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半夜的三更指的是几点_成语半夜三更中的三更指的是大概几点 蚂蚁庄园3月25日答案_三更半夜的三更指的是几点,三更半夜,三更,指,是,几点优质

编辑:周舟 | 时间:2021-05-04 13:31:30
来源:互联网
正文
编辑推荐

成语半夜三更中的三更指的是大概几点?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蚂蚁庄园3月25日蚂蚁庄园答案。

3月25日蚂蚁庄园答案题目:成语半夜三更中的三更指的是大概几点?

正确答案:夜里11点到1点

成语半夜三更中的三更指的是大概几点 蚂蚁庄园3月25日答案

以上就是18183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蚂蚁庄园3月25日蚂蚁庄园答案的问题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哦。

“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几点?

“三更半夜”究竟是几点钟呢?

“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几点?

“三更”和“半夜”分别指几点?

  三更,古代时间名词。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后来一般用三更来指深夜
  第三更,约在半夜十二时左右。
  半夜
  一般指现在的零点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古代人用的时辰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
  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可见“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时”。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古人将夜里的时间还分为更和点
  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时。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二个小时。古时与现时对照: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从一点到三点,寅时从三点到五点,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戊时、亥时。
  “更天”前最大的数字是五,是指三时至五时。

三更半夜是指几点

把晚上子时整作为三更,三更就是半夜,而三更天则是三更附近,也就是在天的晚上11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 中国古代直至本世纪初,没有钟表之时,城乡都很流行夜间打鼓报时。 大城市设有“鼓楼”,小镇或是乡村大宅院有“更楼”,每夜有值班更夫(巡视兼报时仆役),按时辰从更楼走出巡视一番,一路击鼓报时。今天在个别偏远乡村,仍然有以打鼓或是敲木梆来“打更”报时的。 扩展资料: 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二十四时辰制。 宋代以前,测量时间的是铜壶滴漏,一把钢尺插漏壶中,水平面上面,x时后y刻,一目了然。宋代发明了水运仪象台,齿轮带着托牌小人从门后经过,时辰小木人初现、时辰小木人正位两个标志就好判断了。 后来出现了时正,时正即时辰牌正位,比如:子初、子正、丑初、丑正、寅初、寅正、卯初、卯正、辰初、辰正、巳初、巳正、午初、午正、未初、未正、申初、申正、酉初、酉正、戌初、戌正、亥初、亥正,共二十四时,和西式的二十四小时完全一致。

三更半夜的三更是几点到几点?

三更半夜的三更是几点到几点?

把晚上子时整作为三更,三更就是半夜,而三更天则是三更附近,也就是在天的晚上11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 中国古代直至本世纪初,没有钟表之时,城乡都很流行夜间打鼓报时。 大城市设有“鼓楼”,小镇或是乡村大宅院有“更楼”,每夜有值班更夫(巡视兼报时仆役),按时辰从更楼走出巡视一番,一路击鼓报时。今天在个别偏远乡村,仍然有以打鼓或是敲木梆来“打更”报时的。 扩展资料: 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二十四时辰制。 宋代以前,测量时间的是铜壶滴漏,一把钢尺插漏壶中,水平面上面,x时后y刻,一目了然。宋代发明了水运仪象台,齿轮带着托牌小人从门后经过,时辰小木人初现、时辰小木人正位两个标志就好判断了。 后来出现了时正,时正即时辰牌正位,比如:子初、子正、丑初、丑正、寅初、寅正、卯初、卯正、辰初、辰正、巳初、巳正、午初、午正、未初、未正、申初、申正、酉初、酉正、戌初、戌正、亥初、亥正,共二十四时,和西式的二十四小时完全一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更

三更半夜的三更指的是几点 脑筋急转弯

“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几点?

“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几点?

把晚上子时整作为三更,三更就是半夜,而三更天则是三更附近,也就是在天的晚上11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 中国古代直至本世纪初,没有钟表之时,城乡都很流行夜间打鼓报时。 大城市设有“鼓楼”,小镇或是乡村大宅院有“更楼”,每夜有值班更夫(巡视兼报时仆役),按时辰从更楼走出巡视一番,一路击鼓报时。今天在个别偏远乡村,仍然有以打鼓或是敲木梆来“打更”报时的。 扩展资料: 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二十四时辰制。 宋代以前,测量时间的是铜壶滴漏,一把钢尺插漏壶中,水平面上面,x时后y刻,一目了然。宋代发明了水运仪象台,齿轮带着托牌小人从门后经过,时辰小木人初现、时辰小木人正位两个标志就好判断了。 后来出现了时正,时正即时辰牌正位,比如:子初、子正、丑初、丑正、寅初、寅正、卯初、卯正、辰初、辰正、巳初、巳正、午初、午正、未初、未正、申初、申正、酉初、酉正、戌初、戌正、亥初、亥正,共二十四时,和西式的二十四小时完全一致。

半夜三更的三更是指几点

半夜三更的三更是指几点

三更又称子时,是指当天23时至第二天1时。 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而成。一昼夜被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为一个时辰,每一个时辰又对应十二生肖中不同的属相,且每一个时辰都有自己的别称。 扩展资料: 十二个时辰及生肖对照:子(zǐ)—鼠、丑(chǒu)—牛、寅(yín)—虎、卯(mǎo)—兔、辰(chén)—龙、巳(sì)—蛇、午(wǔ)—马、未(wèi)—羊、申(shēn)—猴、酉(yǒu)—鸡、戌(xū)—狗、亥(hài)—猪。 一日有十二辰(一时辰合现代2小时),一时辰有八刻(一刻合现代15分钟),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合现代5分钟),一盏茶有两炷香(一炷香合现代2分30秒),一炷香有五分(一分合现代30秒),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合现代5秒),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合现代0.5秒)。

“三更”和“半夜”分别指几点?

