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一中王锦春_纪录片《高三》12年:班主任王锦春还在武平教书_武平一中王锦春,武平一中,王锦春优质

编辑:周舟 | 时间:2021-05-04 11:19:43
来源:互联网
正文
编辑推荐

两年前,王锦春接受《人物》杂志采访(网络图)。

两年前,王锦春接受《人物》杂志采访(网络图)。

海峡网讯(记者 赖志昌)得知纪录片《高三》获奖那天夜里,凌晨1点多,还在家中熟睡的王锦春,突然被座机电话闹醒,接电话时,他有些迟疑地看了下座机的来电显示,起初以为是诈骗电话。电话接起来,听见那头传来导演周浩的声音,“获奖了!我们的《高三》获奖了!”,“什么叫我们的《高三》,那是你的《高三》。”王锦春说。

那是2005年12月的一天,《高三》获得2006年第30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人道奖,12年后,王锦春依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这个片段。他不曾料想,自己后续的人生,注定还将与《高三》粘连在一起。自《高三》后,王锦春逐渐被人熟知,甚至在全国出名,而随着岁月的消逝,近些年,他渐渐被人淡忘了许多。

今年恰逢纪录片《高三》诞生12年,因几家媒体的相继追访报道,重新唤起人们对于《高三》这部片子的记忆,顺带地,片中的班主任王锦春也再次被提起。鲜为人知的是,如今已到知天命年的王锦春,头上多了许多白发,眼看身边的同事升迁、出走,而他选择继续留在武平一中,默默做个教书匠。他坦言,自己并非缺乏出走的机会,而是少了告别的勇气,情愿“固守一份乡村式的诗意与宁静”。

励志片

即便这么多年过去,纪录片《高三》总能反复被人提起。每年高考前,在一些地区的学校,老师总会反复给学生们看这部片子,以激励他们奋发努力的斗志。

“这部片子80%的人,都会当成励志片来看。”王锦春说,导演周浩剪辑片子时费尽了心力,甚至绞尽脑汁,但片子出来并不满意,曾多次跟他提起“他本来要拍一部批判高考体制的片子,他说我太抢戏,拍成励志片了。”

当年周浩结束了一年的拍摄,制作出纪录片《高三》。开播前一晚,周浩打电话告诉王锦春,片子要在央视纪实频道播,这个消息多少让他感到诧异“央视怎么会播这种东西呢?”好奇心被内心的忐忑不安所取代,“要是有很多负面的东西,同行,学校领导甚至全县人民会怎么看?”王锦春回忆,当他看完片,心里多少松了口气,甚至有一种释然与感动,他被片子的真实打动,“感觉高三这一年来,大家都不容易。”

《高三》播出后引起轰动,片中的班主任王锦春,也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片子里,他经常激励学生,“读书不会死人,你就拿出半条命来读就可以了”“你不要去问接下去会怎么样,你只需要去付出”等等,他快言快语,“金句”频出,甚至在网上,有人还专门收集整理他说过的话,集合成王锦春语录。

“《高三》外面的人看比较有感触,武平人倒没什么感觉。”时至今日,几乎每一年,总有一些外地的学生发短信或打电话联系王锦春,他也不明白“这些学生是怎么搞到我号码的”。今年高考前夕,王锦春收到泉州七中一位高考女生的短信,主动与她交流“怕她心态不好,高考考砸了,考前每天晚上我都发短信开导她。”

《高三》12年了,王锦春和那届学生几乎断了联系“基本不联系”,两年前,因为《人物》杂志的采访,他和几个学生少有的一起拍了合照。尽管因为纪录片《高三》成名,但这些年王锦春几乎从不提起,也不会把片子放給学生看。在他看来,“片子里的东西始终是经过剪辑的”,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现实中的他往往要比《高三》更真实。

不可挽救的趋势

和王锦春聊,你会发现,他说话总喜欢引用名人名言和当下的流行语,他的语速很快,声音略带烟腔的沙哑。他有着暗黄的肤色,留着盖头式的标志性发型,跟当年纪录片里似乎并未有多大变化,但头上明显多了很多雨花点般的白发。

王锦春今年50岁了,刚从高三退下来带新一届高一,目前他还是班主任,同时教两个班的语文。这是他从教的第27个年头,从福师大毕业后被分配回武平一中,从高一高二教起,此后便一直留在了高三。现在,他仍保持每天准点起床的习惯,“5点多醒来,6点前赶到学校”督促学生晨读。不过,最近一两年,轮到他晚自习坐班,他不再像以前那样熬到晚10点多,他会提前回家“一般9点多就下班”。

两年前,王锦春的两个股骨头几乎全部坏死,那年9月初,他前往福州的一家医院做完置换手术,医生曾叮嘱他至少休息两到三个月,但一个月后,他又从家里跑回学校,重新站在讲台前。他说,“这并不是说我有多高尚,整天躺在家里,我实在受不了,我又是喜欢热闹的人,就是想跟学生在一起。”

因为坚持,这些年,王锦春的教学几乎一天都没拉下,“除非我去外地出差”,每天早读课,他都能准时出现。学生问他“老师你怎么每天都那么早”,他回答“那是我对你们的一种责任,不去我觉得不放心。”照理,王锦春可以不那么拼命了,但现实是他做不到。这几年,他的教学目标从刚开始的本科线,早已设在“211”、“985”高校,甚至清华北大。

然而,对学生的期盼总在残酷的现实前落空。这几年,武平一中已难再有“省文理科双状元”的辉煌,就连能考清华北大的学生也少之又少。现状是,当地的优质生源不断外流,老师频频跳槽去了外地教书,山区与沿海的教育差距不断被拉大。

“以前全市能考二三十个清华北大的,现在有七八个就不错了。”王锦春举例说,面对这种“不可挽救的趋势”,他也显得无可奈何“这几乎快成一种绝望了”,他只能默默接受现实,让学生重拾勤奋刻苦与之抵抗,“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要拿出半条命来拼,你连勤奋刻苦都丢了,还怎么跟人家拼?”

留守的教书匠

王景春出生在武平万安镇的一个小村,家中10个兄弟姐妹。父亲是典型的农民,早年对子女都是打骂式的教育,与其他几个堂兄弟不同,“我几个兄弟,包括我自己性格都非常老实。”

尽管父亲对子女的教育不管不问,但默许说“考得上,家里卖田卖地都会供你读书”。镇里距离县城20多公里,高中前,王锦春几乎没有走出去过,直到上了高中,他迫切憧憬“到大山外去看一看”,结束父辈那种种田,娶妻生子“无聊透顶”的生活。

“谷子壳剥呗,成食米人”,读书成了王锦春期盼的唯一出路。为此,他也很拼命,高中凌晨4点多醒来,他会偷偷从宿舍上了锁的铁门爬出去,跑到昏黄的路灯下看书,冬日的瑟瑟冷风也不能阻挡他。回忆这一幕,他感慨“自己都被自己感动到流泪”。他的学习成绩通常在班级前五名,作文也经常被老师当范文,不过最终因高考失常意外没考好,但也过了本科线。

他至今觉得,高考给他带来了命运的改变。实际上,命运也因高考而改变,8个兄弟姐妹无一例外继承了父亲的传统,只有他和最小的妹妹,最终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王锦春常想,如果没有高考,他将可能“重复父辈的命运,在家里种田,种烟叶……。”

上大学前,王锦春曾想做记者“觉得很威风”,但没想阴差阳错报了中文系,到学校问才知道“学中文的出来就是当老师”。大学毕业,王锦春以优秀毕业生的名额被分配回武平一中,从此过上了教书生活。

或许没有纪录片《高三》,王锦春不会那么出名,当年随着片子播出后,那几年他的名气也达到巅峰。然而,这些年他似乎又渐渐被人淡忘,甚至显得多少有些落寂。这些年,离开武平一中的老师不下数十位,王锦春眼看着当年的同事,有的升迁当上校领导,有的去大城市教书,过上不一样的人生。

其实,凭王锦春的名气,他并不缺少这样的机会。曾有石狮、厦门等一些学校,要高薪要挖他,他并非没考虑过,但面对这些诱惑,他都回绝了,他最终选择留守武平。除了抛出适应不了城市快节奏,不想再折腾的理由外,面对记者,他无一例外地回答,“我并不是缺少机会,只是没有告别的勇气。”

纪录片 《高三》 为什么要选武平一中来拍摄

纪录片 《高三》拍摄者是周浩,周浩的好友方三文是武平一中毕业的,方三文也是王锦春老师的学生,当年是以福建省文科第二名的好成绩进入北大。经方三文的介绍,所以选定武平一中来拍摄。

本片聚焦中国福建省一所普通中学——武平一中,记录了一个山区小县城的年轻的学子们琐碎、重复和疯狂的高三生活。一首班上学生谢怡轻声哼唱的《那些花儿》掀开了纪录片的序幕,也串起了整个高三备考的酸甜苦辣、深厚的同学情,凝结了作为高三学子所有情愫。一本作为独白,贯穿始终的失去童真的学生日记,将学生们隐藏在机械的近乎麻木的学习生活背后的巨大压力爆发出来:身为农民的父母,从凌晨5点到晚上8点辛苦劳作,每天的收入仅仅是13元钱,而高三学生一学期的学费是2500元(不包生活和住宿费);自己成绩起伏不定,总日惶恐于自己在班上的名次、和同学们的分数比较。
而父母的期望则是:
“种田是很辛苦的,你们要认真读书读好书。”
“只要她喜欢的工作,我都支持她,如果钱不够,可以把房子卖掉,只要她愿意,当妈妈的愿意付出一切……”——一个略显苍老的学生家长对着镜头说道。
懂事的学子悬梁刺股,绝望的学子叛逆逃学。一个“坏学生”讲述了他为什么翻墙出逃,不上课,眷恋网吧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打游戏有多么好玩,而是可以凭借高超的技巧赚到钱,与其他行业一样,游戏靠的是信用和手艺……
而这个班级的班主任王锦春老师更是以他循循善诱,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和“不放弃一个学生”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剧情
本片聚焦中国福建省一所普通中学,一个山区小县城的年轻的学子们琐碎、重复和疯狂的高三生活。一本作为独白、贯穿始终的失去童真的学生日记,将隐藏在学子们机械近乎麻木的学习生活背后的巨大压力爆发出来。而父母的期望则是:“只要她喜欢的工作,我都支持她,如果钱不够,可以把房子卖掉,只要她愿意,当妈妈的愿意付出一切……”——一个苍老的女人对着镜头说道。
善良严厉的班主任,紧张刻苦的尖子生,逃避生活的“差生”,执着爱情的“早恋生”,学生的父母,每个亲历高三的人都有各自的感悟和超越高三的期望。影片的纪录真实、直白,透过高三生活的纪录,让人感到的不仅仅是为理想执着拼搏的浪漫,更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悲哀。

中文名 高三
外文名 Senior Year
制片地区 中国大陆
导演 周浩
制作人 沈颢
编剧 周浩
类型 纪录
片长 95分钟/138分钟(完整版)
上映时间 2005-11
对白语言 普通话
色彩 彩色
出品时间:2005年11月(广东21世纪出版有限公司出品)
参赛纪录:获得2006年第30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人道奖、第三届“reel china 纪录片双年展”评委会奖。入选台湾纪录片双年展、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电影节、瑞士festival black movie。

周浩导演的纪录片《高三》,为何要选武平一中来拍摄?

