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发生雪崩_伊朗发生雪崩具体什么情况 伊朗雪崩是怎样发生的(2)_伊朗发生雪崩,伊朗,发生,雪崩优质

编辑:周舟 | 时间:2021-05-17 08:22:32
来源:互联网
正文
编辑推荐

 

伊朗发生雪崩具体什么情况 伊朗雪崩是怎样发生的(2)

伊朗国家电视台11日报道,受大雪天气影响,伊朗北部吉兰省发生雪崩,造成7死78伤。死亡的7人中,有5人丧生在雪崩现场,另外2人死亡原因分别为高空坠落以及房顶塌陷。

目前,伤者已经被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伊朗发生雪崩具体什么情况 伊朗雪崩是怎样发生的(2)

雪崩有的地方把它叫做“雪塌方”、“雪流沙”或“推山雪”,它是种自然现象,是指在终年积雪的高山上,当积雪内部的内聚力抗拒不了1所受到的重力拉引时所引起的大量雪体崩塌现象。

 

伊朗发生雪崩具体什么情况 伊朗雪崩是怎样发生的(2)

雪崩大都发生在山地,常见的雪崩发生在雪已经聚积了很多的时候也有的是在特大暴雪中产生。造成雪崩的原因之一是在终年积雪的高L上,由于温度很低,而且越往积雪的深层,温度越低,这就使得雪堆下i缓慢地形成了深度的“白霜”,即一种冰状晶体,与我们通常见到的冰自相似。这种白霜的形成是因蒸发所造成,它们比上部的积雪要松散得多在地面或下部积雪与上层积雪之间形成一个软弱带。当上部积雪开始顺L坡向下滑动时,这个软弱带就起着润滑的作用,好比我们自行车的链条j下面的齿轮之间的关系一样,二者之间越润滑,自行车蹬起来越省力,F的也越快。所以,越是终年积雪的高山上,越是容易发生雪崩。

原因之二是,在山上的冰雪之间存在一些比较疏松的空隙,而这些!隙在声波的影响下会产生共振。所以一些巨大响声有时也会刺激致使终』积雪的山上发生突然的崩塌。因此,登山运动员在登山时的大声喊叫若j好与山上积雪的固有频率相吻合,也会因共振引起雪崩。

雪崩的成因是什么?

造成雪崩的原因主要是山坡积雪太厚。积雪经阳光照射以后,表层雪融化,雪水渗入积雪和山坡之间,从而使积雪与地面的摩擦力减小;与此同时,积雪层在重力作用下,开始向下滑动。积雪大量滑动造成雪崩。此外,地震运行、踩裂雪面也会导致积雪下滑造成雪崩。 雪崩常常发生于山地,有些雪崩是在特大雪暴中产生的,但常见的是发生在积雪堆积过厚,超过了山坡面的摩擦阻力时。 人们可能察觉不到,其实在雪山上一直都进行着一种较量:重力一定要将雪向下拉,而积雪的内聚力却希望能把雪留在原地。当这种较量达到高潮的时候,哪怕是一点点外界的力量,比如动物的奔跑、滚落的石块、刮风、轻微地震动,甚至在山谷中大喊一声,只要压力超过了将雪粒凝结成团的内聚力,就足以引发一场灾难性雪崩。例如刮风,风不仅会造成雪的大量堆积,还会引起雪粒凝结,形成硬而脆的雪层,致使上面的雪层可以沿着下面的雪层滑动,发生雪崩。 然而,除了山坡形态,雪崩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人类活动。据专家估计,90%的雪崩都由受害者或者他们的队友造成,这种雪崩被称为“人为休闲雪崩”。滑雪、徒步旅行或其他冬季运动爱好者经常会在不经意间成为雪崩的导火索。而人被雪堆掩埋后,半个小时不能获救的话,生还希望就很渺茫。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报道,说某某人在滑雪时遭遇雪崩,不幸遇难。但那时,雪崩到底是主动伤人,还是在人的运动影响下迫不得已发生,就不得而知了。

伊朗东站是哪一个省?

伊朗东站并不是一个省,只是一个站名而已。

世界上最高的山是哪座山?

日本最高的山是那座山呢?富士山,高约3775米,占地面积1200平方千米。

登山者遭遇雪崩,你还知道哪些攀登喜马拉雅山发生的惨剧?

攀登喜马拉雅山一直是许多有志青年的梦想。对于那些爱冒险的青年来说,攀登喜马拉雅山应该是他们的一个执念。但是由于喜马拉雅山上的温度过低,天气条件又是变化莫测,所以很有可能会发生意外。近些年,由于攀登喜马拉雅山遭遇意外的事情屡见不鲜。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家三口一起去攀登喜马拉雅山。父母两个抱着还在襁褓中的婴儿一起攀登喜马拉雅山。 由于过于信赖天气预报,夫妻俩并没有准备很多御寒的衣服,当天他们刚开始攀登的时候,还是天气晴朗的。但是当他们爬到半山腰的时候,忽然天气骤变,狂风大作。天空瞬间阴了下来,开始下起了暴雪。夫妻俩只能暂时躲在半山腰的一个山洞里。他们现在处于进退两难的状态,只能静静的等待,在半山腰的山洞里等待救援。 在等待期间,夫妻俩又有没有带足够的厚的衣服,男人都被冻得瑟瑟发抖。但是还在襁褓中的孩子需要喂奶,在这样冷的天气里,每每一次奶,妻子的体温都会下降很多。但是为了能够让孩子活下去,妻子还是一次又一次的给孩子喂奶。丈夫一直在不停地制止妻子。但是妻子为了能够让孩子活下去还是选择了喂奶,最后,当救援部队到达的时候,看到已经被冻死的妻子还在维持着喂奶的姿势。而被动晕的父亲怀里的宝宝的小脸也是红扑扑的。 这一对儿父母,尤其是妈妈为了孩子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可见母爱之伟大让人赞叹!

世界上第二高的山是哪座山?

喀喇昆仑山脉绵延数千公里,呈西北---东南走向,一般海拔在6000米以上。山脉上高峰密集,包括乔戈里峰在内,这里紧密相连地排列着4座8000米以上的世界级著名高峰:乔戈里峰东侧为布洛阿特峰,海拔8051米;依次还有加舒尔布鲁木山,海拔8068米;加舒尔布鲁木II峰,海拔8035米。世界上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在这里就 占了近三分之一。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20 多座,北侧的斯克洋坎力峰,海拔7545米,西侧的斯潘德峰,海拔7385米;往下还有皇冠峰,海拔7295米。因此,这里就成了世界登山家们瞩目的第二个高山。 乔戈里山峰主要有6条山脊,西北---东南山脊为喀喇昆山脉主脊线。同时也是中国、巴基斯坦的国境线。其它还有北山脊、西山脊、西北山脊。峰巅呈金字塔形,冰崖壁立,山势险峻。在陡峭的坡壁上布满了雪崩的溜槽痕迹。山峰顶部是一个由北向南微微升起的冰坡,面积较大。 北侧如同刀削斧劈,平均坡度达45度以上。从北侧大本营到顶峰,垂直高差竟达4700米,是世界上8000米以上高峰垂直高差最大的山峰。北侧的冰川叫乔戈里冰川,地形复杂多变。冰川表面破碎,明暗冰裂缝纵横交错。冰川西侧山谷为陡峭岩壁,滚石、冰崩、雪崩频繁。 乔戈里峰两侧,就是长达44公里的音苏盖提冰川。 乔戈里峰地区不仅地形险恶气候,气候也十分恶劣。每年5月至9月,西南季风送来暖湿的气流,化雨而降,是本地区的雨季。9月中旬以后至翌年4月中旬,强劲的西风凛冽而至,带来严酷的寒冬。峰顶的最低气温可达-50度,最大风速可达到5米/秒以上,是登山的气候禁区。在5月--9月间,由于升温融雪和降,往往造成河谷水位猛涨,进山困难,因此,登山活动的最佳时机应安排在5月--6月初进山,其时河水虽涨,但不太严重;7月--9月,山顶气温稍高,好天气持续时间较长,是登顶的好时间。 乔戈里峰进山路线是我国目前开放山峰中最长的路线。从南疆重镇叶城趁乘汽车沿藏公路到麻扎,再沿简易公路行25公里到达麻扎达拉。从这里开始步行6天,行程90公里方能到达乔戈里峰登山大本营(海拔3924米的音红滩)。这段路要翻过海拔4800米的阿格勒达板进入克勒青河谷,要避免7、8月克勒青河河水的暴涨,此时人畜均无通过。 1902年,英国登山队首次攀登乔戈里峰以失败告终。以后的50多年里,人类多次尝试也未、成功。直到1954年7月31日,意大利登山队的曰勒。拉切捷利和阿。康比奥氏2人,从巴基斯坦一侧沿东脊才开创首次登顶的记录,费时将近100天。 1976年和1977年,中国登山协会曾两次组队进入乔戈里峰北侧进行路线侦察。1982年8月4曰,曰本山岳协会乔戈里峰登山队首次从北坡沿北山脊登顶。之后,又有意大利、曰本横滨山岳协会登山队、美国登山队等,先从中国一侧成功地征服了乔戈里峰。

发生雪崩有哪些原因?

雪崩多发于山地,一些是在特大暴雪中形成的,但常见的是发生在积雪堆积过厚,超过了山坡面的摩擦阻力时。雪崩的原因之一是在雪堆下面缓慢地形成了深部“白霜”,这是一种冰的六角形杯状晶体,与我们通常所见的冰碴相似。这种白霜的形成是因为雪粒的蒸发所造成,它们比上部的积雪要松散得多,在地面或下部积雪与上层积雪之间形成一个软弱带。当上层的积雪开始向下滑动时,这个软弱带就起到了润滑作用,不仅加速雪下滑的速度,而且还带动周围没有滑动的积雪。 其实,雪山上一直都进行着一种较量:重力一定要将雪向下拉,而积雪的内聚力却希望能把雪留在原地。当这种较量达到高潮的时候,哪怕是一点点外界的力量,比如动物的奔跑、滚落的石块、刮风、轻微地震动,甚至在山谷中大喊一声,只要压力超过了将雪粒凝结成团的内聚力,就足以引发一场灾难性雪崩。例如风,风会造成雪的大量堆积,雪粒凝结,形成硬而脆的雪层,致使上面的雪层可以沿着下面的雪层滑动,发生雪崩。 雪崩除了受山坡形态影响外,还取决于人类的活动。据有关专家估计,90%的雪崩都由受害者或者他们的队友造成,这种雪崩被称为“人为休闲雪崩”。滑雪、徒步旅行或其他冬季运动爱好者经常会在不经意间成为雪崩的导火索。而人被雪堆掩埋后,半个小时不能获救的话,生还希望就很渺茫了。电视上经常会有这样的报道,说某某人在滑雪时遭遇雪崩,不幸遇难,但那时,雪崩到底是主动伤人,还是在人的运动影响下,迫不得已发生就不得而知了。

造成雪崩的原因有哪些?

