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天津文化影响力远播四海优质

编辑:周舟 | 时间:2017-06-10 11:08:04
来源:互联网
正文
编辑推荐

学习贯彻天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专题报道

  天津北方网讯:“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充分保护利用天津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城市文脉,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示一个立体、生动、精彩的天津……”天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对天津文化的传续提出了更高要求。

蕴含传统文明密码的天津文脉随着研培计划在远播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传承天津文脉并远播的话题,自然落在凝结着天津城市文化气质的非遗传承与发展上来。

  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要求,2016年1月13日,文化部、教育部正式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首批确定57所高校参与,天津工业大学和天津美术学院在列。从2016年开始,两所高校就分别开展纺织和美术类非遗项目培训。来自京津冀、华北地区,乃至更广泛地区的非遗项目传承人群来到天津学习,蕴含传统文明密码的天津文脉随之远播。

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群慕名来津学习、交流

  “文化部给的教学机会并不局限于传承人,也包括传播者。研培计划集结天津高校学研的力量,擅长策划的教师,能做学术分析比对的教师纷纷开堂授课。通过扎实的学习,对接、沟通,加上培训教师后续的追踪辅导、调整,让传承人群增见闻、开眼界,使得传统文化受益面切实扩大。”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杨文说。

  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群慕名来津学习、交流,而天津文化走出去的脚步也从未停歇。从2010年开始,全国妇联编织协会副会长、天津编织协会会长丁淑华和编织协会的教师们多次深入天津对口支援地区新疆、青海地区培训,此外,他们的足迹更遍及山西、河北等大部分华北地区。所到之处,当地学员从不理解,到渴求知识,到学成创业,天津文化影响力以雨露的细腻,温润着更多期待凤凰涅槃的心灵。

中国人智慧层面的内容表达推介给外界,这是传承人需要思考的

  “培训就是希望大家能够自强自立。不少接受过培训的学员从家庭主妇变成经济独立的职业女性,有的人甚至开了公司,增添了自信,获得了幸福。在学习成规模的地区,天津编织协会还帮助他们成立了当地的编织协会,把大家聚拢起来一起做事。”丁淑华说,不久,他们又将启程去甘肃开展培训工作。

  让人欣喜的是,通过学习,传承人群把互相的技艺融合,产生了新的创作思路和作品。天津工业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曹明福说:“比如河北石家庄旗袍技艺传承人把陕北的剪纸艺术元素放到旗袍设计上,产生出意想不到的效果,类似的例子越来越多。学员们或者是原料上、染色技艺上互相借鉴,又或者是艺术理念上形成融合。”

对以非遗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林力他们有深层理解

  除了技艺上的切磋、精进,一些志趣相投的学员合力做事,精于技艺的和擅长销售的合作,大家有了全新的发展轨迹,各种优质的非遗产品产生了更大的效益,也随之让非遗走进更多人的生活。曹明福表示,沿着这个思路,未来可以搭建一个京津冀纺织产品的交易平台,同时可以和大学生创业结合起来,把事情做实。

  研培计划只是一个开始,后面需要相关部门做的事情,需要传承人群认知和实践层面的事情更是任重道远。从文化传播的角度,非遗技艺和项目该如何向外推介?推介时该如何将项目和技艺中隐含的、中国人智慧层面的内容表达推介给外界,这是传承人需要思考的。

  杨文说:“传承人面临品牌意识、创新意识、与社会对接不足等问题,需要提高和疏导。非遗保护部门可以用展览、演出,或者在展览中增加艺术和学术等方式,充分利用好国家经费,让传承人梳理品牌意识,主动与社会对接,让他们在参与活动中,把传统文化中精神层面的东西准确传达出去。”

  老的技艺要抢救,非遗部门也希望能够揽入有情怀的、愿意做事的新团队进来,让传统技艺迸发出新的火花,比如,北京青年艺术家林力和他的团队一直深耕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在艺术创作上愈发有见识和建树,他们正在筹备即将在天津开幕的“非遗与生活”新作品双年展。

  对以非遗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林力他们有深层理解。“历史悠久的非遗项目在产生的年代就是当时的时尚,是最适合老百姓生活的内容。我们更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在民间的表现形式,现在做的工作就是赋予非遗技艺新的生命,把中国优良的文化传统和技艺的精髓从老的形式中打破,提炼其文化性,通过现代手段,适应现代人生活,做到活态化、生活化,重新回归到生活里。让当代人多一个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直接对话的途径。”

  让受益的大众人群不是“移过式”认知,除了感叹一个“好”字,至少能说出一两种项目好在哪里,这是天津非遗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一直在探索的问题。非遗真正被人们认知并融入生活,才有持久的生命力,也才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该有的样子。(“津云”—前沿新闻记者吴宏)

查看全部
收到4125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