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惜谷-陶侃惜谷优质

编辑:周舟 | 时间:2021-07-27 15:52:10
来源:互联网
正文
编辑推荐

文言文《陶侃惜谷》的翻译

编辑词条陶侃惜谷
【原文】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译文】
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注释】
1、尝:曾经
2、聊:随便
3、贼:毁坏
4、田:种田
5、鞭:鞭打
6、持:拿
【哲理】
这个故事体现了陶侃爱民如子,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的特点。
作者介绍:陶侃(259—334.7.30),字士行,溪族,原籍东晋鄱阳郡(今江西波阳县东北)人,后迁居庐江郡寻阳县(今江西九江),东晋著名的军事家。


陶侃惜谷翻译 详细的

陶侃尝(1)出游,见人持(2)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3)?”人云(4):“行道所见,聊(5)取之耳(6)。”侃大怒诘曰:“汝(7)既不田(8),而戏贼(9)人稻!”执(10)而鞭(11)之。是以(12)百姓勤于农作(13),家给(14)人足(15)。(《晋书·陶侃传》)
(1)尝:曾经。   (2)持:举着。   (3)何为:即“为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指干什么。   (4)云:说。   (5)聊:随便。    陶侃
(6)耳:罢了。   (7) 汝:你.   (8)不田:不种田。 田:名词作动词,种田。   (9) 贼:损害,伤害。   (10) 执:抓。   (11) 鞭: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   (12) 是以:因此。   (13)勤于农植:即“于农植勤”,对农业肯下功夫。   (14)给:给予。   (15)足:足够。
陶侃曾经外出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没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我在路上看见的,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非常生气地对他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毁坏人家的稻谷!”于是陶侃就把那人抓起来用鞭子打。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这个故事体现了陶侃爱民如子,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的特点。作者对陶侃态度是赞扬,表现了陶侃爱民如子,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的特点。


陶侃惜谷的翻译

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便命令衙役捉拿那个人并鞭打他。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格,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注释】
1、尝:曾经
2、聊:随意
3、贼:偷取
4、田:种田
5、鞭:鞭打
6、持:拿
7、耳:罢了
8、执:捉拿
9、是以:因此
【哲理】
这个故事体现了陶侃爱民如子,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的特点。


“陶侃惜谷”的译文

陶侃惜谷《晋书》

【原文】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译文】

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陶侃惜谷>>的全文翻译

【原文】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译文】

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陶侃惜谷中陶侃是个什么样的人

陶侃惜谷中陶侃是个什么样的人

陶侃爱民如子,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的品质。 节俭是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珍惜劳动果实,则是农民辛勤劳动的尊重。陶侃用他的实际行动传承了这一美德,并因此换来了一方百姓的丰衣足食。作为青少年,我们更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应该珍惜粮食。 作者对陶侃态度是赞扬,表现了陶侃爱民如子,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的特点。 扩展资料: 陶侃惜谷《晋书》 【原文】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译文: 陶侃曾经外出游玩,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没熟的稻穗,陶侃问:“你为什么用这个呢?”那人说:“我走在路上看见的,姑且取来玩玩罢了。”陶侃非常生气地说:“你既然不种田了,还随意戏弄别人的庄稼!”陶侃把那人抓起来用鞭子打。因此老百姓都勤恳地耕地,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陶侃惜谷中云的意思?

陶侃惜谷 《晋书》 原文: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诘曰:“汝⑺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译文: 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陶侃惜谷中云 的意思是,在陶侃惜谷这篇文章中有讲过

文言文陶侃惜谷的翻译

【原文】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译文】
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陶侃惜谷中的谷是什么意思

谷的解释
[gǔ] 谷类作物,籽实碾去皮以后就成小米,供食用,茎可喂牲口。
陶侃惜谷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选自《资治通鉴》)

译文
陶侃曾经外出游历,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没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我走在路上看见的,随便取来玩玩罢了。"陶侃非常生气地对他说:"你既不努力种田,竟然还为了玩乐而破坏农民的庄稼!"于是陶侃就把那人抓起来用鞭子打。以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陶侃检厉》和《陶侃惜谷》文言文翻译

