下的人所钦佩。...
出处http://www.wenyanhanyu.com/wenyanxuci/2375.html


束郡以伤北水,文言文翻译

18个文言虚词由于字数限制这里只能粘11个,整个文件我给传过去QQ:420375798[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举大计亦,等,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乎此,比吾乡邻之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6.【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 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即已,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者长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7.【若】 (一)动词,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地(《齐桓晋文之事》)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二)用作代词。 1. 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①车后若干递送夫。 8.【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②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 1.到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9.【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身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者甚众。(《赤壁之战》)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10.【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11.【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古文关于“而”的解释

  如下。加分吧。呵呵


  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二.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三.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四.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六.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
  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七.
  (一)动词,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二)用作代词。
  1. 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怎么样。
  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①车后若干递送夫。
  八.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②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1.到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九.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十.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十一.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十二.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②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⑵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十三.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2.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
  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我是勤劳的分割线---------------------------


2011学业水平必考的文言句子翻译有???

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之

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一)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下列各句中括号前的字注音有误的是( )
A.今言“华(huā)”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B.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ǎo)然。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shèng)道也哉。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3.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距其院东五里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4.选出下列各句中“以”是介词的一项(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5.下列句中“观”字词性不同的一项是( )
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B.大王见臣列观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C.火尚足以明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8.选出句中“者”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9.下列句子的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B.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_。
   ⑵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_。
 

(二)

《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舍相如广成传舍 B.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C.左右欲刃相如 D.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2.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完璧归赵 B.宁许以负秦曲
C.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D.毕礼而归之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及含义
A.臣愿奉璧往使 通 ,解释:
B.拜送书于庭 通 ,解释:
C.召有司案图 通 ,解释:
D.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通 ,解释:
4.加点词都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②璧有瑕,请指示王
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④决负约不偿城
⑤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⑥明年复攻赵
⑦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⑧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A.③④ B.④⑧ C.⑥⑧ D.③⑥
5.给下面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
①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②而君幸于赵王
③君何以知燕王 ④拜送书于庭
⑤何功之有哉 ⑥使不辱于诸侯
⑦此人力士 ⑧谁可使者
⑨为夫婿所薄 ⑩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判断句: 被动句:
宾语前置: 谓语前置: 状语后置:
6.对“以”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③宁许以负秦曲
④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⑤以空言求璧 ⑥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⑦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⑧以绝秦望 ⑨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A.①②⑤∕③④⑧∕⑥⑦⑨ B.①②⑤∕③④⑦⑧∕⑥⑨
C.①②⑥∕③④⑦⑧∕⑤⑨ D.①②⑤⑨∕③④⑦∕⑥⑧

7.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徒慕君之高义”
A.徒以吾两人在也 B.徒见欺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班百者多徒行
8.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⑤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⑥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A.①②④∕③⑤⑥ B.①③⑤∕②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②⑤⑥
9.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③而相如廷叱之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0.翻译下列语句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译文: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译文:



(三)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将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门衰:家门衰微。祚(zuò作)薄:福薄

B.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期(jī),一周年。期功就是服一周年的丧。功,指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人。这些都是同族关系较近的人。

C.茕茕孑立:无依无靠,孤孤单单。茕:孤单无援的样子。孑立:孤立无依。

D.形影相吊:吊:悼念。

2.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举臣秀才:举,举荐。秀才,科举院试考中后称秀才。

B.供养无主:供养祖母的事无人操持。

C.拜:授官或封爵。

D.除:任官,除去旧官任命新官。洗(xiǎn鲜)马:也称“先马”,汉时为太子的属官,晋以后改掌图籍。

3.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而刘夙婴疾病:婴,婴儿。

B.蓐:草席。

C.沐浴清化:受到晋朝清明的政治教化的熏陶。

D.察臣孝廉:察,举荐。孝廉,汉代以后地方当局向朝廷推荐的人物,郡称孝廉。

4.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晚有儿息:子      形影相吊:安慰
  B、逮奉圣朝:等到     未曾废离:停止
  C、寻蒙国恩:寻找     除臣洗马:授与官职
  D、刘病日笃:病重     不衿名节:自夸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险衅:指命运不好。夙:早时。凶:不幸。)

B、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见背:离开我。背,背离、离开。)

C、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鉴:借鉴)

D、门衰祚薄 ,晚有儿息。(薄:浅薄。息:子。)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夙遭闵凶

A、 夙 夙兴以求,夜寐以思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B、区区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慈父见背

C、见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但以刘日薄西山

D、薄 薄田五十顷

7、下列加点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急于星火:像             B、臣之进退:取独
  C、无以至今日:没有用来……的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因此
8、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臣具以表闻 谨拜表以闻

B、前太守逵察臣孝廉 荣举臣秀才

C、夙遭闵凶 愿陛下矜悯愚诚。

D、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上书乞骸骨

9、下列所选成语中“是”的含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A、是可忍,孰不可忍 B、唯命是从