在2006年纪录片《高三》获得了香港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人道奖。早在2004年初,周浩就试图以黄冈中学为蓝本拍摄一部关于高考的纪录片,但是却遭到了黄冈中学校方的拒绝,后来在朋友的引荐下,周浩进入了武平一中,武平一中是位于福建贫困山区的一所高中,导演甚至说选择这所学校,选择王景春真的有点像是家宝一样。 本剧的主角是武平一中高三语文老师王景春,周浩用了一年的时间,以班主任王景春为线索,平行记录了尖子生林佳燕,差生钟生明,早恋生张兴旺以及学生的父母,这些人物的生活,展现了在试图平均分配公平机会的高考体制,中学生们的叛逆与归顺,老师们的焦虑与教化。 其实周浩选择武平一中来拍摄,也离不了好友方三文的建议,他的好友方三文是武平一中毕业的,方三文也是王景春老师的学生,当年是以福建省文科第2名的好成绩进入了北大,经过方三文的介绍,周浩最终选定武平一中来拍摄。 影片聚焦中国福建省的一所普通的中学,一首班上学生谢怡唱的《那些花儿》掀开了纪录片的序幕,串起了整个高三备考的酸甜苦辣。善良又严厉的班主任,紧张刻苦的尖子生,逃避生活的差生,还有执着爱情的早恋生,学生的父母,每个亲历高三的人,他们都有自己各自的感悟,还有超越高三的期望,影片的记录,真实、直白透过高三生活的记录,让人感到不仅是为了理想拼搏的浪漫,还有一种如梗在喉的悲哀。

武平县历史名人有哪些?

朱发古(1899-1930)武东乡张畲村上屋人。1930年朱发古带领赤卫队转战武西南。
李长明(1903-1931)桃溪乡亭头村人。1931年1月任杭武县苏维埃政府委员、第八区苏维埃政府主席。
刘克模(1894-1931)湘店乡湘洋村。刘亚楼、罗斌、梁思久、梁光天等是他的学生。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张涤心(1909-1931) 湘店乡七里村(今桃澜区小澜村)人。原姓刘。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陈丹林(1908-1932)象洞乡联坊村人。1930年调任红12军101团政治委员,转战赣南、闽西等地。
刘亚楼(1910-1965)桃澜区大洋泉村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空军司令员,原国防部副部长等。
罗斌(1914-1967)原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兼公安部队后勤部政治部主任。
林伟(1914-1979)陈坑区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第九团团长兼政治委员,少将军衔。
廖步云(1914-2008)原湖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蓝文兆(1919-2001),原名高禄水,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兵团四十五军一三四师政治委员。
林默涵(1913-2008),武东乡川坊村人。文艺理论家。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等。
王锦春,万安乡小密村人,福建省“优秀班主任”,“首届中国银行闽西奖教金”获得者,省级“骨干教师”。
王松兴,笔名王超,南风,东留乡大阳村人,《中国文化报》记者,《名人名家》杂志执行副总编辑。
方三文,曾任《南方周末》记者、《南方都市报》编委、网易副总编,雪球财经网创办人。
钟兆云,笔名赵云,青年作家,福州市作协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的名人有那些

刘亚楼

刘亚楼(1910-1965),原名刘振东,武平县桃澜区大洋泉村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任空军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副部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廖步云

廖步云(1914-2008),武平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南军区彬县军分区副政治委员,湘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湖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林伟

林伟(1914-1979),武平县陈坑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第九团团长兼政治委员,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

罗斌

罗斌(1914-1967),又名罗振兴、罗思富,武平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公安部队后勤部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警备部队后勤部副政治委员,中共北京密云钢铁厂委员会副书记,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兼公安部队后勤部政治部主任。

蓝文兆

蓝文兆(1919-2001),原名高禄水,福建省武平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兵团四十五军一三四师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文艺理论家——林默涵

林默涵

林默涵(1913——2008),武平县武东乡川坊村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公厅副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中宣部文艺处处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等职。

省骨干教师王锦春

王锦春,男,武平县万安乡小密村人,武平一中教师,福建省“优秀班主任”,“首届中国银行闽西奖教金”获得者,省级“骨干教师”。其事迹纪录片两度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纪事”和“社会记录”栏目播出。

王松兴

王松兴,笔名王超,南风,福建省武平县东留乡大阳村人,《中国文化报》记者,《名人名家》杂志执行副总编辑。

方三文

方三文,福建省武平县人,曾任《南方周末》记者、《南方都市报》编委、网易副总编,雪球财经网创办人,旗下两个子网站:I美股、I港股,2010年5月25日,I美股顺利上线。

钟兆云

钟兆云,笔名赵云,福建省武平县人,青年作家,福州市作协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杂志编辑兼记者、副处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

一个有关于高考的视频!!

该视频叫《高三》
2004年7月至2005年7月,《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的摄影记者、制片人周浩同志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跟踪拍摄王老师及其所担任班主任的高三(7)班,制作完成的纪录片《高三》已于2005年11月27日11:10分在央视新闻频道“纪事”栏目播出。……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Biy2tH4Z2g/在此可以下载
王锦春同志主要先进事迹
在边远的武平山城,有这样一个人:
他一直相信人生总会与谁有某种机缘。
他执着认为青春总应该做点什么,好让平淡如水的生活有一点激动与喝彩,好让如梭的岁月在无声地流逝之后,总还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回忆与记念。
他后来终于知道,那个与他有着某种机缘的是“学生”,而那份执着是“教育”。
他,就是武平一中的青年教师王锦春。
王锦春,男,1967年6月生,福建武平县万安乡小密村人,1989年7月毕业于福建师大中文系,同年8月分配至武平一中任教,现为武平一中高级教师。
记得正是那个昭示着希望与收获的金秋八月,王锦春成了武平一中的一名教师。看着这里盼望长大却又稚气未脱的学生,看着这里强手如林的教师,他有些心虚。
学校领导是理解年轻人的,知道年轻人需要鼓励,更需要磨炼。学校为此制订了一套“帮带”青年教师的措施,而青年教师必须在三年内成才——这既是厚望也是压力啊。然而王老师的心却平静了下来,他坚信这里就是他耕耘的热土。只要辛苦劳作,蜜蜂是会飞来的,他的桃李会是满园的。

(一)
“给我重一点的担子吧,我要尽快成长”。
初上岗位,学校按惯例只安排他担任高一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当他知道学校的工作安排后,年轻的甘于重压的心跳动开了:“那么多的老教师除了担任两个班的学科教学任务外,都还担任了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我这二十刚出头的后生怎能如此安逸?况且身为人民教师,教学和德育工作同等重要,我除了教学还得做些德育工作,这样才能让自己尽快成熟。不行,我得找校长去!”
校长听了他的请求后,笑着说:“年轻人,我们给你多一点的时间,让你先在教学上成熟起来吧,以后的担子有你挑的。”
“不,”王老师语气坚定地说,“重压之下才能充实。给我重一点的担子吧,我要尽快成长。”
于是,这一学年王老师成了高一(6)班的班主任,并担任高一(5)(6)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

(二)
“对学生的真爱需要用真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
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王老师手记
王老师有一点特别,每一届的毕业典礼上,他都很少说话。他说,无需言语——学生们知道他这时会想些什么,“祝愿”、“希望”是多余的,他知道学生不会辜负他的期望。在过去的许许多多日子里,他都是透明的,他的喜怒哀乐,他的高尚、浅薄,在学生面前从不隐瞒掩饰,他从不在学生面前给自己头上画上一道神圣的光环。王老师深深知道,“为人师表”决不是正襟危坐,没有喜怒,没有哀乐,没有人之常情;“教书育人”也决不是做好好先生,而应有爱有恨,既爱浪子回头,也恨铁不成钢。
王老师在做班主任过程中,曾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由于来自穷乡僻壤,父母又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使他养成了一种自卑、孤僻的性格,看不起父母,也不与城里的同学来往。王老师在详细了解了情况后,找了一个合适的时间,对他动情地说:“我曾经与你同病相怜,我读高中时家境与你相似,父母生了十个孩子,家里没有更多的收入来源,总是穷,我们都是苦孩子出身。我最难忘的是高一时有一次上体育课的情形。那个下午上体育课,是期末测试匀体向上项目,刚好那天我的裤子屁股上的一块补丁的线脱落了,而老师又要我第一个测试,我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毅然地上了。虽然那块补丁在北风中被吹得不停地抖动,但我的心里却很坦然,因为我深深知道,贫穷不是我们的过错,也不是父母的过错,我们和父母都无法选择出身,但我们有权选择奋斗;贫穷改变不了亲情,相反,亲情可以使我们更加‘富有’。这种‘富有’是我们一生快乐的源泉。”王老师的话说完后他非常激动。此后,他的自卑、孤僻的性格有了很大改变。
“真诚、热情、原则、谅解”是他做班主任的法宝。记得九0年,他参加全县的作文教学评优活动,由于板书不合理,时间掌握不好而落选,当他把落选的消息自责地第一个告诉学生,学生们先是静寂尔后掌声雷动时,他感动得热泪盈眶;记得九五年,他的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因一些误解没被评上三好学生时,他只是用热情的双臂将他紧紧抱住;记得九八年,他的一个姓石的学生因为偷了班里同学大米,他是如何的怒目圆睁、声色俱厉,而当这个学生知错认错,他又是如何地一趟趟往学校政教处跑,求领导们手下留情,给他一次改过的机会……
一桩桩一件件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他对学生的是真爱,而学生回报他的是真情。请看一位学生在毕业多年后给他信中的一句话:“不再相见,并不意味着分离;不通音讯,并不意味着忘记。”