  三更,古代时间名词。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后来一般用三更来指深夜
  第三更,约在半夜十二时左右。
  半夜
  一般指现在的零点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古代人用的时辰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
  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可见“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时”。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古人将夜里的时间还分为更和点
  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时。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二个小时。古时与现时对照: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从一点到三点,寅时从三点到五点,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戊时、亥时。
  “更天”前最大的数字是五,是指三时至五时。

三更半夜的三更是几点到几点?

三更半夜的三更是几点到几点?

把晚上子时整作为三更,三更就是半夜,而三更天则是三更附近,也就是在天的晚上11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 中国古代直至本世纪初,没有钟表之时,城乡都很流行夜间打鼓报时。 大城市设有“鼓楼”,小镇或是乡村大宅院有“更楼”,每夜有值班更夫(巡视兼报时仆役),按时辰从更楼走出巡视一番,一路击鼓报时。今天在个别偏远乡村,仍然有以打鼓或是敲木梆来“打更”报时的。 扩展资料: 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二十四时辰制。 宋代以前,测量时间的是铜壶滴漏,一把钢尺插漏壶中,水平面上面,x时后y刻,一目了然。宋代发明了水运仪象台,齿轮带着托牌小人从门后经过,时辰小木人初现、时辰小木人正位两个标志就好判断了。 后来出现了时正,时正即时辰牌正位,比如:子初、子正、丑初、丑正、寅初、寅正、卯初、卯正、辰初、辰正、巳初、巳正、午初、午正、未初、未正、申初、申正、酉初、酉正、戌初、戌正、亥初、亥正,共二十四时,和西式的二十四小时完全一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更

三更半夜的三更是几点到几点?

“三更半夜”究竟是几点钟呢?

“三更”和“半夜”分别指几点?

  三更,古代时间名词。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后来一般用三更来指深夜
  第三更,约在半夜十二时左右。
  半夜
  一般指现在的零点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古代人用的时辰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
  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可见“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时”。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古人将夜里的时间还分为更和点
  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时。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二个小时。古时与现时对照: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从一点到三点,寅时从三点到五点,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戊时、亥时。
  “更天”前最大的数字是五,是指三时至五时。

“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几点?

“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几点?

把晚上子时整作为三更,三更就是半夜,而三更天则是三更附近,也就是在天的晚上11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 中国古代直至本世纪初,没有钟表之时,城乡都很流行夜间打鼓报时。 大城市设有“鼓楼”,小镇或是乡村大宅院有“更楼”,每夜有值班更夫(巡视兼报时仆役),按时辰从更楼走出巡视一番,一路击鼓报时。今天在个别偏远乡村,仍然有以打鼓或是敲木梆来“打更”报时的。 扩展资料: 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二十四时辰制。 宋代以前,测量时间的是铜壶滴漏,一把钢尺插漏壶中,水平面上面,x时后y刻,一目了然。宋代发明了水运仪象台,齿轮带着托牌小人从门后经过,时辰小木人初现、时辰小木人正位两个标志就好判断了。 后来出现了时正,时正即时辰牌正位,比如:子初、子正、丑初、丑正、寅初、寅正、卯初、卯正、辰初、辰正、巳初、巳正、午初、午正、未初、未正、申初、申正、酉初、酉正、戌初、戌正、亥初、亥正,共二十四时,和西式的二十四小时完全一致。

三更是指几点至几点

三更是指凌晨3点至5点.

希望能帮到你!

三更?是指晚上几点?

“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几点?

“三更半夜”究竟是几点钟呢?

“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是指什么时间?

古人将夜里的时间还分为更和点。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时。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二个小时。古时与现时对照: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从一点到三点,寅时从三点到五点,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戊时、亥时。 “更天”前最大的数字是五,是指三时至五时。“打更”、“更夫”、“更楼”各词全由“更”字而来。我以前谈过,中国古代一昼夜分十二个时辰,亦即两个小时一个时辰。白天人们可看太阳、日晷或计时的“铜壶滴漏”之类东西判断时间,夜晚则不知时间了,于是由专人看着“铜壶滴漏”,按照时辰打鼓告诉民众。 古人规定,逢戌时(约合现在晚上七点至九点钟)开始,叫做“起更”,也就是“一更”;二更是亥时,即合现在夜晚九点至十一点钟;三更是子时,即夜间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五更是最后一更,已到寅时,即黎明前的三点至五点钟了。 这样大家可以推算出,“半夜三更”说的确实是夜已至半。人们说“起五更”也不难理解,是赶大清早起床了。

“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是几点?