山坡上积雪时,由于积雪内部的内聚力抗拒不了它所受到的重力拉引时,于是就开始向下滑动,引起了大量雪体的崩塌,这种现象就叫做雪崩。雪崩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大量积雪从高处突然崩塌下落而造成的。山坡积雪太厚是造成雪崩的主要原因,由于积雪经阳光照射后表面的雪溶化,雪水渗入积雪和山坡之间,使积雪与地面的摩擦力减小。而在同时由于积雪层在重力作用下,雪体开始向下滑动,从而造成了雪崩。 在雪崩发生时,都是从宁静的、覆盖着白雪的山坡上部开始的。突然咔嚓一声,这种勉强能够听见的声音告诉了人们,雪层已经断裂了。这时,出现了一道裂缝,跟着巨大的雪体开始滑动。在向下滑动时,雪体获得了速度。这时,雪体变成了一条直泻而下的白色雪龙,腾去驾雾,呼啸着以凌厉的声势冲向了山下。 在雪崩发生时,比起洪水、泥石泥等灾难发生时的狗狰狞,可以用美得惊人来形容雪崩。在它发生前,大地总是静悄悄的,但是随着发出的“咔嚓”声,雪体开始断裂,白白的,层层叠叠的雪块和雪板应声而起,这就好像是山神突然发怒,震掉了身上的白袍一样,它又像是一条白色的雪龙,腾云驾雾般顺着山势呼啸而下,直到山势变缓。 1960年1月10日,也在瓦斯卡兰山峰,发生了一次大雪崩。由于春季降临,大地回暖,气温上升,使积雪开始融化。融水沿着裂隙下渗,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减弱了冰雪与山体间的凝聚力。在这种情况下,山峰上的积雪与山坡间的摩擦力降低,从而引起了大规模的雪崩。那次雪崩虽规模没有这一次大,但也是相当的惊人。冰雪巨流以每小时140公里的速度运行,雪崩总量达500万立方米。毁坏了山下的6个村庄。 1970年5月31日,秘鲁安第斯山脉的瓦斯卡兰山,这里发生了一场由地震引起的大雪崩,这场大雪崩所形成的冰雪巨流横扫了14.5公里的路程,受灾面积达23平方公里,将瓦斯卡兰山下的容加依城全部摧毁,有2万居民死亡,城外大部分农田、村庄毁于一旦。受灾面积达23平方公里。 虽然雪崩是美丽的,但是它却可以摧毁一切的生命和物体。雪崩会以极快的速度和巨大的力量卷走眼前的一切,甚到有些雪崩会产生足以横扫一切的粉末状摧毁性雪云。雪崩对登山者、当地居民和旅游者是一种很严重的威胁,还会摧毁森林和度假胜地,也会给当地的旅游经济造成非常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雪崩可以采取人工控制的方法加以预防。

雪崩的成因是什么?

造成雪崩的原因主要是山坡积雪太厚。积雪经阳光照射以后,表层雪融化,雪水渗入积雪和山坡之间,从而使积雪与地面的摩擦力减小;与此同时,积雪层在重力作用下,开始向下滑动。积雪大量滑动造成雪崩。此外,地震运行、踩裂雪面也会导致积雪下滑造成雪崩。 雪崩常常发生于山地,有些雪崩是在特大雪暴中产生的,但常见的是发生在积雪堆积过厚,超过了山坡面的摩擦阻力时。 人们可能察觉不到,其实在雪山上一直都进行着一种较量:重力一定要将雪向下拉,而积雪的内聚力却希望能把雪留在原地。当这种较量达到高潮的时候,哪怕是一点点外界的力量,比如动物的奔跑、滚落的石块、刮风、轻微地震动,甚至在山谷中大喊一声,只要压力超过了将雪粒凝结成团的内聚力,就足以引发一场灾难性雪崩。例如刮风,风不仅会造成雪的大量堆积,还会引起雪粒凝结,形成硬而脆的雪层,致使上面的雪层可以沿着下面的雪层滑动,发生雪崩。 然而,除了山坡形态,雪崩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人类活动。据专家估计,90%的雪崩都由受害者或者他们的队友造成,这种雪崩被称为“人为休闲雪崩”。滑雪、徒步旅行或其他冬季运动爱好者经常会在不经意间成为雪崩的导火索。而人被雪堆掩埋后,半个小时不能获救的话,生还希望就很渺茫。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报道,说某某人在滑雪时遭遇雪崩,不幸遇难。但那时,雪崩到底是主动伤人,还是在人的运动影响下迫不得已发生,就不得而知了。

造成滑雪场发生雪崩的人为原因有哪些?

滑雪场,那么就说明是相对安全的地方,而不是那些室外野雪了。要不就是雪量太多,没及时去处理堆积起来导致的。

雪崩发生有哪些规律?

雪崩的发生是有规律可寻的。大多数的雪崩都发生在冬天或者春天的降雪非常大的时候。尤其是暴风雪爆发前后。这时的雪非常松软,粘合力比较小,一旦一小块被破坏了,剩下的部分就会像一盘散沙或是多米诺骨牌一样,产生连锁反应而飞速下滑。春季,由于解冻期长,气温升高时,积雪表面融化,雪水就会一滴滴地渗透到雪层深处,让原本结实的雪变得松散起来,大大降低积雪之间的内聚力和抗断强度,使雪层之间很容易产生滑动。雪崩的严重性取决于雪的体积、温度、山坡走向,尤其重要的是坡度。最可怕的雪崩往往产生于倾斜度为25°~50°的山坡。如果山势过于陡峭,就不会形成足够厚的积雪,而斜度过小的山坡也不太可能产生雪崩。 和洪水一样,雪崩也是可重复发生的现象,也就是说,如果在某地发生了雪崩,完全有可能不久后它又卷土重来。有可能每下一场雪、每一年或是每个世纪都在同一地点发生一次雪崩,这一切都取决于山坡的地形特点和某些气候因素。

全球目前有哪些国家受雪灾影响?

中新网温哥华12月1日电(尹琳)今天,一场强大的暴风雪袭卷加拿大,由西部太平洋到东部大西洋许多省份和地区温度急剧下降,积雪使得路况复杂,引发频繁交通事故。

加拿大东部大多伦多地区今天已下了一整天的雪,大西洋沿岸的部分省份则已被冰雪覆盖;爱德华王子岛、纽芬兰省以及拉不拉多地区除了大雪,风速还达到了每小时90公里;西部卑诗省低路平原和南部也迎来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雪。温哥华附近部分陡坡路段被迫封闭,公共交通混乱。天气原因导致主要交通干道路况十分恶劣,许多没有准备的驾驶者受尽了苦头。高速公路上有不少车辆滑进了路边的沟渠,有的社区还发生车辆打滑撞进邻居家里的事故。

位处加中南部的温尼辟地区目前情况较为良好,降雪量只有5厘米左右。但整个曼尼托巴省仍然维持从上星期以来的寒冷,温度低至零下15度左右。

加拿大环境部今晚发布了大雪警告,预计大部分地区雪势会持续到明日下午或晚间,积雪在10厘米到30厘米之间。与此同时,受另外一股气流的影响,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将于明日迎来大概10厘米的大雪,而到星期一晚间,蒙特利尔地区的积雪也会达到约30厘米。

就在进入12月前一天,加拿大环境部已发出长期天气预测,称今年冬季来势凶猛,加拿大人要面对15年来最寒冷的12月,而严冬将持续到明年2月。环境部资深气象学家菲腊士指出,接连几年冬天异常的暖和,今冬严寒会让人见识“正宗的”加拿大冬天。
中新社纽约十二月二十三日电(记者 李静)美国中西部地区连日受暴风雪袭击,至今已有九人死于交通事故,约十五万户遭断电影响。

据美国当地媒体报道,这场暴风雪自二十一日开始先后袭击科罗拉多、怀俄明、得克萨斯、堪萨斯、伊利诺伊、明尼苏达、威斯康星等州,密歇根和印地安那的部分地区二十三日开始受到影响。

恶劣天气造成密歇根、伊利诺伊和威斯康星州约十五万户用户断电,还使不少中西部州的高速公路变成交通事故“重灾区”,迄今已造成九人丧生。其中得克萨斯州一起五十多辆汽车连环相撞事故造成一人死亡,十六人受伤。

警方说,由于天气恶劣,能见度低,当天在得克萨斯州高速公路上50多辆汽车连续相撞,造成1人死亡,18人受伤;堪萨斯州高速路上30辆汽车连环相撞,至少1人死亡;明尼苏达州高速路上的车祸则造成3人死亡。
目前中部地区高速公路的一些主要路段被封闭。另外,由于天气原因,伊利诺伊州芝加哥的奥黑尔国际机场22日取消了约170个航班。
12月初以来,美国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先后遭受冰雪风暴袭击,造成至少38人死亡,100多万户居民家中断电

雪灾的最低国家标准

雪灾亦称白灾,是因长时间大量降雪造成大范围积雪成
灾的自然现象。它是中国牧区常发生的一种畜牧气象灾害,主要是指依靠天然草场放牧的畜牧业地区,由于冬半年降雪量过多和积雪过厚,雪层维持时间长,影响畜牧正常放牧活动的一种灾害。对畜牧业的危害,主要是积雪掩盖草场,且超过一定深度,有的积雪虽不深,但密度较大,或者雪面覆冰形成冰壳,牲畜难以扒开雪层吃草,造成饥饿,有时冰壳还易划破羊和马的蹄腕,造成冻伤,致使牲畜瘦弱,常常造成牧畜流产,仔畜成活率低,老弱幼畜饥寒交迫,死亡增多。同时还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交通、通讯、输电线路等生命线工程,对牧民的生命安全和生活造成威胁。雪灾主要发生在稳定积雪地区和不稳定积雪山区,偶尔出现在瞬时积雪地区。中国牧区的雪灾主要发生在内蒙古草原、西北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
根据我国雪灾的形成条件、分布范围和表现形式,将雪灾分为3种类型:雪崩、风吹雪灾害(风雪流)和牧区雪灾。

全国的经济损失有多大?

粗粗估计大概5000亿

哪里可以找到2008雪灾中全国电网倒塌的资料

潜山县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方案
(2008年2月16日)

