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的战歌-虎妈的战歌
首页 圈子

虎妈的战歌-虎妈的战歌

虎妈的战歌

虎妈妈的战歌的内容简介

《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讲述了一位华裔妈妈,和两个女儿、两条狗的故事。她身为华裔第二代美国移民,以华人家长对子女的高度期待与严格的教养方式来教育2个女儿。在《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里,蔡美儿坦露了自己抚养两个孩子的心路历程,与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两个女儿在妈妈的严格管教和倾心培育下,承袭了华人的优秀传统,在学业、音乐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现,在当地被誉为音乐神童。妙趣横生的家庭故事,激烈的文化冲突,执着付出的华裔妈妈,叛逆聪慧的女儿……使得这个故事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

虎妈妈的战歌的介绍

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蔡美儿出版了一本名叫《虎妈妈的战歌》的书,在美国引起轰动。该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她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虎妈的教育方法轰动了美国教育界,并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如今讨论随着《时代》周刊的参与几乎达到了一个高潮。虎妈的故事登上了最新一期《时代》周刊封面。

虎妈妈的战歌的作者简介

蔡美儿 (Amy Chua) 1962年(虎年)生于伊利诺州香槟(Champaign),八岁时搬到柏克莱。1984年以极优荣誉毕业生毕业于哈佛大学。1987年以荣誉毕业生毕业于哈佛法学院,在校时是《哈佛法律评论》主编。曾供职于华尔街,并曾在杜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及斯坦福大学任教,现任耶鲁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蔡美儿的祖辈是中国福建人,大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先后乘船前往菲律宾,寻求更多的机会。蔡美儿的奶奶精明能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做塑料制品的卖卖,主要为强生公司生产塑料容器,赚了一大笔钱。从此家族开始变得富裕。蔡美儿父亲是蔡少棠(Leon M. Chua),颇有数学天分,厌恶家族中的商业环境,反抗家人为他作出的人生安排,努力前往美国开拓人生,后毕业于麻省理工大学。1964年与蔡美儿的母亲结婚,目前他是柏克莱加大电机系教授,被称为“非线性电路理论及细胞式神经网络”之父。蔡美儿是家中四姊妹的老大,其中二妹蔡美文获得哈佛大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任教斯坦福大学,近年查出患白血病正在积极治疗。蔡美儿嫁给耶鲁法学院授Jed Rubenfeld(美国犹太裔),目前住在康州纽黑文,生有两个女儿。  大女儿索菲娅(中文名:蔡思慧)现年18岁,学习钢琴并卓有成就。小女儿路易莎(中文名:蔡思珊)14岁,自幼学习小提琴,后来兴趣转向网球,显露一定的天赋。两位女儿都曾参加多项音乐比赛并获得奖项,得到众多名师指导,被传为“音乐神童”。蔡美儿以自己的育儿经验写有一本书自传体性质的书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中英文版本同步全球发行销售。中文版译名《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又名《虎妈战歌》或《虎妈妈的战歌》,由中信出版社于2011年1月份出版。此书在亚马逊上市首日非虚构类排名第1名。《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CCTV、新华网等中外媒体相继报道转载。书中的教育观点涉及到了“圈养”和“放养”孩子的讨论,蔡美儿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诉说了其中的苦与乐,失与得。其中有关严格要求女儿学习音乐的内容,引发西方的热烈讨论与关注。然而西方媒体更多是管中窥豹,没有认识到蔡美儿这本自传性书籍的良苦用心,没有注意到在书本的后半部分中她所作的深刻反思与适当改变。总之,这本书已经引起了中西方关于教育的再一次议论热潮。

虎妈战歌的详情

被浏览次数
546256
经验,知识,百科,个人图书馆,在线图书馆

关于《经验,知识,百科,个人图书馆,在线图书馆》用户点评二、

怎样看待“虎妈”的教育

首先,对于题目中提到的"狼爸虎妈"极端的教育方式,我认为需要客观公正地看待。这种教育方式的一个特点是"家长主导型",由家长来决定孩子的成长方式和成长路线,并利用一些惩罚手段去维护家长的权威,达到既定的教育目的。虽看似"暴力、专制",却也隐含了"狼爸虎妈"对于孩子们的关心和对于孩子们成才的重视。 但是这种教育方式的弊端还是非常明显的,虽然教育的结果表面上看起来是成功的,孩子们进入了名校,但是决不能因此去宣扬和推广。因为进入名校并不是断定一种教育方式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狼爸虎妈"的教育方式是否真正获得了成功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其次,我们也应该看到"狼爸虎妈"之所以受到有很多家长的追捧,主要原因是大家对于成功教育的判定标准就是考高分、进名校,根本原因则是应试教育在中国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造成高校招录以分数为主,学校也是以育知为本,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考分,家长们更是"择校成风",盲目追求名校,对于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时极其不利的。 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2010年国家颁发的《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各地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成才。这种教育理念的提出为各地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大方向,为各级教育部门提出了工作的基本要求。 对于学校来说,应把思想品德教育、素质教育放在第一位,把做人教育放在第一位。要对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法制观念和公民意识教育,把"德育为先"、"推进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合理的教育方式,能够在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人权利,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的基础上来帮助他们、要求他们、因材施教;家长们也应转变传统应试教育的理念,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 在尊重孩子自主权利之上给予孩子合理的引导和教育。以自身的丰富阅历和专业的眼光帮助孩子进行选择、判断,而不是逼孩子成才或者规划孩子成才;总之,社会各界都需要认识到身上肩负培养优秀下一代的责任感,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帮助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保障其健康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提升我国的核心竞争力。

怎样看待“虎妈”的教育?

今天笔者在人民教育网上阅读一篇文章《“狼爸 虎妈”教育模式不适合所有家庭》,触动很大。去年关于“中国狼爸”教育方式的争论吸引众人的目光,当时人们也联想起前段时间“美国虎妈”的教育案例。但是非功过难以评说,赞赏者对他们的教育方法给予肯定,更羡慕其教育成果;声讨者认为这无异于教育暴力或者冷暴力,是教育的异化。但狼爸虎妈依然对自己的教育成就十分骄傲。
“虎妈”,美国耶鲁大学的 华裔教授。原名蔡美儿,近日她出版了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在美国引起轰动。该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她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蔡美儿为两个女儿制定十大戒律,自称“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被她骂成垃圾,也不准看电视或有玩伴的长女,17岁的蔡思慧已获哈佛和耶鲁录取,已决定上哈佛大学。
有一位父亲,他的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要求,就会遭到严厉的体罚。他的四个孩子中的三个被北京大学录取,他叫萧百佑,被称为“中国狼爸”。

把女儿“骂”进名校的“虎妈”到如今把孩子“打”进北大的“狼爸”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于正确的教育模式、成功教育定义的大讨论,谈谈您的看法。
【支持观点】
不逼行吗? 什么都讲文凭和分数,找工作也得看你哪所学校毕业的 ,根本就不看你的实际智商如何,哪怕有些高文凭的就傻子一样样,不会转弯不会做事……没那个所谓的文凭纸张在手,你就没法好好生活,你就是傻子之列,家长的过激行为都是中国的教育体制教育模式给逼的,谁不想自己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啊……
【反对观点】
有自信心有安全感的孩子,才阳光亲和勇敢主动热情,才有好奇想像探索挑战的智慧和能量。“虎妈”“狼爸”那一套家庭暴政会给孩子阴影暗伤,最终影响孩子一生的创造力和幸福感。更不用说当今从幼儿园到中小学普遍存在的教育暴政,毁掉了多少孩子的安全和自信,把无数未来的创造创新人才扼杀在摇篮中。

我们要举行辩论会,我是反方。题目是:对虎妈狼爸的教育的看法。我怎么辩?

耶鲁大学法学院华裔教授蔡美儿,最近在其2011年新书《虎妈战歌》中称,以强迫压力为特点的中国传统子女教育方法,远优于西方式的教育方法,为了使子女顺从家长的意愿,通过长时间训练使学业达到完美的状态,可以不惜使用精神威吓、停止饮食、语言羞辱等方式。这一说法在美国社会引起巨大的争论,各大媒体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纷纷予以专题报道,参与讨论的读者人数众多,讨论的话题也已经不仅仅包括对子女教育的方法,甚至已经被拉扯到了中美国家间竞争的话题上。

身为华人后裔的蔡美儿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由于出生在中国的农历虎年,因而在书中自称是“虎妈”(the Tiger Mother)。她十分强调自己的华人移民后裔身份,在其书中也以对比中西方传统子女教育方法的高下为主线。在1月8日,华尔街日报独家刊出了蔡美儿新书的一个章节“为什么华人母亲是高人一筹的”,文中详细介绍了她所认同的华人培养所谓“成功的孩子”,也就是“数学精英和音乐天才”的方法,一时间吸引了美国社会公众极大的关注,成为最近一段时间里公众关心的焦点话题之一。

根据媒体报道,在这本书中,蔡美儿以这种如何培养子女成为“数学精英和音乐天才”的思路为主线,总结了她教育自己两个女儿的一些基本做法,大致如下:不得在外过夜;不得邀请玩伴来家;不得参加学校的演出;不得抱怨没有被家长允许参加学校的活动;不得看电视或者玩计算机游戏;不得自作主张选择课外活动;单科成绩不得低于A;除了体育和戏剧课之外,每门学科必须成为全班第一名; 只被允许学习演奏钢琴和小提琴。在这种强制教育模式的长期培养下,蔡美儿很为自己的两个女儿骄傲:小女儿是极具天赋的小提琴家,大女儿已经成功地在卡耐基音乐厅表演钢琴。

在蔡美儿看来,成功的秘诀就是一再反复地练习,这样才能做到技能精通,然后人才会有自信心。但是人都会本能地偷懒,因而只有在父母监督下的严格教育,才可能培养出优秀下一代。所以她在书中说,西方教育方式下的孩子每天练习小提琴半个小时就结束了,但作为华人母亲,她的孩子每天至少也要练习3个小时才行。至于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会有快乐的感觉,她认为并不重要。按照她的观点,快乐的感觉来源于高超的技艺,而不是自由和放纵,而要达到技艺炉火纯青的境界,家长就必须严厉,孩子就必须能够“吃苦”。而“Eat Bitterness”正是现代西方教育方式所缺乏的,这也就是中国传统教育方式优于西方模式的地方。她甚至认为迪斯尼电影中,常见的一群孩子奔向大海而去的场面很没有意义,远没有参加比赛得奖的画面对孩子更有引导价值。

然而可能会出乎很多中国读者的意料之外,蔡美儿看起来很成功的教育方式,在美国社会中遭遇到了一片嘘声。根据公共媒体的报道,美国大众普遍无法接受她的思维方式和教育方法。她曾经威胁自己的女儿,如果不能按时完成一些指定乐谱的练习,所有的玩具就会被捐赠给慈善组织。任何时候,如果女儿表现不佳,她会毫不犹豫地使用诸如“你是垃圾”一类的语言,来教训孩子。如果看见孩子贪恋食物,她也会毫不客气地训斥她们,“你已经够肥的了”。而最令美国人无法接受的例子之一,就是蔡美儿曾经有一次在生日聚餐中,直接拒绝了女儿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因为在她看来,那是一件不够“完美”的手工制作。这一切在很多美国人看来,并不是教育方式的高下问题,根本上就是“虐待儿童”。蔡美儿声称,她已经收到了很多的信件,对她的教育方式表示了严厉的谴责,甚至还有人对她发出了生命的威胁。有知名媒体干脆就直呼其为“疯子”。

对于蔡美儿这种思维方式和教育方式,以及美国社会大众的强烈负面反应,是不难理解的。蔡美儿与其夫同为耶鲁大学法学院的教授,其姐妹中有一人是斯坦福大学教授,而最早移民美国的父亲更早就曾经是加大伯克利分校的教授。从小在社会精英家庭中成长,她自然会养成一种社会精英的心态,对于自己的子女当然也会按照自己的精英路线来培养,不会允许她们自行其是。严格家教的华人传统教育方式,则来自于她的父亲,一位从来不允许女儿做第二名的严厉学者。而在其他持反对怀疑态度的美国人一方,由于自由主义的传统,一方面要尊重孩子的个人选择,同时也认为个人自由才是创造力的来源,自然就不会认同这种父母包办的人才培养方式,更不要说采取威吓、强迫的手段了。

这种教育方式,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卓有成效。正如蔡美儿在接受《TIME》采访时说,她的孩子们在接受了这种教育之后,相比于其他同龄人,具有各种别人无法望其项背的成就,将会比较容易在社会上获得一个好的位置(good spot)。毫无疑问,这也是很多赞同这种严管加灌输教育方式家长的共同想法。然而如果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就会明白,她这种所谓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培养家庭精英后代的同时,也正好回答了两个重要的问题:其一,为什么美国有那么多的华裔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如果按照人口比例计算,可谓是人才辈出了,但华人在美国的地位始终处于种族边缘地带,尤其在政治上一直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族群, 缺少足够的发言权?