古人将夜里的时间还分为更和点。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时。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二个小时。古时与现时对照: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从一点到三点,寅时从三点到五点,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戊时、亥时。 “更天”前最大的数字是五,是指三时至五时。“打更”、“更夫”、“更楼”各词全由“更”字而来。我以前谈过,中国古代一昼夜分十二个时辰,亦即两个小时一个时辰。白天人们可看太阳、日晷或计时的“铜壶滴漏”之类东西判断时间,夜晚则不知时间了,于是由专人看着“铜壶滴漏”,按照时辰打鼓告诉民众。 古人规定,逢戌时(约合现在晚上七点至九点钟)开始,叫做“起更”,也就是“一更”;二更是亥时,即合现在夜晚九点至十一点钟;三更是子时,即夜间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五更是最后一更,已到寅时,即黎明前的三点至五点钟了。 这样大家可以推算出,“半夜三更”说的确实是夜已至半。人们说“起五更”也不难理解,是赶大清早起床了。

三更半夜的三更指的是几点?

猜一脑筋急转弯 三更半夜的三更指的是几点? 从下面这些字里选答案

三更,丑时,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指的是一点到三点

脑筋急转弯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

三更半夜,就像“半斤八两”一样,是同义并列,所以三更就是半夜。 具体来说,中国古代一昼夜分十二个时辰,亦即两个小时一个时辰。白天人们可看太阳、日晷或计时的“铜壶滴漏”之类东西判断时间,夜晚则由专人看着“铜壶滴漏”,按照时辰打鼓告诉民众。古人规定,逢戌时(晚上七点至九点钟)开始,叫做“起更”,也就是“一更”;二更是亥时,即合夜晚九点至十一点钟;三更是子时,即夜间十一点至凌晨一点;四更是丑时,凌晨一至三点;五更是最后一更,已到寅时,即黎明前的三点至五点钟了。

三更半夜的三更是几点脑筋急转弯

三更半夜的三更是几点脑筋急转弯

三更是午夜十二时。 三更半夜,汉语成语,拼音为sān gēng bàn yè,意思指深夜。 成语出处:元脱脱,阿鲁图等著《宋史·赵昌言传》:“四人者(陈象舆、胡旦、董俨、梁灝)日夕会昌言第。京师为之语曰:‘陈三更,董半夜’。” 译文:宋太宗时期,陈象舆、胡旦、董俨、梁灝、赵昌言等人志趣相投,形影不离,常常相聚在赵昌言的家里谈至深夜,还不忍散去,当时人们就戏称陈象舆为“陈三更”、董俨为“董半夜”。 扩展资料: 古人把深夜称为“三更”和“半夜”,还要从古人的计时习惯说起。 古人对白天和黑夜的计时和称呼都不相同,白天说成“钟”,黑夜说成“更”或“鼓”,这一点,我们从现在古人留下的钟楼鼓楼上也能看得出来。 在古代,城镇都设有钟楼鼓楼,晨起要撞钟报时,所以白天都称为“几点钟”。古人把一夜分为五更,除夕夜的“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就是这个意思。 夜晚巡夜人员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所以夜晚时间就称为“更”;有的地方是用击鼓方式报时,所以夜晚的时间还称为“鼓”,所谓的“几更天”或者“几鼓天”都是这个意思。

猜一脑筋急转弯 三更半夜的三更指的是几点? 从下面这些字里选答案

三更,丑时,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指的是一点到三点

三更半夜的三更是几点脑筋急转弯

1、三更,丑时,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指的是一点到三点
2、还有一个说法是三更是子时,23点到1点

脑筋急转弯,三更半夜指的是几点

三更和半夜都是一个意思,指的是晩上11点至次日凌晨1点。

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什么

“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是指什么时间?

古人将夜里的时间还分为更和点。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时。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二个小时。古时与现时对照: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从一点到三点,寅时从三点到五点,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戊时、亥时。 “更天”前最大的数字是五,是指三时至五时。“打更”、“更夫”、“更楼”各词全由“更”字而来。我以前谈过,中国古代一昼夜分十二个时辰,亦即两个小时一个时辰。白天人们可看太阳、日晷或计时的“铜壶滴漏”之类东西判断时间,夜晚则不知时间了,于是由专人看着“铜壶滴漏”,按照时辰打鼓告诉民众。 古人规定,逢戌时(约合现在晚上七点至九点钟)开始,叫做“起更”,也就是“一更”;二更是亥时,即合现在夜晚九点至十一点钟;三更是子时,即夜间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五更是最后一更,已到寅时,即黎明前的三点至五点钟了。 这样大家可以推算出,“半夜三更”说的确实是夜已至半。人们说“起五更”也不难理解,是赶大清早起床了。

“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几点?

“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几点?

把晚上子时整作为三更,三更就是半夜,而三更天则是三更附近,也就是在天的晚上11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 中国古代直至本世纪初,没有钟表之时,城乡都很流行夜间打鼓报时。 大城市设有“鼓楼”,小镇或是乡村大宅院有“更楼”,每夜有值班更夫(巡视兼报时仆役),按时辰从更楼走出巡视一番,一路击鼓报时。今天在个别偏远乡村,仍然有以打鼓或是敲木梆来“打更”报时的。 扩展资料: 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二十四时辰制。 宋代以前,测量时间的是铜壶滴漏,一把钢尺插漏壶中,水平面上面,x时后y刻,一目了然。宋代发明了水运仪象台,齿轮带着托牌小人从门后经过,时辰小木人初现、时辰小木人正位两个标志就好判断了。 后来出现了时正,时正即时辰牌正位,比如:子初、子正、丑初、丑正、寅初、寅正、卯初、卯正、辰初、辰正、巳初、巳正、午初、午正、未初、未正、申初、申正、酉初、酉正、戌初、戌正、亥初、亥正,共二十四时,和西式的二十四小时完全一致。

“三更半夜”是指什么时候?