为切实做好全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根据2月13日国务院第208次常务会议精神以及省政府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潜山县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方案。
一、受损基础设施情况
1月12日以来,我县普遍降雪,26日至28日降大到暴雪,2月1日再降大雪。这次降雪时间之长、积雪之深,为50年一遇。因雪灾以及冰雪融化造成的次生灾害,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损失和困难,基础设施以及工农业生产设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毁。据统计,全县16个乡镇均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达42.9万,造成经济损失达4.52亿元。重要基础设施方面。电力、交通、水利、城镇供水和污水处理(含农村饮水)、邮政通讯、广播电视、教育、卫生、气象、旅游等基础设施及有关设备受损严重。其中,柏油、水泥路面受损达28万平方米,经济损失达763万元;车轴寺等大桥桥上设施及路面受损严重;倒塌折断电线杆300多根,多处电力设施损坏;2000多门电话不能正常通话,6000多户通信受到影响。民房方面。因灾损坏房屋5126间、倒塌房屋1526间,其中民房569户、1132间。农作物及农业生产设施方面。农作物受灾面积8100公顷,绝收面积1250公顷;油菜受灾面积9.79万亩;折断毛竹、板栗等经果林100多万株,瓜蒌等经果林成灾8000多亩。倒塌蔬菜、食用菌大棚300多个,食用菌损失300余万棒,菜苗受冻3095万株;倒塌鸡棚100多个、9076平方米,黄泥镇养鸡厂厂房倒塌压死、冻死肉鸡1万多只。驼岭、天柱山林场以及县苗圃基地场房倒塌严重,供水、供电线路受损。工业方面。全县因灾受损企业51个,倒塌厂房、大棚共计1.5万平方米,压损砖厂毛坯砖10万多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雪灾中有33家受到损失,直接经济损失1183万元,间接损失2407万元。
二、总体目标、建设任务和内容
1、总体目标: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民生为本”的重建工作理念,按照上级的总体要求,把重要基础设施以及农业、林业生产设施等的恢复重建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来抓,集中领导、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关系全局的交通、通讯、电力等重要基础设施在1个月内基本恢复,确保因雪灾造成的倒房户在今年6月底前搬入新居,确保农业、林业等生产设施在春季恢复正常。
2、建设任务和内容:
(1)总体建设任务和内容:恢复重建所有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倒塌受损的民房以及工农业生产设施等。坚持“能修则修、不能修则建”的原则,切实做到“四结合”,即将灾后重建与电网改造相结合,将灾后重建与自来水改造、农村饮水工程相结合,将灾后重建与移民整体搬迁相结合,将灾后重建与道路交通建设相结合,确保灾区生产生活尽早恢复到正常状态,确保灾区社会稳定、经济复苏。
(2)各有关方面建设任务和内容:电力设施恢复重建方面,根据电力设施受损及个别变电器冻坏的实际,结合电网改造,更新所有受损电线杆,使电网改造项目尽快立项重建。交通恢复与路面整修方面,对在雪灾中受损的国省道以及县乡道路、重要桥梁进行修复,保证路面平整;尽快重建黑河大桥、余井大桥,保证道路桥梁畅通。通讯与广电设施修建方面,尽快更换在雪灾以及因冰雪融化受到损坏的通讯和广电线路。供水方面,要把县自来水厂设施设备损坏与5万吨水厂改扩建工程结合起来,有关乡镇水厂修建也要与更新提高供水质量结合起来,确保城镇供水及农村饮水恢复正常。教育、卫生、计生、文化等基础设施恢复重建方面,新学期开学在即,对中小学危房尽快拆除,并与中小学危房改造相结合,尽快新建校舍。对受到雪灾影响的卫生、计生、文化场所尽快修复。气象、旅游基础设施设备恢复重建方面,重点抓好县气象局设备检修以及天柱山景观整治。民房建设方面,要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把灾民建房当作恢复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头等大事来抓,要做到“三个统筹”,即:把灾民建房与减灾安居工程统筹考虑、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考虑、与移民搬迁统筹考虑;二是要摸清底子,保证重点,集中精力重点解决好五保、特困倒房户的建房问题;三是要按照“自救为主、政府支持”的原则,严格控制标准,管好用好救灾资金;四是要科学选址,认真规划,把握救灾、防灾、避灾的原则,采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地做到集中安置;五是县直各部门要积极配合支持灾民建房,为办理各项审批手续大开绿灯,各种费用一律全免,确保灾民能在6月底前全部搬进新居。
三、实施步骤和时间进度安排
1、统一规划设计。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设计工作自2月18日开始,2月28日全面结束。
2、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损毁路面恢复3个月内完成,道路整修和桥梁建设年内完成;电力恢复10月底前全面完成;城镇供水8月底前完成重建;广电设施3月底前完成重建;教育、卫生、文化、计生、气象、旅游等房屋和设施年底前全面完成恢复重建。
3、民房重建工作。(2008年2月18日至2009年1月31日)
一是准备动员阶段(2008年2月18日-2008年2月25日)。层层动员,明确责任,核准、查实民房因灾倒损情况,分乡镇完成重建规划。
二是组织实施阶段(2008年2月25日-2008年6月20日)。整合资源,多方筹集灾后重建资金和材料,指导、帮助、督促灾民重建新居。
三是检查验收阶段(2008年6月20日-2009年1月31日)。组织专业技术队伍,分乡镇验收。
4、农业、林业等生产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设施重建3月底前完成;林业生产设施重建10月底前完成。
四、责任主体和具体工作措施
1、责任主体: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要坚持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认真落实救灾工作责任制,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切实抓好恢复重建各项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本辖区内查灾核灾、灾民安置、组织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等工作,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县发改委在项目统筹编制及申报上,要结合全县全年工作实际,牵头抓总,抓紧做好项目规划编制上报工作。民政部门要及时掌握灾情,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及时安排并拨付救灾物资,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及时组织修建因灾损坏、倒塌民房,确保救灾措施落实到位。农业部门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灾区一线和田间地头核查灾情,指导在田作物抗寒防冻防病;要指导、帮助灾区群众做好恢复农业生产的各项工作,支持蔬菜、食用菌大棚恢复重建,开展技术培训,提供咨询服务。交通、建设、水利、供电、通讯部门要及时组织力量抢修被毁坏的公路、桥梁、水利和电力、通讯等设施,保证恢复重建物资调运畅通无阻、及时到位,确保灾区道路、供水、电力、通讯正常。卫生部门要做好灾区防疫防病工作,确保灾区不发生疫病流行,切实抓好卫生系统受灾损毁设施设备的重建。教育部门要及时组织好灾区受损校舍的恢复重建工作,保证灾区正常的教学秩序。宣传部门要加强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宣传。其他各有关部门也要按照各自的职责,积极配合,扎实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2、工作措施:
一是扎实开展查灾核灾工作。要迅速深入灾区,做好灾情登记,建立台账,如实统计上报,严防少报漏报或多报虚报,为科学有序救灾提供依据。二是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把妥善安排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摆在首位,确保每个灾民有临时住处,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病及时医治,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三是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生产经营恢复工作。要抓紧抢修受损桥梁道路、塘库堰渠和疏浚重点溪河,确保正常交通、供水、供电和通讯畅通。各级各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抓好灾区农业生产恢复工作,积极支持受灾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恢复生产经营。四是严防灾后疫情发生。启动卫生防疫预案,全面深入开展卫生防疫活动,严防发生传染病、食源性疾病、人畜共患病等次生公共卫生事件,确保大灾之后无疫病。五是积极筹措救灾物资。本着“自愿、互助”的原则,广泛动员全社会开展赈灾募捐活动,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建设。通过灾民自筹、政府救济、社会互助、以工代赈和政策优惠等多种途径,帮助灾民重建家园。六是加大灾后恢复重建的宣传力度。要充分发挥县乡媒体媒介作用,鼓舞和激励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树立“不等不靠、自强自立”的勇气,增强战胜灾害、重建家园的信心。
五、总投资规模
由于灾后重建任务繁重,重建资金筹措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和社会支持为辅原则,以建房户自筹为主,社会各界支持一点,亲戚朋友帮助一点,银行贷一点,保险公司赔付一点,以工代赈拿一点,国家适当支持一点,走灾后重建资金社会化、多元化的路子。要加强资金管理,科学安排,合理使用,尽量节约,以发挥重建资金 最大效益。各乡镇、各部门安排和社会捐赠用于灾后重建的资金要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
全县灾后恢复重建总投资54025.77万元,其中地方电网576.72万元,公路13180万元,城镇供水及农村饮水2046万元,城镇基础设施9136万元,广播电视250万元,计生服务740万元,卫生设施618万元,旅游设施2800万元,文化设施1410万元,教育设施1165万元,农业生产设施6858万元,林业设施12806万元,民房重建2000万元,市场建设434万元。
总投资中申请中央补助35489.1万元,地方财政投资、企业自筹、农户自救投入、银行贷款共计18536.6万元。
六、加强组织管理与监督检查
1、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灾后重建工作有序开展。为切实加强对灾民倒房重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全县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各单位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救灾工作的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和措施。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灾后重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负起责任,将本地区、本部门灾后重建工作进行分解,逐项落实责任领导和责任单位,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重建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同时把灾后重建工作列入各乡镇、各部门绩效考核目标范围,强化责任,加强督查,做到灾后重建与推进发展两手抓、两不误,使全县灾后重建工作步入程序化、规范化轨道。
2、完善工作制度,确保灾后重建工作落到实处。一要健全责任机制。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县政府实行层级负责制,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二要严明政治纪律。要服从指挥,听从安排,确保政令畅通,严禁互相推诿扯皮。对玩忽职守、作风不实、工作失职致使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对扰乱民心、扰乱社会秩序、干扰阻碍抗灾救灾工作的,要严肃追究责任。三要严肃财经纪律。要管好用好救灾款物,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管好用好财政资金及捐赠资金,对所有募集的捐款,全额纳入财政专户管理,政府统筹安排使用,做到专款专用,接受审计监督。对贪污、截留、挪用救灾款物的要严肃查处。四要加强监督检查。县政府督办室要立即组织对灾后重建工作的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解决。对重建工作措施不力、行动迟缓、进度缓慢、工作被动的有关部门要予以通报批评。
3、加强扶持力度,确保灾后重建工作保障有力。各级各部门对灾后重建工作不仅要从人力、物力上全力以赴支持,而且要从政策上给予优惠。各有关部门对涉及灾民安置、灾民住房重建、公共设施恢复工程等,都要给予政策扶持,优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按政策规定减免有关税费。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主要靠自力更生,同时通过采取向上级争取一部分、财政安排一部分、对口联系单位资助一部分、向社会募捐一部分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切实解决一些关键性问题,为受灾群众生产自救打好基础,尽快使灾区生产正常,经济增长,生活有序。








建议你到百度上搜索你需要知道的各省市政府公开信息网,上面有你需要找的信息。由于具体不知道你要找哪个省市的,因此只能给你个检索的方法。

讲述主角读军校时抗雪灾被变压器砸到后出现异,为国家研究武器成为将军的小说

小说名叫九天雏龙,主角叫姜文龙

发生雪崩的原因是什么?

雪崩常常发生于山地,有些雪崩是在特大雪暴中产生的,但常见的是发生在积雪堆积过厚,超过了地表的摩擦阻力时发生。 雪崩的原因之一,是在雪堆下面缓慢地形成了深部“白霜”,这是一种冰的六角形杯状晶体,与我们通常所见的冰碴相似。 这种白霜的形成是因为雪粒的蒸发所造成,它们比上部的积雪要松散得多,在地面或下部积雪与上层积雪之间形成一个软弱带,当上部积雪开始顺山坡向下滑动,这个软弱带起着润滑的作用,不仅加速雪下滑的速度,而且还带动周围没有滑动的积雪。 人们可能察觉不到,其实在雪山上一直都进行着一种较量:重力一定要将雪向下拉,而积雪的内聚力却希望能把雪留在原地。 当这种较量达到高潮的时候,哪怕是一点点外界的力量,比如动物的奔跑、滚落的石块、刮风、轻微地震动,甚至在山谷中大喊一声,只要压力超过了将雪粒凝结成团的内聚力,就足以引发一场灾难性雪崩。 例如刮风。风不仅会造成雪的大量堆积,还会引起雪粒凝结,形成硬而脆的雪层,致使上面的雪层可以沿着下面的雪层滑动,发生雪崩。 然而,除了山坡形态,雪崩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人类活动。据专家估计,90%的雪崩都由受害者或者他们的队友造成,这种雪崩被称为“人为休闲雪崩”。 滑雪、徒步旅行或其他冬季运动爱好者经常会在不经意间成为雪崩的导火索。而人被雪堆掩埋后,半个小时不能获救的话,生还希望就很渺茫了。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报道,说某某人在滑雪时遭遇雪崩,不幸遇难。但那时,雪崩到底是主动伤人,还是在人的运动影响下,迫不得已发生就不得而知了。

雪崩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雪崩常常发生于山地,有些雪崩是在特大雪暴中产生的,但常见的是在积雪堆积过厚?超过了山坡面的摩擦阻力时发生的? 雪崩的原因之一,是在雪堆下面缓慢地形成了深部“白霜”,这是一种冰的六角形杯状晶体,与我们通常所见的冰碴相似? 这种白霜的形成是因为雪粒的蒸发所造成,它们比上部的积雪要松散得多,在地面或下部积雪与上层积雪之间形成一个软弱带,当上部积雪开始顺山坡向下滑动,这个软弱带起着润滑的作用,不仅加速雪下滑的速度,而且还带动周围没有滑动的积雪? 人们可能察觉不到,其实在雪山上一直都进行着一种较量:重力一定要将雪向下拉,而积雪的内聚力却希望能把雪留在原地? 当这种较量达到高潮的时候,哪怕是一点点外界的力量,比如动物的奔跑?滚落的石块?刮风或轻微地震动,甚至在山谷中大喊一声,只要压力超过了将雪粒凝结成团的内聚力,就足以引发一场灾难性雪崩? 例如风不仅会造成雪的大量堆积,还会引起雪粒凝结,形成硬而脆的雪层,致使上面的雪层可以沿着下面的雪层滑动,发生雪崩? 然而,除了山坡形态,雪崩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人类活动?据专家估计,90%的雪崩都由受害者或者他们的队友造成,这种雪崩被称为“人为休闲雪崩”? 滑雪?徒步旅行或其他冬季运动爱好者经常会在不经意间成为雪崩的导火索?而人被雪堆掩埋后,如果半个小时内不能获救的话,生还希望就很渺茫了?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报道,说某某人在滑雪时遭遇雪崩,不幸遇难?但那时,雪崩到底是主动伤人,还是在人的运动影响下迫不得已发生就不得而知了? 雪崩