其实答案就在大家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里,虎妈的子女教育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亚洲移民在美国的一个常见特点,就是一种本能的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因而通过学习并精通一门技术,来在社会中取得一席之地,始终是亚洲移民中一种主流的思维。即便作为出生在美国的二代移民,她仍然有着很强的外来者本能,这一点在书中表现得很明显。即便就是蔡家这样的社会精英家庭,仍然能看得到这种意识的痕迹。对于第一代移民,受自身条件所限,走这样的路,是无可厚非的。但到了第二代第三代,还走在这样的路上,就只能说明种群的文化出了问题。从家庭角度看,父母完全无法预料子女的天赋和兴趣的变化,拔苗助长,前景未必如其所愿。也就是所谓有意栽花花不成,无意插柳柳成荫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蔡美儿的教育方式反映出的,恰恰是华人社会里一种重视个人前途、却漠视社会的文化传统。在蔡家的成功秘籍里,没有任何的社会参与意识,只有自身发展,这与美国主流社会鼓励年轻人社会参与的文化,完全背道相左。这也就是华裔精英在美国都是星星点灯,而不能成大气候的根本原因所在。

近些年来,由于来自中国和印度的技术移民人口大量增加,在美国的学校中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现象:课业表现优异的亚裔学生占据了各种领奖台,很多竞争激烈的知名高校,甚至不得不对录取人口种族按比例进行限制,来避免出现亚裔学生太多,而破坏了各个种族教育权利均等的法律原则的现象。在这样的背景情况下,蔡美儿的这些观点和做法引起了很多其他种族家长对自己子女教育方式的忧虑,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是好,很多人都纷纷求教于教育专家。甚至有不少知识分子都悲观地认为,整个西方教育方式已经无法与东方模式竞争,他们的下一代也将无法与中国人和印度人竞争。但持不同观点的人士,就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像中国、印度这样的国家,每年培养出来的理工科学生和现有的工程师,数量上远远超过美国,但几十年下来,始终只能在技术上跟着美国跑,创新能力完全不能和人才储备成比例,几乎所有的技术创新都是在美国最早出现的?

很多人应该还记得,在1978年风光一时的科大少年班。然而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天才少年们,基本都已经从社会公众的视野中完全消失了,据说多数在国外定居了。剩下少数还可以被看到的,不是个别做了企业高管的,就是精神出了问题的。换句话说,不论他们个人的出路如何,似乎没有一个人,走上了当年邓小平、杨振宁给他们设计的“向科学进军”之路,进而成为当代中国科学界的领军人物。在最近国际上组织的PISA考试中,上海学生大获全胜,赢得最高奖项,再次引起国际间关于国家竞争力的争论。但是连北京的教育专家们也不得不承认,这实际上没有什么可高兴的,考试并不能说明问题,中国学生在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上,还无法与欧美学生相比。

百年前一位德国社会学家在对比了中国与英国的国情之后,曾经说过大意是这样的一段话,中国之所以不能像英国一样,成为最先进的国家,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国人的家庭结构,始终是一种从上到下的压制模式,长辈处于家庭权威的最高层,而最富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基本没有自我的空间,只能无条件顺从长辈的意志,进而整个国家也是处于同样的管理结构之中,结果民族整体缺乏创新与活力,最终造成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停滞不前。从蔡美儿的教育模式和国内的现实可以看出,这样的传统直到今天仍然在相当程度上塑造主导着当今的华人社会,无论海内还是海外。

毋庸讳言,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沿袭这样一种传统,在一方面,父母辈出于良好的用心,却塑造出了一群缺乏自我的年轻人。在另一方面,虽然可以看到很多训练有素的青年才俊,社会却丧失了整体的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自相矛盾的现象?归根结底一点,虽然中国人也好,美国人也好,人都是自利的,因而在作出决策时,都是以自己或者亲人的利益为出发点,但是分别在美国的自由主义文化传统与中国的束缚压制型文化传统下,所产生的结果,却截然不同。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现代社会中,几乎所有的技术创新和社会进步变革,几乎都是从美国首先兴起,然后才推广向全世界。看一看虎妈的教育方式,就不能不承认,传统作为一种人群社会的标志现象,如果不能够与时俱进,顺应潮流积极变革,也会在某一时刻丧失活力而终于成为昨日黄花,虽然它也曾经看起来很美很辉煌。

从《虎妈战歌》看中西方儿童的家庭教育的差异 ——————这个题目怎么翻译??

Differences found in education methods between west and east from 'Battle Hymm Of The Tiger Mother'

关于《经验,知识,百科,个人图书馆,在线图书馆》用户点评三、

虎妈妈的战歌的内容简介

《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讲述了一位华裔妈妈,和两个女儿、两条狗的故事。她身为华裔第二代美国移民,以华人家长对子女的高度期待与严格的教养方式来教育2个女儿。在《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里,蔡美儿坦露了自己抚养两个孩子的心路历程,与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两个女儿在妈妈的严格管教和倾心培育下,承袭了华人的优秀传统,在学业、音乐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现,在当地被誉为音乐神童。妙趣横生的家庭故事,激烈的文化冲突,执着付出的华裔妈妈,叛逆聪慧的女儿……使得这个故事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

虎妈妈的战歌的图书介绍

译者序 “中国式妈妈”→ “美国式成功”第一部分1 中国妈妈在学习上对孩子施加压力是否有害?怎样要求才算“严格”?学习上的生动有趣是第一位的吗?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妈妈Vs。西方妈妈。2 索菲娅在我们这个“华裔+犹太=美国”的家庭,她18个月就认识字母表,3岁阅读《小妇人》简写本并开始学弹钢琴。3 路易莎叫她向东,她偏要向西——我的小女儿就是这样一个“长着天使面孔的野丫头”。4 蔡氏家族展开我们的“美国梦”——父亲拿到了麻省理工大学的博士学位,我们三个姐妹也相继走进哈佛法学院、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捧回硕士和博士学位……5 一代不如一代?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是我坚持让孩子们学习古典音乐的原因。因为弹钢琴、拉小提琴不会让人在溺爱中走向堕落、懒惰和粗鲁。6 良性循环为什么索菲娅3岁开始练钢琴,7岁获奖?在千难万难的“开头”,许多西方父母都会选择放弃。然而中国父母却会在一开始,就不给孩子选择“不努力”的机会。7 “虎”运当头我在哈佛法学院成绩优异,是因为我近乎神经病般的努力。我的文章甚至发表在竞争激烈的《哈佛法律评论》上。正是在那儿,我撞见了我未来的丈夫杰德——我当时的责任编辑。8 露露的乐器露露对音乐有着近乎完美的感受力。然而不幸的是,她讨厌训练,练习时经常走神——不是议论窗外的鸟儿,就是……9 小提琴小提琴一到了露露手里,就显示出它与露露似乎有着八辈子的缘分。然而,督促她练琴却常常令我们母女俩像丛林中的老虎和野猪般“血战一场”。10 牙印和泡泡我目不转睛地看着索菲娅在台上演奏。小小的她看起来是那么瘦弱,但却在庞大的钢琴前奋力地表现莫扎特的激情澎湃——那一刻,我的心感受到一种难以名状的痛……11 小白驴西方父母对孩子的自尊担忧颇多,但是作为父母,最不利于保护孩子自尊心的行为,就是你眼看着他们在困难面前放弃努力而不作为。12 华彩段如果露露心情好、精力集中,她就能够抓住滑动于指尖的这个小精灵;如果她情绪不佳、心烦意乱,华彩段就会不“华彩”。最糟糕的是,我从来就无法控制她的心情。第二部分13 可可咱家有一条不会遛弯,出门就狂奔的萨摩耶德犬。14 敦、雅典、巴塞罗纳和孟买我们非常喜欢带着孩子去旅行。在大女儿12岁、小女儿9岁那年,她们就已经把自己天真烂漫的脚印,留在了世界各地的39座城市和岛屿。15 波波我的西方婆婆坚信,孩子们的童年就应该是一幅用顺其自然的随意、自由自在的天性、充满好奇的发现和丰富多彩的体验泼墨挥就的美丽画卷,而我从来不会把整整一天变成女儿们随心所欲的“开心秀”。16 生日卡作为一位中国妈妈,我只做正确的事,并不在乎怎样讨孩子们喜欢。17 “大篷车”奔向肖托夸为了带露露拜见一位世界顶尖的小提琴老师,我们倾巢出动,驾车9个小时,带着花大价钱请来的辅导老师及其男友、受伤后拄着双拐的索菲娅,还有我们的狗……18 深水潭杰德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我和露露前一分钟还扯着大嗓门儿朝死里地相互威胁,而后一分钟就见我们嘻嘻哈哈地躺在床上,一起海阔天空地谈琴聊书,笑声不断。19 梦想的舞步杨教授把手掌和手指拢成杯状、拱成帐篷之形,那些琴键似乎变成了一群孩子,他的手指“哄”着他们发出美妙的声音。而他的手指既刚劲有力又柔美优雅,就像芭蕾舞演员修长美丽的腿。20 卡内基音乐圣殿中国人为教育孩子所付出的努力大大超过西方人。作为母亲,我就是不会让自己停下来,喘口气,轻松一下。我知道,那些我们曾经害怕去尝试的事情,其实才是最有价值的。21 首演和试音从练习的准备到登台演出,为观众表演就像是在为他们“献血”,它掏空了你的情感,让你感到有一点轻飘飘的。这首曲子把欢乐带给观众,而与你朝夕相伴、耳鬓厮磨的音乐,就不再仅仅属于你。22 走红布达佩斯热情豪放、慷慨宽厚的匈牙利人三次全场起立,把长时间雷鸣般的掌声,送给了这对美国的“音乐神童小姐妹”。可他们哪里知道,演出前的排练却是如此的一波三折……第三部分23 普希金它喜欢将自己的肚子紧贴在冰凉的地板上,四肢向外伸展,仿佛有人将它从半空中扔下来,它就这样俯身朝下、四肢张开,像个短胳膊短腿儿的“大”字,毫不走样地“吧唧”一声降落到地面上!24 秀发DIY露露用剪子“咔嚓”了自己的头发!而刚刚被她DIY的头发,有一边参差不齐地挂在下巴旁,另一边高高地夭折在耳朵之上,呈现出难看的锯齿状……25 光鲜与黑暗和三妹美文在一起欢度的童年时光在我的记忆中光鲜无比。35年过去了,我们依然亲密无间。但是有一天我接到美文的电话,得知她被诊断出患有一种致命的白血病!26 青春期反叛我为杰德的50大寿张罗了生日聚会,露露断然拒绝为父亲写贺词。我使出浑身解数,想尽一切办法来威胁她、贿赂她、启发她、羞辱她,答应在写作时帮她出谋划策,向她发出最后通牒……结果,我的努力却一败涂地!27 向白血病宣战在美文住院之前,她坚持要为孩子们洗衣服,一洗就是满满两大筐。当她仔仔细细地叠好儿子的衬衫、抚平女儿的围嘴和连裤衣,我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28 一袋大米家里一片狼藉。只见一个大粗麻袋被撕成碎片,碎布和塑料袋满地都是,而可可和普希金正在室外的暴风雨中狂吠。就在那个时候,索菲娅一脸郁闷地走进厨房,手里还拿着一把笤帚……29 穿过绝望的迷雾美文的第一个化疗疗程并没有成为一个无法苏醒的噩梦,第二个疗程或许还有机会弥补。可是现在,极为残酷的是我听不到来自她的消息,而时间却在一天天地悄然流逝。30 《希伯来旋律》“我不会在我的成年礼上演奏!我讨厌小提琴,我不拉了,放弃了!”露露在家里尖声叫喊的分贝高得无法测量……31 红场莫斯科咖啡馆,“鱼子酱风波”陡起。我冲出咖啡馆拼命地奔跑,不知道要逃往何方。一个疯狂的46岁的女人,脚蹬一双凉鞋以百米冲刺般的速度在飞跑、在哭泣……32 象征小提琴象征着卓越、高雅和深邃。可是对露露来说,小提琴却携带着“压抑”,她把这种“压抑”也传给了我。33 向“西”走为了在星期六早晨能够去打网球,露露决定辞去管弦乐队首席小提琴手的职务。这个决定让我在每一秒钟都感到撕心裂肺的痛……34 故事的结局在为大法官们演奏的宴会中,索菲娅的钢琴曲技惊四座;网球场上,教练盛赞露露是那种“不付出110%的努力,就绝不会善罢甘休的小姑娘”。尾声致谢 译者序“中国式妈妈”“美国式成功”我是本书的翻译,也是一个生活在北京的中国妈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有幸赶在众多读者之前,走近了本书作者蔡美儿。一页页地感受美儿教育孩子的真实和真情,一遍遍地惊叹美儿的投入和执著,一次次地体验美儿的超凡和绝然,一步步地走进美儿的喜怒和哀乐……美儿的鲜活形象越来越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的面前。不经意间,我就被美儿深深地吸引了,打动了。我不得不说,做母亲做到美儿这份儿上,真的很震撼!引发竞价大战的猜想毫无疑问,出生在美国、生活在美国的美儿,当然是一位“美国妈妈”。可在本书中,美儿却总是骄傲地称自己为“中国妈妈”。而在美国人的眼里,她却是两位“音乐神童小姐妹”的母亲,充满传奇色彩,并散发着几分东方的神秘。美儿有两个女儿——索菲娅和路易莎,姐姐17岁,妹妹13岁。从跨进学校大门的第一个学期开始,她们就保持着门门功课皆“A”的全优纪录。姐妹俩差不多从3岁开始练琴。姐姐索菲娅14岁就把钢琴弹到了世界音乐的圣殿——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大厅;妹妹路易莎在12岁那年,就坐上了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的头把交椅。大庭广众之下,她们的举手投足更是彬彬有礼、可爱迷人,被羡慕不已的美国妈妈看做同龄人的楷模。在美国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这对姐妹的出类拔萃令美国父母惊叹:“中国式妈妈”是怎样获得了他们极难企及的“美国式成功”?或许,这正是本书在美国尚未出版,就引发竞价大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崛起和中国的成功越来越令世界刮目相看。“中国方式”不再是一个仅仅与落后为伍、与保守同类的贬义词。尤其是2010年12月,由世界经合组织(OECD)公布的、有34个国家参赛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上海学生一举夺得阅读、数学、科学的冠军,使得中国的教育也进一步吸引了世界人民的眼球。而中国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不是也将在今后得到更多的关注呢?2010年10月,我随先生在美国待了一个月,并去了好几个城市拜访朋友。谈起这本尚未在美国出版的书,我的美国朋友依然感觉这位中国式妈妈教育孩子的做法相当“另类”, 这本书很可能会引起西方社会的争议。其实,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她的做法甚至也非同寻常!也许,正因为“另类”或非同寻常,人们才值得走近后看个究竟。 对“不努力”说“No”美儿在美国西方文化的包围中坚持做“中国妈妈”, 绝不是海外华人追根寻祖的情感使然,而是在经历中西方文化的激烈冲突和认真比较后,她清醒而坚定地认同并选择了中国人教育孩子的方式。美国人特别强调对孩子的尊重,他们常常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结果孩子很轻易地就选择了放弃,因为没有什么人天生就喜欢努力,孩子们也宁愿张开双臂去拥抱轻松。美儿认为,西方父母对孩子的自尊担忧过多,但是作为父母,最不利于保护孩子自尊心的行为,就是你眼看着他们在困难面前放弃努力而不作为。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做每件事情都会有机会成本。因此我们所作出的每个选择,其实都意味着与此同时的某些放弃。而美儿的选择,是在一开始就不给孩子选择“不努力”的机会。我们看到,这其实是最好的一种选择。至于你是让孩子去弹钢琴还是拉小提琴,是玩吉他还是吹长笛,是画画还是游泳……让孩子选择任何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然后专心致志、全力以赴、坚持不懈地去做。孩子自然就会体验到,要做好一件事情,他需要怎样去做、要努力到何等程度。其实这个过程本身,就会让孩子在举一反三中受益终身。 “青春”不会永远“反叛”我们从第31章美儿的“泪洒红场”,看到她与小女儿露露长期以来的对立和冲突,由一粒小小的鱼子酱而激起轩然大波。青春期叛逆的波涛,冲毁了美儿多年来构筑的坝堤……然而,美儿在美国做妈妈的成功,并不会因露露的青春期反叛而黯然失色,也不会因女儿辞去青年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的职务而前功尽弃,虽然这令美儿在每一秒钟都感到撕心裂肺的痛。实际上,当露露活跃在网球场上,从刚开始参赛时被人“剃光头”,到打败新英格兰种子选手;当露露主动延长训练时间、狂练反手球,并要求妈妈为她申请额外的网球训练课程;当我们听到露露的网球教练感叹:“她是那种不付出110%的努力,就绝不会善罢甘休的小姑娘。”我们清楚地看到,美儿已经把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深深地种在了女儿的心里;让自信、执著的基因,成为了流淌在孩子血液中的红细胞;更别说高难度的小提琴带给灵魂的洗礼、情操的熏陶,以及赋予女孩的那份优雅和美丽!而那些曾经魂牵梦绕的旋律,难道会轻飘飘地悄然远去或消失吗?当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将目光投向国外,寻求和接受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并开始反思我们自己甚至摈弃中国传统的养育思想之时,蔡美儿——这个“中国式妈妈”获得“美国式成功”的故事,值得我们回味和深思……最后,请允许我对毕明建、江燕、晶晶、朱莉(Julie)、艾丽珂(Erica)和珍妮弗(Jennifer)表示诚挚的感谢。感谢你们帮助我解读本书的音乐专业术语和难点,才让我得以把这本书生动地呈现给千千万万个读者和母亲。