(三)
自己开恳的,即便是一寸,
也是最宽广的土地。
自己播种的,哪怕是一粒,
也是最诱人的果实。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王老师的心也常常躁动不安。然而他却强迫自己静下心来,钻进陋室,习惯性地凝视书桌上架着的座右铭:“吃苦是良图,作苦事,用苦心,费苦劲,苦劲终成乐境;偷闲非善策,说闲话,好闲游,做闲事,闲人就是废人。”然后坐在书桌旁,或是看书学习,或是整理资料、抄写卡片,或是备课改作,或是总结经验。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仅有“一桶水”是不够的,必须有“长流水”才能满足学生需要,才能跟上日新月异的知识信息的更新。他深知,要做一名好老师,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他爱读小说、散文,更是以“吃”书的精神攻读教育教学论著、杂志、报纸。几年来,他“吃”掉了《年龄和教育心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合作教育学》、《成功教育论》,选读了各种报刊上的优秀论文。就像蜜蜂采蜜那样博采众长,就像蜘蛛一样精心结网,他以教学理论为经,以各门知识为纬,编织了一个“知识之网”。
仅有知识是不行的,关键是如何把自己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上,把课上得既扎实又生动。王老师当然深知这一点。为此,把课上得既扎实又生动便成了王老师的另一追求。他说:“在舞场上,我缺少一份自信,只有在课堂上,我才可以挺胸昂首,信心十足,伴着教材的内容,把我的知识、思想、感情倾注给一双双渴求的眼睛。他们总是眼睛闪亮地报以我纯真的微笑。为了自己的那份‘信心’和学生的这份‘微笑’,笨拙的我丝豪不敢取巧,只有付出多出常人几倍的时间去思考,去尝试……”
王老师永远记得他给学生上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的情形。上课后,王老师面对一双双渴求真知的眼睛,深情地说:“秋,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吟诵的对象。欧阳修笔下的秋是萧瑟凄凉的象征,峻青笔下是丰收的象征,而对于我们来说,秋是什么象征呢?仅仅是成熟的象征吗?当清晨起床时,秋风袭面,给你一些凉意,你是否意识到秋正在迎接严冬的考验?朱熹说,‘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姜育恒说,‘春天还在等候/秋叶无声飘过’,而另一位诗人也说,‘我们站在春的岸边/正谈论着遥远的秋/而秋水/此时已淹没了我们的足背’。秋是否也是人生易逝的慨叹?今天,我们要学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又是怎样的一番滋味呢?”如此一段形象生动却又深情并茂的导语,迅速引起了学生共鸣式的思考,把学生带入理性笼罩的氛围之中。在这种深沉的情感基调下,学生的主体性取得了极大限度的诱导,学生不由自主地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情感修养,而且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老师就是那样的老老实实,那样地辛苦跋涉。功夫不负有心人,王老师的语文课上得既扎实又生动,深得学生的喜爱。98年5月份,学校“梁野文学社”的海报上竟然出现“我校著名青年教师王锦春”如此的字眼,足见王老师在学校的知名度和学生对他的喜爱程度。

(四)
“如果没有事业,生命有何意义?我要工作!”
只要是武平一中人,甚至是武平教育界人士,没有谁不知道王老师的病史,没有谁不说他是个“工作狂”。
94年9月8日,教师节前夕,对于王老师所担任语文科教学的高三(1)(2)班的学生来说是个灰色的日子:他们所喜爱的王老师突然被送进了医院的重病室,经医生诊断为急性重症肝炎。这一消息使他的学生个个黯然神伤,心急如焚。其实他们不知道,早在暑期补习期间,王老师就已得了肝炎,但他舍不得放下自己的工作,舍不得丢下心爱的学生,隐瞒了病情,仍然坚持为同学们上好每一堂课。拖着疲乏的身体,强露出如春的笑容,因为怕传染给学生,还要避免与学生接触,这一情景让学生回想起就动容、自责。
请让我们来看看医院重病室的那幕动人的情景:
三十多位学生手捧着鲜花,眼含着泪水静静地围在一张病床前,床上躺着的是他们的全身腊黄、疲乏无力的王老师。静穆,静穆,接着是低声的啜泣,然后终于有人高声地哭了起来,这哭声让在场的医护人员也动容。就在这时,他们的王老师睁开了微闭的眼,当他看清周围的是他心爱的学生时,脸上突然露出了让人看了都心酸的笑容。他吃力地张开嘴,缓缓地说出了下面的几句话:
“怎么,你们这是来看望我,还是来向我的遗体告别?别哭,别哭,我的病不碍事,两个月后我又会站在你们的讲台上。”……
王老师绝对没有食言,两个月后,他果真又站在了高三(1)(2)班的讲台上。迎接他的是讲台上鲜艳怒放、祝愿老师永远快乐健康的康乃馨。
然而学生的美好祝愿毕竟只是祝愿而已。王老师出院时医生曾告诫过他:肝病患者忌酒、忌熬夜、忌劳累。王老师可以做到滴酒不沾,但他的工作热情却不能让他做到不熬夜、不劳累过度。他的做护士的妻子曾经为此哭过多少次,劝过多少次:“你不要命了,你再这样下去,可真就要没命了!有你在,我有丈夫,孩子就有爸爸,我们才有个完整快乐的家呀……”王老师的眼圈红了。他坐在沙发上,无限深情地对妻子说:“生命是有限的,而事业是无限的。我怎能以区区生命使自己碌碌无为呢?”听完丈夫的话,柔情知心的妻子还能说些什么呢?她所能做的,只是从医院不断买回肌苷、护肝片等保肝药片,尽量内内外外地操持家务,以减少丈夫的外在劳动压力。
病是无情的。王老师的肝病多次反复,他曾于95年8月、96年1月、98年5月多次住院,成为老病号。而每次病情稍有稳定,他都坚持出院,继续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谁也拦不住。
校领导是最理解王老师的。每次王老师住院,他们去看望他时,都坚决表示要他休息半年,但每次王老师都婉言相拒:“肝病没有根治的可能,除了心情。如果你们不让我上课,我的心情不好,病情照样反复。再说,如果没有事业,生命有何意义?我要工作!”
面对这样一个“工作狂”,谁还能有别的办法?

(五)
“只要生命没有停止,总会有新的嫩芽从枝上发出”
“世间自有公道,付出终有回报。”武平一中记住了他,各级政府记住了他。在十七年的虽不算短,但也不算长的时间里,王老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十七年时间有十五年担任毕业班教学、班主任工作。
——在连续十五年所担任的武平一中高三毕业班语文教学工作中,所教班级的语文高考平均分、单科上线率均居全县、全市前茅。其中92年高考,方三文同学的语文单科成绩为100分(当时是120分制),居地区前茅,该同学的文考总分居当年全省文科第二;95年高考所任班级平均分居地区第三;98届王颖彦高考语文796分,99届李龙莲785分,2000届肖菊香799分,均居武平县高考单科成绩第一,居龙岩市前茅;2002年高考所任高三(6)班语文科平均分107.8分,其中120分以上6人,居全市前茅;2003年高考所任高三(6)班语文科平均分97.5分,其中100分以上28人,居全市前茅……
——自94年起,连续12年担任高三毕业班班主任工作,所任班主任的班级高考成绩显著,涌现了方三文、王颖彦、李龙莲、李配珍、刘子伟、兰发富、罗燕芳等一批在当年高考中总分名列省、市、县全茅的学生。尤其是2003届高三(6)班(文科班)高考高分人数,上本(一)和本(二)人数均居全市前茅,其中有两人600分以上,上北大录取线人数3人。该班在武平一中历史上创下本科(文科)上线人数49人的记录,为此荣获2003年福建省中等学校“先进班集体”称号。
——教研教改成绩显著。所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多年来均获校论文年度考核一等奖。其中《记叙文写作中立意构思的“杨朔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曾在中学一级教师职称评定中被评为“较高水平”。《试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在“福建省第一届中学语文青年教师论文大赛”中获二等奖;《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展示与学生的情感滋养》获“福建省语文学会论文评选”一等奖,并收入《福建省中学语文骨干教师论坛》;《宏观驾驭,微观管理》在龙岩市第四届普通中学开放周“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上荣获一等奖。
——多次受到校、县、市、省的表彰:94年为学校先进工作者;96、98年为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98年教师节获“首届中国银行闽西奖教金”;99年5月份获校、县“中学优秀青年教师”称号;1999年12月被龙岩市教委评为“龙岩市中学优秀青年教师”;2000年获“武平一中首届敬业爱岗好园丁标兵”称号;2001年获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合格证书;2003年为武平县“教书育人先进个人”;2002、2003、2005年三次获武平县“武平一中奖教基金”;2005年获省“优秀班主任”称号。
——2004年7月至2005年7月,《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的摄影记者、制片人周浩同志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跟踪拍摄王老师及其所担任班主任的高三(7)班,制作完成的纪录片《高三》已于2005年11月27日11:10分在央视新闻频道“纪事”栏目播出。……
“风雨飘摇心深处,多少往事,悠悠难追忆”,而岁月的脚步总是匆匆。面对未来还有不知多少的飘摇风雨、坎坷险阻,王老师,你超负荷的心是怎样想的呢?
——此去人生,我们都将一步步走向衰老,但我不相信只有衰老。
“古老的大街依然会有高楼竞出,苍翠的竹野依然会有春笋竞出。生命只要没有停止,总会有新的嫩芽从枝上发出。”


在大型纪录片《高三》中,结合现时高中实景和王锦春老师生动的教学方法,无不让人感慨非常

纪录片 《高三》 为什么要选武平一中

武平教学好

《高三》纪录片中个人物的现在状况

  复读的天空

  高三七班最后有18名同学落榜,除了一位弃学打工,剩下的17位,悉数选择了复读。

  钟生明当年一走出考场,就对山上的父亲说,“我的任务完成了。”落榜在他意料之中,他无所谓,暑假出去打工,干什么始终不肯说,只是一个字“混”。

  当着昔日同学的面,他乐于炫耀自己挣钱的能耐,他说自己打网游,最多时存了1万多,即便打工,也是每月4000多元。在一片惊羡的感叹声中,不禁眉飞色舞。

  一同落榜的“死党”陈斌,在家人的安排下,上了一所外地的自费大专。钟生明一下子冷清了,泉州的叔叔看着这个侄子不争气,把他强拉到了外地学校复读。

  一位看了《高三》的师兄,对这个不爱读书但机灵透顶的小师弟,颇有兴趣,对他说,只要考上大学,可以帮助他在网游方面发展,钟生明觉得,这是出身贫寒的自己最好的机会。

  他说,一年来,心性收敛不少,没再翻墙旷课,也没再上网,“英语可以考及格了,数学还是不行,不知道最后会怎么样。”

  他看好女同学冯银靖,总是拍着对方的肩膀,哥们一般地说,“你是高三7最大的希望,现在还是。”

  冯银靖觉得这话特真诚,她本来成绩很稳定,却意外地考砸了。她心理素质好,从不怯场,最后只能归咎于“命不好”。落榜后,有次听到钟生明还这么说,竟在电话里哭了出来。

  张丽华学的画画,2005年差1分与中国美术学院失之交臂,随后去广东画了三个月的糖果装饰纸后,又回来复读。今年,因为专业联考全军覆没,她几乎确定将第三次复读。这个戴着蛤蟆镜、装束略显另类的女孩,是大家公认的坚强者,即便这样,依然谈笑风生,她说,这个秋天还会回来。

  吴乔玲不再课堂上鼓捣卡通人物画了,周浩再也没有机会抓拍到她在雾气蒙蒙的窗户上涂鸦的场景。

  林丽珍落榜后想死的心都有了,所幸父母开明,疏导,小女孩却背上了日益沉重的十字架,一再对记者机械化地重复,“再考不上,父母怎么想,怎么想?”