雪崩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雪崩是一种所有雪山都会有的地表冰雪迁移过程,它们不停地从山体高处借重力作用顺山坡向山下崩塌,崩塌时速度可以达20-30米/秒,体积可以是几百立方、几千立方,甚至更多。雪崩由于从高处以很大的势能向下运动,譬如从6000米高处向下坠落或滑落,故有极快的速度甚至会形成一层气垫层。如果你有幸死死地伏在它下面,当它从你上面“飘”过或“飞”过时,你可能会被留在原地而不被它打下去。当然,在其前端会因快速冲击形成强烈的气浪,因此有时雪崩体本身未到而气浪已把前进路上的一切阻挡物冲得“人仰马翻”。 雪崩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三部分,即形成区、通过区、堆积区。 形成区大多在高山上部,积雪多而厚的部位。比如,高高的雪檐,坡度超过50-60度的雪坡,悬冰川的下端等地貌部位,都是雪崩的形成区,有经验的高山探险者应该看得出来。雪崩的通过区紧接在形成区的下面,常是一条从上而下直直的U形沟槽,由于经常有雪崩通过,尽管被白雪覆盖,槽内仍非常平滑,基本上没有大的起伏或障碍物,长可达几百米,宽20-30米或稍大一些,但不会太宽,否则滑下的冰雪就不会很集中,形成不了大的雪崩。堆积区同样是紧接在形成区的下面,是在山脚处因坡度突然变缓而使雪崩体停下来的地方,从地貌形态上看多呈锥体,所以也叫雪崩锥(或雪崩堆)。 雪崩可分为干雪崩、湿雪崩,也可以叫做粉雪崩和块雪崩,它们的形成和发生有不同的地貌和气候条件。一般而言,大雪刚停,山上的雪还没来得及融化,或在融化的水又渗入下层雪中再形成冻结之前,这时的雪是“干”的,也是“粉”的。当此种雪发生雪崩时,气浪很大底层也容易生成气垫层。探险队伍遭遇此类雪崩时,人可以被裹入雪崩体中并随雪崩飞泻而下。 雪崩的发生还有空间和时间上的规律。就中国高山而言,西南边界上的高山如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及横断山地,因主要受印度洋季风控制,除有雨季(5-10月)和旱季(11-4月)之分外,全年降水都比较丰富,高山上部得到的冬、春降雪和积雪也比较多,故易发生雪崩。此外,天山山地、阿尔泰山地,因受北冰洋极地气团的影响,冬春降水也比较多,所以这个季节雪崩也比较多。 中国科学院研究雪崩的专门机构——雪崩观测研究站,就设在天山中部的地区。天山中部冬季积雪和雪崩经常阻断山区公路。而前述念青唐古拉山和横断山地经常发生的雪崩也是供给现代冰川发育的重要来源之一。当然在这种地区选择合适的登山时间就比较苛刻。与此同时,在我国西部靠近内陆的昆仑山、唐古拉山、祁连山等山地,降水量就比较少,也没有明显的旱、雨季之分,雪崩可能也就比较少,选择合适的登山时间也就比较宽裕。另外,这些内陆山地相对高度较低,一般都在1000-1500米,故山地的坡度也比较缓和。而前述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真正是山高谷深,相对高度在3000-4000米,甚至达到5000-6000米,故山地坡度较陡,发生雪崩的可能性和雪崩的势能也就更大。 避开雪崩 为了减少雪崩造成的危害,高山探险者应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首先,探险者要正确判断登山路线上有无雪崩痕迹。要注意识别组成雪崩的三个区段,以及雪面上是否有雪团滚落而留下的条痕轨迹。行军时要避免走雪崩区。实在无法避免时,应采取横穿路线,切不可顺雪崩槽攀登。1957年我们在贡嘎山登山时,有很长一段是沿着雪崩槽西侧行军的,这就已经隐含着危险。在横穿时要以最快的速度走过,并设专门的了望哨眼睛紧盯雪崩可能的发生区,一有雪崩迹象或已发生雪崩要大声警告“雪崩”,以便赶紧采取自救措施。 高山探险时,无论是选择登山路线或营地,应尽量避免背风坡。因为背风坡容易积累从迎风坡吹来的积雪,也容易发生雪崩。行军时如有可能应尽量走山脊线,走在山体最高处,可以免去雪崩威胁。在选择行军路线或营地时,要警惕所选择的平地可能就是“陷阱”。因为在陡峻的高山区,雪崩堆积区最容易表现为相对平坦之地。 大雪以后1-2天内不要登山行军,应该等待新雪崩塌殆尽后再登山。大雪之后常常伴有好天气,必须放弃好天气等待雪崩过去!这是一种很难的选择,只有随机应变,视具体情况而定了。实在不可避免时,应在上午10时以后,再穿越雪崩区。因为,此时“早起”的太阳已照射雪山一段时间了,若有雪崩发生的话也多在此时以前,这样也可以减少危险。在人们经常有活动的地段,也可以用炮轰的手段主动把雪崩形成区的积雪“轰”下来。在高山行军和休息时,不要大声说话,以减少因空气震动而触发雪崩。此外,行军中,最好每一个队员身上系一根红布条,以备万一遭雪崩时易于被发现。 高山探险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活动,任何一个小的疏忽都可能酿成大祸。高山探险也需要冷静,有时必须有承认失败的勇气,一味地逞强和赌气是危险的。

造成雪崩的原因有哪些?

山坡上积雪时,由于积雪内部的内聚力抗拒不了它所受到的重力拉引时,于是就开始向下滑动,引起了大量雪体的崩塌,这种现象就叫做雪崩。雪崩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大量积雪从高处突然崩塌下落而造成的。山坡积雪太厚是造成雪崩的主要原因,由于积雪经阳光照射后表面的雪溶化,雪水渗入积雪和山坡之间,使积雪与地面的摩擦力减小。而在同时由于积雪层在重力作用下,雪体开始向下滑动,从而造成了雪崩。 在雪崩发生时,都是从宁静的、覆盖着白雪的山坡上部开始的。突然咔嚓一声,这种勉强能够听见的声音告诉了人们,雪层已经断裂了。这时,出现了一道裂缝,跟着巨大的雪体开始滑动。在向下滑动时,雪体获得了速度。这时,雪体变成了一条直泻而下的白色雪龙,腾去驾雾,呼啸着以凌厉的声势冲向了山下。 在雪崩发生时,比起洪水、泥石泥等灾难发生时的狗狰狞,可以用美得惊人来形容雪崩。在它发生前,大地总是静悄悄的,但是随着发出的“咔嚓”声,雪体开始断裂,白白的,层层叠叠的雪块和雪板应声而起,这就好像是山神突然发怒,震掉了身上的白袍一样,它又像是一条白色的雪龙,腾云驾雾般顺着山势呼啸而下,直到山势变缓。 1960年1月10日,也在瓦斯卡兰山峰,发生了一次大雪崩。由于春季降临,大地回暖,气温上升,使积雪开始融化。融水沿着裂隙下渗,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减弱了冰雪与山体间的凝聚力。在这种情况下,山峰上的积雪与山坡间的摩擦力降低,从而引起了大规模的雪崩。那次雪崩虽规模没有这一次大,但也是相当的惊人。冰雪巨流以每小时140公里的速度运行,雪崩总量达500万立方米。毁坏了山下的6个村庄。 1970年5月31日,秘鲁安第斯山脉的瓦斯卡兰山,这里发生了一场由地震引起的大雪崩,这场大雪崩所形成的冰雪巨流横扫了14.5公里的路程,受灾面积达23平方公里,将瓦斯卡兰山下的容加依城全部摧毁,有2万居民死亡,城外大部分农田、村庄毁于一旦。受灾面积达23平方公里。 虽然雪崩是美丽的,但是它却可以摧毁一切的生命和物体。雪崩会以极快的速度和巨大的力量卷走眼前的一切,甚到有些雪崩会产生足以横扫一切的粉末状摧毁性雪云。雪崩对登山者、当地居民和旅游者是一种很严重的威胁,还会摧毁森林和度假胜地,也会给当地的旅游经济造成非常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雪崩可以采取人工控制的方法加以预防。

什么是雪崩?怎么发生的呢?为什么那么大威力?

发生雪崩有哪些原因?

雪崩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雪崩常常发生于山地,有些雪崩是在特大雪暴中产生的,但常见的是在积雪堆积过厚?超过了山坡面的摩擦阻力时发生的? 雪崩的原因之一,是在雪堆下面缓慢地形成了深部“白霜”,这是一种冰的六角形杯状晶体,与我们通常所见的冰碴相似? 这种白霜的形成是因为雪粒的蒸发所造成,它们比上部的积雪要松散得多,在地面或下部积雪与上层积雪之间形成一个软弱带,当上部积雪开始顺山坡向下滑动,这个软弱带起着润滑的作用,不仅加速雪下滑的速度,而且还带动周围没有滑动的积雪? 人们可能察觉不到,其实在雪山上一直都进行着一种较量:重力一定要将雪向下拉,而积雪的内聚力却希望能把雪留在原地? 当这种较量达到高潮的时候,哪怕是一点点外界的力量,比如动物的奔跑?滚落的石块?刮风或轻微地震动,甚至在山谷中大喊一声,只要压力超过了将雪粒凝结成团的内聚力,就足以引发一场灾难性雪崩? 例如风不仅会造成雪的大量堆积,还会引起雪粒凝结,形成硬而脆的雪层,致使上面的雪层可以沿着下面的雪层滑动,发生雪崩? 然而,除了山坡形态,雪崩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人类活动?据专家估计,90%的雪崩都由受害者或者他们的队友造成,这种雪崩被称为“人为休闲雪崩”? 滑雪?徒步旅行或其他冬季运动爱好者经常会在不经意间成为雪崩的导火索?而人被雪堆掩埋后,如果半个小时内不能获救的话,生还希望就很渺茫了?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报道,说某某人在滑雪时遭遇雪崩,不幸遇难?但那时,雪崩到底是主动伤人,还是在人的运动影响下迫不得已发生就不得而知了? 雪崩

雪崩的成因是什么?

造成雪崩的原因主要是山坡积雪太厚。积雪经阳光照射以后,表层雪融化,雪水渗入积雪和山坡之间,从而使积雪与地面的摩擦力减小;与此同时,积雪层在重力作用下,开始向下滑动。积雪大量滑动造成雪崩。此外,地震运行、踩裂雪面也会导致积雪下滑造成雪崩。 雪崩常常发生于山地,有些雪崩是在特大雪暴中产生的,但常见的是发生在积雪堆积过厚,超过了山坡面的摩擦阻力时。 人们可能察觉不到,其实在雪山上一直都进行着一种较量:重力一定要将雪向下拉,而积雪的内聚力却希望能把雪留在原地。当这种较量达到高潮的时候,哪怕是一点点外界的力量,比如动物的奔跑、滚落的石块、刮风、轻微地震动,甚至在山谷中大喊一声,只要压力超过了将雪粒凝结成团的内聚力,就足以引发一场灾难性雪崩。例如刮风,风不仅会造成雪的大量堆积,还会引起雪粒凝结,形成硬而脆的雪层,致使上面的雪层可以沿着下面的雪层滑动,发生雪崩。 然而,除了山坡形态,雪崩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人类活动。据专家估计,90%的雪崩都由受害者或者他们的队友造成,这种雪崩被称为“人为休闲雪崩”。滑雪、徒步旅行或其他冬季运动爱好者经常会在不经意间成为雪崩的导火索。而人被雪堆掩埋后,半个小时不能获救的话,生还希望就很渺茫。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报道,说某某人在滑雪时遭遇雪崩,不幸遇难。但那时,雪崩到底是主动伤人,还是在人的运动影响下迫不得已发生,就不得而知了。