虎妈妈的战歌的参考资料

美国知名报章《华尔街日报》于本月九日刊载了蔡美儿教授的《虎妈妈的战歌》的节选文章。文章一开头便罗列出蔡教授对女儿们的基本要求:除了体育和戏剧课,所有的课程必须得第一名;不能碰钢琴和小提琴之外的乐器;不能玩电脑游戏;不能自己选择课外活动,等等。此外,她还规定孩子们必须在家里说中文,必须按时上中文课,必须常规学习钢琴和小提琴。蔡美儿的这篇文章目前已被数十家美国媒体转载,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已经在各大中美网站掀起了热议。美国知名时事评论博客网站《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评论说,中国父母总是相信他们知道“什么对孩子是最好的”,他们会用自己的决定盖过孩子自身的需求和想法。这也是一种“爱的表现形式”。当然,「中国妈妈」的教育模式并不是所有中国母亲的通性,也不意味着美国母亲就不会这样做。美国知名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则发表了一篇题为《为何中国家长比美国家长强》的文章。该文章指出,如果家长的目标是让孩子成为做事效率高的成功人士,那么中国的母亲们无疑比多数美国妈妈更胜一筹。文章认为,中国家长的严格教育和强烈的竞争意识,与美国家长的溺爱与温和形成鲜明对比。如果美国妈妈们继续纵容懒惰、毫无自律却总是期待被赞誉的下一代,不难想象终有一天美国要在全球的竞赛中被中国击败。但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却对此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如果将成功简单地定义为“高分”、“获奖”,那么教育出来的孩子肯定是“疲惫不堪的”、“能力低下的”、“不健康”的儿童。而起初予人「中国悍母」印象的蔡美儿,后来在接受媒体专访时也坦承,其实最理想的教育模式,应该是在中国和美国式教育方式上取得平衡。

《虎妈战歌》读后感500到800字

其实读这本书是因为我根本不相信简单粗暴的方法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我相信该书一定会为我展不同教育理念下的冲突和实践。虎妈确实很粗暴,但并不简单!

虎妈没有让人失望,在这本书的最后,更加明确而清晰的阐述了她的观点,还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她认为:西方父母对孩子的自尊担忧颇多,但是作为父母,最不利于保护孩子自尊心的行为,就是你眼看着他们在困难面前放弃努力而不作为。

而她在教育小女儿学习弹奏“小白驴”这首曲目时,由于曲目的难度超过了小女儿当时的水平,因此需要经过非常艰苦的练习才能完成,但因为她的大女儿当时能够完成,因此虎妈坚信同年龄的小女儿一定也能做到。于是,她采取了几乎所有的办法,包括不吃饭,将撕坏的琴谱重新黏好,并采用多种多样的手段来进行练习,于是,到了最后,小女儿终于取得了突破,完成了这首曲子,母女重归于好,小女儿自信满满。

虎妈粗暴吗,相当粗暴,非常粗暴,但她并不简单。
就这个案例来分析一下她的粗暴而不简单的成功之处。
1. 她的没有针对小女儿本书进行指责和批评,而是针对所设定的目标给出具体的而明确的练习要求。没有因为小女儿不想练习就采取简单的体罚,譬如打手心、罚站等做法,而只是要求其坚持在钢琴旁边进行练习,不能分心去干别的事情或消极抵抗。
这一点与某些中国父母看到孩子成绩不理想就暴打一顿的做法显然有着天壤之别。

2. 在整个过程中,她保持了耐心、克制、冷静、理智,以及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当小女儿失去信心,放弃努力,花样百出的不肯练习时,虎妈没有失去耐力和冷静,而是目标明确的加以坚持和引导。譬如当小女儿因为反复练习不能突破,因为要放弃努力而不被允许时,愤怒地将琴谱撕毁,但是虎妈没有因此被激怒,而是将琴谱重新黏好并装在塑料袋中以防再次被撕毁。这个小举动可以看住虎妈允许小女儿发泄自己的不满,但发泄完了之后还是要继续练习以达到事先设定的目标。当她的丈夫也提出反对意见的时候,她也努力加以说服,深刻地指出她并不想让女儿成为一个独特的失败者,并表示她愿意独自担当一个“被孩子憎恶的恶人”。

3. 有足够的知识、技能和办法。强制小女儿去反复练习也要讲方法,要有正确的办法。虎妈自身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并且陪着女儿去听了每一节钢琴课,不仅有指导大女儿学钢琴的经验而且还操办了大女儿的几场音乐会,因此具备了指导小女儿进行练习的能力,在练习中不是简单的要求小女儿反复练习,而是采用多种练习手段变换使用,或者分解练习,或者综合演练,逐步推进,在小女儿难以坚持的时候,或者顾虑或者强制,最终使得小女儿取得突破,并且在随后的公开演奏中取得了成功。
对于这个问题还要多说几点,钢琴演奏技巧,本质上说也是一种动作技能的学习,而人类习得和掌握动作技能的过程既有基本的发育规律,也确实存在不同的天赋,因此若非十分把握,不要轻易拔苗助长,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就强调不要过早的进行专业化训练,要在运动员身体素质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加量上强度,否则虽然能够较早的取得较好的运动成绩,但由于伤病等原因,潜力也就没了。
我猜想音乐演奏的技能,认知和学习,逻辑思维的发展,都有着自身的规律,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可以适度超前,但不宜超前太多。这就需要教育者对这些规律有一些基本的认识。
再举一个例子,当年马俊仁在训练女子中长跑运动员的时候,常常天不亮就要开始越野长跑训练,有的小运动员跑着累了就放慢速度,脱离了大队人马,于是马俊仁就躲在暗处学狼叫,小运动员听到后吓得赶紧加快速度跟上了大队。但如果这个小运动员这个时候确实已经体力不支了,恐怕这一声狼叫一阵猛加速就会导致训练过度,受伤,等等。

最后想说的是,虎妈教育女儿所取得的“成功”或许还需要时间的考验,但她的“成功”并不容易复制。

关于虎妈战歌的作文、 怎么写?最好写出来 600字左右就行、或者说明题意、谢谢!!

  岁末年初,没想到又爆出一条轰动世界的“虎消息”:美籍华人教授蔡美儿的作品《虎妈妈的战歌》,高调赞誉被称为“虎妈”的中国母亲严苛的育子之道,“中国妈妈战胜美国妈妈”的说法一时喧哗。这几乎是自去年年末PISA测试上海学生获全球第一之后,美国遭遇的第二颗教育“原子弹”,然而,“虎妈战歌”不过是一曲中国母亲的悲歌、中国教育的哀歌。

  “虎妈”在国内是以“疯狂妈妈”闻名的。中国的“疯狂妈妈”们奉行苛教,大多是因为独生子女、“小升初”政策、择校竞争特别激烈等不得已而为之,对孩子往往心怀歉疚。蔡美儿在美国面临的教育环境、教育问题与中国佷不相同,但她理性总结并高调肯定的这一家教的“中国模式”的确具有共性。

  她管教两个孩子的方式,在国内可谓司空见惯,她为孩子规定的“十不准”,包括不准夜不归宿、不准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不准有科目成绩低于A、除了体育与话剧,其他科目不准拿不到第一、不准不练习钢琴及小提琴;甚至规定不准参加学校的小组娱乐活动、不准参加校园演出、不准抱怨没有参加校园演出、不准擅自选择课外活动、不准练习钢琴及小提琴以外的乐器等。

  蔡美儿总结,与美国家长认为孩子是脆弱的、需要经常鼓励和赞誉相反;中国妈妈认为孩子天生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可以用训斥甚至威胁的方式对他们施压。中国虎妈得以成功的三大特质是:不理会孩子的自尊心,认定孩子必须孝顺父母,坚信小孩不懂事,需要父母指引。

  “虎妈”的教育之道,在很多方面颠覆了教育学的基本价值、基本原理。毫无疑问,严苛管制、强化训练、高压和惩戒通常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这与军体、杂技训练并无二致。在国内,这种应试训练已经发展到占用孩子所有可用的时间,包括睡眠和休息时间,不允许玩乐和看“闲书”,而且完全不鼓励批判性思维,刻板地追求标准答案,通过“题海战术”反复训练,对考试要求达到“一看就会,一做就对”的极致状态。

  这一模式的严重后果,就是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想像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从小就严重厌学。一个生活在压力和威逼之中、没有梦想和内在学习兴趣的孩子,长大后虽然可以谋取学位和职业,却不大可能成为有高度智慧的优秀人才。所谓“高分低能”、“钱学森之问”的症结端在于此。

  退而求其次,有的“虎妈”会说,孩子将来有高学历和好工作就行了,没指望非要成为爱因斯坦、比尔·盖茨。但是,这种教育还存在另一种风险:单纯追求学业导致的社会化程度不足和个性缺陷。

  中国家长往往对孩子参加学业之外的活动、游戏、学生之间的交往,视为不务正业、浪费时间。殊不知,这是比学业更为重要的成长过程。蔡美儿甚至抵制孩子参加校园演出,超越了中国家长的常规。在从小到大单打独斗的考试竞争中,中国孩子更多地把同伴视为你上我下、“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优秀学生之间更是如此。家长对孩子的严格管制、越俎代庖,造成许多学生缺乏生活能力、性格乖张、人格不健全,成人之后问题就暴露无遗。

  如果说,赴美留学生卢刚枪杀师长同胞的悲剧或属例外,一些高分学生缺乏自立能力,拙于表达、甚至不会交友和恋爱,却有一定的普遍性。当我们似乎培养出一个“人才”时,他却还没有成为一个合格的“人”,这样的“才”难有大用甚至没有幸福,从而丧失了最重要的教育目标。

  是培养“人”还是“才”,是追求表面的“成功”还是孩子的终身幸福,不完全是方法问题。支撑“虎妈”的是一个古老而强大的价值观,就是追求出人头地、望子成龙。五四时期“救救孩子”的呐喊,开启了发现儿童、保护儿童、解放儿童的现代教育之路,主张把儿童当做儿童来对待,而不是作为大人或成人社会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陶行知在谈到公民教育的价值时,特别强调要培养“人中人”而非“人上人”,没有这种公民意识就没有对待儿童的“平常心”。

  当今社会,“打造优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商业蛊惑如雷贯耳,“24小时记下1000个英语单词”、对4岁幼儿的“思维训练”等铺天盖地,“虎妈战歌”歌声嘹亮,全社会教育价值观的扭曲,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触目惊心。

关于《经验,知识,百科,个人图书馆,在线图书馆》用户点评四、

虎妈战歌的翻译是:什么意思

英语: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韩语:호랑이 엄마 크래프트
日语:母トラの军歌
法语:Mère tigre warsong

从《虎妈战歌》看中西方儿童的家庭教育的差异 ——————这个题目怎么翻译??