古人将夜里的时间还分为更和点。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时。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二个小时。古时与现时对照: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从一点到三点,寅时从三点到五点,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戊时、亥时。 “更天”前最大的数字是五,是指三时至五时。“打更”、“更夫”、“更楼”各词全由“更”字而来。我以前谈过,中国古代一昼夜分十二个时辰,亦即两个小时一个时辰。白天人们可看太阳、日晷或计时的“铜壶滴漏”之类东西判断时间,夜晚则不知时间了,于是由专人看着“铜壶滴漏”,按照时辰打鼓告诉民众。 古人规定,逢戌时(约合现在晚上七点至九点钟)开始,叫做“起更”,也就是“一更”;二更是亥时,即合现在夜晚九点至十一点钟;三更是子时,即夜间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五更是最后一更,已到寅时,即黎明前的三点至五点钟了。 这样大家可以推算出,“半夜三更”说的确实是夜已至半。人们说“起五更”也不难理解,是赶大清早起床了。

三更半夜和三更半夜有什么区别

三更半夜和三更半夜有什么区别

三更半夜和三更半夜没有区别。 三更半夜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ān gēng bàn yè,指深夜。出自《宋史·赵昌言传》——一夜分为五更,三更是午夜十二时。 中文名:三更半夜 拼音:sān gēng bàn yè 解释:指深夜 出处:《宋史·赵昌言传》 扩展资料: 时辰: 古代一昼夜分十二时辰,其中完全属于夜晚的有五个时辰,也叫五更。十二时辰按十二地支分划,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个时辰,占现代计时法的两小时。 其中夜晚更次如下: 19—21时,戌时 一更。 21—23时 亥时 二更。 23— 1时 子时 三更。 1— 3时 丑时 四更。 3— 5时 寅时 五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更半夜

“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几点?

“三更半夜”究竟是几点钟呢?

"三更半夜"指的是几点到几点?

三更半夜的三更是23点至凌晨1点。 古代把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古时与现时对照: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从一点到三点,寅时从三点到五点,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戊时、亥时。 另外古人还将夜里的时间分为更和点。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时。 扩展资料: 1、一更夜从黄昏始(19—21点) 一更在戌时,称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这个时候,人还在活动着。 2、二更定昏人不静(21—23点) 二更在亥时,名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三更半夜是几点几分?

相当于现在晚上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以下是有关古时和现时对照与相关简介。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地支)子丑寅卯等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 具体划分如下: 子(鼠)时是晚十一到凌晨一点,以晚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未(羊)时是下午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酉(鸡)时是晚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亥(猪)时是晚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即: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现代 23-1点 1-3点 3-5点 5-7点 7-9点 9-11点 11-13点 13-15点 15-17点 17-19点 19-21点 21-23点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汉人流落岭南,与中原人久离,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 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夜间时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点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点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点 鸡鸣 四更 四鼓 丁夜 1-3点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5点 【鼓】 古时常夜间击鼓报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 【漏】 古时用滴漏(沙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 【时】 时是时辰,介绍见前古代纪时法。 【点】 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分为五点。每点约等于现代的24分钟。 【刻】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00刻,实算96刻,每刻15分钟。漏刻指很短的时间。

在古代的三更半夜是指几点呢?

在古代的三更半夜是指几点呢?

三更半夜指的是23点到1点. 古代一昼夜分十二时辰,其中完全属于夜晚的有五个时辰,也叫五更。一个时辰,占现代计时法的两小时。其中夜晚更次如下:19—21时,戌时一更。21—23时亥时二更。23—1时子时三更。1—3时丑时四更。3—5时寅时五更。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扩展资料: 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合现代2小时),一时辰有八刻(一刻合现代15分钟),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合现代5分钟),一盏茶有两炷香(一炷香合现代2分30秒),一炷香有五分(一分合现代30秒),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合现代5秒),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合现代0.5秒)。 “夜半”所指的时间是指前夜23时~本日凌晨1时(北京时间,24小时制,下同)。这个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子时。 孔颖达在为《春秋·庄公七年》中“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一句作疏云:“夜者,自昏至旦之总名。”天色由黑到亮的这段,都称为夜。“夜半”是指天黑至天亮这一自然现象变化的中间时段,而人们平素所说的“半夜”则是笼统地指全部的天黑了的时间,其时间往往超出夜半的那两个小时。 一年之始为正;一月之始为朔。中国现今的农历是以十一月为正,以夜半为朔的起点的。尽管古代典籍中对于“朔之始”还有以“平旦”或“鸡鸣”等为起点的多种不同说法,但是,人们总是用夜半子时合朔作为起始点来计算历法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更半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二时辰

三更半夜的三更是几点到几点?

三更半夜的三更是几点到几点?