雪崩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雪崩是一种所有雪山都会有的地表冰雪迁移过程,它们不停地从山体高处借重力作用顺山坡向山下崩塌,崩塌时速度可以达20-30米/秒,体积可以是几百立方、几千立方,甚至更多。雪崩由于从高处以很大的势能向下运动,譬如从6000米高处向下坠落或滑落,故有极快的速度甚至会形成一层气垫层。如果你有幸死死地伏在它下面,当它从你上面“飘”过或“飞”过时,你可能会被留在原地而不被它打下去。当然,在其前端会因快速冲击形成强烈的气浪,因此有时雪崩体本身未到而气浪已把前进路上的一切阻挡物冲得“人仰马翻”。 雪崩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三部分,即形成区、通过区、堆积区。 形成区大多在高山上部,积雪多而厚的部位。比如,高高的雪檐,坡度超过50-60度的雪坡,悬冰川的下端等地貌部位,都是雪崩的形成区,有经验的高山探险者应该看得出来。雪崩的通过区紧接在形成区的下面,常是一条从上而下直直的U形沟槽,由于经常有雪崩通过,尽管被白雪覆盖,槽内仍非常平滑,基本上没有大的起伏或障碍物,长可达几百米,宽20-30米或稍大一些,但不会太宽,否则滑下的冰雪就不会很集中,形成不了大的雪崩。堆积区同样是紧接在形成区的下面,是在山脚处因坡度突然变缓而使雪崩体停下来的地方,从地貌形态上看多呈锥体,所以也叫雪崩锥(或雪崩堆)。 雪崩可分为干雪崩、湿雪崩,也可以叫做粉雪崩和块雪崩,它们的形成和发生有不同的地貌和气候条件。一般而言,大雪刚停,山上的雪还没来得及融化,或在融化的水又渗入下层雪中再形成冻结之前,这时的雪是“干”的,也是“粉”的。当此种雪发生雪崩时,气浪很大底层也容易生成气垫层。探险队伍遭遇此类雪崩时,人可以被裹入雪崩体中并随雪崩飞泻而下。 雪崩的发生还有空间和时间上的规律。就中国高山而言,西南边界上的高山如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及横断山地,因主要受印度洋季风控制,除有雨季(5-10月)和旱季(11-4月)之分外,全年降水都比较丰富,高山上部得到的冬、春降雪和积雪也比较多,故易发生雪崩。此外,天山山地、阿尔泰山地,因受北冰洋极地气团的影响,冬春降水也比较多,所以这个季节雪崩也比较多。 中国科学院研究雪崩的专门机构——雪崩观测研究站,就设在天山中部的地区。天山中部冬季积雪和雪崩经常阻断山区公路。而前述念青唐古拉山和横断山地经常发生的雪崩也是供给现代冰川发育的重要来源之一。当然在这种地区选择合适的登山时间就比较苛刻。与此同时,在我国西部靠近内陆的昆仑山、唐古拉山、祁连山等山地,降水量就比较少,也没有明显的旱、雨季之分,雪崩可能也就比较少,选择合适的登山时间也就比较宽裕。另外,这些内陆山地相对高度较低,一般都在1000-1500米,故山地的坡度也比较缓和。而前述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真正是山高谷深,相对高度在3000-4000米,甚至达到5000-6000米,故山地坡度较陡,发生雪崩的可能性和雪崩的势能也就更大。 避开雪崩 为了减少雪崩造成的危害,高山探险者应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首先,探险者要正确判断登山路线上有无雪崩痕迹。要注意识别组成雪崩的三个区段,以及雪面上是否有雪团滚落而留下的条痕轨迹。行军时要避免走雪崩区。实在无法避免时,应采取横穿路线,切不可顺雪崩槽攀登。1957年我们在贡嘎山登山时,有很长一段是沿着雪崩槽西侧行军的,这就已经隐含着危险。在横穿时要以最快的速度走过,并设专门的了望哨眼睛紧盯雪崩可能的发生区,一有雪崩迹象或已发生雪崩要大声警告“雪崩”,以便赶紧采取自救措施。 高山探险时,无论是选择登山路线或营地,应尽量避免背风坡。因为背风坡容易积累从迎风坡吹来的积雪,也容易发生雪崩。行军时如有可能应尽量走山脊线,走在山体最高处,可以免去雪崩威胁。在选择行军路线或营地时,要警惕所选择的平地可能就是“陷阱”。因为在陡峻的高山区,雪崩堆积区最容易表现为相对平坦之地。 大雪以后1-2天内不要登山行军,应该等待新雪崩塌殆尽后再登山。大雪之后常常伴有好天气,必须放弃好天气等待雪崩过去!这是一种很难的选择,只有随机应变,视具体情况而定了。实在不可避免时,应在上午10时以后,再穿越雪崩区。因为,此时“早起”的太阳已照射雪山一段时间了,若有雪崩发生的话也多在此时以前,这样也可以减少危险。在人们经常有活动的地段,也可以用炮轰的手段主动把雪崩形成区的积雪“轰”下来。在高山行军和休息时,不要大声说话,以减少因空气震动而触发雪崩。此外,行军中,最好每一个队员身上系一根红布条,以备万一遭雪崩时易于被发现。 高山探险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活动,任何一个小的疏忽都可能酿成大祸。高山探险也需要冷静,有时必须有承认失败的勇气,一味地逞强和赌气是危险的。

引起雪崩的原因是什么?

积雪的山坡上,当积雪内部的内聚力抗拒不了它所受到的重力拉引时,便向下滑动,引起大量雪体崩塌,人们把这种自然现象称做雪崩。也有的地方把它叫做“雪塌方”“雪流沙”或“推山雪”。雪崩,每每是从宁静的、覆盖着白雪的山坡上部开始的。突然间,咋嚓一声,勉强能够听见的这种声音告诉人们这里的雪层断裂了。先是出现一条裂缝,接着,巨大的雪体开始滑动。雪体在向下滑动的过程中,迅速获得了速度。于是,雪崩体变成一条几乎是直泻而下的白色雪龙,腾云驾雾,呼啸着声势凌厉地向山下冲去。 雪崩是一种所有雪山都会有的地表冰雪迁移过程,它们不停地从山体高处借重力作用顺山坡向山下崩塌,崩塌时速度可以达20~30米/秒,具有突然性、运动速度快、破坏力大等特点。它能摧毁大片森林,掩埋房舍、交通线路、通讯设施和车辆,甚至能堵截河流,发生临时性的涨水。同时,它还能引起山体滑坡、山崩和泥石流等可怕的自然现象。因此,雪崩被人们列为积雪山区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 雪崩常常发生于山地,有些雪崩是在特大雪暴中产生的,但常见的是发生在积雪堆积过厚,超过了山坡面的摩擦阻力时。雪崩的原因之一是在雪堆下面缓慢地形成了深部“白霜”,这是一种冰的六角形杯状晶体,与我们通常所见的冰碴相似。这种白霜的形成是因为雪粒的蒸发所造成,它们比上部的积雪要松散得多,在地面或下部积雪与上层积雪之间形成一个软弱带,当上部积雪开始顺山坡向下滑动,这个软弱带起着润滑的作用,不仅加速雪下滑的速度,而且还带动周围没有滑动的积雪。 人们可能察觉不到,其实在雪山上一直都进行着一种较量:重力一定要将雪向下拉,而积雪的内聚力却希望能把雪留在原地。当这种较量达到高潮的时候,哪怕是一点点外界的力量,比如动物的奔跑、滚落的石块、刮风、轻微地震动,甚至在山谷中大喊一声,只要压力超过了将雪粒凝结成团的内聚力,就足以引发一场灾难性雪崩。例如刮风。风不仅会造成雪的大量堆积,还会引起雪粒凝结,形成硬而脆的雪层,致使上面的雪层可以沿着下面的雪层滑动,发生雪崩。 然而,除了山坡形态,雪崩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人类活动。据专家估计,90%的雪崩都由受害者或者他们的队友造成,这种雪崩被称为“人为休闲雪崩”。滑雪、徒步旅行或其他冬季运动爱好者经常会在不经意间成为雪崩的导火索。而人被雪堆掩埋后,半个小时不能获救的话,生还希望就很渺茫了。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报道,说某某人在滑雪时遭遇雪崩,不幸遇难。但那时,雪崩到底是主动伤人,还是在人的运动影响下,迫不得已发生就不得而知了。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伏尔泰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伏尔泰
很多时的争吵,都是与亲近的人,更甚是与自己。伤害最深不过还是在乎之人,还伤了自己。与其和自己过不去,倒不如学会暂缓当下,寻觅方向。遇窄路,心宽走,遇险时,慢慢行。
命运从不敲门,也从不询问,它只是习惯破门而入。哭,是件顶无用的事情。发泄完还是要擦洗干净,缕缕头绪,认真打算。有心之人常哭,无心之人常让人哭。但愿,每一滴泪水都有记忆,别用深情做了无用。
抬头时,便看云;低头时,便看路。淡泊宁静,自然从容。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我想,我之所以会站在这个离家那么远的地方,接受所有的孤单和打击,是因为我愿意;是因为我想要去远方,去看千变万化的世界;是因为我想要剧烈,想要变成一个万花筒,有着不安分的青春。
路,走过才知长短;人生,经历过才懂悲喜。底气有多足,没有人比你自己更清楚。去走自己的路,输要输得清清楚楚,赢要赢得理所当然。
人生有些事是不得不做的,于不得不做中勉强去做,是毁灭;于不得不做中做得很好,是勇敢。---叶弥《成长如蜕》
梦,不能做得太深,深了难以清醒。话,不能说得太满,满了难以圆通。调,不能定得太高,高了难以合声。事,不能做得太绝,绝了难以进退。情,不能陷得太深,深了难以自拔。利,不能看得太重,重了难以明志。人,不能做得太假,假了难以交心。学会倾听,机会的敲门声有时非常轻柔,不注意就错过了。即使在千万人中行走,我也能一眼认出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是什么意思

乌合之众,建议你去深度读下这本书。
“群体犯罪的动机通常来自强烈的暗示,参与犯罪的个人在事后会坚信自己是在履行一项义务,这与平常的犯罪情况大不相同。”
现实中可以关注下网络暴力,网民凭借一段掐头去尾的视频就能集体高潮,正义感爆棚。对自己认为的真相进行 谩骂 诋毁 人肉 骚扰,对当事人造成了严重的伤害。部分理性的网民,试图让大家理性看待的时候也会受到攻击,有辨别能力的雪花开始闭嘴,开始随波逐流,然后就雪崩了,有关部门开始辟谣,拿出真相。这时候有人会认为自己有责任吗?但是他们是无辜的吗?
当然,并不是说群体都是暴民,都是乌合之众。
回到你问题的本身,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在群体中,人和人之间的能力和个性被极大的模糊,变成了一个本能性的存在。也就是说,一片雪花左右不了雪崩,同理,一个人的能力影响不了一个群体的判断,一滴水也改变不了大海是咸的事实。也就有了下一句话,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不是你认为自己没有责任,你就没有责任了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这句话的出处是哪里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这句话的出处是哪里

出自于《伏尔泰语录》。 大概的意思:因为雪崩是由所有的雪造成的,每片雪都不会觉得是自己的错,就好比许多人一起做了一件坏事,但每个人都不会觉得是自己的责任,有“法不责众”的意思。 原文:No snowflake in an avalanche ever feels responsible.——Stanisław_Jerzy_Lec 伏尔泰是自然法学说的拥护者。他从自然法论的立场出发来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和教会的统治。他认为:自然法就是符合人性或人的本能的,适用于所有人的,并且天下人都认为是公正的自然律。 他把法律分为两类,即自然法和制定法。自然法,适用于所有的人,对所有人都有好处,不偷盗,不杀人,不淫乱,不撒谎,敬父母,重互助等,这些都是自然所颁布的法律。 制定法包括国家制定的法律和教会法。法律是政治的法律,是任意制订的、纯粹民政的法律,时而设置五监察官,时而设置执政官,时而召开百人团会议或平民会议,时而成立雅典刑事法庭或元老院,实行贵族制、民主制或君主制。 若以为一个世俗的立法者有可能不是出于自己的利益,而是代表神明制订出哪怕一条这样的政治性法律,那就是不了解人类的心意。人都是为了一己的私利才欺骗别人的。 扩展资料 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提倡自然神论,批判天主教会,主张言论自由。他被广泛传颂的一句话是(为后人杜撰,非伏尔泰本人所说 ):“我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这句话代表了他对于言论自由的主张(伏尔泰并没有说过这句话,这句话是Evelyn Beatrice Hall在1906年出版的传记《伏尔泰的朋友们》中,为表达伏尔泰的观点整理杜撰出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伏尔泰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这句话的出处是哪里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在喷嚏网,感觉这句话很有震撼力以为是网站作者说的,后来找到原文:
No snowflake in an avalanche ever feels responsible.——Stanisław_Jerzy_Lec
维基百科链接:Stanisław Jerzy Lec | Wikiwand

“当发生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觉得是自己的责任”是什么意思?