《陶侃检厉》译文如下: 陶公(侃)办事认真严格,日常工作非常勤勉。做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官收集锯木屑,有多少收多少。大家都不明白他的用意。后来正月初一集会,正遇上久雪初晴,厅堂前的台阶下雪之后一片泥泞。于是用锯木屑铺在上面,人来人往,丝毫不受阻碍。凡公家用竹,把锯下的竹头也收集起来,堆积如山。后来桓宣武(温)征伐四川,修造船只时,用来做竹钉。又听说陶公曾经就地征用竹篙,有一个官吏把竹子连根拔出,用根部来代替镶嵌的铁箍。他就让这个官吏连升两级,加以重用。 《陶侃惜谷》译文如下: 陶侃曾经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没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十分生气地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陶侃(就把那人抓起来)拿鞭子抽他。(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对农副业肯下苦力,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陶侃检厉》全文如下: 陶公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 《陶侃惜谷》全文如下: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陶侃惜谷的翻译

陶侃惜谷的翻译

译文: 陶侃曾经外出巡游,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没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我走在路上看见的,随便取来玩玩罢了。”陶侃非常生气地对他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破坏农民的庄稼!”于是陶侃就把那人抓起来用鞭子打。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原文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选自《资治通鉴》) 《陶侃惜谷》出自北宋司马光创作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作品鉴赏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为止。 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在横跨中国16个朝代,一共1362年的历史中,详近略远,隋唐五代371年,占全书40%,史料价值最高。很明显的他多次着墨在其中的贤明政治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等。

陶侃惜谷 的原文和译文

陶侃惜谷《晋书》

【原文】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译文】

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陶侃惜谷的古文翻译

陶侃惜谷《晋书》

【原文】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译文】

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求文言文<陶侃惜谷>的翻译

侃在广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耳。”……
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未尝少闲。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译文

陶侃在广州,没有事的时候总是早朝把白砖运到书房的外边,傍晚又把它们运回书房里。别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于收复中原失地,过分的悠闲安逸,唯恐不能承担大事,所以才使自己辛劳罢了。”
陶侃聪慧灵敏,对人谦逊有礼,做事勤奋。.整日盘腿端坐,检查管理没有遗漏,没有稍稍的闲适。他常对他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如此珍惜的时间,对于我们众人,来说就更应当珍惜时间,怎么可以只想着安逸、游玩、醉生梦死的生活呢?活着的时候不能对国家有好处,死了以后后人听不到你的美名,这是自暴自弃。”