把晚上子时整作为三更,三更就是半夜,而三更天则是三更附近,也就是在天的晚上11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 中国古代直至本世纪初,没有钟表之时,城乡都很流行夜间打鼓报时。 大城市设有“鼓楼”,小镇或是乡村大宅院有“更楼”,每夜有值班更夫(巡视兼报时仆役),按时辰从更楼走出巡视一番,一路击鼓报时。今天在个别偏远乡村,仍然有以打鼓或是敲木梆来“打更”报时的。 扩展资料: 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二十四时辰制。 宋代以前,测量时间的是铜壶滴漏,一把钢尺插漏壶中,水平面上面,x时后y刻,一目了然。宋代发明了水运仪象台,齿轮带着托牌小人从门后经过,时辰小木人初现、时辰小木人正位两个标志就好判断了。 后来出现了时正,时正即时辰牌正位,比如:子初、子正、丑初、丑正、寅初、寅正、卯初、卯正、辰初、辰正、巳初、巳正、午初、午正、未初、未正、申初、申正、酉初、酉正、戌初、戌正、亥初、亥正,共二十四时,和西式的二十四小时完全一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更

“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几点?

“三更半夜”究竟是几点钟呢?

“三更”和“半夜”分别指几点?

  三更,古代时间名词。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后来一般用三更来指深夜
  第三更,约在半夜十二时左右。
  半夜
  一般指现在的零点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古代人用的时辰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
  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可见“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时”。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古人将夜里的时间还分为更和点
  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时。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二个小时。古时与现时对照: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从一点到三点,寅时从三点到五点,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戊时、亥时。
  “更天”前最大的数字是五,是指三时至五时。

三更半夜的三更是几点到几点?

三更半夜的三更是几点到几点?

把晚上子时整作为三更,三更就是半夜,而三更天则是三更附近,也就是在天的晚上11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 中国古代直至本世纪初,没有钟表之时,城乡都很流行夜间打鼓报时。 大城市设有“鼓楼”,小镇或是乡村大宅院有“更楼”,每夜有值班更夫(巡视兼报时仆役),按时辰从更楼走出巡视一番,一路击鼓报时。今天在个别偏远乡村,仍然有以打鼓或是敲木梆来“打更”报时的。 扩展资料: 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二十四时辰制。 宋代以前,测量时间的是铜壶滴漏,一把钢尺插漏壶中,水平面上面,x时后y刻,一目了然。宋代发明了水运仪象台,齿轮带着托牌小人从门后经过,时辰小木人初现、时辰小木人正位两个标志就好判断了。 后来出现了时正,时正即时辰牌正位,比如:子初、子正、丑初、丑正、寅初、寅正、卯初、卯正、辰初、辰正、巳初、巳正、午初、午正、未初、未正、申初、申正、酉初、酉正、戌初、戌正、亥初、亥正,共二十四时,和西式的二十四小时完全一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更

猜一脑筋急转弯 三更半夜的三更指的是几点? 从下面这些字里选答案

三更,丑时,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指的是一点到三点

三更半夜是指几点

把晚上子时整作为三更,三更就是半夜,而三更天则是三更附近,也就是在天的晚上11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 中国古代直至本世纪初,没有钟表之时,城乡都很流行夜间打鼓报时。 大城市设有“鼓楼”,小镇或是乡村大宅院有“更楼”,每夜有值班更夫(巡视兼报时仆役),按时辰从更楼走出巡视一番,一路击鼓报时。今天在个别偏远乡村,仍然有以打鼓或是敲木梆来“打更”报时的。 扩展资料: 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二十四时辰制。 宋代以前,测量时间的是铜壶滴漏,一把钢尺插漏壶中,水平面上面,x时后y刻,一目了然。宋代发明了水运仪象台,齿轮带着托牌小人从门后经过,时辰小木人初现、时辰小木人正位两个标志就好判断了。 后来出现了时正,时正即时辰牌正位,比如:子初、子正、丑初、丑正、寅初、寅正、卯初、卯正、辰初、辰正、巳初、巳正、午初、午正、未初、未正、申初、申正、酉初、酉正、戌初、戌正、亥初、亥正,共二十四时,和西式的二十四小时完全一致。

三更是指几点到几点

公务员常识,在古时候报时,“三更”指的是几点

半夜三更是几点

“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几点?

“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几点?

把晚上子时整作为三更,三更就是半夜,而三更天则是三更附近,也就是在天的晚上11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 中国古代直至本世纪初,没有钟表之时,城乡都很流行夜间打鼓报时。 大城市设有“鼓楼”,小镇或是乡村大宅院有“更楼”,每夜有值班更夫(巡视兼报时仆役),按时辰从更楼走出巡视一番,一路击鼓报时。今天在个别偏远乡村,仍然有以打鼓或是敲木梆来“打更”报时的。 扩展资料: 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二十四时辰制。 宋代以前,测量时间的是铜壶滴漏,一把钢尺插漏壶中,水平面上面,x时后y刻,一目了然。宋代发明了水运仪象台,齿轮带着托牌小人从门后经过,时辰小木人初现、时辰小木人正位两个标志就好判断了。 后来出现了时正,时正即时辰牌正位,比如:子初、子正、丑初、丑正、寅初、寅正、卯初、卯正、辰初、辰正、巳初、巳正、午初、午正、未初、未正、申初、申正、酉初、酉正、戌初、戌正、亥初、亥正,共二十四时,和西式的二十四小时完全一致。

三更半夜的三更是几点到几点?