C、是非曲直 D、实事求是

10、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夺项王天下者 舅夺母志

B、门衰祚薄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C、逮奉圣朝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D、辞不赴命 辞不就职

11、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不矜名节

未尝废离 愿陛下矜悯愚诚

A、两个“废”字相同,两个“衿”字不同。

B、两个“废”字相同,两个“衿”字也相同。

C、两个“废”字不同,两个“衿”字相同。

D、两个“废”字不同,两个“衿”字也不同。

12、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A、至于成立   B、实为狼狈  C、臣之辛苦 D、举臣秀才
1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B、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C、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D、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14、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一项是()

A、今臣亡国贱俘 B、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C、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15、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

例句:拜臣郎中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急于星火

C、石之铿然有声者 D、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四)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相同的是( )

A、范增数目项王 B、 不然,籍何以至此

瞋目视项王 籍吏民,封府库

C、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D、 良乃入,具告沛公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2、下列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妇女无所幸 B、 素善留侯张良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不如因善遇之

C、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D、距关,毋内诸侯

沛公……脱身独骑 卫士欲止勿内

3、下列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遣将守关者 B、 沛公军霸上

君安与项伯有故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范增数目项王 D、 与一生彘肩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欲与亚父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军霸上 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籍吏民,封府库

  ⑤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⑥项伯杀人,臣活之 ⑦爽心悦目

   A、①③④/②⑤/⑥⑦        B、①②⑤/③④/⑥⑦

   C、②⑥⑦/③④⑤/①        D、③⑥/⑤⑦/①②④

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旦日飨士卒(犒劳) B.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

C.沛公起如厕(如同) 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幸而)

6.对下面加点人称词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1)若入前为寿 (2)若属皆且为所虏

(3)公为我献之 (4)吾属今为之虏矣

(5)项伯杀人,臣活之 (6)会其怒,不敢献

a.(2)(4)/(1)(3)/(5)(6) b.(4)/(1)(2)/(3)(5)(6)

c. /(1)(2)(3)/(4)(5)/(6) d.(3)(4)/(1)(2)/(5)(6)



7.对下面句子中“为”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1)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2)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3)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4)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5)约为婚姻 (6)若入前为寿 (7)若属皆且为所虏

(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a.(1)/(2)(4)/(3)(8)/(5)/(6)/(7)

b.(1)(5)/(2)(4)/(3)(8)/(6)/(7)

c.(1)/(2)(4)/(3)(8)/(5)(6)/(7)

d.(1)(5)/(2)(3)(4)(8)/(6)/(7)

8.从词类活用角度分析,下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1)沛公军霸上 (2)素善留侯张良

(3)项伯杀人,臣活之 (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5)秋毫不敢有所近 (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7)范增数目项王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9)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10)常以身翼蔽沛公

(11)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12)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13)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14 此其志不在小

a.(1)(7)(12)/(2)(5)(14)/(3)(8)/(4)(6)(9)(10)(11)(13)

b.(1)(7)/(2)(5)(14)/(3)(8)(12)/(4)(6)(9)(10)(13)/(11)

c.(1)(7)(12)/(2)(5)/(3)(8)/(4)(6)(9)(10)(13)(14)/(11)

d.(1)(7)/(2)(5)/(3)(8)(12)/(4)(6)(9)(10)(11)(13)/(14)

9.从句式角度分析,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a.此天子气也 b.吾属今为之虏矣

c.亚父者,范增也 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五)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戮力攻秦( ) ②范增数目项王( )③玉玦( )④瞋目视项王( )⑤目眦尽裂( ) ⑥沛公之参乘(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戮力攻秦( ) ②范增数目项王( )
③因击沛公于坐( ) ④故遣将守关者( )
⑤而听细说( ) ⑥坐须臾( )
⑦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⑧若入前为寿( )
⑨常以身翼蔽沛公( ) ⑩臣死且不避( )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令将军与臣有郤 通 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通
4.下列句中与“项王按剑而跽”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B.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C.拔剑切而啖之 D.劳苦而功高如此
5.根据上面的第二段文字填空。
樊哙闯帐后的表情是 ,他的慷慨陈词中,先提怀王约的意图是 ;直接指责项羽的话是 ,收到的效果是 。该段文字中有几个成语现在仍在使用,请写出三个:
, , 。
6.项羽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从中可以看出项羽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答: 。
7.刘邦亲赴鸿门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几段文字表现了刘邦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答:原因:
刘邦性格:
8.鸿门宴上活跃着众多的人物,请概括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人物的?效果怎样?
答:方法:

效果: 。
9.毛泽东主席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用两句是深刻总结了项羽在鸿门宴上的历史教训,用以指导革命战争。请写出这两句诗。
答: 。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说说这些描写反映了项羽的那些弱点。
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译文:
②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赐之彘肩。”“壮士!能复饮乎?”
译文:
分析:


查看全部
收到1355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