Differences found in education methods between west and east from 'Battle Hymm Of The Tiger Mother'

帮忙翻译成英文:从《虎妈战歌》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Observation on Family Educa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A from the Pespective of the Book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书名,斜体表示(这里无法显示) 翻译供参

帮忙翻译成英文:从《虎妈战歌》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杜绝有道等翻译工具翻译 请注意信达雅 Differences found in education methods between west and east from 'Battle Hymm Of The Tiger Mother'

虎妈战歌 英语作文

意林和课堂内外高中版上都有相关的报道
大意是说做父母的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的幸福感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经验,知识,百科,个人图书馆,在线图书馆》用户点评六、

翻译一下?

翻译是什么?

翻译是什么?

翻译是在准确(信)、通顺(达)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其内容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和视频翻译。 其中,在甲语和乙语中,“翻”是指的这两种语言的转换,即先把一句甲语转换为一句乙语,然后再把一句乙语转换为甲语;“译”是指这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把甲语转换成乙语,在译成当地语言的文字中,进而明白乙语的含义。二者构成了一般意义上的翻译,让更多人了解其他语言的含义。 扩展资料 主要标准 翻译是语际交流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一般来说,翻译的标准主要有两条:忠实和通顺。 1、是指忠实于原文所要传递的信息,也就是说,把原文的信息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得到的信息与原文读者得到的信息大致相同。 2、是指译文规范、明白易懂,没有文理不通、结构混乱、逻辑不清的现象。 起源 中国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在世界上有显著的地位。《诗经》中就讲究翻译的信达雅,《礼记》已有关于翻译的记载。《周礼》中的“象胥”,就是四方译官之总称。 《礼记·王制》提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为了“达其志,通其欲”,各方都有专人,而“北方曰译”。后来,佛经译者在“译”字前加“翻”,成为“翻译”一词,一直流传到今天。 由于中国早期历史所处的环境,中华文化的近邻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直到佛教传入前,翻译并不广泛存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翻译

为什么不说中文。用英语怎么翻译

为什么不说中文? 英文翻译: Why not speak Chinese? Why don't you speak Chinese? Could you speak Chinese? 重点词汇解释: why used in questions to ask the reason for or purpose of sth (用于问句)为什么,为何 speak (not used in the progressive tenses 不用于进行时) to be able to use a particular language 会说,会讲(某种语言) could used to politely ask sb to do sth for you (礼貌地请求别人做事)能,可以

是谁第一个把英语翻译成中文的?(不知道请不要回答,谢谢)

第一个学习英语的人已经不可考.第一个学习外语的人也不可考。
原因是追溯到元或者以前,就有中国的商人去海外,逐渐的也就产生了移民。语言永远都只是工具,当你在国外呆久了你就会了当地的语言,而你的亲戚在中国,你自然而然就会用进行双语的翻译沟通,不可能象你那样说的有那么开始的一个人~~
但是如果是正规的话,我国最早的外语学校,是成立与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的“同文馆”。它培养出严复、汪凤藻等一批翻译人才,还编译了一些外语辞典和外语文法书籍。
第一是个懂汉语的人在英语环境中生活,从实践中领略英语的用词及用法,将英汉两者相通的单词进行互换,就成了翻译。那当然是个渐进的过程,由具体名词到抽象名词,由简单的日常用语到深奥复杂的思维。

第二种情况是个同时接触汉英两种语言的牙牙学语的小孩,他们能同时吸收这两种母语,到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成熟了,就可以自然的互译了。
这个问题估计无从考证 传说中 中国最早的翻译是 一种名叫“角端”的怪兽,此兽日行1万8千余里,走遍世界各方,通晓天下语言,明外方幽远之事,是最早的“同传译员”吧.呵呵
以下列出具体中国翻译发展史:
我国的翻译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打开这一翻译史册,我们可以看到翻译高潮迭起,翻译家难以计数,翻译理论博大精深.了解这一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继承我们的先人的优秀文化遗产,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加深入认识和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简单说来,中国的翻译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汉代-秦符时期; 二、隋-唐-宋时期; 三、明清时期; 四、五四时期; 五、新中过成立至今.
一、汉代-秦符时期
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的诸侯国家相互之间交往就出现了翻译,如楚国王子去越国时就求助过翻译.当然这种翻译还谈不上是语际翻译.中国真正称得上语际翻译的活动应该说是始于西汉的哀帝时期的佛经翻译.那时有个名叫伊存的人到中国来口传一些简单的佛经经句.到了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八四年),佛经翻译就正式开始了.译者安世高是安息(即波斯)人,他翻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后来月支人支娄迦谶(又叫娄迦谶)来到了中国,他翻译了十多部佛经.支娄迦谶译笔生硬,基本上是字对字、句对句地翻译,中国读者不易看懂.中国翻译界现在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支娄迦谶有个学生叫支亮,之亮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是当时翻译佛经非常有名的译者.与"三支"同时从事佛经翻译的还有竺法护.他也是月支人,是当时的佛经翻译名家,总共译了一百七十五部佛经,对佛经在中国的流传贡献不小.竺法护和"三支"一道被人称作月之派.不过,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业.
到了符秦时代,佛经翻译活动就组织有序了.当时主要的组织者是释道安.在他的主持下设置了译场,开始了大规模的佛经翻译.由于释道安本人不懂梵文,惟恐译文失真,因此他主张严格的词对词、句对句(word for word, line for line)的直译.当时的佛经《鞞婆沙》就是按此方法从梵文译成汉语的.为了把握好译文的质量,释道安在此期间请来了著名的翻译家天竺(即印度)人鸠摩罗什.鸠氏考证了以前的佛经翻译,批评了翻译的风格,检讨了翻译的方法.他主张意译,纠正了过去音译的弱点,提倡译者署名,以示负责.他翻译了三百多卷佛经文献,如《金刚经》、《法华经》、《十二门论》、《中观论》、《维摩经》等.其译文神情并茂、妙趣盎然,堪称当时的上乘之译作,至今仍被视为我国文学翻译的奠基石.到了南北朝时期,梁武帝特聘印度佛教学者真谛(Paramartha,499-569)到中国来翻译佛经.真谛在华期间共翻译了四十九部经书,其中尤以《摄大乘论》的翻译响誉华夏,对中国佛教思想影响较大.
二、隋-唐-宋时代
从隋代(公元五九0年)到唐代,这段时间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时期.隋代历史较短,译者和译作都很少.比较有名的翻译家有释彦琮(俗姓李,赵郡柏人).他是译经史上第一位中国僧人.一生翻译了佛经23部100余卷.彦琮在他撰写的《辨证论》中总结翻译经验,提出了作好佛经翻译的八项条件:1)诚心受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诚心热爱佛法,立志帮助别人,不怕费时长久);2)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品行端正,忠实可信,不惹旁人讥疑);3)荃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暗滞(博览经典,通达义旨.不存在暗昧疑难的问题);4)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涉猎中国经史,兼擅文学,不要过于疏拙);5)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度量宽和,虚心求益,不可武断固执);6)耽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深爱道术,淡于名利,不想出风头);7)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精通梵文,熟悉正确的翻译方法,不失梵文所载的义理);8)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兼通中训诂之学,不使译本文字欠准确).彦琮还说,"八者备矣,方是得人".这八条说的是译者的修养问题,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在彦琮以后,出现了我国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俗称三藏法师).他和上述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华夏三大翻译家.玄奘在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六二八年)从长安出发去印度取经,十七年后才回国.他带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主持了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组织最为健全的译场,在十九年间译出了七十五部佛经,共一三三五卷.玄奘不仅将梵文译成汉语,而且还将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是第一个将汉语著作向外国人介绍的中国人.玄奘所主持的译场在组织方面更为健全.据《宋高僧传》记载,唐代的翻译职司多至11种:1)译主,为全场主脑,精通梵文,深广佛理.遇有疑难,能判断解决;2)证义,为译主的助手,凡已译的意义与梵文有和差殊,均由他和译主商讨;3)证文,或称证梵本,译主诵梵文时,由他注意原文有无讹误;4)度语,根据梵文文字音改记成汉字,又称书字;5)笔受,把录下来的梵文字音译成汉文;6)缀文,整理译文,使之符合汉语习惯;7)参译,既校勘原文是否有误,又用译文回证原文有无歧异;8)刊定,因中外文体不同,故每行每节须去其芜冗重复;9)润文,从修辞上对译文加以润饰;10)梵呗,译文完成后,用梵文读音的法子来念唱,看音调是否协调,便于僧侣诵读;11)监护大使,钦命大臣监阅译经.玄奘在翻译理论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翻译实践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标准,意即"忠实""通顺",直到今天仍有指导意义.他还在翻译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翻译技巧.据印度学者柏乐天和我国学者张建木的研究结果显示,玄奘运用了下列翻译技巧: 1)补充法(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增词法);2)省略法(即我们现在常说的减词法);3)变位法(即根据需要调整句序或词序);4)分合法(大致与现在所说分译法和合译法相同);5)译名假借法(即用另一种译名来改译常用的专门术语);6)代词还原法(即把原来的代名词译成代名词所代的名词).这些技巧对今天的翻译实践同样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与玄奘同时的还有失义难陀、义净、一行、不空等译者,也都译了许多佛经.唐末无人赴印度求经,佛经翻译事业逐渐衰微.
到了宋代,佛经翻译已远不如唐初的极盛时期.在北宋的乾德开宝年间,宋太祖曾派人西去求经,印度也派名僧东来华夏传法.宋太祖也曾在开封的太平兴国寺内兴修了译经院,专事佛经翻译.虽译场组织极其完备,译经种数几乎接近唐代,但质量却不如唐代.当时有名的僧侣译者主要有天息、法护等人.在翻译理论方面颇有贡献的要数赞宁(俗姓高,今浙江德清人).他曾归纳了以往译经的各种情况,提出了解决翻译过程中各类矛盾的六种办法.这是对我国唐代翻译理论的继续和发展,是我国翻译论库中的宝贵财富.到了南宋,由于社会动荡等原因,佛经翻译已是寥寥无几,史书的记载中无一例翻译.在其后的元代,统治者曾下昭拔合恩巴、管主八等人翻译佛经,但译作只有十几部,翻译理论方面的探讨更是无从谈起.翻译事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三、明清时代
在明代的二百多年历史中,佛经翻译呈现一片衰落的局面.佛经译者只有智光等一、二人,译了几部经书.但到了明代万历年间直至清朝"新学"时期,我国出现了以徐光启、林纾(琴南)、严复(又陵)等为代表的介绍西欧各国科学、文学、哲学的翻译家.明代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马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测量法义》等书.清代的林纾(1852.11.8-1924.10.9)和他的合作者以口述笔记的方式翻译了一百八十四种西方文学作品,达一千万字以上.所译小说中最著名的有《巴黎茶花女遗事》(La Dame aux Camelias)、《黑奴呼天录》(Uncle Tom's Cabin)、《块肉余生述》(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Hamlet)等.林纾本人不懂外文,因而他的译作删减、遗漏、随意添加之处甚多.但是林纾的翻译对于中国读者了解西方文学作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严复(1954.1.18-1921.10.27)是我国清末新兴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他从光绪二十四年到宣统三年(公元1898-1911)这三十年间翻译了不少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赫胥黎(T.H. Huxley)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斯密(A.Smith)的《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孟德斯鸠(C.L.S. Montesquieu)的《法意》(L'esprit des Lois)、斯宾塞尔(H.Spencer)的《群学肆言》(On Liberty)、甄克思(E.Jenks)的《社会通诠》(A History of Politics)等.严复每译一书,都有一定的目的和意义,常借西方著名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著作表达自己的思想.他译书往往加上许多按语,发挥自己的见解.严复"曾经查过汉晋六朝翻译佛经的方法"(鲁迅《二心集》),在参照古代佛经翻译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在《天演论》(公元一八九八年出版)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著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有人因此认为严复偏重于"达",把"信"、"达"相互对立起来.事实上,严复曾紧接着解释道:"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所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这说明严复并没有把"信"、"达"割裂开来,他主张的"信"是"意义不倍(背)本文","达"是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尽译文语言的能事以求原意明显,为"达"也是为"信",两者是统一的.但严复对"雅"的解释今天看来是不足取的.他的"雅"是指脱离原文而片面追求译文本身的古雅.他认为只有译文本身采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实际上即所谓上等的文言文,才算登大雅之堂.严复自己在翻译实践中所遵循的也是"与其伤雅,毋宁失真",因而译文不但艰深难懂,又不忠实于原文,类似改编.有人说严复用一个"雅"字打消了"信"和"达",这个批评不是没有根据的.不过从积极的一面来看,严复重视译文文字润饰这一点却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尽管严复对"信、达、雅"翻译标准的解释因时代的限制而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许多年来,该标准始终没有被我国翻译界所废弃,原因在于:这三个字的提法简明扼要,又有层次主次突出;三者之中,信和达二者之中,信犹为重要.因此有些翻译工作者仍然沿用着三个字作为当今的翻译标准,但旧瓶装新瓶,已赋予新的内容和要求.例如,他们认为"雅"已不在是严复所指的"尔雅"和"用汉以前字法句法",而是指"保存原作的风格"问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严复出版《天演论》前数年,《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于公元一八九四年在他写的《拟投翻译书院议》中已发挥了他所认为的"善译"的见解.马建忠的"善译"标准包括三大要求:第一、译者先要对两种语言素有研究,熟知彼此的异同;第二、弄清原文的意义、精神和语气,把它传达出来;第三、译文和原文毫无出入,"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这些要求是很高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他本人专研究语法而没有搞翻译的工作,因此他对"善译"的见解,被后人忽略了.
四、五四时期
"五四"是我国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五四"以前的最显著的表现是以严复、林纾等为代表翻译了一系列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和文学作品."五四"以后,我国翻译事业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介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共产党宣言》的译文就发表在"五四"时期.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东西方各国优秀文学作品,特别是俄国和苏联的作品,开始由我国近代翻译史上卓越的先驱者鲁迅、瞿秋白等前辈介绍进来.鲁迅是翻译工作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型.他和瞿秋白两人关于翻译问题的通讯,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应遵循的基本翻译原则.他译过许多俄国和苏联的优秀文学作品,如《毁灭》、《死魂灵》等.他和瞿秋白通过翻译实践,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鲁迅对翻译标准的主要观点是:"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着原文的风资."鲁迅竭力反对当时那种"牛头不对马嘴"、"削鼻剜眼"的胡译,乱译,他针对有人所谓"与其顺而不信"而提出了"宁信而不顺"这一原则.当然,鲁迅这条原则有"矫枉必须过正"的意味,但与借此作挡箭牌的"硬译"、"死译"实无共同之处.鲁迅主张直译,是为了照顾输入新表现法和保持原作的风貌,这于借直译作挡箭牌的"死译"也是丝毫无共同之处的.他们二人对待翻译工作的态度都十分严肃,至今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五、新中国成立至今
一九四九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翻译事业也得到了解放.从那时起,翻译工作在党的领导下,一直是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断迅速发展,取得巨大成绩,在翻译理论方面也日益充实完善.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翻译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工作,逐步取代了抢译、乱译和重复浪费的现象;
(二) 翻译作品质量大大提高,逐渐克服了粗枝大叶、不负责的风气;
(三) 翻译工作者为了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开展了批评于自我批评,逐渐消除了过去各种不良现象和无人过问的状况;
(四) 翻译工作者不仅肩负者外译汉的任务;
(五) 对翻译标准的认识日趋统一,有效的推动了我国的翻译工作.特别是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我国广大翻译工作者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通过认真的辛勤的翻译劳动,介绍和交流先进科技知识、优秀文艺作品以及民族文化,为我国四个现代化和世界和平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其实身为译员,我自己觉得哪位祖先圣贤最早译出了英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先辈已经给我们用辛勤和汗水留下了这份瑰宝,我们就要更好的去传承它,完善它,从而更好的利用它创造更大的价值.
个人的见解 希望能帮到您一点 祝开心