陶侃惜谷的解析题目

1.解释下列句中的词⑴见人持一把未熟稻 持:拿。⑵执而鞭之 鞭:用鞭子打。2.翻译: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3.作者对陶侃的态度如何作者对陶侃态度是赞扬。4.本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作者对陶侃态度是赞扬。表现了陶侃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和农民有较深的感情的特点。5.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C)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C.醉翁之意不在酒D.去国怀乡 陶侃(259—334.7.30),字士行,溪族,原籍东晋鄱阳郡(今江西波阳县东北)人,后迁居庐江郡寻阳县(今江西九江),东晋著名的军事家。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有许多少数民族。陶家迁居的庐江郡是盘瓠蛮即溪族杂居的地方。溪族因杂处五溪之内,又称溪族。陶侃的相貌与汉人有所不同,因此曾被人骂为“溪狗”,史书上也说他“俗异诸华”。可见,他是少数民族。 陶侃的先辈,史书上记载不详。其父陶丹,是吴国的边将,官至扬武将军。扬武,系杂号,地位不高。陶侃先世无显赫仕宦可以溯记,年轻时又当过寻阳的“鱼梁吏”,说明其家属于“寒门”这类社会地位很低的阶层。晋灭吴后,中原人称江南人为“亡国之余”,江东士族在政治上也受到中原士族的排抑。像陶侃这样。陶侃少年时因父早亡,家境竟至“酷贫”,与母亲湛氏相依为命。湛氏是位很坚强的女性。她立志要使儿子出人头地。在这种环境下,陶侃“少长勤整,自强不息”。湛氏对陶侃管教很严,并通过自己纺织资助儿子去结交朋友。后来,陶侃在县功曹周访的荐引下当上县主簿,才开始摆脱充当贱役的地位。一次,鄱阳郡孝廉范逵途经陶侃家。时值冰雪积日,仓促间陶侃无以待客。湛氏截发换得酒肴,陶侃“斫诸屋柱”为薪柴,终于备得一桌“精食”。次日,范逵上路,陶侃又追送百余里。范逵遂向庐江太守张夔“称美之。夔召为督邮,领枞阳令。有能名,迁主簿”。陶侃也倾心报答张夔的知遇之恩。“夔妻有疾,将迎医于数百里。时正寒雪”,众僚属皆面有难色。陶侃独请行,“众咸服其义”。有了这样的关系,陶侃即被张夔举为孝廉。靠这种身份,陶侃可以进入洛阳与上层名流结识,去实现他的大志。元康元年(291),惠帝后贾南风发动政变,独掌大权。这是“八王之乱”的开始。由于执政的贾模、张华尽心尽力,此后的七、八年间朝野安静,没有什么大的动乱。大约在296年,陶侃来到了洛阳。当时的洛阳,经过几十年的修复、重建,又变得十分繁华、热闹起来。但是,京城的繁华却没有给陶侃带来什么锦绣前程。实行多年的九品中正制,已使西晋在选官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世族子弟凭借自己的父、祖余荫即可身居要津,并不为今后升迁而费神。自惠帝即位后,更是“纲纪大坏,货赂公行。势位之家,以贵凌物。忠贤绝路,谗邪得志,更相荐举,天下谓之互市”。这种情况下,名流士族们谁还去理睬被中原人瞧不起的江南小人物陶侃呢?陶侃也深知像他这种身份的人,没有权门当靠山,是根本不可能在洛阳官场上站住脚的。因此,他去求见“性好人物”的司空张华。但张华却“初以远人,不甚接遇。”陶侃对张华的轻视并不灰心。几次求见,“每往,神无忤色”。终于在张华的推荐下当上郎中。郎中有资格入选各类官职,但像陶侃这样的穷贱之士是根本挤不进那些显要的官位。“伏波将军孙秀以亡国之庶,府望不显,中华人士耻为掾属,以侃寒官,召为舍人。”陶侃虽然得到一介官职,他的出身,以及与汉人不同的相貌,依然为洛阳的达官贵人所轻视。有一次,他与同州里的豫章国郎中令杨晫同车去见中书郎南人顾荣。途中与吏部郎温雅相遇。温雅问杨晫:“奈何与小人同载?”名士乐广欲会荆扬士人,有人推荐陶侃,竟然也遭到非议。陶侃在洛阳呆了五、六年,但前途依然渺茫得很。在这期间,西晋的内乱愈演愈烈。永康元年(300),赵王伦废贾后。第二年又废惠帝自己称帝。动乱就由宫廷内发展到宫廷外。洛阳内外已成为诸王军队冲突、争夺之地。在这种情况下,寓居洛阳的江东士族纷纷返家避乱。此时陶侃已经认识到,在洛阳的这种门阀政治下,他是难于出人头地的。又因受到江东士族纷纷返回家乡气氛的影响,他也准备南下了。适经朋友推荐,他得补 任武冈县令。武冈是荆州南部的一个县。陶侃打点行装,匆匆上路了。这时的陶侃已经四十多岁。他想起自己奋斗经营多年,竟然只落得到距政治中心远而又远的小县当县令的地步,其心情可想而知。陶侃到任后,与太守吕岳的关系很紧张,他遂弃官回家。以后又当过郡小中正。如果不是晋末江南的动乱给他以侪身戎旅的机会,恐怕他终生也只能当个县令之类的小官。 