  学校附近听说有一座很灵的寺庙,每逢高考,香火特旺,几个复读的女孩悄悄拜过,“除此之外,不知道还能再使什么劲”。

  去年年底,武平一中把校门换了,大家开玩笑说,风水破坏了,兆头不好。

  大学啊,大学

  林佳燕的日记终于翻到了大学那一页,她去了中央民族大学,读对外汉语专业。在同学们眼里,这是个极端刻苦的女孩,内心敏感而又脆弱,不善与人交往。

  班长钟淑梅也在北京,读的是妇联下属的中华女子学院,却很少联系到林佳燕,2005年,《高三》纪录片在北京首映时,差不多同学都到了,惟独她这个重要角色缺席,后来北京的同学聚会,她也没来。

  王锦春在武平,断断续续地收到一些同学的反馈,说,林佳燕在外面做家教,被骗了中介费。班主任很担心,这个学生,单纯,没有社会经验,总是背负太多沉重的压力。

  后来,教师节佳燕发来短信,只是一句话,“好人一生平安”。王锦春才稍稍安下心来,“她有牵挂,就说明她还好”。

  钟淑梅,第一学期在中华女子学院,特绝望,什么都适应不了,哭着和母亲说,要回去复读,被劝住了。她不习惯饮食,不习惯气候,不习惯北方人的处事方式,熬过了一年,现在好了许多。

  因为上网,认识了长春一个大三的师兄,那段灰心的日子,常受其鼓励,便渐生爱慕之心,又因为路途遥远,大一也才见了两面,说不清以后该怎么办。

  高三的时候,她喜欢过班上的男同学,因为学业为重,大家允诺高考后再在一起,结果是,高考走了,感觉也找不回来了,于是相约做朋友。

  毕业班里的爱情,就像缝隙间的小草,几多枯荣。

  王越和林清(化名)这对班上的小恋人算是都出去了,一个在泉州师范学院,一个在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坐火车需要14个小时。刚过去的五一,王越又站了一夜火车去了泉州,看到林清很活跃,又是兼职,又是自己搞舞蹈队。小伙子深深地自卑,对记者绝口不提爱情的未来。

  他只说,再也没有回过武平,再也没有和同学联系过,因为差距从进大学的第一天就开始了。他说,自己读的不是大学,是大专,不一样。

  他和林清提过分手,林清重感情,死活不答应,高中的时候,几次一闹别扭,女孩子就灌自己白酒。王越说,我拿她没办法。

  才一年,现实的无奈,已经让这个率性的大男孩,变得忧心忡忡。他后来给周浩发过短信,说不想再看片子了,后悔死了,更怕林清将来后悔,“也许现在不会,将来肯定会”。

  因为地处闭塞,信息不通,大多数同学进了并不满意的大学。曾元英至今都在懊悔,选择天津财贸学院亏了,她的高考成绩原本可以读中央财大,或者厦门大学,当然懊悔归懊悔,她说,心情一天天在好起来。

  只有钟添青,已经在安徽的一所专科学校读了一个月了,却发现现实与自己的理想差距太大,心灰意冷,又回到了武平,继续复读。

  无休止的句号

  持续一年的跟踪拍摄,最终让班主任王锦春喜忧参半。

  因为不甘心失败,他才接了高三7班,没想到结果更糟,高考成绩创下了执教生涯的最差记录。


  有老师私下嘀咕,是不是摄像机惹的祸?王锦春坚决否认,现在,他又带着另一个毕业班,夙兴夜寐,试图画上圆满的句号。

  《高三》央视版本播出后,王锦春成了地方上的名人,2005年被推上了武平县十佳青年的位置。此前数年,他几度与省劳模、五四奖章擦肩而过,难免心灰意冷。

  而即便这惟一的“好处”,却也来得侥幸,提名名单的决选采取了大众投票方式,他在书面投票中高居榜首,却在短信投票中落在了最后,两相平衡的结果是排名十佳的末尾。

  他还和往常一样,送妻子去上无休止的医院夜班,然后折回学校,守着70名毕业生直到宿舍熄灯,9岁的女儿呆在家里,偶尔会在电话里哭着说,爸爸,我害怕。

  这两年,武平一中走了不少老师,郑副校长粗粗算了一下,不下数十位,“那真是釜底抽薪,学校惟有无奈。”

  作为教学骨干的王锦春还留着,去年,石狮市一所中学校长看到央视的报道,高薪挖他,允诺安排妻子工作,他咬咬牙,想着学校对自己还算不错,于心不忍。

  一年过后,他说不清选择是对还是错,纪录片在当地的影响正日益减弱,这样的机会也许不复再有。

  当年的同事,现在有的成了他的领导,有的乔迁大都市,这些世俗的比照,不免烦扰心境,王老师聊以自慰的便只剩下桃李满天下,他总是如数家珍地诉说着自己的辉煌,那些年薪动辄数十万的学生,那些至今未被打破的学校高考成绩记录。

  毕业班依然热闹,他照旧早晨5点半起床,骑着摩托上班,在学校泡到晚上11点,学生不在宿舍里唧唧喳喳后才回家睡觉。

  作为一名教师,他说,已经够了,虽然不免自嘲的味道。他的一位学生曾经定性老师“性格决定命运”,在弟子的眼中,40岁的老师或可生活得更好,可惜没有勇气告别。

武平一中为什么有些人现在要转到二中

你好,我是武平人!
去年,二中请了一位很厉害的老师,年薪好几十万,也去是这样吧
谢谢

高考为什么要照相?

高考照相,是为了防止替考等作弊行为的发生。通常当考生进入考室后,监考老师会逐一核对真人与照片是否相符,一旦发现问题立即会处理。

我是07届武平一中毕业生,想了解下如今有多少高三同学

根据经验,最好将档案转递给各级人才交流机构,因为他们是管理档案的专门机构。档案存放在人才交流中心,即安全又方便。在这里,提醒大家在档案转递时要注意几点:
1、在没有搞清楚用人单位是否具有人事主管权之前,不要把档案转入这个单位,应该把档案转递到这个单位所在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去。我们经常碰到一些没有档案管理权的单位在接收档案,个别单位会把学生的档案弄丢了或是扣住不放。
2、要询问清楚用人单位的性质,如果是国家机关、国有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他们或他们的主管单位是有人事管理权的,可以接收档案。其它各类非公企事业单位、各类民营机构是无人事管理权的,要通过人才交流中心来接收学生,学生的档案要放到人才中心去。
3、档案的转递是有规定程序的,在离开学校之前最好弄清楚你的档案在什么时间被转到哪个地方去了。因为在现阶段,主管学生分配的单位没有统一,有人事局、人才交流中心、教育局、专门的分配办等,比较乱。而且档案转进转出比较麻烦,最好一步到位。

介绍一下纪录片《高三》中的几个主角现在的情况和去向.

1992年,一个叫方三文的高三学生通过高考走出了这座县城。2004年,方三文把一个叫周浩的朋友带回武平。周浩用一年的时间,在这里拍了一部纪录片——《高三》。《高三》的主角是武平一中高三(7)班的班主任王锦春和他的学生。王锦春38岁,在他22岁从师范大学毕业那年,他成为方三文的班主任。方三文后来以这座学校至今为止的最好成绩:全省文科第二,考取了北京大学。
如今方三文任职某网站新闻总监,周浩本是职业图片摄影师,只是现在已经很少见他背相机了。拍纪录片去了。21世纪报系有个影像工作室,周浩是这个工作室的唯一成员。办公室很小,他陆陆续续在这里完成着一些纪录片。《高三》是工作室推出的第一部作品,刚刚获得第三十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最佳人道奖纪录片奖”。
钟生明。这个男孩无疑是片子里最出彩的一个学生角色,让人欢喜让人愁。我们单独说说他的状况。
钟生明在偏远的山区学校,通过网络游戏以及跟邻校做生意,赚了10000块钱,这是一件挺了不起的事情。钟生明的父亲是典型的农民,他曾经很以儿子为骄傲,因为钟生明非常聪明,并且一度成绩优秀——他们的学号是按照入学成绩高低排的,钟生明的学号是7。可是后来钟生明的成绩很不好。有个镜头没有在片子里出现:钟生明在父亲面前痛哭:“我做的一切都是想减少你的负担……”钟生明正在复读。《高三》的播出使钟生明成了学校里的名人,他因而选择了另一个学校。周浩建议钟生明再摔打几年,他对钟生明说:“你可以不信老师,不信你爸爸,但你要信我一句话,门槛很重要。你一定要好好考大学。”又一年高考快到了,只是钟生明的模拟成绩还是不太理想。



这也是我最后一次了解到的他们的情况!至此以后我们就再也没有联系过!希望你能满意!

纪录片《高三》中的钟生明同学现在过得怎么样

歌曲名:青春同路人歌手:李蓉&李晓东&禹胧&丁薇专辑:校园民谣3穿过了绿草坪后茂密的树林点亮那来来去去年轻的眼神青青的岁月里月缺阴晴风和雨笑和泪融进我们的梦里是这些匆匆忙忙稚弱的心灵在浪漫路途中不变地追寻起起落落之后是连绵的足迹风和雨笑和泪变成我们的美丽青春同路人习惯了风雨兼程彼此的梦想都约定苏醒在同一个黎明青春同路人任凭潮来又潮去彼此把回忆铸成望采纳!

纪录片《高三》中的钟生明同学现在过得怎么样?