职业困惑:翻译这个行业,如何获利,如何升职?

给翻译新人和有志于从事翻译行业的新人一些建议:

(1)如想在翻译行业发展的好,走的更远,建议最好口笔译一起发展,两条腿走路,单纯笔译的岗位还是比较少的,比例据说不到5%;绝大多数跨国企业、央企、国企等的翻译岗位,都不会单独设立纯粹笔译岗位。虽然极个别笔译岗位年收入20W+,甚至30W+,非常罕见,可忽略不计。当然,如果您的笔译如果能在某个领域做的很出类拔萃,也会非常不错!

例如:
古诗翻译大师 - 许渊冲
旅游英语翻译 -- 何志范
计算机书籍翻译 – 候杰
……

(2)根据自己的长处、知识结构和背景,选择更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

目前的笔译,财经、科技、商务、专利、论文、广告文宣之类都是不错的方向,难度大、要求高的稿子,给的价格往往也不错;直接客户或直接服务对象不少能给到300元/千字甚至更高单价,但对翻译本身的质量和水平提出挺高要求;国外期刊、论文的翻译,500 –1000元/千字也十分正常,但需要翻译熟悉期刊和论文翻译的表达、措辞、术语等;

(3)选择翻译,一定要耐得住清贫和寂寞,一定要有“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勇气、信心和执著。任何行业都不容易,特别是刚开始的前几年,和大家一起共勉!

有一种竹子4年时间仅长了3厘米,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cm的速度疯狂生长,仅用六周时间就长到了15米高。我们多少人没耐得住寂寞和坚持,没耐得住清贫和辛苦,“死”在这前五年?

(4)深造和学习,今早、尽快
人生如白驹过隙,时不待我!几年前,大家可能还是20岁不到的翩翩少年,匆匆数年后您已经到而立之年。等头顶有白发苍苍的父母、膝下有啼哭不止的孩子时。届时大家的压力会更大、精力会更分散、学习的时间会越来越被冲淡。所以,趁着年轻,抓紧学习。该读语言类学硕的或者MTI 的赶紧,该报培训班去考 CATTI / NAATI / UNLPP 等翻译资格证的,也要抓紧时间冲击更高等级和水平的认证;

(5)避免闭门造车、固步自封
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行业也都日新月异。希望所有做翻译的同行,能积极走出去,多和同行接触、多去了解行业变化和动态、多和行业里面的领军人物、大牛、大拿交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行业水平、技能和信息感知能力。积极参加行业交流会、研讨会等,哪怕自掏腰包,也是值得的!社会和就业市场是淘汰制的,没人会等你成长,自己要有紧迫感!抱怨行业不好、抱怨竞争激烈,不如抽空去改变自己~

最后,祝大家在翻译道路上越走越好,不要因为眼前一时收入较低或眼前的困难、困境和不如意,就轻言退缩。沉淀和脚踏实地的积累是在积蓄力量,任何行业都需要厚积才能薄发。


这些话本不该我这样的翻译“老鸟 & 菜鸟”来说,只是提醒大家!以上也是我断断续续做翻译以来得到的一些感悟(好像都是废话),但真心希望大家在这条路上走得更好、更远,所以我假装不是菜鸟,在这里跟翻译界的新朋友们啰嗦下。


--- 一个热爱翻译的门外汉 --- 查红玉(欢迎和热爱翻译的朋友为伍、欢迎交流)

关于《经验,知识,百科,个人图书馆,在线图书馆》用户点评七、

基本信息: (1)书名: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2)

1.来自美国 comes from America 2.她出版了就是She published a book

aroused heated discussions both in US and in China with her book,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她的书《虎妈战歌》在中美都引起了激烈的议论

《虎妈战歌》 怎么翻译

《虎妈战歌》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
虎妈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中式教育在美国引发讨论。(撷取自时代杂志)

由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所撰写的《虎妈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最近在美国造成轰动,并登上美国最新一期的《时代杂志》(TIME)封面,显示「中式教育」对美国的冲击。

 上市第一天就荣登美国亚马逊书店(Amazon)排行榜第6名的《虎妈战歌》,作者蔡美儿在书中描述,中国家长为了不让小孩输在起跑点,严格教育小孩,不仅要小朋友1岁学跳舞、2岁学英文、3岁念经济,甚至在小孩3个月的时候就开始「开发潜能」。

 蔡美儿还指出,现在中国的「早教班」,从原本只招收2岁半到6岁幼童,但到目前为止,已发展到「初生儿化」,在「早教班」中,出现只有2、3个月大的小婴儿,也已经不足为奇。

 这样的教育事实,被蔡美儿揭露後,立刻在美国引发讨论,《纽约时报》对於这本书则是引用美国前教育官员费恩所说的话:「又有了当年蘇联抢先将人造卫星送上太空时美国人的震撼感」;《金融时报》更直接的说,这本书让中国的教育「强度」震惊世界。

 而《时代杂志》也在书中描述中式教育的优势,并表示,华裔母亲对教育的重视,确实会让小孩具有竞争力,不过家长在严格的教导之下,也要考虑小孩的抗压程度,以免让小孩喘不过气来。

谁有《虎妈战歌·英文版》电子书,发给我,急用,在学校,没时间网购了,我怎么也下载不了,谁有,发一下

pdf格式okay吗?ireader就可以读pdf格式的

求《虎妈战歌----我在美国做妈妈》电子书中文完整版

买本书不就完了?
你这是赤裸裸的征求盗版文献。。。唉 看你那邮箱地址还是南开大学的吧?!!!也不怕丢人!

关于《经验,知识,百科,个人图书馆,在线图书馆》用户点评八、

《虎妈战歌》读后感500到800字

其实读这本书是因为我根本不相信简单粗暴的方法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我相信该书一定会为我展不同教育理念下的冲突和实践。虎妈确实很粗暴,但并不简单!

虎妈没有让人失望,在这本书的最后,更加明确而清晰的阐述了她的观点,还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她认为:西方父母对孩子的自尊担忧颇多,但是作为父母,最不利于保护孩子自尊心的行为,就是你眼看着他们在困难面前放弃努力而不作为。

而她在教育小女儿学习弹奏“小白驴”这首曲目时,由于曲目的难度超过了小女儿当时的水平,因此需要经过非常艰苦的练习才能完成,但因为她的大女儿当时能够完成,因此虎妈坚信同年龄的小女儿一定也能做到。于是,她采取了几乎所有的办法,包括不吃饭,将撕坏的琴谱重新黏好,并采用多种多样的手段来进行练习,于是,到了最后,小女儿终于取得了突破,完成了这首曲子,母女重归于好,小女儿自信满满。

虎妈粗暴吗,相当粗暴,非常粗暴,但她并不简单。
就这个案例来分析一下她的粗暴而不简单的成功之处。
1. 她的没有针对小女儿本书进行指责和批评,而是针对所设定的目标给出具体的而明确的练习要求。没有因为小女儿不想练习就采取简单的体罚,譬如打手心、罚站等做法,而只是要求其坚持在钢琴旁边进行练习,不能分心去干别的事情或消极抵抗。
这一点与某些中国父母看到孩子成绩不理想就暴打一顿的做法显然有着天壤之别。

2. 在整个过程中,她保持了耐心、克制、冷静、理智,以及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当小女儿失去信心,放弃努力,花样百出的不肯练习时,虎妈没有失去耐力和冷静,而是目标明确的加以坚持和引导。譬如当小女儿因为反复练习不能突破,因为要放弃努力而不被允许时,愤怒地将琴谱撕毁,但是虎妈没有因此被激怒,而是将琴谱重新黏好并装在塑料袋中以防再次被撕毁。这个小举动可以看住虎妈允许小女儿发泄自己的不满,但发泄完了之后还是要继续练习以达到事先设定的目标。当她的丈夫也提出反对意见的时候,她也努力加以说服,深刻地指出她并不想让女儿成为一个独特的失败者,并表示她愿意独自担当一个“被孩子憎恶的恶人”。

3. 有足够的知识、技能和办法。强制小女儿去反复练习也要讲方法,要有正确的办法。虎妈自身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并且陪着女儿去听了每一节钢琴课,不仅有指导大女儿学钢琴的经验而且还操办了大女儿的几场音乐会,因此具备了指导小女儿进行练习的能力,在练习中不是简单的要求小女儿反复练习,而是采用多种练习手段变换使用,或者分解练习,或者综合演练,逐步推进,在小女儿难以坚持的时候,或者顾虑或者强制,最终使得小女儿取得突破,并且在随后的公开演奏中取得了成功。
对于这个问题还要多说几点,钢琴演奏技巧,本质上说也是一种动作技能的学习,而人类习得和掌握动作技能的过程既有基本的发育规律,也确实存在不同的天赋,因此若非十分把握,不要轻易拔苗助长,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就强调不要过早的进行专业化训练,要在运动员身体素质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加量上强度,否则虽然能够较早的取得较好的运动成绩,但由于伤病等原因,潜力也就没了。
我猜想音乐演奏的技能,认知和学习,逻辑思维的发展,都有着自身的规律,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可以适度超前,但不宜超前太多。这就需要教育者对这些规律有一些基本的认识。
再举一个例子,当年马俊仁在训练女子中长跑运动员的时候,常常天不亮就要开始越野长跑训练,有的小运动员跑着累了就放慢速度,脱离了大队人马,于是马俊仁就躲在暗处学狼叫,小运动员听到后吓得赶紧加快速度跟上了大队。但如果这个小运动员这个时候确实已经体力不支了,恐怕这一声狼叫一阵猛加速就会导致训练过度,受伤,等等。

最后想说的是,虎妈教育女儿所取得的“成功”或许还需要时间的考验,但她的“成功”并不容易复制。

‘虎妈’读后感

[‘虎妈’读后感]


首先要说的是,这是一本很有趣味,可读性很强的书,‘虎妈’读后感。友人星期六那天早上送给我这本书,白天断断续续读了几页,到晚上孩子们睡下了以后,才真正开始认真读,一发不可收拾,一直读到将近两点。其间豆爸数次试图关灯预警,均被我抗议抵制。

关于这本书的讨论,自从 new york times 高调发表“why chinese parenting is
superior?” 来推销此书,所激发的膜拜,支持,反思,讨论,反对,鞭挞,诋毁(基本上scale from 1-10,
各种态度都能找到),实在是铺天盖地。这样的热度,实在不该由一本:某一个妈妈的近乎“流水帐”式的,回忆式的,且没有定论的 –
书,所引起。


此书的魅力(对于支持者),和魔力(对于反对者),究竟在何处?真正读这本书之前,我看到很多之零片断的评论,赞同的少,反对的多。以至于我没看书已经对此书有了偏见。在所有的评论当中,把这本书上升到“国际”,和“民族”的高度的,是这样一句话:“这本书之所以引发了美国人(注∶指非华人)的恐慌,因为它涉及了美国人现今两大痛脚:中国,和,教育。”WOW!!!