那就是一种推卸责任。 雪崩是由长时间的雪花积累造成的。如果没有雪花让人觉得它有自己的责任,那就是一种推卸责任。延伸到情感上,如果两个人分手,一定是两个人有责任,而分裂则是与矛盾问题有关,而不仅仅是一个原因。

雪崩是怎样发生的?

雪崩发生的规律是怎样的?

雪崩的发生是有规律可循的。大多数的雪崩都发生在冬天或者春天降雪非常大的时候,尤其是暴风雪爆发前后。这时的雪非常松软,黏合力比较小,一旦一小块被破坏了,剩下的部分就会像一盘散沙或是多米诺骨牌一样,产生连锁反应而飞速下滑。 春季,由于解冻周期较长,气温升高时,积雪表面融化,雪水就会一滴滴地渗透到雪层深处,让原本结实的雪变得松散起来,大大降低积雪之间的内聚力和抗断强度,使雪层之间很容易产生滑动。 雪崩的严重性取决于雪的体积、温度、山坡走向,尤其重要的是坡度。昀可怕的雪崩往往产生于倾斜度为25°~50°的山坡。如果山势过于陡峭,就不会形成足够厚的积雪,而斜度过小的山坡也不太可能产生雪崩。雪崩和洪水一样也是可重复发生的现象,也就是说,如果在某地发生了雪崩,完全有可能不久后它又卷土重来。有可能每下一场雪、每一年或是每个世纪都在同一地点发生一次雪崩,这一切都取决于山坡的地形特点和某些气候因素。雪崩发生的多少跟气候和地形也很有关系。天山中部冬季的积雪和雪崩经常阻断山区公路。 在这种地区选择合适的登山时间就比较苛刻。与此同时,在我国西部靠近内陆的昆仑山、唐古拉山、祁连山等山地,降水量比较少,没有明显的旱、雨季之分,雪崩的发生可能也就比较少,选择合适的登山时间也就比较宽裕。 另外,这些内陆山地相对高度较低,一般都在1000~1500米,故山地的坡度也比较缓和。而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相对高度在3000~4000米,甚至达到5000~6000米,故山地坡度较陡,发生雪崩的可能性和雪崩的势能也就更大。 雪崩的发生还有空间和时间上的规律。就我国高山而言,西南边界上的高山如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及横断山地,因主要受印度洋季风控制,除有雨季和旱季之分外,全年降水都比较丰富,高山上部得到的冬、春降雪和积雪也比较多,故易发生雪崩。此外,天山山地、阿尔泰山地,因受北冰洋极地气团的影响,冬春降水也比较多,所以这个季节雪崩也比较多。

雪崩是怎样形成的

什么是雪崩?怎么发生的呢?为什么那么大威力?

雪崩是怎么发生的,需要什么条件?

雪崩是一种所有雪山都会有的地表冰雪迁移过程,它们不停地从山体高处借重力作用顺山坡向山下崩塌,崩塌时效率可以达20-30米/秒,体积可以是几百立方、几千立方,甚至更多。雪崩由于从高处以很大的势能向下运动,譬如从6000米高处向下坠落或滑落,故有极快的效率甚至会形成一层气垫层。要是你有幸死死地伏在它下面,当它从你上面“飘”过或“飞”过时,你可能会被留在原地而不被它打下去。当然,在其前端会因快速冲击形成强烈的气浪,因此有时雪崩体本身未到而气浪已把前进路上的一切阻挡物冲得“人仰马翻”。

  雪崩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三部分,即形成区、通过区、堆积区。

  形成区大多在高山上部,积雪多而厚的部位。比如,高高的雪檐,坡度超过50-60度的雪坡,悬冰川的下端等地貌部位,都是雪崩的形成区,有经验的高山探险者应该看得出来。雪崩的通过区紧接在形成区的下面,常是一条从上而下直直的U形沟槽,由于经常有雪崩通过,尽管被白雪笼罩,槽内仍非常平滑,根本上没有大的起伏或制约物,长可达几百米,宽20-30米或稍大一些,但不会太宽,不然滑下的冰雪就不会很集中,形成不了大的雪崩。堆积区一样是紧接在形成区的下面,是在山脚处因坡度突然变缓而使雪崩体停下来的地方,从地貌形态上看多呈锥体,所以也叫雪崩锥(或雪崩堆)。

  雪崩可分为干雪崩、湿雪崩,也可以叫做粉雪崩和块雪崩,它们的形成和发生有不同的地貌和气候条件。一般而言,大雪刚停,山上的雪还没来得及溶化,或在溶化的水又渗入下层雪中再形成冻结之前,这时的雪是“干”的,也是“粉”的。当此种雪发生雪崩时,气浪很大底层也轻易生成气垫层。探险队伍遭遇此类雪崩时,人可以被裹入雪崩体中并随雪崩飞泻而下。

  雪崩的发生还有空间和时间上的规律。就中国高山而言,西南边界上的高山如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及横断山地,因首要受印度洋季风控制,除有雨季(5-10月)和旱季(11-4月)之格外,全年降水都比拟丰富,高山上部得到的冬、春降雪和积雪也比拟多,故易发生雪崩。此外,天山山地、阿尔泰山地,因受北冰洋极地气团的影响,冬春降水也比拟多,所以这个时节雪崩也比拟多。

  中国科学院研究雪崩的专门机构——雪崩观测研究站,就设在天山中部的地区。天山中部冬季积雪和雪崩经常阻断山区公路。而前述念青唐古拉山和横断山地经常发生的雪崩也是供给现代冰川发育的重要来源之一。当然在这种地区选择合适的登山时间就比拟苛刻。与此同时,在我国西部靠近内陆的昆仑山、唐古拉山、祁连山等山地,降水量就比拟少,也没有明显的旱、雨季之分,雪崩可能也就比拟少,选择合适的登山时间也就比拟宽裕。另外,这些内陆山地相对高度较低,一般都在1000-1500米,故山地的坡度也比拟缓和。而前述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真正是山高谷深,相对高度在3000-4000米,甚至达到5000-6000米,故山地坡度较陡,发生雪崩的可能性和雪崩的势能也就更大。

雪崩的物理原理是很简单的,山坡上的积雪受到两个力:一个是地球引力,另一个就是积雪内聚力。这两个力量之间进行着一场你死我活的拔河比赛,地球引力妄想沿山坡方向把积雪往下拉走,而积雪的内聚力却使雪体彼此粘结,停歇在山坡上。
这场拔河比赛只能在山坡上进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山坡都能进行这种比赛。

坡度不大的山坡,例如坡度不到15°的山坡,积雪是比拟稳定的,引力无法把积雪拉走。而坡度超过50°的山坡,又没有办法形成足够厚的积雪,引力找不到拔河的对手。所以最适合这场比赛的场所是在坡度介于25°~45°之间的山坡上。

这场比赛中,当积雪的内聚力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小时,雪崩就轻易发生。

积雪的内聚力与积雪的厚度有关,持续不断的降雪使山坡上的积雪达到一定厚度时,就轻易发生雪崩。春天气温升高时,积雪表面消融,融水渗到雪层内部,就能降低积雪的内聚力、内摩擦力和抗断强度,尤其是融水渗漏到积雪底部时,这水就象滑润剂一样,使雪层很轻易滚动。当山坡上的积雪由于上面的种种原因而变得较不稳定时,只要有一些外界要素的变动,雪崩就一触即发。比方说轻微的地震,动物的行走,滚石的触击,甚至高声尖叫,在这种时刻都会触发雪崩。

在风力比铰充沛的山区,风也能使积雪发生雪崩。在山脊背风的地方,雪能够将积雪吹成悬空。就像我们房子的屋檐,我们将其称之为雪檐。一旦雪檐的自身分量超过雪檐的抗断强度,雪檐便自行崩塌,从而引起下面山坡上雪的塌落。

在天山西部时节性积雪地带,每年冬天都会看到好几起由岩羊、马鹿等动物触发的雪崩,这些动物沿着积雪山坡寻找食品,有时不幸踩裂雪层而葬身在雪崩之中。

另外,砍伐森林也能使山坡积雪的稳定性减弱。森林和灌木,客观上起着阻挠积雪下滑的作用。因此,应该严禁砍伐雪崩地区的林木。在雪崩频繁的瑞士阿尔卑斯山区,地方法律上就明文规定严禁砍伐雪崩地区的树木。凡是违禁的居民,一律驱赶出境。

1799年(清嘉庆四年),甘州(今甘肃张掖)提督苏宁阿,命人在祁连山的野马川中山积雪地带,铸立铁牌一块,重三百五十多斤。铁牌上镌刻着:“偷伐松林,有碍水源;摧毁民生,既绝民命。特立此牌,以告乡民,有伐树者,与命案同。”


  雪崩的物理原理是很简单的,山坡上的积雪受到两个力:一个是地球引力,另一个就是积雪内聚力。这两个力量之间进行着一场你死我活的拔河比赛,地球引力妄想沿山坡方向把积雪往下拉走,而积雪的内聚力却使雪体彼此粘结,停歇在山坡上。

  这场拔河比赛只能在山坡上进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山坡都能进行这种比赛。

  坡度不大的山坡,例如坡度不到15°的山坡,积雪是比拟稳定的,引力无法把积雪拉走。而坡度超过50°的山坡,又没有办法形成足够厚的积雪,引力找不到拔河的对手。所以最适合这场比赛的场所是在坡度介于25°~45°之间的山坡上。

  这场比赛中,当积雪的内聚力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小时,雪崩就轻易发生。

  积雪的内聚力与积雪的厚度有关,持续不断的降雪使山坡上的积雪达到一定厚度时,就轻易发生雪崩。春天气温升高时,积雪表面消融,融水渗到雪层内部,就能降低积雪的内聚力、内摩擦力和抗断强度,尤其是融水渗漏到积雪底部时,这水就象滑润剂一样,使雪层很轻易滚动。当山坡上的积雪由于上面的种种原因而变得较不稳定时,只要有一些外界要素的变动,雪崩就一触即发。比方说轻微的地震,动物的行走,滚石的触击,甚至高声尖叫,在这种时刻都会触发雪崩。

  在风力比铰充沛的山区,风也能使积雪发生雪崩。在山脊背风的地方,雪能够将积雪吹成悬空。就像我们房子的屋檐,我们将其称之为雪檐。一旦雪檐的自身分量超过雪檐的抗断强度,雪檐便自行崩塌,从而引起下面山坡上雪的塌落。

  在天山西部时节性积雪地带,每年冬天都会看到好几起由岩羊、马鹿等动物触发的雪崩,这些动物沿着积雪山坡寻找食品,有时不幸踩裂雪层而葬身在雪崩之中。

  另外,砍伐森林也能使山坡积雪的稳定性减弱。森林和灌木,客观上起着阻挠积雪下滑的作用。因此,应该严禁砍伐雪崩地区的林木。在雪崩频繁的瑞士阿尔卑斯山区,地方法律上就明文规定严禁砍伐雪崩地区的树木。凡是违禁的居民,一律驱赶出境。

  1799年(清嘉庆四年),甘州(今甘肃张掖)提督苏宁阿,命人在祁连山的野马川中山积雪地带,铸立铁牌一块,重三百五十多斤。铁牌上镌刻着:“偷伐松林,有碍水源;摧毁民生,既绝民命。特立此牌,以告乡民,有伐树者,与命案同。”


  积雪的山坡上,当积雪内部的内聚力抗拒不了它所受到的重力拉引时,便向下滚动,引起大量雪体崩塌,人们把这种自然现象称做雪崩。也有的地方把它叫做“雪塌方”、“雪流沙″或“推山雪”。雪崩,每每是从宁静的、笼罩着白雪的山坡上部开始的。突然间,咋嚓一声,勉强能够听见的这种声音告诉人们这里的雪层断裂了。先是出现一条裂缝,接着,巨大的雪体开始滚动。雪体在向下滚动的过程中,迅速获得了效率。于是,雪崩体变成一条几乎是直泻而下的白色雪龙,腾云驾雾,呼啸着声势凌厉地向山下冲去。