钟生明他当时的目标是想上上海或北京的本科院校 不过他后来复读了一年后进了一所专科学校 目前在学校里担任学生会主席

纪录片高三,看看里面有没有曾经的自己,值得一看

这是一部叫做《高三》的纪录片,拍摄者用了一年,跟踪拍摄了福建一个县城中学里一个班的高三生活。拍摄者试图从尽量多的角度挖掘所谓的高三、高考,于是认真慈祥又严厉的班主任,背负压力的尖子生,逃避生活的差生,享受爱情的早恋生,生动、真实的呈现在观众眼前。多角度,多线索的叙述,打开了每个人内心的窗,向观众展现了一部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集体奋斗史,更确切地说,是真实的呈现了悲壮如蝼蚁的个人奋斗历程。
影片的开篇就是王锦春的大骂,然后是广播操的声音,学生从十人宿舍的床上起来,匆匆向教学楼跑去,在这之后的下一个画面,就是整个教室沸沸扬扬的读书声,我们似乎就这样永远回不去宿舍了,所有的一切都在教室上演,因为高三的主题就是学习。学生面前放的挡着都快看不到眼睛的书,一个班40个人的教室,一个起完了床就会被锁的宿舍铁门。
整部片子给观众的感受一直在变化:怀念、好奇、共鸣、和剧中人一起感到压抑。开始没事数黑板的倒计时天数,而等到这一切都结束了,都考完了的时候。你却见识了:你所见过的最恐怖的“未完待续”。
最后考完试,一个女孩儿对着镜头腼腆的,喜悦却疑惑的说:“感觉挺复杂的,高中就这么结束了。”她道出了每一位走出考场的考生的心情。记得我高考结束时,班主任也对我们说过“你们终于熬出头了,都结束了”,但自己心里却没有觉得轻松,反而有种空了的感觉。
影片接下来的画面便是考生撑着伞,纷纷涌出考场的画面,这亦是本片海报的画面。雨水模糊了酸甜苦辣的心情,画外音响起,一则接一则的高考新闻播报,伴随人流,此起彼伏。
电影的尾声,片中的班主任王锦春走上新高一的讲台,面对一张张稚嫩的面颊,充满激情的再一次朗诵那首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诗篇“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便随着并不标准的普通话朗诵,字幕缓缓升起,一行行流动在眼前的,与通常电影字幕出现的演员名单不同的是,展现在面前的不仅有全班同学姓名,还有其对应考取的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厦门大学……这是一种特别的用意和打动,没有觉察中,最后必是泪流满面。
纪录片的纪实性和生活性是很重要的,纪录片需要贴近现实,展现本质,引人思考,《高三》很显然是一部很优秀的纪录片。虽然没有那么专业,没有那么花哨,但是其略带粗糙的质感反而更好的展现了赤裸裸的现实,那么的真实,就像发生在你身边一样,活生生的把你的生活嵌入镜头,看完都不禁发颤,深思。

纪录片《高三》影评

考生超市不错 相信我 我原来也有你这样的困难
到时候密切关注一下 高招高考资源系统

武平一中历史名人谁知道

何国金,1986年毕业于福建省武平县第一中学高三(1)班。中国科学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司局级)信息处理部主任、研究员,站学位委员会委员,遥感信息处理及应用学术带头人,研究生导师,是该站最年轻的研究员、主任。担任国家自然基金委“信息科学部”和“地学部”有关图象处理、智能信息处理、遥感信息模型和遥感信息处理等学科领域的同行评议专家,国家科委国家遥感中心国产GIS软件测评专家,国产遥感图像处理软件测评专家组核心组成员。

武平一中 校长

口水,佛开发商覅色,i,if奖色,服从四方面军,李瑞芳哦米豆腐干什么法生产,苹果父母什么饭,iodjfms发的是多少

武平县历史名人有哪些?

朱发古(1899-1930)武东乡张畲村上屋人。1930年朱发古带领赤卫队转战武西南。
李长明(1903-1931)桃溪乡亭头村人。1931年1月任杭武县苏维埃政府委员、第八区苏维埃政府主席。
刘克模(1894-1931)湘店乡湘洋村。刘亚楼、罗斌、梁思久、梁光天等是他的学生。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张涤心(1909-1931) 湘店乡七里村(今桃澜区小澜村)人。原姓刘。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陈丹林(1908-1932)象洞乡联坊村人。1930年调任红12军101团政治委员,转战赣南、闽西等地。
刘亚楼(1910-1965)桃澜区大洋泉村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空军司令员,原国防部副部长等。
罗斌(1914-1967)原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兼公安部队后勤部政治部主任。
林伟(1914-1979)陈坑区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第九团团长兼政治委员,少将军衔。
廖步云(1914-2008)原湖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蓝文兆(1919-2001),原名高禄水,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兵团四十五军一三四师政治委员。
林默涵(1913-2008),武东乡川坊村人。文艺理论家。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等。
王锦春,万安乡小密村人,福建省“优秀班主任”,“首届中国银行闽西奖教金”获得者,省级“骨干教师”。
王松兴,笔名王超,南风,东留乡大阳村人,《中国文化报》记者,《名人名家》杂志执行副总编辑。
方三文,曾任《南方周末》记者、《南方都市报》编委、网易副总编,雪球财经网创办人。
钟兆云,笔名赵云,青年作家,福州市作协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高三》纪录片中个人物的现在状况

  复读的天空

  高三七班最后有18名同学落榜,除了一位弃学打工,剩下的17位,悉数选择了复读。

  钟生明当年一走出考场,就对山上的父亲说,“我的任务完成了。”落榜在他意料之中,他无所谓,暑假出去打工,干什么始终不肯说,只是一个字“混”。

  当着昔日同学的面,他乐于炫耀自己挣钱的能耐,他说自己打网游,最多时存了1万多,即便打工,也是每月4000多元。在一片惊羡的感叹声中,不禁眉飞色舞。

  一同落榜的“死党”陈斌,在家人的安排下,上了一所外地的自费大专。钟生明一下子冷清了,泉州的叔叔看着这个侄子不争气,把他强拉到了外地学校复读。

  一位看了《高三》的师兄,对这个不爱读书但机灵透顶的小师弟,颇有兴趣,对他说,只要考上大学,可以帮助他在网游方面发展,钟生明觉得,这是出身贫寒的自己最好的机会。

  他说,一年来,心性收敛不少,没再翻墙旷课,也没再上网,“英语可以考及格了,数学还是不行,不知道最后会怎么样。”

  他看好女同学冯银靖,总是拍着对方的肩膀,哥们一般地说,“你是高三7最大的希望,现在还是。”

  冯银靖觉得这话特真诚,她本来成绩很稳定,却意外地考砸了。她心理素质好,从不怯场,最后只能归咎于“命不好”。落榜后,有次听到钟生明还这么说,竟在电话里哭了出来。

  张丽华学的画画,2005年差1分与中国美术学院失之交臂,随后去广东画了三个月的糖果装饰纸后,又回来复读。今年,因为专业联考全军覆没,她几乎确定将第三次复读。这个戴着蛤蟆镜、装束略显另类的女孩,是大家公认的坚强者,即便这样,依然谈笑风生,她说,这个秋天还会回来。

  吴乔玲不再课堂上鼓捣卡通人物画了,周浩再也没有机会抓拍到她在雾气蒙蒙的窗户上涂鸦的场景。

  林丽珍落榜后想死的心都有了,所幸父母开明,疏导,小女孩却背上了日益沉重的十字架,一再对记者机械化地重复,“再考不上,父母怎么想,怎么想?”

  学校附近听说有一座很灵的寺庙,每逢高考,香火特旺,几个复读的女孩悄悄拜过,“除此之外,不知道还能再使什么劲”。

  去年年底,武平一中把校门换了,大家开玩笑说,风水破坏了,兆头不好。

  大学啊,大学

  林佳燕的日记终于翻到了大学那一页,她去了中央民族大学,读对外汉语专业。在同学们眼里,这是个极端刻苦的女孩,内心敏感而又脆弱,不善与人交往。

  班长钟淑梅也在北京,读的是妇联下属的中华女子学院,却很少联系到林佳燕,2005年,《高三》纪录片在北京首映时,差不多同学都到了,惟独她这个重要角色缺席,后来北京的同学聚会,她也没来。

  王锦春在武平,断断续续地收到一些同学的反馈,说,林佳燕在外面做家教,被骗了中介费。班主任很担心,这个学生,单纯,没有社会经验,总是背负太多沉重的压力。

  后来,教师节佳燕发来短信,只是一句话,“好人一生平安”。王锦春才稍稍安下心来,“她有牵挂,就说明她还好”。

  钟淑梅,第一学期在中华女子学院,特绝望,什么都适应不了,哭着和母亲说,要回去复读,被劝住了。她不习惯饮食,不习惯气候,不习惯北方人的处事方式,熬过了一年,现在好了许多。

  因为上网,认识了长春一个大三的师兄,那段灰心的日子,常受其鼓励,便渐生爱慕之心,又因为路途遥远,大一也才见了两面,说不清以后该怎么办。

  高三的时候,她喜欢过班上的男同学,因为学业为重,大家允诺高考后再在一起,结果是,高考走了,感觉也找不回来了,于是相约做朋友。

  毕业班里的爱情,就像缝隙间的小草,几多枯荣。

  王越和林清(化名)这对班上的小恋人算是都出去了,一个在泉州师范学院,一个在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坐火车需要14个小时。刚过去的五一,王越又站了一夜火车去了泉州,看到林清很活跃,又是兼职,又是自己搞舞蹈队。小伙子深深地自卑,对记者绝口不提爱情的未来。

  他只说,再也没有回过武平,再也没有和同学联系过,因为差距从进大学的第一天就开始了。他说,自己读的不是大学,是大专,不一样。

  他和林清提过分手,林清重感情,死活不答应,高中的时候,几次一闹别扭,女孩子就灌自己白酒。王越说,我拿她没办法。

  才一年,现实的无奈,已经让这个率性的大男孩,变得忧心忡忡。他后来给周浩发过短信,说不想再看片子了,后悔死了,更怕林清将来后悔,“也许现在不会,将来肯定会”。

  因为地处闭塞,信息不通,大多数同学进了并不满意的大学。曾元英至今都在懊悔,选择天津财贸学院亏了,她的高考成绩原本可以读中央财大,或者厦门大学,当然懊悔归懊悔,她说,心情一天天在好起来。

  只有钟添青,已经在安徽的一所专科学校读了一个月了,却发现现实与自己的理想差距太大,心灰意冷,又回到了武平,继续复读。

  无休止的句号

  持续一年的跟踪拍摄,最终让班主任王锦春喜忧参半。

  因为不甘心失败,他才接了高三7班,没想到结果更糟,高考成绩创下了执教生涯的最差记录。


  有老师私下嘀咕,是不是摄像机惹的祸?王锦春坚决否认,现在,他又带着另一个毕业班,夙兴夜寐,试图画上圆满的句号。

  《高三》央视版本播出后,王锦春成了地方上的名人,2005年被推上了武平县十佳青年的位置。此前数年,他几度与省劳模、五四奖章擦肩而过,难免心灰意冷。

  而即便这惟一的“好处”,却也来得侥幸,提名名单的决选采取了大众投票方式,他在书面投票中高居榜首,却在短信投票中落在了最后,两相平衡的结果是排名十佳的末尾。

  他还和往常一样,送妻子去上无休止的医院夜班,然后折回学校,守着70名毕业生直到宿舍熄灯,9岁的女儿呆在家里,偶尔会在电话里哭着说,爸爸,我害怕。

  这两年,武平一中走了不少老师,郑副校长粗粗算了一下,不下数十位,“那真是釜底抽薪,学校惟有无奈。”