三更半夜的三更是几点到几点?

把晚上子时整作为三更,三更就是半夜,而三更天则是三更附近,也就是在天的晚上11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 中国古代直至本世纪初,没有钟表之时,城乡都很流行夜间打鼓报时。 大城市设有“鼓楼”,小镇或是乡村大宅院有“更楼”,每夜有值班更夫(巡视兼报时仆役),按时辰从更楼走出巡视一番,一路击鼓报时。今天在个别偏远乡村,仍然有以打鼓或是敲木梆来“打更”报时的。 扩展资料: 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二十四时辰制。 宋代以前,测量时间的是铜壶滴漏,一把钢尺插漏壶中,水平面上面,x时后y刻,一目了然。宋代发明了水运仪象台,齿轮带着托牌小人从门后经过,时辰小木人初现、时辰小木人正位两个标志就好判断了。 后来出现了时正,时正即时辰牌正位,比如:子初、子正、丑初、丑正、寅初、寅正、卯初、卯正、辰初、辰正、巳初、巳正、午初、午正、未初、未正、申初、申正、酉初、酉正、戌初、戌正、亥初、亥正,共二十四时,和西式的二十四小时完全一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更

“三更”和“半夜”分别指几点?

  三更,古代时间名词。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后来一般用三更来指深夜
  第三更,约在半夜十二时左右。
  半夜
  一般指现在的零点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古代人用的时辰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
  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可见“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时”。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古人将夜里的时间还分为更和点
  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时。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二个小时。古时与现时对照: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从一点到三点,寅时从三点到五点,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戊时、亥时。
  “更天”前最大的数字是五,是指三时至五时。

金巧巧抢谁的老公?于冬的前妻是谁?

臧黎璐的父亲是南京电影公司的发行经理,于冬当时在中影集团做发行,与臧黎璐的父亲有业务上的往来。 有次臧黎璐去父亲办公室的时候,正好遇到于冬,后来在电影节又遇到。此后,于冬向父亲提出要和臧黎璐交往。父亲不好驳他的面子,就让臧黎璐去见个面。[1] 1997年两人相识,1999年开始恋爱。于东是工人家庭出身,当时还只是中影集团的一个小科员。臧黎璐的家境明显好过他。当时,臧黎璐看重了于东的忠厚、书生气、以及上进心。[1] 刚结婚臧黎璐与于东就住在朝阳管庄的一间60平方面的房子里,房子是臧黎璐贷款买的,婚后共同还款,月供3000元。[1] 臧黎璐当时的心态是,找到了这个人,把于东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1] 后来两人开始创业,公司成立之初还是东拼西凑来的资金,算上我在内一共5名创始人。[1] 2001年,公司获得电影发行的许可。我拎着拷贝和他坐火车去外地跑发行,很是辛苦,但那时却很幸福。 10年间,我们白手起家共同创业,一步步才走到今天。但人是会变的。[1] 2002年,大女儿出生。2003年,博纳影视公司成立。随着事业越做越大,于冬回家也越来越晚。第一次意识到于东在外面有女人,是臧黎璐在夜里接到骚扰电话,那时我还怀着小儿子。那是一名不出名的小演员。 2007年,小儿子出生。于冬开始慢慢不回家了。最初是一点、两点,后来是三点、四点,总说忙,谈事情。直到他和一名当红女星在一起时,他开始夜不归宿。[1] 2014年8月6日,离婚后仍继续在博纳国际影城方庄店任职的臧黎璐召开了小型媒体见面会,称意外接到博纳的人事罢免通知。 臧黎璐从失望到绝望,最终彻底死心了,主动提出了离婚。臧黎璐表示自己是有事业有尊严的女人,她可以放低底线去维护这个家,但不是没有底线。 离婚签字是在公司上市前两个月,两人没有公开。因为公司马上要上市,怕有不利影响。臧黎璐也是公司的元老,臧黎璐表示公司就像她的孩子,她看着它一点一点发展起来。 两人也没和父母及孩子说,甚至之后逢年过节我还带着两个孩子去于东父母家。臧黎璐告诉孩子,爸爸出差了。因为有孩子,很多人都说我们会复婚,我也觉得有可能。 直到于东和金巧巧生了女儿被曝光,于是臧黎璐决定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孩子和臧黎璐的利益。当初离婚签协议的时候,我没有争财产,认为反正将来都是孩子的,但如今他又有孩子了,所以臧黎璐决定起诉他。臧黎璐表示不是为了争财产,而是要拿回该得的。[1] 2014年5月,博纳影业集团的现任总裁于冬的前妻臧黎璐起诉到法院,要求分割两人婚姻期间的共同财产。因涉及大量股权,据估算,该案将涉及数亿财产。前天上午,朝阳法院开庭审理了此案。[2] 博纳老总于冬前妻臧黎璐分家产 老板娘金巧巧昭告天下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67届戛纳电影节上,演员金巧巧戴着一枚“鸽子蛋”钻戒亮相。身旁的博纳老总于冬一副护花使者的模样,将金巧巧博纳“老板娘”的身份昭告天下。但外界不知道的是,此时于冬已被前妻臧黎璐告上法庭。 昨天,臧黎璐状告于冬财产分割案在朝阳法院开庭审理。臧黎璐认为于冬未及时履行附条件的离婚协议,因此要求对婚姻共同财产重新进行法定分割,当中涉及大量股权。据臧黎璐律师估算,此案将涉及几亿财产。于冬当庭提出反诉,主张两个孩子的抚养权。[3] 2010年9月,臧黎璐与于冬签署了一份附条件的《离婚协议书》,并在朝阳民政局办理了离婚手续。双方在离婚协议中约定,两个孩子归臧黎璐抚养,于冬给付抚养费。登记在于冬名下的5套房产中,一套位于西大望路的别墅、一套位于光华路的公寓归于冬所有;一套位于霄云路的公寓、一套管庄60余平方米的老房,以及安贞西里一套30余平方米的房产归臧黎璐所有。现金方面,于冬应于2010年10月10日前支付臧黎璐2000万人民币,在公司上市一年后,再支付2000万人民币。此外,协议中还对一辆宝马车及女方上EMBA的学费等作出了约定。 协议中同时罗列出于冬持有股权的20余家公司。臧黎璐在协议中承诺,在于冬全面、及时地履行完上述约定后,她同意放弃这些股权,由于冬单独所有。[3] 但臧黎璐称,至其起诉时,于冬除及时支付了孩子的抚养费外,仅将霄云路的公寓过户到她名下,另有两套房产和1600万现金没有支付。当得知于冬和金巧巧生下一女后,臧黎璐下定决心将于冬诉至法院。[3] 2014年臧黎璐被博纳公司免职,公司方面称是因违反公司财务管理及物资采购的管理规定;于冬表示臧黎璐的工作将在其配合交接及离任审计后另做安排。[4]