八王之乱引起江南动荡不安的局势,为陶侃施展才干提供了机遇。西晋末年,秦、雍一带的人民因天灾和战乱,大量流徙到梁、益地区就食。永宁元年(301)流民因不堪当地官吏欺压,聚众起义。西晋朝廷忙调集荆州武勇开赴益州进行镇压。被调发的荆州武勇,都不愿远征,而又受到当地官吏驱迫,遂转而屯聚起事。太安二年(303)义阳蛮张昌聚众在江夏起义,不愿远征的丁壮及江夏一带流民纷纷投奔张昌。张昌攻下江夏郡,旬月之间,众至三万。张昌势力的发展,引起朝廷的不安。朝廷即派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刘弘率领军队前去镇压。刘弘上任,即辟陶侃为南蛮长史,命他为先锋开赴襄阳,讨伐张昌。能受到刘弘重用,陶侃当然十分高兴。况且动乱时从军立军功,也不失为仕进升迁的一条捷径。陶侃率军进驻襄阳。刘弘军却在宛为张昌所败。张昌转攻襄阳不下,即沿汉水进入长江。一时间,荆、江、扬等州大部分地区为张昌所控制。刘弘命陶侃进攻张昌,连战皆捷,终将这次起义镇压下去。在这个过程中,陶侃在军事上显示的才干使刘弘十分感叹。他对陶侃说:“吾昔为羊公参军,谓吾其后当居身处。今相观察,必继老夫矣。”羊公即羊祜。晋吴对峙,他曾镇守荆州近二十年,为晋更吴立下大功。刘弘自以年老难继羊祜功业,因此希望陶侃在荆州有所作为。以后陶侃果然当上荆州刺史。刘弘的这番话对陶侃必定起了不小的激励作用。张昌事定,陶侃等因军功得到赏赐。荆、扬等州出现了一个暂时安定的局面。这时北方的战乱已愈演愈烈,西晋朝廷名存实亡。广陵相陈敏见北方大乱,朝廷无力控制江东,遂起兵占据扬州,并遣其弟陈恢沿江西上进攻武昌,以图割据江南。刘弘命陶侃为江夏太守,率军抵御陈恢。陶侃与陈敏为同郡,又同岁举吏。因此有人对陶侃居大郡,统强兵颇有猜疑。实际上,陶侃不会放弃已取得的功业去投靠一个在江东毫无根基的人。但他也怕刘弘听信这种猜疑,“遂遣子洪及兄子臻诣弘以自固。弘引为参军,资而遣之。又加侃督护,使与诸军并力距恢”。刘弘用人不疑,陶侃无后顾之忧,遂与陈恢力战,所向必破。陶侃这两次战绩,奠定了他在荆州地区军事上的地位。这时的陶侃,已不再是昔日被人瞧不起的“远人”、“小人”,而成为颇有实力的地方将领。光熙元年(306),刘弘病故。不久,陶侃亦因母病故去职。陶侃在家守丧期间,江南的政治形势又发生了变化。永嘉元年(307)西晋宗室琅邪王司马睿和大士族王导渡江进驻建邺。司马睿是“八王之乱”中最后一个权臣东海王司马越的死党。他看到西晋洛阳政权已处在崩解之势,就利用司马越派他镇守建邺之机割据江东。当时司马睿占据的只是下游扬州一带。上游的广大地区有流民势力在活动,也有洛阳朝廷署置的都督刺史。没有稳固的上游,下游建邺就无安全可言。永嘉五年,司马睿以王敦为都督征讨诸军事,统甘卓、周访等沿江西上。至江州,与华轶的势力相遇。华轶也是东海王越的亲信。永嘉中任江州刺史。“在州甚有威惠,州之豪士接以友道,得江表之欢心,流亡之士赴之如归。”华轶如此有势力而“自以受洛京所遣,而为寿春所督,时洛京尚存,不能祗承元帝教命。”尽管同属一个派系,但新的利害已使他们势同水火。陶侃丧期满后,也与东海王越拉上关系。司马越以他为参军,督护江州诸军事。有了这层关系,再加上陶侃的声望,华轶表陶侃为扬武将军,率兵三千,屯夏口。而陶侃的侄子臻当了华轶的参军。华轶与司马睿矛盾越来越尖锐,陶臻“惧难作,托疾而归,白侃曰:‘华彦夏(轶字)有忧天下之志,而才不足,且与琅邪不平,难将作矣。’”陶侃觉得背弃华轶,有违忠义,因此十分生气,“遣臻还轶”。陶臻却偷偷跑到建康。这使司马睿“大悦,命臻为参军,加侃奋威将军,假赤幢曲盖轺车、鼓吹。侃乃与华轶告绝”。陶侃的“告绝”,使华轶元气大伤。华轶兵败被杀,陶侃也官升龙骧将军、武昌太守。陶侃曾宣言“资于事父以事君”,但关键时刻仍背弃华轶。对陶侃的这种行为,当时人无所指斥,史家亦未加以诟病。这说明,两晋时期士族官僚行事以家族门第利益为归依的风气之盛。永嘉五年(311),司马睿占据了江州。但上游荆、湘两州的大部分地区为杜弢率领的流民起义军所占据。王敦即督陶侃、周访等进击杜弢。时荆州刺史周访被杜弢围困在寻水城。陶侃遣军击之,杜弢退却。陶侃对诸将说,杜弢必由陆路偷袭武昌。因此率军抄近路连续行军三昼夜,在武昌周围埋伏下来。杜弢果然来攻,陶侃率伏兵出,大破之,获其辎重,杀伤甚重。杜弢败军退入长沙。王敦即表陶侃为南蛮校尉、荆州刺史。陶侃初战即获大胜,刘弘十余年前的预言竟得以实现,于是乎有些飘飘然了。没想到他的部将王贡背叛了他。王贡联合流民军偷袭,侃兵大败。再战,陶侃的坐船也被叛军钩住。幸亏他跳上一只小船才得以逃脱。这次惨败使他刚得到的官职也被革掉。但王敦感到,要消灭流民的起义,还是非得陶侃不可。于是,他让陶侃“白衣领职”。陶侃率周访等入湘,与杜弢交成,所战连捷。建兴三年(315)杜弢起义终于被陶侃镇压下去。这时,长江上游的荆、湘、江等州已在王敦控制之下。司马睿割据江南的形势已成。在这个过程中,陶侃无疑是起了重要作用。