  作为教学骨干的王锦春还留着,去年,石狮市一所中学校长看到央视的报道,高薪挖他,允诺安排妻子工作,他咬咬牙,想着学校对自己还算不错,于心不忍。

  一年过后,他说不清选择是对还是错,纪录片在当地的影响正日益减弱,这样的机会也许不复再有。

  当年的同事,现在有的成了他的领导,有的乔迁大都市,这些世俗的比照,不免烦扰心境,王老师聊以自慰的便只剩下桃李满天下,他总是如数家珍地诉说着自己的辉煌,那些年薪动辄数十万的学生,那些至今未被打破的学校高考成绩记录。

  毕业班依然热闹,他照旧早晨5点半起床,骑着摩托上班,在学校泡到晚上11点,学生不在宿舍里唧唧喳喳后才回家睡觉。

  作为一名教师,他说,已经够了,虽然不免自嘲的味道。他的一位学生曾经定性老师“性格决定命运”,在弟子的眼中,40岁的老师或可生活得更好,可惜没有勇气告别。

武平一中的纪录片《高三》过去近十年了,当年,有的同学考入名校,而更多的同学只是平常毕业了,他们性格

你看那个记录片,几个典型人物的现状,记录片中都有表现。

纪录片 《高三》 为什么要选武平一中来拍摄

纪录片 《高三》拍摄者是周浩,周浩的好友方三文是武平一中毕业的,方三文也是王锦春老师的学生,当年是以福建省文科第二名的好成绩进入北大。经方三文的介绍,所以选定武平一中来拍摄。

本片聚焦中国福建省一所普通中学——武平一中,记录了一个山区小县城的年轻的学子们琐碎、重复和疯狂的高三生活。一首班上学生谢怡轻声哼唱的《那些花儿》掀开了纪录片的序幕,也串起了整个高三备考的酸甜苦辣、深厚的同学情,凝结了作为高三学子所有情愫。一本作为独白,贯穿始终的失去童真的学生日记,将学生们隐藏在机械的近乎麻木的学习生活背后的巨大压力爆发出来:身为农民的父母,从凌晨5点到晚上8点辛苦劳作,每天的收入仅仅是13元钱,而高三学生一学期的学费是2500元(不包生活和住宿费);自己成绩起伏不定,总日惶恐于自己在班上的名次、和同学们的分数比较。
而父母的期望则是:
“种田是很辛苦的,你们要认真读书读好书。”
“只要她喜欢的工作,我都支持她,如果钱不够,可以把房子卖掉,只要她愿意,当妈妈的愿意付出一切……”——一个略显苍老的学生家长对着镜头说道。
懂事的学子悬梁刺股,绝望的学子叛逆逃学。一个“坏学生”讲述了他为什么翻墙出逃,不上课,眷恋网吧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打游戏有多么好玩,而是可以凭借高超的技巧赚到钱,与其他行业一样,游戏靠的是信用和手艺……
而这个班级的班主任王锦春老师更是以他循循善诱,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和“不放弃一个学生”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剧情
本片聚焦中国福建省一所普通中学,一个山区小县城的年轻的学子们琐碎、重复和疯狂的高三生活。一本作为独白、贯穿始终的失去童真的学生日记,将隐藏在学子们机械近乎麻木的学习生活背后的巨大压力爆发出来。而父母的期望则是:“只要她喜欢的工作,我都支持她,如果钱不够,可以把房子卖掉,只要她愿意,当妈妈的愿意付出一切……”——一个苍老的女人对着镜头说道。
善良严厉的班主任,紧张刻苦的尖子生,逃避生活的“差生”,执着爱情的“早恋生”,学生的父母,每个亲历高三的人都有各自的感悟和超越高三的期望。影片的纪录真实、直白,透过高三生活的纪录,让人感到的不仅仅是为理想执着拼搏的浪漫,更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悲哀。

中文名 高三
外文名 Senior Year
制片地区 中国大陆
导演 周浩
制作人 沈颢
编剧 周浩
类型 纪录
片长 95分钟/138分钟(完整版)
上映时间 2005-11
对白语言 普通话
色彩 彩色
出品时间:2005年11月(广东21世纪出版有限公司出品)
参赛纪录:获得2006年第30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人道奖、第三届“reel china 纪录片双年展”评委会奖。入选台湾纪录片双年展、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电影节、瑞士festival black movie。

介绍一下纪录片《高三》中的几个主角现在的情况和去向.

1992年,一个叫方三文的高三学生通过高考走出了这座县城。2004年,方三文把一个叫周浩的朋友带回武平。周浩用一年的时间,在这里拍了一部纪录片——《高三》。《高三》的主角是武平一中高三(7)班的班主任王锦春和他的学生。王锦春38岁,在他22岁从师范大学毕业那年,他成为方三文的班主任。方三文后来以这座学校至今为止的最好成绩:全省文科第二,考取了北京大学。
如今方三文任职某网站新闻总监,周浩本是职业图片摄影师,只是现在已经很少见他背相机了。拍纪录片去了。21世纪报系有个影像工作室,周浩是这个工作室的唯一成员。办公室很小,他陆陆续续在这里完成着一些纪录片。《高三》是工作室推出的第一部作品,刚刚获得第三十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最佳人道奖纪录片奖”。
钟生明。这个男孩无疑是片子里最出彩的一个学生角色,让人欢喜让人愁。我们单独说说他的状况。
钟生明在偏远的山区学校,通过网络游戏以及跟邻校做生意,赚了10000块钱,这是一件挺了不起的事情。钟生明的父亲是典型的农民,他曾经很以儿子为骄傲,因为钟生明非常聪明,并且一度成绩优秀——他们的学号是按照入学成绩高低排的,钟生明的学号是7。可是后来钟生明的成绩很不好。有个镜头没有在片子里出现:钟生明在父亲面前痛哭:“我做的一切都是想减少你的负担……”钟生明正在复读。《高三》的播出使钟生明成了学校里的名人,他因而选择了另一个学校。周浩建议钟生明再摔打几年,他对钟生明说:“你可以不信老师,不信你爸爸,但你要信我一句话,门槛很重要。你一定要好好考大学。”又一年高考快到了,只是钟生明的模拟成绩还是不太理想。



这也是我最后一次了解到的他们的情况!至此以后我们就再也没有联系过!希望你能满意!

武平一中的纪录片《高三》过去近十年了,当年,有的同学考入名校,而更多的同学只是平常毕业了,他们性格

你看那个记录片,几个典型人物的现状,记录片中都有表现。

纪录片《高三》中的钟生明同学现在过得怎么样?

钟生明他当时的目标是想上上海或北京的本科院校 不过他后来复读了一年后进了一所专科学校 目前在学校里担任学生会主席

《高三》纪录片中个人物的现在状况

  复读的天空

  高三七班最后有18名同学落榜,除了一位弃学打工,剩下的17位,悉数选择了复读。

  钟生明当年一走出考场,就对山上的父亲说,“我的任务完成了。”落榜在他意料之中,他无所谓,暑假出去打工,干什么始终不肯说,只是一个字“混”。

  当着昔日同学的面,他乐于炫耀自己挣钱的能耐,他说自己打网游,最多时存了1万多,即便打工,也是每月4000多元。在一片惊羡的感叹声中,不禁眉飞色舞。

  一同落榜的“死党”陈斌,在家人的安排下,上了一所外地的自费大专。钟生明一下子冷清了,泉州的叔叔看着这个侄子不争气,把他强拉到了外地学校复读。

  一位看了《高三》的师兄,对这个不爱读书但机灵透顶的小师弟,颇有兴趣,对他说,只要考上大学,可以帮助他在网游方面发展,钟生明觉得,这是出身贫寒的自己最好的机会。

  他说,一年来,心性收敛不少,没再翻墙旷课,也没再上网,“英语可以考及格了,数学还是不行,不知道最后会怎么样。”

  他看好女同学冯银靖,总是拍着对方的肩膀,哥们一般地说,“你是高三7最大的希望,现在还是。”

  冯银靖觉得这话特真诚,她本来成绩很稳定,却意外地考砸了。她心理素质好,从不怯场,最后只能归咎于“命不好”。落榜后,有次听到钟生明还这么说,竟在电话里哭了出来。

  张丽华学的画画,2005年差1分与中国美术学院失之交臂,随后去广东画了三个月的糖果装饰纸后,又回来复读。今年,因为专业联考全军覆没,她几乎确定将第三次复读。这个戴着蛤蟆镜、装束略显另类的女孩,是大家公认的坚强者,即便这样,依然谈笑风生,她说,这个秋天还会回来。

  吴乔玲不再课堂上鼓捣卡通人物画了,周浩再也没有机会抓拍到她在雾气蒙蒙的窗户上涂鸦的场景。

  林丽珍落榜后想死的心都有了,所幸父母开明,疏导,小女孩却背上了日益沉重的十字架,一再对记者机械化地重复,“再考不上,父母怎么想,怎么想?”

  学校附近听说有一座很灵的寺庙,每逢高考,香火特旺,几个复读的女孩悄悄拜过,“除此之外,不知道还能再使什么劲”。

  去年年底,武平一中把校门换了,大家开玩笑说,风水破坏了,兆头不好。

  大学啊,大学

  林佳燕的日记终于翻到了大学那一页,她去了中央民族大学,读对外汉语专业。在同学们眼里,这是个极端刻苦的女孩,内心敏感而又脆弱,不善与人交往。

  班长钟淑梅也在北京,读的是妇联下属的中华女子学院,却很少联系到林佳燕,2005年,《高三》纪录片在北京首映时,差不多同学都到了,惟独她这个重要角色缺席,后来北京的同学聚会,她也没来。

  王锦春在武平,断断续续地收到一些同学的反馈,说,林佳燕在外面做家教,被骗了中介费。班主任很担心,这个学生,单纯,没有社会经验,总是背负太多沉重的压力。

  后来,教师节佳燕发来短信,只是一句话,“好人一生平安”。王锦春才稍稍安下心来,“她有牵挂,就说明她还好”。

  钟淑梅,第一学期在中华女子学院,特绝望,什么都适应不了,哭着和母亲说,要回去复读,被劝住了。她不习惯饮食,不习惯气候,不习惯北方人的处事方式,熬过了一年,现在好了许多。

  因为上网,认识了长春一个大三的师兄,那段灰心的日子,常受其鼓励,便渐生爱慕之心,又因为路途遥远,大一也才见了两面,说不清以后该怎么办。

  高三的时候,她喜欢过班上的男同学,因为学业为重,大家允诺高考后再在一起,结果是,高考走了,感觉也找不回来了,于是相约做朋友。

  毕业班里的爱情,就像缝隙间的小草,几多枯荣。

  王越和林清(化名)这对班上的小恋人算是都出去了,一个在泉州师范学院,一个在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坐火车需要14个小时。刚过去的五一,王越又站了一夜火车去了泉州,看到林清很活跃,又是兼职,又是自己搞舞蹈队。小伙子深深地自卑,对记者绝口不提爱情的未来。