看完书之后,我最先有的感慨,就是:如果我没有认真地看过此书,我不应该发表任何评论。因为根据别人的有偏见的引用的片断,而得出的结论,一定是偏见的。想知道真相如何,一定要自己先看到全貌,虽然我仍然会得出因为自身立场不同和经历有限,而肯定是偏见的看法,至少不是咀嚼别人已经消化过的材料,再吐出更加没有营养的东西。(为之前曾发出的不负责任的声音,鄙视自己一把。)


言归正传,说说我该归于从膜拜到诋毁这个坐标的那一点。我想对虎妈这个人的看法,我应该属于反省(自己)的那部分人,偏向虎妈那一边。对孩子的教育的看法,基本上是反对的,离虎妈就远了。


先说说对虎妈这个人的看法。她是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非常地勤奋和刻苦,在事业上和孩子的教育上,她都投入了自己120%的精力。她的代价,是自己的娱乐和睡眠。作为一个事业上成功(所以忙碌)的全职妈妈,她在孩子们身上花的时间和精力,估计让大多数的妈妈们汗颜。举个例子,虎妈决定让二女儿lulu学小提琴。她自己最初并不懂这门乐器。于是她用学术研究的态度来学习了解。她描述自己在这上面所花的时间和精力,
绝非为了炫耀。那是她做人做事的态度:既然做了,就要做到最好!
最终她可以在家里以专家的(而不是以妈妈的)身份来监督孩子练琴。不夸张的说,她在“练琴”上所花的时间,比孩子可多得太多了,读后感《‘虎妈’读后感》。不光在孩子练琴的时候全身心陪伴,晚间还要研究乐谱(作为孩子的副教练),考虑孩子的老师和演出安排等问题(作为孩子的经纪人)。这种付出,贯穿两个孩子的成长历程,绝非常人所能。所以,虎妈所发出的“胜利的战歌
”,从这一点上看,绝对有资格向我奏响。我看到虎妈所列出的每日日程表,再对照自己每日分配在孩子身上的时间,想到自己很多时候出于自私的生活安排,实在羞愧。

很多对虎妈的否定甚至诋毁,用“株心”的方式:“她还不是为了自己才这样? ”,肯定是爱面子,孩子成功了自己好看!
”,“为了出名,把自己的孩子置于媒体的灯光下,太自私了!
”。如果不是虎妈自己家庭的富裕,恐怕很多人要说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摇钱树了。这种以小人之心猜测对方“动机”来否定甚至诋毁人的办法,实在是太拙略的表演。我觉得自己最初对虎妈的成绩和高调的战歌,本能所产生的反感,多多少少是相形见龊后的一种恐慌。在恐慌之中,制造一种株心论调来否定对方,似乎是最直接的反应了。如果看到别人类似的否定,就更有“正合我意”的快感了。这样分析自己有点残忍,却是真实的。


我总觉得,如果我自己不能在提升自己(包括事业,个人修养)和陪伴孩子方面,与虎妈匹配,我实在是没有权利对她的教育方式的技术层面指手画脚。但是客观的来讲,确实不能因为肯定了妈妈这个人付出的努力,和她的良好意愿,就全盘肯定她教育方法的正确。不管如何,如果我是个孩子,我绝不会愿意有一个虎妈这样强势和专制的妈妈。我也不认为,虎妈的两个孩子,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候,是温馨和无憾的。实际上,这是一本没有结论的书,从世俗的意义上,“胜利的红旗飘扬
”,虎妈的两个女儿是当之无愧的天才儿童。但是,如果孩子们自己怀疑,排斥甚至抗争这样的结果,这是‘谁 ’或者‘什莫
’意义上的成功呢?教育孩子的初始,伴随着成果,虎妈是骄傲的,也是自信的,战歌是高昂的。但是在结尾,虎妈对孩子们成年之后所给的回馈,失望之余有了很多的对自己和自己的教育方式的反省。她开始(被迫)给同样强势的正处在青春期反叛的二女儿lulu,更多的自由去选择,而不是按照自己认为的最好的人生安排去强迫执行。这种变通,发生在虎妈经历了自己妹妹面临绝症后所引发的对人生的自省,和与叛逆的lulu在人生安排上激烈碰撞,两败俱伤之后。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虎妈的反省和自敛骄傲。


不管如何,我现在明白了为什莫这样一本书激发了这莫多的反响。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父母和不是父母的;对孩子的教育有负担的读者:心中的恐慌,自省,反弹和忧虑。对照自己的教育方式,每个人应该都有话要说。

  〔‘虎妈’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虎妈战歌的读后感

[虎妈战歌的读后感]
今天看了虎妈战歌,因为在等兔爸爸下班,虎妈战歌的读后感。
里面的虎妈是一个从祖父辈开始在菲律宾生活的人,但是为了表现自己和“佣人国”完全不搭界,疯狂的叫自己中国人。
从虎妈的父亲辈开始就是目标非常明确,缺乏对小孩的爱的家长。把回家孩子给自己拿拖鞋作为规矩来执行的家长。
也不理会孩子的爱好和特长。然后到了虎妈就变本加厉,强迫的把自己的标准和原则强加给自己的女儿。
还好他的女儿也继承了犹太人的聪明,在应付虎妈上虽然反抗,但最后只能妥协。
我总觉得这样的孩子长大了,虽然有自己的技能可以生活得很好,但是不一定能认真地热爱生活。

我小的时候希望过能学钢琴和象棋,但是我的妈妈没有给我这样的环境,读后感《虎妈战歌的读后感》。她固执的认为只要能好好学习,读博士就能过上不错的生活。在我年纪越来越大的时候,我就慢慢地体会到,人要是有一技之长,哪怕是无聊的时候安慰自己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在尊重孩子和强迫孩子之间,并不是非常容易的选择。我慢慢开始后悔在我童年的时候,都浪费了多少宝贵的时光。也觉得这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正在让我们的孩子们浪费更多的宝贵时光。

我可怜的小外甥女,就是在重重压力面前,从小学就没有休息的,马不停蹄的上各种辅导班,她的爷爷望女成龙的帮她排满整个假期的计划,丝毫没有喘息的机会。以至于小孩最后没有一样是自己喜欢的学习。
我现在回忆我自己的童年,除了犯傻就是浪费了不少的时间。
  〔虎妈战歌的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虎妈还是羊妈---<虎妈战歌>读后感

[虎妈还是羊妈---读后感]


”她是“虎妈”,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蔡美儿,近日她出版了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在美国引起轰动,虎妈还是羊妈---读后感。该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她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虎妈的教育方法轰动了美国教育界,并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讨论随着《时代》周刊的参与,几乎达到了一个高潮。虎妈所谓的教育理念,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讨论和异议。“

以上是网上对虎妈的一段描述,我本着兼听则明的态度看完了这本书,有以下几点感想:
1,什么是成功?

封面的副标题是“在教育孩子方面,东方父母比西方父母更成功”,这是导致引起争论的焦点。作者的两个女儿,姐姐索菲娅14岁就把钢琴弹到了世界音乐的圣殿--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大厅,妹妹路易莎在12岁那年,就坐上了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的头把交椅,大庭广众之下,她们的举手投足更是彬彬有礼,可爱迷人,被羡慕不已的美国妈妈看做同龄人的楷模。从这个角度看,她们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生活在妈妈的强权压迫下,女儿们逐渐产生了反叛的情绪,特别是小女儿,经常通过故意刁难老师,说反话等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甚至有一次在大庭广众下说出"你是个令人恐怖的妈妈,你是个自私自利的家伙,除了你自己,你谁也不关心,我讨厌小提琴,我憎恨我的生活,我恨你,我恨这个家",大女儿虽然一直以来逆来顺受,但是也开始反思她的牺牲是否值得,她之所以选择服从是认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妈妈好,认为妈妈要感激的应该是女儿。在这种价值观下,一旦妈妈离她而去,可能就会失去了精神支柱,人生失去了目标。从这个角度看,她们无疑是很失败的。
2,严师真的出高徒吗?

如果有一个人,坚持不懈地买彩票,在买了二十年之后,中了500万,然后对别人说,"只要坚持不懈,你也一定可以成功,这就是彩票必胜法",你认可吗?

我们经常看一些成功人士介绍他们的成功秘诀,什么偏执,目光要远大,多少个成功人士的习惯,多少条军规等,但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简单的问题,1万个偏执狂,你只看到了成功那1个,其他9千多个没看到,这就是分子效应,人们只关注分子,而看不到分母是多少。
且不说严师是不是良师,就说徒弟来说,性格也是千差万别。比如作者说到她自己在哈佛大学开始学习应用数学,是因为她认为这样会讨好父母,后来父亲眼睁睁看着她被一个数学难题折磨了整整一个寒假,最终决定放弃,说明她根本不适合学数学,硬来的话只会钻到死角里,读后感《虎妈还是羊妈---读后感》。
3,吸烟有益健康吗?

伟大的小平同志常年吸烟并活到90多岁,我们是否能得出吸烟有益健康的结论?有人经常吃双汇牌冷鲜肉但仍然身强力壮,我们能否得出瘦肉精对人体有益的结论?

蔡美儿列举了她的严格的家庭教育方法,以及两个女儿在音乐方面的成就,但是并没有把这两者的因果关系论述清楚,只说其然而不说所以然,说不定正是她的这种方法制约了两个女儿获得更大的成就。

另外,她还忽略了很多其他关键因素,包括女儿们对音乐的爱好和灵性,她们的学院,她们的老师,她们选用的铃木钢琴法,还有他们的犹太裔父亲,别忘了她们始终是生活在美国,接受着美国式的教育,这些都可能是促进她们技能提高的关键因素。
有的老人会说,我们以前就是用老方法教你们的,棍棒底下出人才,你们现在不是很成功吗,说明这种方法确实是有效的。这种说法跟吸烟有益健康是同一道理,他们把一个人的成功统统归结到一种因素,而忽略了其他。一棵小松树,幼苗时被扭曲了,长大时却能成为挺拔的大树,是因为松树有其自我修正能力,人也一样有自省能力,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反省,克服先天的不足。

4,什么是东方式,什么是西方式?
书中每每提到西方式教育的时候,都带有不屑和鄙视,作者对西方式教育的理解就是放纵,滥用夸张和空洞地表扬,物质条件诱惑,以及鼓励叛逆等等。

我觉得这是曲解了西方式教育,西方式教育的精髓在于平等和尊重,而作者说的这些问题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都大量存在,这并不能作为哪一方的标签。

5,圈养还是放养

动物园里负责表演的动物,能做出野生动物所不能的高难度动作,享受到野生动物享受不到的安逸生活,在这里,严格的奖惩制度起着决定性作用,一切必须服从驯兽师的指挥,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不能有创造性,也许有些动物会认为它们是成功的,而且还会心存感激,问题是它们快乐吗?一旦他们要回归自然,它们能生存吗?
李开复曾经很惊讶现在很多大学生找工作都要问父母的意见,而他们的父母根本连email都不会用。我想这应该很好解释,因为他们在动物园呆惯了,对驯兽师产生了依赖性。
蔡美儿认为孩子天生是不爱努力的,如果让孩子自己选,他们永远是选择玩游戏机,所以必须通过威胁,利诱,恐吓等手段来达到目的,甚至不惜让孩子恨自己,这也是让孩子成功所必需付出的代价。对蔡美儿的这份执着感到佩服,她对女儿的付出是巨大的,但只能说她是一个很好的驯兽师而已。

综上所述,对此书有点失望,没有看到完整的教育理念,也没有严谨的因果推理。作者并不是专业的儿童教育工作者,只不过是碰巧女儿有点成就,然后在其自传的基础上加上一些比较偏激的观点而已。而之所以会引发西方国家的大讨论,主要是西方式的教育也存在其问题,这也反映了他们自省的优点。美国官员经常说他们的教育制度有很多缺点,要向中国学习,而中国官员经常说我们的教育制度已经很好了,连美国都要向我们学习。这就是差距。

  〔虎妈还是羊妈---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关于虎妈战歌的作文、 怎么写?最好写出来 600字左右就行、或者说明题意、谢谢!!