金巧巧老公是谁

于冬,1971年出生于北京,企业家,现为博纳影业集团现任总裁及创始人。 于冬,1971年,生于北京。1994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分配至北影厂工作。凭借勤奋努力和极佳的人际沟通能力,于冬在那时便已崭露头角,很快受到了时任北影厂厂长韩三平的赏识和提拔,成为了有史以来北影厂最年轻的科级干部。 多年跑发行市场第一线积累的经验,使他对中国电影产业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1999年,怀揣着对电影的执着与梦想,于冬创建了北京博纳文化交流有限公司——中国第一家民营电影发行公司,并获得了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第一块“电影发行牌照”。 在博纳最初的创业阶段,于冬带领着仅由几个人组成的小团队,发行了低成本电影《我的兄弟姐妹》、陈凯歌执导的《和你在一起》、杨紫琼主演的《天脉传奇》等一系列影片,在中国电影发行领域屡建奇功,令业界瞩目。同时,于冬的突出表现也引起了海外的关注,被西方著名业内媒体《好莱坞报道》(Hollywood Reporter)誉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人”,博纳公司也被称为——中国的米拉麦克斯。 2007年,博纳完成首轮融资,得到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和SIG海纳亚洲创投基金两家风险投资的1000万美金注资。随后,博纳完成了“德勤”对公司2007年度的财务审计报告,成为中国电影行业中最早聘用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民营电影公司。于冬大胆地在现代企业制度和规范管理上做出了重要抉择,去除家族化,不断引入人才。而“上市”也成为了他下一个目标。当时团队里很多人还认为这是天方夜谭。 2008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于冬开始攻读长江商学院EMBA、清华大学总裁班,不断自我充实,彻底完成了从前线发行员到极具专业素养的企业管理者的正式转变。2009年,博纳顺利完成第二轮融资,总额达1亿元。公司也随后正式更名为博纳影业集团。 2010年,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短短三年后,博纳影业集团已经发展成为“拍片数量第一,票房总收入第一,海外出口销售额第一,海内外获奖第一”的中国最大的民营电影公司。同年12月9日,于冬率领集团高管团队前往美国纽约敲响开市钟声,博纳影业集团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成为美国资本市场的中国影视传媒第一股,也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影视公司。在华尔街敲钟那一刻,于冬喜极而泣,他坚信“中国电影的历史会记住这一意义非凡的时刻”,他郑重致辞道:“我们用11年的时间坚持了一个电影梦想,我们用11年的努力不断提升自己,我们用11年的真诚结识了许多的朋友。博纳将秉承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的企业文化精神,努力创造一个伟大的梦想和奇迹。”——这位中国电影界最年轻、最成功的电影企业家,立刻引起了好莱坞和华尔街的轰动级关注。那年,于冬39岁。 于冬白手起家,在中国电影产业摸爬滚打20余年,担任出品人的电影约230部,中外各大电影节获奖无数,并获得国内知名媒体《南都娱乐周刊》颁发的年度金牌推手,以及国内顶级新媒体频道新浪娱乐颁发的微博最具热度电影出品人等诸多个人奖项。截至2014年初,博纳影业集团在于冬的率领下,全面布局全产业链,稳扎稳打,兢兢业业,各项业务夯实发展,在影视制作、影视发行、影院投资、院线管理、广告营销、艺人经纪等方面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博纳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界的领军企业之一。 上市三年多来,博纳投资拍摄了《智取威虎山》、《龙门飞甲》、《窃听风云》系列、《一代宗师》、《桃姐》、《扫毒》等40多部电影,总票房达到70亿人民币。上市三年多来,博纳再次成功引入美国新闻集团,中国复星集团的战略投资,优化了博纳影业集团股权结构,并与红杉资本、诺亚共同发起了中国第一支影视专业投资基金,首期募集10亿元人民币。