  他只说,再也没有回过武平,再也没有和同学联系过,因为差距从进大学的第一天就开始了。他说,自己读的不是大学,是大专,不一样。

  他和林清提过分手,林清重感情,死活不答应,高中的时候,几次一闹别扭,女孩子就灌自己白酒。王越说,我拿她没办法。

  才一年,现实的无奈,已经让这个率性的大男孩,变得忧心忡忡。他后来给周浩发过短信,说不想再看片子了,后悔死了,更怕林清将来后悔,“也许现在不会,将来肯定会”。

  因为地处闭塞,信息不通,大多数同学进了并不满意的大学。曾元英至今都在懊悔,选择天津财贸学院亏了,她的高考成绩原本可以读中央财大,或者厦门大学,当然懊悔归懊悔,她说,心情一天天在好起来。

  只有钟添青,已经在安徽的一所专科学校读了一个月了,却发现现实与自己的理想差距太大,心灰意冷,又回到了武平,继续复读。

  无休止的句号

  持续一年的跟踪拍摄,最终让班主任王锦春喜忧参半。

  因为不甘心失败,他才接了高三7班,没想到结果更糟,高考成绩创下了执教生涯的最差记录。


  有老师私下嘀咕,是不是摄像机惹的祸?王锦春坚决否认,现在,他又带着另一个毕业班,夙兴夜寐,试图画上圆满的句号。

  《高三》央视版本播出后,王锦春成了地方上的名人,2005年被推上了武平县十佳青年的位置。此前数年,他几度与省劳模、五四奖章擦肩而过,难免心灰意冷。

  而即便这惟一的“好处”,却也来得侥幸,提名名单的决选采取了大众投票方式,他在书面投票中高居榜首,却在短信投票中落在了最后,两相平衡的结果是排名十佳的末尾。

  他还和往常一样,送妻子去上无休止的医院夜班,然后折回学校,守着70名毕业生直到宿舍熄灯,9岁的女儿呆在家里,偶尔会在电话里哭着说,爸爸,我害怕。

  这两年,武平一中走了不少老师,郑副校长粗粗算了一下,不下数十位,“那真是釜底抽薪,学校惟有无奈。”

  作为教学骨干的王锦春还留着,去年,石狮市一所中学校长看到央视的报道,高薪挖他,允诺安排妻子工作,他咬咬牙,想着学校对自己还算不错,于心不忍。

  一年过后,他说不清选择是对还是错,纪录片在当地的影响正日益减弱,这样的机会也许不复再有。

  当年的同事,现在有的成了他的领导,有的乔迁大都市,这些世俗的比照,不免烦扰心境,王老师聊以自慰的便只剩下桃李满天下,他总是如数家珍地诉说着自己的辉煌,那些年薪动辄数十万的学生,那些至今未被打破的学校高考成绩记录。

  毕业班依然热闹,他照旧早晨5点半起床,骑着摩托上班,在学校泡到晚上11点,学生不在宿舍里唧唧喳喳后才回家睡觉。

  作为一名教师,他说,已经够了,虽然不免自嘲的味道。他的一位学生曾经定性老师“性格决定命运”,在弟子的眼中,40岁的老师或可生活得更好,可惜没有勇气告别。

纪录片《高三》中的钟生明同学现在过得怎么样

歌曲名:青春同路人歌手:李蓉&李晓东&禹胧&丁薇专辑:校园民谣3穿过了绿草坪后茂密的树林点亮那来来去去年轻的眼神青青的岁月里月缺阴晴风和雨笑和泪融进我们的梦里是这些匆匆忙忙稚弱的心灵在浪漫路途中不变地追寻起起落落之后是连绵的足迹风和雨笑和泪变成我们的美丽青春同路人习惯了风雨兼程彼此的梦想都约定苏醒在同一个黎明青春同路人任凭潮来又潮去彼此把回忆铸成望采纳!

《高三》纪录片中个人物的现在状况

  复读的天空

  高三七班最后有18名同学落榜,除了一位弃学打工,剩下的17位,悉数选择了复读。

  钟生明当年一走出考场,就对山上的父亲说,“我的任务完成了。”落榜在他意料之中,他无所谓,暑假出去打工,干什么始终不肯说,只是一个字“混”。

  当着昔日同学的面,他乐于炫耀自己挣钱的能耐,他说自己打网游,最多时存了1万多,即便打工,也是每月4000多元。在一片惊羡的感叹声中,不禁眉飞色舞。

  一同落榜的“死党”陈斌,在家人的安排下,上了一所外地的自费大专。钟生明一下子冷清了,泉州的叔叔看着这个侄子不争气,把他强拉到了外地学校复读。

  一位看了《高三》的师兄,对这个不爱读书但机灵透顶的小师弟,颇有兴趣,对他说,只要考上大学,可以帮助他在网游方面发展,钟生明觉得,这是出身贫寒的自己最好的机会。

  他说,一年来,心性收敛不少,没再翻墙旷课,也没再上网,“英语可以考及格了,数学还是不行,不知道最后会怎么样。”

  他看好女同学冯银靖,总是拍着对方的肩膀,哥们一般地说,“你是高三7最大的希望,现在还是。”

  冯银靖觉得这话特真诚,她本来成绩很稳定,却意外地考砸了。她心理素质好,从不怯场,最后只能归咎于“命不好”。落榜后,有次听到钟生明还这么说,竟在电话里哭了出来。

  张丽华学的画画,2005年差1分与中国美术学院失之交臂,随后去广东画了三个月的糖果装饰纸后,又回来复读。今年,因为专业联考全军覆没,她几乎确定将第三次复读。这个戴着蛤蟆镜、装束略显另类的女孩,是大家公认的坚强者,即便这样,依然谈笑风生,她说,这个秋天还会回来。

  吴乔玲不再课堂上鼓捣卡通人物画了,周浩再也没有机会抓拍到她在雾气蒙蒙的窗户上涂鸦的场景。

  林丽珍落榜后想死的心都有了,所幸父母开明,疏导,小女孩却背上了日益沉重的十字架,一再对记者机械化地重复,“再考不上,父母怎么想,怎么想?”

  学校附近听说有一座很灵的寺庙,每逢高考,香火特旺,几个复读的女孩悄悄拜过,“除此之外,不知道还能再使什么劲”。

  去年年底,武平一中把校门换了,大家开玩笑说,风水破坏了,兆头不好。

  大学啊,大学

  林佳燕的日记终于翻到了大学那一页,她去了中央民族大学,读对外汉语专业。在同学们眼里,这是个极端刻苦的女孩,内心敏感而又脆弱,不善与人交往。

  班长钟淑梅也在北京,读的是妇联下属的中华女子学院,却很少联系到林佳燕,2005年,《高三》纪录片在北京首映时,差不多同学都到了,惟独她这个重要角色缺席,后来北京的同学聚会,她也没来。

  王锦春在武平,断断续续地收到一些同学的反馈,说,林佳燕在外面做家教,被骗了中介费。班主任很担心,这个学生,单纯,没有社会经验,总是背负太多沉重的压力。

  后来,教师节佳燕发来短信,只是一句话,“好人一生平安”。王锦春才稍稍安下心来,“她有牵挂,就说明她还好”。

  钟淑梅,第一学期在中华女子学院,特绝望,什么都适应不了,哭着和母亲说,要回去复读,被劝住了。她不习惯饮食,不习惯气候,不习惯北方人的处事方式,熬过了一年,现在好了许多。

  因为上网,认识了长春一个大三的师兄,那段灰心的日子,常受其鼓励,便渐生爱慕之心,又因为路途遥远,大一也才见了两面,说不清以后该怎么办。

  高三的时候,她喜欢过班上的男同学,因为学业为重,大家允诺高考后再在一起,结果是,高考走了,感觉也找不回来了,于是相约做朋友。

  毕业班里的爱情,就像缝隙间的小草,几多枯荣。

  王越和林清(化名)这对班上的小恋人算是都出去了,一个在泉州师范学院,一个在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坐火车需要14个小时。刚过去的五一,王越又站了一夜火车去了泉州,看到林清很活跃,又是兼职,又是自己搞舞蹈队。小伙子深深地自卑,对记者绝口不提爱情的未来。

  他只说,再也没有回过武平,再也没有和同学联系过,因为差距从进大学的第一天就开始了。他说,自己读的不是大学,是大专,不一样。

  他和林清提过分手,林清重感情,死活不答应,高中的时候,几次一闹别扭,女孩子就灌自己白酒。王越说,我拿她没办法。

  才一年,现实的无奈,已经让这个率性的大男孩,变得忧心忡忡。他后来给周浩发过短信,说不想再看片子了,后悔死了,更怕林清将来后悔,“也许现在不会,将来肯定会”。

  因为地处闭塞,信息不通,大多数同学进了并不满意的大学。曾元英至今都在懊悔,选择天津财贸学院亏了,她的高考成绩原本可以读中央财大,或者厦门大学,当然懊悔归懊悔,她说,心情一天天在好起来。

  只有钟添青,已经在安徽的一所专科学校读了一个月了,却发现现实与自己的理想差距太大,心灰意冷,又回到了武平,继续复读。

  无休止的句号

  持续一年的跟踪拍摄,最终让班主任王锦春喜忧参半。

  因为不甘心失败,他才接了高三7班,没想到结果更糟,高考成绩创下了执教生涯的最差记录。


  有老师私下嘀咕,是不是摄像机惹的祸?王锦春坚决否认,现在,他又带着另一个毕业班,夙兴夜寐,试图画上圆满的句号。

  《高三》央视版本播出后,王锦春成了地方上的名人,2005年被推上了武平县十佳青年的位置。此前数年,他几度与省劳模、五四奖章擦肩而过,难免心灰意冷。

  而即便这惟一的“好处”,却也来得侥幸,提名名单的决选采取了大众投票方式,他在书面投票中高居榜首,却在短信投票中落在了最后,两相平衡的结果是排名十佳的末尾。

  他还和往常一样,送妻子去上无休止的医院夜班,然后折回学校,守着70名毕业生直到宿舍熄灯,9岁的女儿呆在家里,偶尔会在电话里哭着说,爸爸,我害怕。

  这两年,武平一中走了不少老师,郑副校长粗粗算了一下,不下数十位,“那真是釜底抽薪,学校惟有无奈。”

  作为教学骨干的王锦春还留着,去年,石狮市一所中学校长看到央视的报道,高薪挖他,允诺安排妻子工作,他咬咬牙,想着学校对自己还算不错,于心不忍。

  一年过后,他说不清选择是对还是错,纪录片在当地的影响正日益减弱,这样的机会也许不复再有。

  当年的同事,现在有的成了他的领导,有的乔迁大都市,这些世俗的比照,不免烦扰心境,王老师聊以自慰的便只剩下桃李满天下,他总是如数家珍地诉说着自己的辉煌,那些年薪动辄数十万的学生,那些至今未被打破的学校高考成绩记录。

  毕业班依然热闹,他照旧早晨5点半起床,骑着摩托上班,在学校泡到晚上11点,学生不在宿舍里唧唧喳喳后才回家睡觉。

  作为一名教师,他说,已经够了,虽然不免自嘲的味道。他的一位学生曾经定性老师“性格决定命运”,在弟子的眼中,40岁的老师或可生活得更好,可惜没有勇气告别。

纪录片《高三》中的钟生明同学现在过得怎么样?