  岁末年初,没想到又爆出一条轰动世界的“虎消息”:美籍华人教授蔡美儿的作品《虎妈妈的战歌》,高调赞誉被称为“虎妈”的中国母亲严苛的育子之道,“中国妈妈战胜美国妈妈”的说法一时喧哗。这几乎是自去年年末PISA测试上海学生获全球第一之后,美国遭遇的第二颗教育“原子弹”,然而,“虎妈战歌”不过是一曲中国母亲的悲歌、中国教育的哀歌。

  “虎妈”在国内是以“疯狂妈妈”闻名的。中国的“疯狂妈妈”们奉行苛教,大多是因为独生子女、“小升初”政策、择校竞争特别激烈等不得已而为之,对孩子往往心怀歉疚。蔡美儿在美国面临的教育环境、教育问题与中国佷不相同,但她理性总结并高调肯定的这一家教的“中国模式”的确具有共性。

  她管教两个孩子的方式,在国内可谓司空见惯,她为孩子规定的“十不准”,包括不准夜不归宿、不准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不准有科目成绩低于A、除了体育与话剧,其他科目不准拿不到第一、不准不练习钢琴及小提琴;甚至规定不准参加学校的小组娱乐活动、不准参加校园演出、不准抱怨没有参加校园演出、不准擅自选择课外活动、不准练习钢琴及小提琴以外的乐器等。

  蔡美儿总结,与美国家长认为孩子是脆弱的、需要经常鼓励和赞誉相反;中国妈妈认为孩子天生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可以用训斥甚至威胁的方式对他们施压。中国虎妈得以成功的三大特质是:不理会孩子的自尊心,认定孩子必须孝顺父母,坚信小孩不懂事,需要父母指引。

  “虎妈”的教育之道,在很多方面颠覆了教育学的基本价值、基本原理。毫无疑问,严苛管制、强化训练、高压和惩戒通常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这与军体、杂技训练并无二致。在国内,这种应试训练已经发展到占用孩子所有可用的时间,包括睡眠和休息时间,不允许玩乐和看“闲书”,而且完全不鼓励批判性思维,刻板地追求标准答案,通过“题海战术”反复训练,对考试要求达到“一看就会,一做就对”的极致状态。

  这一模式的严重后果,就是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想像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从小就严重厌学。一个生活在压力和威逼之中、没有梦想和内在学习兴趣的孩子,长大后虽然可以谋取学位和职业,却不大可能成为有高度智慧的优秀人才。所谓“高分低能”、“钱学森之问”的症结端在于此。

  退而求其次,有的“虎妈”会说,孩子将来有高学历和好工作就行了,没指望非要成为爱因斯坦、比尔·盖茨。但是,这种教育还存在另一种风险:单纯追求学业导致的社会化程度不足和个性缺陷。

  中国家长往往对孩子参加学业之外的活动、游戏、学生之间的交往,视为不务正业、浪费时间。殊不知,这是比学业更为重要的成长过程。蔡美儿甚至抵制孩子参加校园演出,超越了中国家长的常规。在从小到大单打独斗的考试竞争中,中国孩子更多地把同伴视为你上我下、“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优秀学生之间更是如此。家长对孩子的严格管制、越俎代庖,造成许多学生缺乏生活能力、性格乖张、人格不健全,成人之后问题就暴露无遗。

  如果说,赴美留学生卢刚枪杀师长同胞的悲剧或属例外,一些高分学生缺乏自立能力,拙于表达、甚至不会交友和恋爱,却有一定的普遍性。当我们似乎培养出一个“人才”时,他却还没有成为一个合格的“人”,这样的“才”难有大用甚至没有幸福,从而丧失了最重要的教育目标。

  是培养“人”还是“才”,是追求表面的“成功”还是孩子的终身幸福,不完全是方法问题。支撑“虎妈”的是一个古老而强大的价值观,就是追求出人头地、望子成龙。五四时期“救救孩子”的呐喊,开启了发现儿童、保护儿童、解放儿童的现代教育之路,主张把儿童当做儿童来对待,而不是作为大人或成人社会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陶行知在谈到公民教育的价值时,特别强调要培养“人中人”而非“人上人”,没有这种公民意识就没有对待儿童的“平常心”。

  当今社会,“打造优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商业蛊惑如雷贯耳,“24小时记下1000个英语单词”、对4岁幼儿的“思维训练”等铺天盖地,“虎妈战歌”歌声嘹亮,全社会教育价值观的扭曲,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触目惊心。

关于《经验,知识,百科,个人图书馆,在线图书馆》用户点评九、

关于虎妈战歌的作文、 怎么写?最好写出来 600字左右就行、或者说明题意、谢谢!!

  岁末年初,没想到又爆出一条轰动世界的“虎消息”:美籍华人教授蔡美儿的作品《虎妈妈的战歌》,高调赞誉被称为“虎妈”的中国母亲严苛的育子之道,“中国妈妈战胜美国妈妈”的说法一时喧哗。这几乎是自去年年末PISA测试上海学生获全球第一之后,美国遭遇的第二颗教育“原子弹”,然而,“虎妈战歌”不过是一曲中国母亲的悲歌、中国教育的哀歌。

  “虎妈”在国内是以“疯狂妈妈”闻名的。中国的“疯狂妈妈”们奉行苛教,大多是因为独生子女、“小升初”政策、择校竞争特别激烈等不得已而为之,对孩子往往心怀歉疚。蔡美儿在美国面临的教育环境、教育问题与中国佷不相同,但她理性总结并高调肯定的这一家教的“中国模式”的确具有共性。

  她管教两个孩子的方式,在国内可谓司空见惯,她为孩子规定的“十不准”,包括不准夜不归宿、不准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不准有科目成绩低于A、除了体育与话剧,其他科目不准拿不到第一、不准不练习钢琴及小提琴;甚至规定不准参加学校的小组娱乐活动、不准参加校园演出、不准抱怨没有参加校园演出、不准擅自选择课外活动、不准练习钢琴及小提琴以外的乐器等。

  蔡美儿总结,与美国家长认为孩子是脆弱的、需要经常鼓励和赞誉相反;中国妈妈认为孩子天生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可以用训斥甚至威胁的方式对他们施压。中国虎妈得以成功的三大特质是:不理会孩子的自尊心,认定孩子必须孝顺父母,坚信小孩不懂事,需要父母指引。

  “虎妈”的教育之道,在很多方面颠覆了教育学的基本价值、基本原理。毫无疑问,严苛管制、强化训练、高压和惩戒通常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这与军体、杂技训练并无二致。在国内,这种应试训练已经发展到占用孩子所有可用的时间,包括睡眠和休息时间,不允许玩乐和看“闲书”,而且完全不鼓励批判性思维,刻板地追求标准答案,通过“题海战术”反复训练,对考试要求达到“一看就会,一做就对”的极致状态。

  这一模式的严重后果,就是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想像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从小就严重厌学。一个生活在压力和威逼之中、没有梦想和内在学习兴趣的孩子,长大后虽然可以谋取学位和职业,却不大可能成为有高度智慧的优秀人才。所谓“高分低能”、“钱学森之问”的症结端在于此。

  退而求其次,有的“虎妈”会说,孩子将来有高学历和好工作就行了,没指望非要成为爱因斯坦、比尔·盖茨。但是,这种教育还存在另一种风险:单纯追求学业导致的社会化程度不足和个性缺陷。

  中国家长往往对孩子参加学业之外的活动、游戏、学生之间的交往,视为不务正业、浪费时间。殊不知,这是比学业更为重要的成长过程。蔡美儿甚至抵制孩子参加校园演出,超越了中国家长的常规。在从小到大单打独斗的考试竞争中,中国孩子更多地把同伴视为你上我下、“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优秀学生之间更是如此。家长对孩子的严格管制、越俎代庖,造成许多学生缺乏生活能力、性格乖张、人格不健全,成人之后问题就暴露无遗。

  如果说,赴美留学生卢刚枪杀师长同胞的悲剧或属例外,一些高分学生缺乏自立能力,拙于表达、甚至不会交友和恋爱,却有一定的普遍性。当我们似乎培养出一个“人才”时,他却还没有成为一个合格的“人”,这样的“才”难有大用甚至没有幸福,从而丧失了最重要的教育目标。

  是培养“人”还是“才”,是追求表面的“成功”还是孩子的终身幸福,不完全是方法问题。支撑“虎妈”的是一个古老而强大的价值观,就是追求出人头地、望子成龙。五四时期“救救孩子”的呐喊,开启了发现儿童、保护儿童、解放儿童的现代教育之路,主张把儿童当做儿童来对待,而不是作为大人或成人社会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陶行知在谈到公民教育的价值时,特别强调要培养“人中人”而非“人上人”,没有这种公民意识就没有对待儿童的“平常心”。

  当今社会,“打造优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商业蛊惑如雷贯耳,“24小时记下1000个英语单词”、对4岁幼儿的“思维训练”等铺天盖地,“虎妈战歌”歌声嘹亮,全社会教育价值观的扭曲,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触目惊心。

虎妈战歌 英语作文

意林和课堂内外高中版上都有相关的报道
大意是说做父母的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的幸福感才是最重要的

狼爸 虎妈教育方式的看法 的议论文

耶鲁大学法学院华裔教授蔡美儿,最近在其2011年新书《虎妈战歌》中称,以强迫压力为特点的中国传统子女教育方法,远优于西方式的教育方法,为了使子女顺从家长的意愿,通过长时间训练使学业达到完美的状态,可以不惜使用精神威吓、停止饮食、语言羞辱等方式。这一说法在美国社会引起巨大的争论,各大媒体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纷纷予以专题报道,参与讨论的读者人数众多,讨论的话题也已经不仅仅包括对子女教育的方法,甚至已经被拉扯到了中美国家间竞争的话题上。




身为华人后裔的蔡美儿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由于出生在中国的农历虎年,因而在书中自称是“虎妈”(the Tiger Mother)。她十分强调自己的华人移民后裔身份,在其书中也以对比中西方传统子女教育方法的高下为主线。在1月8日,华尔街日报独家刊出了蔡美儿新书的一个章节“为什么华人母亲是高人一筹的”,文中详细介绍了她所认同的华人培养所谓“成功的孩子”,也就是“数学精英和音乐天才”的方法,一时间吸引了美国社会公众极大的关注,成为最近一段时间里公众关心的焦点话题之一。




根据媒体报道,在这本书中,蔡美儿以这种如何培养子女成为“数学精英和音乐天才”的思路为主线,总结了她教育自己两个女儿的一些基本做法,大致如下:不得在外过夜;不得邀请玩伴来家;不得参加学校的演出;不得抱怨没有被家长允许参加学校的活动;不得看电视或者玩计算机游戏;不得自作主张选择课外活动;单科成绩不得低于A;除了体育和戏剧课之外,每门学科必须成为全班第一名; 只被允许学习演奏钢琴和小提琴。在这种强制教育模式的长期培养下,蔡美儿很为自己的两个女儿骄傲:小女儿是极具天赋的小提琴家,大女儿已经成功地在卡耐基音乐厅表演钢琴。




在蔡美儿看来,成功的秘诀就是一再反复地练习,这样才能做到技能精通,然后人才会有自信心。但是人都会本能地偷懒,因而只有在父母监督下的严格教育,才可能培养出优秀下一代。所以她在书中说,西方教育方式下的孩子每天练习小提琴半个小时就结束了,但作为华人母亲,她的孩子每天至少也要练习3个小时才行。至于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会有快乐的感觉,她认为并不重要。按照她的观点,快乐的感觉来源于高超的技艺,而不是自由和放纵,而要达到技艺炉火纯青的境界,家长就必须严厉,孩子就必须能够“吃苦”。而“Eat Bitterness”正是现代西方教育方式所缺乏的,这也就是中国传统教育方式优于西方模式的地方。她甚至认为迪斯尼电影中,常见的一群孩子奔向大海而去的场面很没有意义,远没有参加比赛得奖的画面对孩子更有引导价值。




然而可能会出乎很多中国读者的意料之外,蔡美儿看起来很成功的教育方式,在美国社会中遭遇到了一片嘘声。根据公共媒体的报道,美国大众普遍无法接受她的思维方式和教育方法。她曾经威胁自己的女儿,如果不能按时完成一些指定乐谱的练习,所有的玩具就会被捐赠给慈善组织。任何时候,如果女儿表现不佳,她会毫不犹豫地使用诸如“你是垃圾”一类的语言,来教训孩子。如果看见孩子贪恋食物,她也会毫不客气地训斥她们,“你已经够肥的了”。而最令美国人无法接受的例子之一,就是蔡美儿曾经有一次在生日聚餐中,直接拒绝了女儿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因为在她看来,那是一件不够“完美”的手工制作。这一切在很多美国人看来,并不是教育方式的高下问题,根本上就是“虐待儿童”。蔡美儿声称,她已经收到了很多的信件,对她的教育方式表示了严厉的谴责,甚至还有人对她发出了生命的威胁。有知名媒体干脆就直呼其为“疯子”。




对于蔡美儿这种思维方式和教育方式,以及美国社会大众的强烈负面反应,是不难理解的。蔡美儿与其夫同为耶鲁大学法学院的教授,其姐妹中有一人是斯坦福大学教授,而最早移民美国的父亲更早就曾经是加大伯克利分校的教授。从小在社会精英家庭中成长,她自然会养成一种社会精英的心态,对于自己的子女当然也会按照自己的精英路线来培养,不会允许她们自行其是。严格家教的华人传统教育方式,则来自于她的父亲,一位从来不允许女儿做第二名的严厉学者。而在其他持反对怀疑态度的美国人一方,由于自由主义的传统,一方面要尊重孩子的个人选择,同时也认为个人自由才是创造力的来源,自然就不会认同这种父母包办的人才培养方式,更不要说采取威吓、强迫的手段了。




这种教育方式,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卓有成效。正如蔡美儿在接受《TIME》采访时说,她的孩子们在接受了这种教育之后,相比于其他同龄人,具有各种别人无法望其项背的成就,将会比较容易在社会上获得一个好的位置(good spot)。毫无疑问,这也是很多赞同这种严管加灌输教育方式家长的共同想法。然而如果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就会明白,她这种所谓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培养家庭精英后代的同时,也正好回答了两个重要的问题:其一,为什么美国有那么多的华裔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如果按照人口比例计算,可谓是人才辈出了,但华人在美国的地位始终处于种族边缘地带,尤其在政治上一直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族群, 缺少足够的发言权?