正当陶侃踌躇满志准备赴荆州上任时,一出“狡兔死,走狗烹”的旧剧又在他身上重演。陶侃“将还江陵,欲诣敦别,皇甫方回及朱伺等谏,以为不可。侃不从。敦果留侃不遣,左转广州刺史、平越中郎将”。王敦不欲陶侃掌荆州,是怕其功高难制。另一方面主要是因荆州处上流形胜,王敦正欲专制朝权,当然不愿荆州假手他人。王敦以其从弟王廙为荆州。陶侃都将以王敦处事不公,起兵抵制。王敦认为这是陶侃指使,“披甲执矛,将杀侃,出而复回者数四。侃正色曰:‘使君之雄断,当裁天下,何此不决乎!’因起如厕。”王敦佐吏提醒说陶侃的亲家周访正统兵在豫章,若陶侃被杀,周访决不善罢干休。王敦才改变主意,设宴欢送。陶侃见得以成行,连夜便发。途经豫章,见周访,不禁泪流满面:“非卿外授,我殆不免。”两晋之际,门阀士族的统治秩序受到破坏。一些政治上受压抑的寒门企图利用这个机会在政治上树立势力。然而,由于门阀士族势力依然强大以及他们自身力量不足等原因,所以难逃失败厄运。陈敏即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他们要想谋求政治上的出路,只有依附于某一士族势力。这样,他们就仍处在被驱使、受摆布的地位。陶侃的这一经历正反映了当时寒门在政治上的处境。陶侃将入广州,逢杜弢余部杜弘与温劭等占据广州。闻陶侃将至,杜弘企图利用诈降偷袭。陶侃识破其诈,布兵设阵,一举将杜弘击溃。“诸将皆请乘胜击温劭;侃笑曰:‘吾威名已著,何事遣兵,但一函纸自足耳。’”竟一封信将温劭吓跑。陶侃遂进据广州。广州当时受战乱影响较小,境内较为安定。陶侃自从军十余年间,已功名卓著。虽然受王敦排挤,但他并不甘心于在边州当刺史。他“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就这样,他在广州一下就呆了十年。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史学著作。北宋司马光撰。全书294卷,另有《目录》30卷,《考异》30卷。《通鉴》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共1362年的历史。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编年史。初成《通志》8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宋神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元丰七年(1084)书成。《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协修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3人。刘恕博闻强记,自《史记》以下诸史,旁及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对《通鉴》的讨论编次,用力最多。刘攽于汉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专深的研究。他们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后,由司马光修改润色,写成定稿。其中是非予夺,一出于光。《通鉴》征引史料极为丰富,除十七史外,所引杂史诸书达数百种。书中叙事,往往一事用数种材料写成。遇年月、事迹有歧异处,均加考订,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为《考异》。《通鉴》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尤以《隋纪》、《唐纪》、《五代纪》史料价值最高。《通鉴》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于叙事外,还选录了前人的史论97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了史论118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对历史上有关图谶、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是史学思想的重要进步。《通鉴》成书后,元丰八年,范祖禹、司马康、黄庭坚、张舜民等奉命重行校定,元祐元年(1086)校定完毕,送往杭州雕版,元祐七年刊印行世。今元祐本已不可见。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有余姚重刻本,亦多残缺。中华书局据清胡克家翻刻的元刊本,加以标点校勘,重新出版,是《通鉴》最好的版本。