  雪崩具有突然性、运动效率快、损坏力大等特点。它能摧毁大片森林,掩埋房舍、交通线路、通讯设施和车辆,甚至能堵截河流,发生临时性的涨水。同时,它还能引起山体滑坡、山崩和泥石流等可怕的自然现象。弱小的人体遇到它,后果是可想而知了。因此,雪崩被人们列为是积雪山区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

  1966年l2月,天山西部发生了一次大雪崩。中国地理学家为此曾经写过一篇万字以上的调查报告。报告里引用了大雪崩的目击者的话:

  “这次大雪崩前的那几天,大雪纷飞,雪多数呈颗粒状和片状降落。据老乡说,这样连续下这么多的雪,五十年才能遇到一次。到12月20日晚上为止,山谷平地雪深平均已在一米以上。山坡上比平地雪要深一些,估计这时雪深已有一些五米左右了。12月21日凌晨2时,我被嘭嘭的敲门声惊醒(过后才了解不是有人敲门,而是雪崩气浪冲击门作响)。还没有来得及考虑是怎么回事,雪已从窗户冲入屋内,弹指间,屋里堆了1米多深的雪。我身上、手上被雪崩打碎的玻璃片划破了几处。我们赶紧跑出屋去,原来是对面山沟发生了雪崩。雪崩的边缘刚好擦过我们这里,把我们的房檐掀掉了。堆在房前的雪有七、八米高。日后,雪崩还在山谷其它地方继续发生,巨大的轰隆声和回声,象打雷一样,振动了整个山谷。雪崩过后,房前的道路不见了。山坡上的草木有的连根拔走,有的倒伏在地。河流被雪堵塞,形成大大小小的湖泊。河对岸的一片森林也被损伤了。公路上的电线杆被砸倒,电线也被砸断,通讯中断了!这次大雪崩在公路上堆积了数以万方的雪,使交通中断了将近一百天。”


白色魔鬼——雪崩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阿尔卑斯山脉的一幕惨剧,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奥地利——意大利战线上,沿着积雪的山口发生了雪崩,数以万计的士兵死于非命。有人因此把雪崩称为“白色魔鬼”。
  
  1962年南美一场类似的劫难出世到秘鲁,瓦斯卡兰山发生雪崩,300多万吨的“白色魔鬼”在短短几秒钟内吞噬了8个村子,很多人丧生。
  
  1954年冬,美国某车站邻近发生大雪崩。雪崩所发生的气浪宛如巨型炸弹的冲击波。将40吨重的车厢举起,并抛到百米之外,同时,使更为笨重的电动机车与车站相撞,车站变成一片废墟。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有位滑雪者遇到这样的雪崩:滑雪者和雪崩块都以每小时120多公里的效率从山顶冲到山麓,以致气氛被压缩而变得热了起来。于是溶化了一部分雪。可是,几分钟内融雪又再冻结成冰,当救援队赶到时,这个还活着的滑雪者已被冻住了,他们不得不用锯子把他搭救出来。
  
  在我国,积雪山区尤其是永久积雪的高山地区。也常年有“白色魔鬼”逞凶,其中以阿尔泰山及天山西部、西藏东南部最为频繁。50年代,西藏波密地区曾出现过一次大雪崩。当时一个庞大的雪体从海拔6000米的高山上崩落下来,由于下落的效率快,运动中发生飞跃,翻越一条海拔4000米的山脊,最终堆积在海拔2500米的江水中,阻塞了河道,截断了交通。它所到之处,车毁人亡,森林树木一扫而光,至今仍劣迹斑斑,隐约可见。
  
  什么情况下易发生雪崩?不仅巨大的声响,而且极小的震动(一根树枝落下)、刮风、气温忽冷忽热,甚至阴影笼罩都能诱导雪崩的发生。比如:有时只要在山里大叫一声,无情的雪崩就伴着死神倒塌下来。雪崩是一种所有雪山都会有的地表冰雪迁移过程,它们不停地从山体高处借重力作用顺山坡向山下崩塌,崩塌时效率可以达20-30米/秒,体积可以是几百立方、几千立方,甚至更多。雪崩由于从高处以很大的势能向下运动,譬如从6000米高处向下坠落或滑落,故有极快的效率甚至会形成一层气垫层。要是你有幸死死地伏在它下面,当它从你上面“飘”过或“飞”过时,你可能会被留在原地而不被它打下去。当然,在其前端会因快速冲击形成强烈的气浪,因此有时雪崩体本身未到而气浪已把前进路上的一切阻挡物冲得“人仰马翻”。

  雪崩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三部分,即形成区、通过区、堆积区。

  形成区大多在高山上部,积雪多而厚的部位。比如,高高的雪檐,坡度超过50-60度的雪坡,悬冰川的下端等地貌部位,都是雪崩的形成区,有经验的高山探险者应该看得出来。雪崩的通过区紧接在形成区的下面,常是一条从上而下直直的U形沟槽,由于经常有雪崩通过,尽管被白雪笼罩,槽内仍非常平滑,根本上没有大的起伏或制约物,长可达几百米,宽20-30米或稍大一些,但不会太宽,不然滑下的冰雪就不会很集中,形成不了大的雪崩。堆积区一样是紧接在形成区的下面,是在山脚处因坡度突然变缓而使雪崩体停下来的地方,从地貌形态上看多呈锥体,所以也叫雪崩锥(或雪崩堆)。

  雪崩可分为干雪崩、湿雪崩,也可以叫做粉雪崩和块雪崩,它们的形成和发生有不同的地貌和气候条件。一般而言,大雪刚停,山上的雪还没来得及溶化,或在溶化的水又渗入下层雪中再形成冻结之前,这时的雪是“干”的,也是“粉”的。当此种雪发生雪崩时,气浪很大底层也轻易生成气垫层。探险队伍遭遇此类雪崩时,人可以被裹入雪崩体中并随雪崩飞泻而下。

  雪崩的发生还有空间和时间上的规律。就中国高山而言,西南边界上的高山如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及横断山地,因首要受印度洋季风控制,除有雨季(5-10月)和旱季(11-4月)之格外,全年降水都比拟丰富,高山上部得到的冬、春降雪和积雪也比拟多,故易发生雪崩。此外,天山山地、阿尔泰山地,因受北冰洋极地气团的影响,冬春降水也比拟多,所以这个时节雪崩也比拟多。



雪崩是一种所有雪山都会有的地表冰雪迁移过程,它们不停地从山体高处借重力作用顺山坡向山下崩塌,崩塌时效率可以达20-30米/秒,体积可以是几百立方、几千立方,甚至更多。雪崩由于从高处以很大的势能向下运动,譬如从6000米高处向下坠落或滑落,故有极快的效率甚至会形成一层气垫层。要是你有幸死死地伏在它下面,当它从你上面“飘”过或“飞”过时,你可能会被留在原地而不被它打下去。当然,在其前端会因快速冲击形成强烈的气浪,因此有时雪崩体本身未到而气浪已把前进路上的一切阻挡物冲得“人仰马翻”。

  雪崩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三部分,即形成区、通过区、堆积区。
形成区大多在高山上部,积雪多而厚的部位。比如,高高的雪檐,坡度超过50-60度的雪坡,悬冰川的下端等地貌部位,都是雪崩的形成区,有经验的高山探险者应该看得出来。雪崩的通过区紧接在形成区的下面,常是一条从上而下直直的U形沟槽,由于经常有雪崩通过,尽管被白雪笼罩,槽内仍非常平滑,根本上没有大的起伏或制约物,长可达几百米,宽20-30米或稍大一些,但不会太宽,不然滑下的冰雪就不会很集中,形成不了大的雪崩。堆积区一样是紧接在形成区的下面,是在山脚处因坡度突然变缓而使雪崩体停下来的地方,从地貌形态上看多呈锥体,所以也叫雪崩锥(或雪崩堆)。
  雪崩可分为干雪崩、湿雪崩,也可以叫做粉雪崩和块雪崩,它们的形成和发生有不同的地貌和气候条件。一般而言,大雪刚停,山上的雪还没来得及溶化,或在溶化的水又渗入下层雪中再形成冻结之前,这时的雪是“干”的,也是“粉”的。当此种雪发生雪崩时,气浪很大底层也轻易生成气垫层。探险队伍遭遇此类雪崩时,人可以被裹入雪崩体中并随雪崩飞泻而下。
  雪崩的发生还有空间和时间上的规律。就中国高山而言,西南边界上的高山如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及横断山地,因首要受印度洋季风控制,除有雨季(5-10月)和旱季(11-4月)之格外,全年降水都比拟丰富,高山上部得到的冬、春降雪和积雪也比拟多,故易发生雪崩。此外,天山山地、阿尔泰山地,因受北冰洋极地气团的影响,冬春降水也比拟多,所以这个时节雪崩也比拟多。
中国科学院研究雪崩的专门机构——雪崩观测研究站,就设在天山中部的地区。天山中部冬季积雪和雪崩经常阻断山区公路。而前述念青唐古拉山和横断山地经常发生的雪崩也是供给现代冰川发育的重要来源之一。当然在这种地区选择合适的登山时间就比拟苛刻。与此同时,在我国西部靠近内陆的昆仑山、唐古拉山、祁连山等山地,降水量就比拟少,也没有明显的旱、雨季之分,雪崩可能也就比拟少,选择合适的登山时间也就比拟宽裕。另外,这些内陆山地相对高度较低,一般都在1000-1500米,故山地的坡度也比拟缓和。而前述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真正是山高谷深,相对高度在3000-4000米,甚至达到5000-6000米,故山地坡度较陡,发生雪崩的可能性和雪崩的势能也就更大。

雪崩发生有哪些规律?

雪崩的发生是有规律可寻的。大多数的雪崩都发生在冬天或者春天的降雪非常大的时候。尤其是暴风雪爆发前后。这时的雪非常松软,粘合力比较小,一旦一小块被破坏了,剩下的部分就会像一盘散沙或是多米诺骨牌一样,产生连锁反应而飞速下滑。春季,由于解冻期长,气温升高时,积雪表面融化,雪水就会一滴滴地渗透到雪层深处,让原本结实的雪变得松散起来,大大降低积雪之间的内聚力和抗断强度,使雪层之间很容易产生滑动。雪崩的严重性取决于雪的体积、温度、山坡走向,尤其重要的是坡度。最可怕的雪崩往往产生于倾斜度为25°~50°的山坡。如果山势过于陡峭,就不会形成足够厚的积雪,而斜度过小的山坡也不太可能产生雪崩。 和洪水一样,雪崩也是可重复发生的现象,也就是说,如果在某地发生了雪崩,完全有可能不久后它又卷土重来。有可能每下一场雪、每一年或是每个世纪都在同一地点发生一次雪崩,这一切都取决于山坡的地形特点和某些气候因素。

雪崩发生有什么规律吗?

雪崩主要发生在险峻的高山积雪区是由地形造成的吗?

雪崩是很可怕的,伴随着巨响,大量的积雪从山上落下,如果人或动物经过,便有生命危险。雪崩主要发生在地形险峻的高山积雪区。由于地形的原因,使积雪不停地蠕动,新雪和积雪之间错裂开,当气温回升时,就有可能发生雪崩。再就是由于地震、动物经过等外来原因影响导致发生雪崩,登山运动员最担心的就是雪崩。 在喜马拉雅山地区,有着大量关于雪人的传说。据说,雪人身高在1.4~4米左右,平均身高约2.6米,脸部无毛,有些像猿猴,身披棕红色、暗棕色或黑色体毛,形状似人。 1951年,英国登山队员锡普顿在珠峰东南的高里喀雪山拍摄到了据说是雪人的脚印,长31厘米,宽17.5厘米。

雪崩发生有哪些规律?