其实答案就在大家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里,虎妈的子女教育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亚洲移民在美国的一个常见特点,就是一种本能的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因而通过学习并精通一门技术,来在社会中取得一席之地,始终是亚洲移民中一种主流的思维。即便作为出生在美国的二代移民,她仍然有着很强的外来者本能,这一点在书中表现得很明显。即便就是蔡家这样的社会精英家庭,仍然能看得到这种意识的痕迹。对于第一代移民,受自身条件所限,走这样的路,是无可厚非的。但到了第二代第三代,还走在这样的路上,就只能说明种群的文化出了问题。从家庭角度看,父母完全无法预料子女的天赋和兴趣的变化,拔苗助长,前景未必如其所愿。也就是所谓有意栽花花不成,无意插柳柳成荫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蔡美儿的教育方式反映出的,恰恰是华人社会里一种重视个人前途、却漠视社会的文化传统。在蔡家的成功秘籍里,没有任何的社会参与意识,只有自身发展,这与美国主流社会鼓励年轻人社会参与的文化,完全背道相左。这也就是华裔精英在美国都是星星点灯,而不能成大气候的根本原因所在。




近些年来,由于来自中国和印度的技术移民人口大量增加,在美国的学校中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现象:课业表现优异的亚裔学生占据了各种领奖台,很多竞争激烈的知名高校,甚至不得不对录取人口种族按比例进行限制,来避免出现亚裔学生太多,而破坏了各个种族教育权利均等的法律原则的现象。在这样的背景情况下,蔡美儿的这些观点和做法引起了很多其他种族家长对自己子女教育方式的忧虑,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是好,很多人都纷纷求教于教育专家。甚至有不少知识分子都悲观地认为,整个西方教育方式已经无法与东方模式竞争,他们的下一代也将无法与中国人和印度人竞争。但持不同观点的人士,就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像中国、印度这样的国家,每年培养出来的理工科学生和现有的工程师,数量上远远超过美国,但几十年下来,始终只能在技术上跟着美国跑,创新能力完全不能和人才储备成比例,几乎所有的技术创新都是在美国最早出现的?




很多人应该还记得,在1978年风光一时的科大少年班。然而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天才少年们,基本都已经从社会公众的视野中完全消失了,据说多数在国外定居了。剩下少数还可以被看到的,不是个别做了企业高管的,就是精神出了问题的。换句话说,不论他们个人的出路如何,似乎没有一个人,走上了当年邓小平、杨振宁给他们设计的“向科学进军”之路,进而成为当代中国科学界的领军人物。在最近国际上组织的PISA考试中,上海学生大获全胜,赢得最高奖项,再次引起国际间关于国家竞争力的争论。但是连北京的教育专家们也不得不承认,这实际上没有什么可高兴的,考试并不能说明问题,中国学生在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上,还无法与欧美学生相比。




百年前一位德国社会学家在对比了中国与英国的国情之后,曾经说过大意是这样的一段话,中国之所以不能像英国一样,成为最先进的国家,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国人的家庭结构,始终是一种从上到下的压制模式,长辈处于家庭权威的最高层,而最富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基本没有自我的空间,只能无条件顺从长辈的意志,进而整个国家也是处于同样的管理结构之中,结果民族整体缺乏创新与活力,最终造成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停滞不前。从蔡美儿的教育模式和国内的现实可以看出,这样的传统直到今天仍然在相当程度上塑造主导着当今的华人社会,无论海内还是海外。




毋庸讳言,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沿袭这样一种传统,在一方面,父母辈出于良好的用心,却塑造出了一群缺乏自我的年轻人。在另一方面,虽然可以看到很多训练有素的青年才俊,社会却丧失了整体的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自相矛盾的现象?归根结底一点,虽然中国人也好,美国人也好,人都是自利的,因而在作出决策时,都是以自己或者亲人的利益为出发点,但是分别在美国的自由主义文化传统与中国的束缚压制型文化传统下,所产生的结果,却截然不同。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现代社会中,几乎所有的技术创新和社会进步变革,几乎都是从美国首先兴起,然后才推广向全世界。看一看虎妈的教育方式,就不能不承认,传统作为一种人群社会的标志现象,如果不能够与时俱进,顺应潮流积极变革,也会在某一时刻丧失活力而终于成为昨日黄花,虽然它也曾经看起来很美很辉煌。

《虎妈战歌》读后感500到800字

其实读这本书是因为我根本不相信简单粗暴的方法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我相信该书一定会为我展不同教育理念下的冲突和实践。虎妈确实很粗暴,但并不简单!

虎妈没有让人失望,在这本书的最后,更加明确而清晰的阐述了她的观点,还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她认为:西方父母对孩子的自尊担忧颇多,但是作为父母,最不利于保护孩子自尊心的行为,就是你眼看着他们在困难面前放弃努力而不作为。

而她在教育小女儿学习弹奏“小白驴”这首曲目时,由于曲目的难度超过了小女儿当时的水平,因此需要经过非常艰苦的练习才能完成,但因为她的大女儿当时能够完成,因此虎妈坚信同年龄的小女儿一定也能做到。于是,她采取了几乎所有的办法,包括不吃饭,将撕坏的琴谱重新黏好,并采用多种多样的手段来进行练习,于是,到了最后,小女儿终于取得了突破,完成了这首曲子,母女重归于好,小女儿自信满满。

虎妈粗暴吗,相当粗暴,非常粗暴,但她并不简单。
就这个案例来分析一下她的粗暴而不简单的成功之处。
1. 她的没有针对小女儿本书进行指责和批评,而是针对所设定的目标给出具体的而明确的练习要求。没有因为小女儿不想练习就采取简单的体罚,譬如打手心、罚站等做法,而只是要求其坚持在钢琴旁边进行练习,不能分心去干别的事情或消极抵抗。
这一点与某些中国父母看到孩子成绩不理想就暴打一顿的做法显然有着天壤之别。

2. 在整个过程中,她保持了耐心、克制、冷静、理智,以及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当小女儿失去信心,放弃努力,花样百出的不肯练习时,虎妈没有失去耐力和冷静,而是目标明确的加以坚持和引导。譬如当小女儿因为反复练习不能突破,因为要放弃努力而不被允许时,愤怒地将琴谱撕毁,但是虎妈没有因此被激怒,而是将琴谱重新黏好并装在塑料袋中以防再次被撕毁。这个小举动可以看住虎妈允许小女儿发泄自己的不满,但发泄完了之后还是要继续练习以达到事先设定的目标。当她的丈夫也提出反对意见的时候,她也努力加以说服,深刻地指出她并不想让女儿成为一个独特的失败者,并表示她愿意独自担当一个“被孩子憎恶的恶人”。

3. 有足够的知识、技能和办法。强制小女儿去反复练习也要讲方法,要有正确的办法。虎妈自身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并且陪着女儿去听了每一节钢琴课,不仅有指导大女儿学钢琴的经验而且还操办了大女儿的几场音乐会,因此具备了指导小女儿进行练习的能力,在练习中不是简单的要求小女儿反复练习,而是采用多种练习手段变换使用,或者分解练习,或者综合演练,逐步推进,在小女儿难以坚持的时候,或者顾虑或者强制,最终使得小女儿取得突破,并且在随后的公开演奏中取得了成功。
对于这个问题还要多说几点,钢琴演奏技巧,本质上说也是一种动作技能的学习,而人类习得和掌握动作技能的过程既有基本的发育规律,也确实存在不同的天赋,因此若非十分把握,不要轻易拔苗助长,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就强调不要过早的进行专业化训练,要在运动员身体素质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加量上强度,否则虽然能够较早的取得较好的运动成绩,但由于伤病等原因,潜力也就没了。
我猜想音乐演奏的技能,认知和学习,逻辑思维的发展,都有着自身的规律,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可以适度超前,但不宜超前太多。这就需要教育者对这些规律有一些基本的认识。
再举一个例子,当年马俊仁在训练女子中长跑运动员的时候,常常天不亮就要开始越野长跑训练,有的小运动员跑着累了就放慢速度,脱离了大队人马,于是马俊仁就躲在暗处学狼叫,小运动员听到后吓得赶紧加快速度跟上了大队。但如果这个小运动员这个时候确实已经体力不支了,恐怕这一声狼叫一阵猛加速就会导致训练过度,受伤,等等。

最后想说的是,虎妈教育女儿所取得的“成功”或许还需要时间的考验,但她的“成功”并不容易复制。

有关虎妈的作文 800字左右

岁末年初,没想到又爆出一条轰动世界的“虎消息”:美籍华人教授蔡美儿的作品《虎妈妈的战歌》,高调赞誉被称为“虎妈”的中国母亲严苛的育子之道,“中国妈妈战胜美国妈妈”的说法一时喧哗。这几乎是自去年年末PISA测试上海学生获全球第一之后,美国遭遇的第二颗教育“原子弹”,然而,“虎妈战歌”不过是一曲中国母亲的悲歌、中国教育的哀歌。

“虎妈”在国内是以“疯狂妈妈”闻名的。中国的“疯狂妈妈”们奉行苛教,大多是因为独生子女、“小升初”政策、择校竞争特别激烈等不得已而为之,对孩子往往心怀歉疚。蔡美儿在美国面临的教育环境、教育问题与中国佷不相同,但她理性总结并高调肯定的这一家教的“中国模式”的确具有共性。

她管教两个孩子的方式,在国内可谓司空见惯,她为孩子规定的“十不准”,包括不准夜不归宿、不准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不准有科目成绩低于A、除了体育与话剧,其他科目不准拿不到第一、不准不练习钢琴及小提琴;甚至规定不准参加学校的小组娱乐活动、不准参加校园演出、不准抱怨没有参加校园演出、不准擅自选择课外活动、不准练习钢琴及小提琴以外的乐器等。

蔡美儿总结,与美国家长认为孩子是脆弱的、需要经常鼓励和赞誉相反;中国妈妈认为孩子天生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可以用训斥甚至威胁的方式对他们施压。中国虎妈得以成功的三大特质是:不理会孩子的自尊心,认定孩子必须孝顺父母,坚信小孩不懂事,需要父母指引。

“虎妈”的教育之道,在很多方面颠覆了教育学的基本价值、基本原理。毫无疑问,严苛管制、强化训练、高压和惩戒通常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这与军体、杂技训练并无二致。在国内,这种应试训练已经发展到占用孩子所有可用的时间,包括睡眠和休息时间,不允许玩乐和看“闲书”,而且完全不鼓励批判性思维,刻板地追求标准答案,通过“题海战术”反复训练,对考试要求达到“一看就会,一做就对”的极致状态。

这一模式的严重后果,就是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想像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从小就严重厌学。一个生活在压力和威逼之中、没有梦想和内在学习兴趣的孩子,长大后虽然可以谋取学位和职业,却不大可能成为有高度智慧的优秀人才。所谓“高分低能”、“钱学森之问”的症结端在于此。

退而求其次,有的“虎妈”会说,孩子将来有高学历和好工作就行了,没指望非要成为爱因斯坦、比尔·盖茨。但是,这种教育还存在另一种风险:单纯追求学业导致的社会化程度不足和个性缺陷。

中国家长往往对孩子参加学业之外的活动、游戏、学生之间的交往,视为不务正业、浪费时间。殊不知,这是比学业更为重要的成长过程。蔡美儿甚至抵制孩子参加校园演出,超越了中国家长的常规。在从小到大单打独斗的考试竞争中,中国孩子更多地把同伴视为你上我下、“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优秀学生之间更是如此。家长对孩子的严格管制、越俎代庖,造成许多学生缺乏生活能力、性格乖张、人格不健全,成人之后问题就暴露无遗。

如果说,赴美留学生卢刚枪杀师长同胞的悲剧或属例外,一些高分学生缺乏自立能力,拙于表达、甚至不会交友和恋爱,却有一定的普遍性。当我们似乎培养出一个“人才”时,他却还没有成为一个合格的“人”,这样的“才”难有大用甚至没有幸福,从而丧失了最重要的教育目标。

是培养“人”还是“才”,是追求表面的“成功”还是孩子的终身幸福,不完全是方法问题。支撑“虎妈”的是一个古老而强大的价值观,就是追求出人头地、望子成龙。五四时期“救救孩子”的呐喊,开启了发现儿童、保护儿童、解放儿童的现代教育之路,主张把儿童当做儿童来对待,而不是作为大人或成人社会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陶行知在谈到公民教育的价值时,特别强调要培养“人中人”而非“人上人”,没有这种公民意识就没有对待儿童的“平常心”。

当今社会,“打造优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商业蛊惑如雷贯耳,“24小时记下1000个英语单词”、对4岁幼儿的“思维训练”等铺天盖地,“虎妈战歌”歌声嘹亮,全社会教育价值观的扭曲,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触目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