阅读古文《陶侃惜谷》(9分)陶侃①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4分) ①见人持一把未熟稻( ) ②汝既不田( ) ③执而鞭之( ) ④故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 2.翻译句子。(2分) 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3.你觉得陶侃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答案: ①拿 ②种田 ③鞭打 ④所以 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 3. 爱民如子;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 (答出三点即可)

《陶侃尝出游》文言文怎么翻译呀?

《陶侃尝出游》文言文怎么翻译呀?

翻译: 陶侃曾经外出巡视,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你要)用这来做什么呢?”那人说:“走路时在路旁看见的,随便取玩一些罢了。”陶侃改变脸色大怒说:“你不耕田,却去盗窃人家的稻谷!”然后陶侃就捉拿那人然后鞭打他。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原文: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诘曰:“汝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耕,家给人足。 此文出自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陶侃尝出游》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纪传体史。初成《通志》8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宋神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为止。 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在横跨中国16个朝代,一共1362年的历史中,详近略远,隋唐五代371年,占全书40%,史料价值最高。很明显的他多次着墨在其中的贤明政治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等。 帝后死称“崩”,王公死称“薨”。天子近出称“还宫”,远出称“还京”,列国诸侯远出称“还某郡”。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字公实,后改君实,原号迂夫,后改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陶侃惜谷》文言文

陶侃惜谷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曰:“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陶侃惜谷 解释

陶侃惜谷
陶侃(259—334.7.30),字士行,溪族,原籍东晋鄱阳郡(今江西波阳县东北)人,后迁居庐江郡寻阳县(今江西九江),东晋著名的军事家。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有许多少数民族。陶家迁居的庐江郡是盘瓠蛮即溪族杂居的地方。溪族因杂处五溪之内,又称溪族。陶侃的相貌与汉人有所不同,因此曾被人骂为“溪狗”,史书上也说他“俗异诸华”。可见,他是少数民族。

陶侃的先辈,史书上记载不详。其父陶丹,是吴国的边将,官至扬武将军。扬武,系杂号,地位不高。陶侃先世无显赫仕宦可以溯记,年轻时又当过寻阳的“鱼梁吏”,说明其家属于“寒门”这类社会地位很低的阶层。晋灭吴后,中原人称江南人为“亡国之余”,江东士族在政治上也受到中原士族的排抑。像陶侃这样


陶侃惜谷 的词语解释

陶侃曾经出外巡视,看见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把尚未成熟的稻穗。陶侃问(他):“(你)要用这稻穗赶什么?”这个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了(稻穗),随便抽取它(一把)罢了。”陶侃(听了)大怒道:“你已经不种田,还闹着玩损坏别人(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稻穗!”(便叫人)把他抓起来,用鞭子(狠狠地)抽打他。因此,(他管辖的地方)老百姓对农田种植(更加)勤劳,(粮食年年丰收),家家殷实,人人富足。

我的这个版本里没有诘字,要是加进去的话应该是责备质问的意思。
根据:
诘,责也。——《广雅》
诘奸慝。——《左传·昭公十四年》
仲冬之月…农有不收藏积聚者,马牛畜兽有放佚者,敢之不诘。——《礼记·月令》
又如:诘逐(斥责并驱逐);诘斥(斥责);诘让(责斥;责让)


《陶侃惜谷》中陶侃惜谷的正真原因是什么

陶侃爱民如子,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


陶侃惜谷

原文
陶侃尝(1)出游,见人持(2)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3)?”人云:“行道所见,聊(4)取之耳(5)。”侃大怒诘曰:“汝(6)既不田(7),而戏贼(8)人稻!”执(9)而鞭(10)之。是以(11)百姓勤于农作,家给人足(12)。(《晋书·陶侃传》)
编辑本段译文
陶侃曾经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没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十分生气地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陶侃(就把那人抓起来)拿鞭子抽他。(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对农副业肯下苦力,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编辑本段注释
(1)尝:曾经。 (2)持:拿着。 (3)何为:即“为何”,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指干什么。 (4) 聊:姑且。 陶侃
(5) 耳:罢了。 (6) 汝:你. (7)田:名词作动词,种田。 (8) 贼:损害,伤害。 (9) 执:捉拿。 (10) 鞭:名词作动词,鞭打。 (11) 是以:因此。 (12)足:丰衣足食。
编辑本段哲理
这个故事体现了陶侃爱民如子,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的特点。 作者对陶侃态度是赞扬,表现了陶侃爱民如子,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的特点。


翻译陶侃惜谷

译文
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很生气的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 陶侃
便用鞭子打他。(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格,)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原文
出自《资治通鉴》: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百科


陶侃惜谷的翻译与主要字词解释是什么啊?????????