这些金融资本,为博纳未来三到五年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上市三年多来,博纳旗下投资建设的影院达到30家,已投入运营的22家,共计银幕182张,覆盖北、上、广、成都、武汉等19个重点省市。未来五年内,博纳影院在全国还将增建至100家,预计将超过800张银幕。 博纳影业集团蓬勃发展的同时,作为国内影视界的著名慈善家,于冬没有忘记回馈社会。这些年,于冬代表博纳影业集团向阳光文化基金会(杨澜)、北京成龙慈善基金会、中国电影基金会、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芭莎公益慈善基金会、汶川地震官方赈灾部门等共捐款1000多万元人民币。 2014,作为唯一一家全产业链布局、并具有强劲发行能力的国内影视内容制作公司的开创者及领导人,于冬,与他一手打铸的“博纳”航母,向着更远的国际蓝海——拔锚起航。他的下一个目标:与好莱坞合拍,进军国际市场。[1] 于冬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世界最知名的电影专业高等学校之一,在经过四年专业化学习(第一届制片管理专业)后,于冬一直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最大的电影制片厂)和中国电影集团任职,主要负责国产电影的发行工作。 1999年,当时29岁的于冬怀揣着30万元和几个伙伴创立了博纳文化公司。于冬发行的第一部电影是黄建新导演,王志文,江珊主演的《说出你的秘密》。靠着多年做发行在各地积累的人脉关系,于冬赚了50万。 于冬的成名之战是2001年发行的《我的兄弟姐妹》。这是一部成本只有200多万的小制作电影,在发行过程中,于冬与各地发行公司协调档期,打破了传统的排期模式,共同推动电影上映。同时运用媒体炒作,在影片上映时,约好全国20多个城市的媒体同时开始宣传,结果这部片子形成一个社会话题,获得了2000万的票房。 《我的兄弟姐妹》的成功让此片的香港制片人文隽在香港为博纳大做宣传,不久,香港与内地的合拍大片《天脉传奇》交到了博纳手里,这种大片以前一般都是交给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来发行。为了获得对方信任,于冬采取了保底分账的模式,付给对方400万的保底费,加上300万左右的宣传和洗印拷贝费用,按照发行方35%票房的分成,《天脉传奇》票房必须突破2000万,于冬才能够保本。为了防止盗版冲击,2002年的8月1日零点,《天脉传奇》在中国内地、香港、东南亚同步上映。当时与《天脉传奇》同步上映的还有美 于冬和李连杰 于冬和李连杰 国大片《蜘蛛侠》。于冬再次利用媒体宣传,极力突出《天脉传奇》与《蜘蛛侠》的对抗概念,并破天荒地在国内报纸上为电影投放广告。最终《天脉传奇》在内地获得了近3000万元的票房,一举奠定了于冬在香港合拍片发行领域的江湖地位。 随后,于冬几乎垄断了香港电影在内地的发行,《无间道Ⅲ》、《双雄》、《头文字D》一部部合拍大片给博纳带来了滚滚财源。于冬甚至对一些香港公司的影片采取了全年整包的模式,在影片还没有制作的情况下买下对方全年的影片发行权。同时,内地的一些优秀影片也首选博纳来发行,比如《孔雀》、《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 博纳成立14年来,出品发行了200余部中外影片,中国内地累计票房近100亿人民币,在海外的销售收入达1.3亿美元,其辉煌业绩使其成为当之无愧的国内行业旗舰。同时,博纳影业集团致力于电影全产业链的整合与拓展,近年来,投资拍摄了《智取威虎山》、《龙门飞甲》、《窃听风云》系列、《一代宗师》、《桃姐》、《扫毒》、《澳门风云》、《非常幸运》、《冰雪11天》、《激战》、《大上海》、《大魔术师》、《十月围城》等多类型影片,成功跻身电影投资制作的领跑行列。影院投资方面,截至2014年初,博纳投资建设的影院达到30家,其中已投入运营的影院22家,共计银幕182张,覆盖北、上、广、成都、武汉等19个重点省市。未来五年内,博纳影院在全国将增建至100家,共计超过800张银幕。博纳广告公司通过杰出的创意策划能力、强大的活动执行力以及稳定的影院渠道关系为众多合作伙伴带来了电影领域的品牌传播体验;演艺经纪有限公司成立至今,已签约30多位影视明星,迅速成长为内地颇有影响力的明星经纪公司之一。博纳影业集团新增的电视剧业务蒸蒸日上,投资拍摄了历史题材大剧《水浒传》、《楚汉传奇》、《十月围城》、《龙门飞甲》、《填四川》、《山间铃响马帮来》等,成为各卫视争抢的年度大戏。

金巧巧老公跟大唐集团有什么关系吗

应该没吧,只知道原来曾跟过吴启华,可惜男方不久前已结婚了,新娘不是她~~

金巧巧老公是谁

富商

查看全部
收到7648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