雪崩的发生是有规律可寻的。大多数的雪崩都发生在冬天或者春天的降雪非常大的时候。尤其是暴风雪爆发前后。这时的雪非常松软,粘合力比较小,一旦一小块被破坏了,剩下的部分就会像一盘散沙或是多米诺骨牌一样,产生连锁反应而飞速下滑。春季,由于解冻期长,气温升高时,积雪表面融化,雪水就会一滴滴地渗透到雪层深处,让原本结实的雪变得松散起来,大大降低积雪之间的内聚力和抗断强度,使雪层之间很容易产生滑动。雪崩的严重性取决于雪的体积、温度、山坡走向,尤其重要的是坡度。最可怕的雪崩往往产生于倾斜度为25°~50°的山坡。如果山势过于陡峭,就不会形成足够厚的积雪,而斜度过小的山坡也不太可能产生雪崩。 和洪水一样,雪崩也是可重复发生的现象,也就是说,如果在某地发生了雪崩,完全有可能不久后它又卷土重来。有可能每下一场雪、每一年或是每个世纪都在同一地点发生一次雪崩,这一切都取决于山坡的地形特点和某些气候因素。

雪崩发生有什么规律?

雪崩的发生是有规律可寻的。大多数的雪崩都发生在冬天或者春天的降雪非常大的时候。尤其是暴风雪爆发前后。这时的雪非常松软,粘合力比较小,一旦一小块被破坏了,剩下的部分就会像一盘散沙或是多米诺骨牌一样,产生连锁反应而飞速下滑。春季,由于解冻期长,气温升高时,积雪表面融化,雪水就会一滴滴地渗透到雪层深处,让原本结实的雪变得松散起来,大大降低积雪之间的内聚力和抗断强度,使雪层之间很容易产生滑动。雪崩的严重性取决于雪的体积、温度、山坡走向,尤其重要的是坡度。最可怕的雪崩往往产生于倾斜度为25~50°的山坡。如果山势过于陡峭,就不会形成足够厚的积雪,而斜度过小的山坡也不太可能产生雪崩。 和洪水一样,雪崩也是可重复发生的现象,也就是说,如果在某地发生了雪崩,完全有可能不久后它又卷土重来。有可能每下一场雪、每一年或是每个世纪都在同一地点发生一次雪崩,这一切都取决于山坡的地形特点和某些气候因素。 雪崩发生的多少跟气候和地形也很有关系。天山中部冬季积雪和雪崩经常阻断山区公路。而念青唐古拉山和横断山地经常发生的雪崩是供给现代冰川发育的重要来源之一。在这种地区选择合适的登山时间就比较苛刻。与此同时,在我国西部靠近内陆的昆仑山、唐古拉山、祁连山等山地,降水量比较少,没有明显的旱、雨季之分,雪崩可能也就比较少,选择合适的登山时间也就比较宽裕。另外,这些内陆山地相对高度较低,一般都在1000~1500米,故山地的坡度也比较缓和。而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相对高度在3000~4000米,甚至达到5000~6000米,故山地坡度较陡,发生雪崩的可能性和雪崩的势能也就更大。 雪崩的发生还有空间和时间上的规律。就中国高山而言,西南边界上的高山如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及横断山地,因主要受印度洋季风控制,除有雨季(5—10月)和旱季之分外,全年降水都比较丰富,高山上部得到的冬、春降雪和积雪也比较多,故易发生雪崩。此外,天山山地、阿尔泰山地,因受北冰洋极地气团的影响,冬春降水也比较多,所以这个季节雪崩也比较多。 雪崩的三个区段:雪崩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为三个区段,即形成区、通过区、堆积区雪崩的形成区大多在高山上部,积雪多而厚的部位。比如,高高的雪檐,坡度超过50~60度的雪坡,悬冰川的下端等地貌部位,都是雪崩的形成区;雪崩的通过区紧接在形成区的下面,常是一条从上而下直直的U形沟槽,由于经常有雪崩通过,尽管被白雪覆盖,槽内仍非常平滑,基本上没有大的起伏或障碍物,长可达几百米,宽20~30米或稍大一些,但不会太宽,否则滑下的冰雪就不会很集中,形成不了大的雪崩;堆积区同样是紧接在形成区的下面,是在山脚处因坡度突然变缓而使雪崩体停下来的地方,从地貌形态上看多呈锥体,所以也叫雪崩锥(或雪崩堆)。

雪崩发生有哪些规律?

雪崩的发生是有规律可寻的。大多数的雪崩都发生在冬天或者春天的降雪非常大的时候。尤其是暴风雪爆发前后。这时的雪非常松软,粘合力比较小,一旦一小块被破坏了,剩下的部分就会像一盘散沙或是多米诺骨牌一样,产生连锁反应而飞速下滑。春季,由于解冻期长,气温升高时,积雪表面融化,雪水就会一滴滴地渗透到雪层深处,让原本结实的雪变得松散起来,大大降低积雪之间的内聚力和抗断强度,使雪层之间很容易产生滑动。雪崩的严重性取决于雪的体积、温度、山坡走向,尤其重要的是坡度。最可怕的雪崩往往产生于倾斜度为25°~50°的山坡。如果山势过于陡峭,就不会形成足够厚的积雪,而斜度过小的山坡也不太可能产生雪崩。 和洪水一样,雪崩也是可重复发生的现象,也就是说,如果在某地发生了雪崩,完全有可能不久后它又卷土重来。有可能每下一场雪、每一年或是每个世纪都在同一地点发生一次雪崩,这一切都取决于山坡的地形特点和某些气候因素。

雪崩发生有什么规律?

雪崩的发生是有规律可寻的。大多数的雪崩都发生在冬天或者春天的降雪非常大的时候。尤其是暴风雪爆发前后。这时的雪非常松软,粘合力比较小,一旦一小块被破坏了,剩下的部分就会像一盘散沙或是多米诺骨牌一样,产生连锁反应而飞速下滑。春季,由于解冻期长,气温升高时,积雪表面融化,雪水就会一滴滴地渗透到雪层深处,让原本结实的雪变得松散起来,大大降低积雪之间的内聚力和抗断强度,使雪层之间很容易产生滑动。雪崩的严重性取决于雪的体积、温度、山坡走向,尤其重要的是坡度。最可怕的雪崩往往产生于倾斜度为25°~50°的山坡。如果山势过于陡峭,就不会形成足够厚的积雪,而斜度过小的山坡也不太可能产生雪崩。 和洪水一样,雪崩也是可重复发生的现象,也就是说,如果在某地发生了雪崩,完全有可能不久后它又卷土重来。有可能每下一场雪、每一年或是每个世纪都在同一地点发生一次雪崩,这一切都取决于山坡的地形特点和某些气候因素。 雪崩发生的多少跟气候和地形也很有关系。天山中部冬季积雪和雪崩经常阻断山区公路。而念青唐古拉山和横断山地经常发生的雪崩是供给现代冰川发育的重要来源之一。在这种地区选择合适的登山时间就比较苛刻。与此同时,在我国西部靠近内陆的昆仑山、唐古拉山、祁连山等山地,降水量比较少,没有明显的旱、雨季之分,雪崩可能也就比较少,选择合适的登山时间也就比较宽裕。另外,这些内陆山地相对高度较低,一般都在1000—1500米,故山地的坡度也比较缓和。而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相对高度在3000—4000米,甚至达到5000—6000米,故山地坡度较陡,发生雪崩的可能性和雪崩的势能也就更大。 雪崩的发生还有空间和时间上的规律。就中国高山而言,西南边界上的高山如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及横断山地,因主要受印度洋季风控制,除有雨季(5—10月)和旱季(11—4月)之分外,全年降水都比较丰富,高山上部得到的冬、春降雪和积雪也比较多,故易发生雪崩。此外,天山山地、阿尔泰山地,因受北冰洋极地气团的影响,冬春降水也比较多,所以这个季节雪崩也比较多。

雪崩发生有什么规律吗?

雪崩发生的规律是怎样的?

雪崩的发生是有规律可循的。大多数的雪崩都发生在冬天或者春天降雪非常大的时候,尤其是暴风雪爆发前后。这时的雪非常松软,黏合力比较小,一旦一小块被破坏了,剩下的部分就会像一盘散沙或是多米诺骨牌一样,产生连锁反应而飞速下滑。 春季,由于解冻周期较长,气温升高时,积雪表面融化,雪水就会一滴滴地渗透到雪层深处,让原本结实的雪变得松散起来,大大降低积雪之间的内聚力和抗断强度,使雪层之间很容易产生滑动。 雪崩的严重性取决于雪的体积、温度、山坡走向,尤其重要的是坡度。昀可怕的雪崩往往产生于倾斜度为25°~50°的山坡。如果山势过于陡峭,就不会形成足够厚的积雪,而斜度过小的山坡也不太可能产生雪崩。雪崩和洪水一样也是可重复发生的现象,也就是说,如果在某地发生了雪崩,完全有可能不久后它又卷土重来。有可能每下一场雪、每一年或是每个世纪都在同一地点发生一次雪崩,这一切都取决于山坡的地形特点和某些气候因素。雪崩发生的多少跟气候和地形也很有关系。天山中部冬季的积雪和雪崩经常阻断山区公路。 在这种地区选择合适的登山时间就比较苛刻。与此同时,在我国西部靠近内陆的昆仑山、唐古拉山、祁连山等山地,降水量比较少,没有明显的旱、雨季之分,雪崩的发生可能也就比较少,选择合适的登山时间也就比较宽裕。 另外,这些内陆山地相对高度较低,一般都在1000~1500米,故山地的坡度也比较缓和。而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相对高度在3000~4000米,甚至达到5000~6000米,故山地坡度较陡,发生雪崩的可能性和雪崩的势能也就更大。 雪崩的发生还有空间和时间上的规律。就我国高山而言,西南边界上的高山如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及横断山地,因主要受印度洋季风控制,除有雨季和旱季之分外,全年降水都比较丰富,高山上部得到的冬、春降雪和积雪也比较多,故易发生雪崩。此外,天山山地、阿尔泰山地,因受北冰洋极地气团的影响,冬春降水也比较多,所以这个季节雪崩也比较多。

雪崩的发生有规律吗?

雪崩的发生是有规律可循的?大多数的雪崩都发生在冬天或者春天降雪非常大的时候? 尤其是暴风雪暴发前后?这时的雪非常松软,黏合力比较小,一旦一小块被破坏了,剩下的部分就会像一盘散沙或是多米诺骨牌一样,产生连锁反应而飞速下滑? 春季,由于解冻期长,气温升高时,积雪表面融化,雪水就会一滴滴地渗透到雪层深处,让原本结实的雪变得松散起来,大大降低积雪之间的内聚力和抗断强度,使雪层之间很容易产生滑动? 雪崩的严重性取决于雪的体积?温度和山坡走向,尤其重要的是坡度?最可怕的雪崩往往产生于倾斜度为25°~50°的山坡?如果山势过于陡峭,就不会形成足够厚的积雪,而斜度过小的山坡也不太可能产生雪崩? 和洪水一样,雪崩也是可重复发生的现象,也就是说如果在某地发生了雪崩,完全有可能不久后它又卷土重来?有可能每下一场雪?每一年或是每个世纪都在同一地点发生一次雪崩,这一切都取决于山坡的地形特点和某些气候因素? 雪崩发生的多少跟气候和地形也有关系?天山中部冬季积雪和雪崩经常阻断山区公路?而念青唐古拉山和横断山地经常发生的雪崩是供给现代冰川发育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这种地区选择合适的登山时间就比较苛刻?与此同时,在我国西部靠近内陆的昆仑山?唐古拉山和祁连山等山地,降水量比较少,没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之分,雪崩可能也就比较少,选择合适的登山时间也就比较宽裕? 另外,这些内陆山地相对高度较低,一般都在1000米~1500米,故山地的坡度也比较缓和?而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相对高度在3000米~4000米,甚至达到5000米~6000米,故山地坡度较陡,发生雪崩的可能性和雪崩的势能也就更大? 雪崩的发生还有空间和时间上的规律?就我国高山而言,西南边界上的高山如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及横断山地,因主要受印度洋季风控制,除有雨季和旱季之分外,全年降水都比较丰富,高山上部得到的冬春降雪和积雪也比较多,故易发生雪崩? 此外,天山?阿尔泰山因受北冰洋极地气团的影响,冬春降水也比较多,所以这个季节雪崩也比较多? 雪崩

查看全部
收到5178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