《陶侃惜谷》注释和译文

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便命令衙役捉拿那个人并鞭打他。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格,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注释】

1、尝:曾经

2、聊:随意

3、贼:偷取

4、田:种田

5、鞭:鞭打

6、持:拿

7、耳:罢了

8、执:捉拿

9、是以:因此


陶侃惜谷的译文注释

(1)尝:曾经。(2)出:外出。(3)持:拿着。(4)何为:即“为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指干什么。(5)云:说。(6)聊:随便。(7)耳:罢了。(8)汝:你。(9)不田:不种田。田:名词作动词,种田。(10)贼:毁害,毁坏,损害,伤害。(11)执:抓住。(12)鞭:名词作动词,抽打。(13)是以:因此。(14)勤于农植:即“于农植勤”,对农业肯下苦力。(15)给:富裕,足,丰足。(16)足:足够。(17)聊取之耳:随便取来玩玩罢了。(18)汝既不田:你既不努力种田。(19)戏贼人稻:为了游戏而破坏农民的庄稼。(20)陶侃:史称陶侃为荆州刺史,在所辖的长江中游地区,甚至“道不拾遗”。这显然与他的爱惜民力,重视生产有关。(21)出:外出。(22)持而鞭之 ,而:表转折连词。

《陶侃惜谷》中陶侃是什么样的人?

是一个爱惜粮食的好人!


陶侃惜谷中陶侃是一个怎样的人

陶侃是一个爱护庄稼、重视农耕、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的人

a


《陶侃惜谷》中作者对陶侃的态度如何?你认为陶侃是个怎样人?

对陶侃的赞美
表现了陶侃爱护庄稼、重视农耕、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的主张及执法严明的精神


陶侃惜谷看出陶侃的什么性格特点

这个故事体现了陶侃爱民如子,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的特点。


根据文章内容 陶侃是个怎样的人

陶侃是一个重视农耕的好官,他志存高远,珍惜时间,做事谨慎勤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陶侃①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 ”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②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遗③,未尝少闲。常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④也! ”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陶侃:东晋人,官至大将军。 ②戏贼:损害、糟蹋。 ③检摄无遗:检查管理,没有遗漏。 ④自弃:自己糟蹋自己。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陶侃尝出游
②用此何为
③死无闻于后
2.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陶侃是怎样的一个人?
试题答案
1.①尝:曾经。 ②何为:即“为何”,疑问代词做宾语时前置。 ③闻:留名。
2.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富裕,人人丰衣足食。
3.陶侃是一个重视农耕的好官,他志存高远,珍惜时间,做事谨慎勤恳。


陶侃惜谷的道理

这个故事体现了陶侃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的品质。节俭是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珍惜劳动果实,则是农民辛勤劳动的尊重。陶侃用他的实际行动传承了这一美德,并因此换来了一方百姓的丰衣足食。作为青少年,我们更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应该珍惜粮食。作者对陶侃态度是赞扬,表现了陶侃爱民如子,珍惜粮食和人民的劳动成果,正直的特点。本文表现了陶侃怎样的思想品格?答:本文表现了陶侃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关心爱护农民的思想品格。

陶侃惜谷

55555555555我也在为这个烦恼,等老师讲评完了来得及告诉你吗?


陶侃惜谷问题

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
“侃大怒”中的“大”: 同“大”
“聊取之耳”中的“之” :代词,指未熟的稻穗。
“执而鞭之”中的“之” :代词,指拔稻穗的人。


收到7765个赞
陶侃惜谷-陶侃惜谷
文言文《陶侃惜谷》的翻译编辑词条陶侃惜谷 【原文】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
盛年不重来-盛年不重来,盛年,不,重来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什么意思美好的青春岁月,一旦过去,便不会再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应当趁年
提升-提升
提升与提高的区别?"提升"和"提高"的主要区别是"提升"与"提高"侧重点不同。比如"提高"是侧重于质量及数量方面。"提升"包括精神方面。"提升"
工作成效-工作成效,工作,成效
工作成效是什么意思成效一般指所获得的预期的好效果和功效。工作成效就是工作的收获主要工作成果是什么意思一、主要工作成果是完成起决定作
项目经理-项目经理,项目,经理
项目经理的职责是什么?装修公司项目经理的主要职责是什么?揭秘项目经理主要做些什么 项目经理主要工作职责是什么?在《PMBOK项目管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