钟生明他当时的目标是想上上海或北京的本科院校 不过他后来复读了一年后进了一所专科学校 目前在学校里担任学生会主席

记录片《高三》当中的佳燕最后考取的什么大学?

她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读对外汉语专业。望采纳!

高考纪录片里,刘洋洋最后考上哪所大学?为什么选择这个学校?

高考纪录片里,刘洋洋最后考上哪所大学?为什么选择这个学校?

高考纪录片里,刘洋洋最后考上的是陕西师范大学。 由于师范类学校学费相对其他学校较低,而且还有学校和国家给予的一定补助。刘洋洋自己想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法律,由于当年刘洋洋考的并不是特别理想,所以没能如愿。这是一个非常坚强的女孩子,值得大家尊重。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纪录片《高考》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后,迅速触发了人们关于高考的集体记忆和对中国式教育的重新审视。这部纪录片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8.9分,近日二轮播出之际,专家学者和教育界人士发出质疑: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高考》用6集的长度跨越不同的社会阶层,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和个人故事,记录2014年高考。 “对现实类纪录片而言,好选题就像是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需要有庞大的冰体作支撑。”纪录片《高考》的总导演、央视纪录频道副总监史岩说,作为家长,自己能够深刻体会到人们对于子女教育问题的关注,而教育问题聚焦到一个点就是高考。“高考本身兼具新闻性与话题性,它是大部分人共同的经历和体验,在情感上容易引起广泛共鸣。”

对纪录片《高三》的赏析

  这是一部叫做《高三》的纪录片,拍摄者用了一年,跟踪拍摄了福建一个县城中学里一个班的高三生活。拍摄者试图从尽量多的角度挖掘所谓的高三、高考,于是认真慈祥又严厉的班主任,背负压力的尖子生,逃避生活的差生,享受爱情的早恋生,生动、真实的呈现在观众眼前。多角度,多线索的叙述,打开了每个人内心的窗,向观众展现了一部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集体奋斗史,更确切地说,是真实的呈现了悲壮如蝼蚁的个人奋斗历程。
  影片的开篇就是王锦春的大骂,然后是广播操的声音,学生从十人宿舍的床上起来,匆匆向教学楼跑去,在这之后的下一个画面,就是整个教室沸沸扬扬的读书声,我们似乎就这样永远回不去宿舍了,所有的一切都在教室上演,因为高三的主题就是学习。学生面前放的挡着都快看不到眼睛的书,一个班40个人的教室,一个起完了床就会被锁的宿舍铁门。
  整部片子给观众的感受一直在变化:怀念、好奇、共鸣、和剧中人一起感到压抑。开始没事数黑板的倒计时天数,而等到这一切都结束了,都考完了的时候。你却见识了:你所见过的最恐怖的“未完待续”。
  最后考完试,一个女孩儿对着镜头腼腆的,喜悦却疑惑的说:“感觉挺复杂的,高中就这么结束了。”她道出了每一位走出考场的考生的心情。记得我高考结束时,班主任也对我们说过“你们终于熬出头了,都结束了”,但自己心里却没有觉得轻松,反而有种空了的感觉。
  影片接下来的画面便是考生撑着伞,纷纷涌出考场的画面,这亦是本片海报的画面。雨水模糊了酸甜苦辣的心情,画外音响起,一则接一则的高考新闻播报,伴随人流,此起彼伏。
  电影的尾声,片中的班主任王锦春走上新高一的讲台,面对一张张稚嫩的面颊,充满激情的再一次朗诵那首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诗篇“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便随着并不标准的普通话朗诵,字幕缓缓升起,一行行流动在眼前的,与通常电影字幕出现的演员名单不同的是,展现在面前的不仅有全班同学姓名,还有其对应考取的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厦门大学……这是一种特别的用意和打动,没有觉察中,最后必是泪流满面。
  纪录片的纪实性和生活性是很重要的,纪录片需要贴近现实,展现本质,引人思考,《高三》很显然是一部很优秀的纪录片。虽然没有那么专业,没有那么花哨,但是其略带粗糙的质感反而更好的展现了赤裸裸的现实,那么的真实,就像发生在你身边一样,活生生的把你的生活嵌入镜头,看完都不禁发颤,深思。

纪录片《高三》影评

考生超市不错 相信我 我原来也有你这样的困难
到时候密切关注一下 高招高考资源系统

《高三》纪录片观后感

[《高三》纪录片观后感]
《高三》纪录片观后感    昨天看的《高三》纪录片,今天才开始起笔想要写感受,《高三》纪录片观后感。甚至一个晚上,我都认为我没有想好。    “没有高考,你拿什么拼过富二代。”在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尤其在上海,物质需求远远超过精神需求。高考,为了改变命运。说明白点,我们为了挣更多钱而学习。但是,不管目的是什么,高考这么重大的人生历程我们总要经历,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度过这段时间的方式。    现实是残酷的,所以有竞争,而产生竞争的原因,是推动成功。武平一中的林佳燕,她家的家境算是一般,跟我相比,我们算是差不多的。在整个的视频当中,她应该算是女主角了,出现的次数多,内心的独白也都是她的。最后字幕出来的时候,她是第一个,所以我记得最清楚。林佳燕,中央民族大学。视频中,她一次次的责问自己,为什么考的没别人好,想的是如何超越。现实中,我在父母一次次的责问中,却是无力辩白着还有多少人考的没我好。林佳燕的父母也出现过,而他们的表示是,她的梦想,无论是什么,他们都会支持,即使是卖掉赖以生存的房子,观后感《《高三》纪录片观后感》。相信我的父母也会不惜一切代价的,一定要上本科。在不停的比较之中,发现在高三竞争的不仅是孩子,也是家长。他们的关心与付出,虽然不一定有回报,但让他们自己问心无愧。所以,高考之后离婚率飙升的玩笑话也那么真实。    很有意思的一个片段是,在高考前夕,一个叫张兴旺的男孩子,坐了车去厦门。王锦春老师,紧随其后,把他找回来,问他,高考之前谈什么复读?!考试结束了,成绩不理想,那时候才要想复读。你连这两天都熬不下去了,还想复读一年?这两天你该做的能做的应该是奋力一搏而不是退缩。当张兴旺以崭新的面貌回来的时候,我没有认出他。说是去拜佛了,我妈在一旁看了说,是迷信嘛。我报以一笑,没有什么不好的,有方法让自己振作,什么都该尝试。而张兴旺最终也没有辜负他的老师,考上了仰恩大学。    钟生明和陈斌的失败,没有出乎我的意料。但在我看来,钟生明起码有自己的想法,他选择以自己的方式,证明自己没有错,但陈斌确实让我思考了一阵,特别是他与老师之间的对答。“高考两个月都不到了,你们打算怎么办?”“接下来我们的首要任务,尽量的不上网吧,不上网,尽量不旷课,在上课期间都在教室上课。”“尽量?读书的机会是非常少的,意思说还会去?”这样的措辞很像我,一般会给自己留有余地,因为怕自己做不到,是胆小怕事犹豫不决的人在口头上和心理上对自己的放纵。但是,高三了,没有什么做不到的,这样的余地,不该有。我也对自己说,说过的,就必须该做到。连最基本的自控力都缺失的人,谈不上考大学。    这样三类学生高考最后的结果是故事性的,很平铺直叙,没有什么惊人的跳转。因为人生大多就是这样,有付出有回报,前人的总结总是如此精辟高深。而像我一样的高三学子,在这样三百多个日子里,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吃苦。     《《高三》纪录片观后感》

介绍一下纪录片《高三》中的几个主角现在的情况和去向.

1992年,一个叫方三文的高三学生通过高考走出了这座县城。2004年,方三文把一个叫周浩的朋友带回武平。周浩用一年的时间,在这里拍了一部纪录片——《高三》。《高三》的主角是武平一中高三(7)班的班主任王锦春和他的学生。王锦春38岁,在他22岁从师范大学毕业那年,他成为方三文的班主任。方三文后来以这座学校至今为止的最好成绩:全省文科第二,考取了北京大学。
如今方三文任职某网站新闻总监,周浩本是职业图片摄影师,只是现在已经很少见他背相机了。拍纪录片去了。21世纪报系有个影像工作室,周浩是这个工作室的唯一成员。办公室很小,他陆陆续续在这里完成着一些纪录片。《高三》是工作室推出的第一部作品,刚刚获得第三十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最佳人道奖纪录片奖”。
钟生明。这个男孩无疑是片子里最出彩的一个学生角色,让人欢喜让人愁。我们单独说说他的状况。
钟生明在偏远的山区学校,通过网络游戏以及跟邻校做生意,赚了10000块钱,这是一件挺了不起的事情。钟生明的父亲是典型的农民,他曾经很以儿子为骄傲,因为钟生明非常聪明,并且一度成绩优秀——他们的学号是按照入学成绩高低排的,钟生明的学号是7。可是后来钟生明的成绩很不好。有个镜头没有在片子里出现:钟生明在父亲面前痛哭:“我做的一切都是想减少你的负担……”钟生明正在复读。《高三》的播出使钟生明成了学校里的名人,他因而选择了另一个学校。周浩建议钟生明再摔打几年,他对钟生明说:“你可以不信老师,不信你爸爸,但你要信我一句话,门槛很重要。你一定要好好考大学。”又一年高考快到了,只是钟生明的模拟成绩还是不太理想。



这也是我最后一次了解到的他们的情况!至此以后我们就再也没有联系过!希望你能满意!

纪录片《高三》中的钟生明同学现在过得怎么样

歌曲名:青春同路人歌手:李蓉&李晓东&禹胧&丁薇专辑:校园民谣3穿过了绿草坪后茂密的树林点亮那来来去去年轻的眼神青青的岁月里月缺阴晴风和雨笑和泪融进我们的梦里是这些匆匆忙忙稚弱的心灵在浪漫路途中不变地追寻起起落落之后是连绵的足迹风和雨笑和泪变成我们的美丽青春同路人习惯了风雨兼程彼此的梦想都约定苏醒在同一个黎明青春同路人任凭潮来又潮去彼此把回忆铸成望采纳!

武平当地有名的历史人物

何仙姑
  何仙姑是武平县岩前镇人。她生于南宋,为当地何姓开基祖何大郎的女儿。据《何氏族谱》记载,何仙姑生来就有仙质,她从小吃素,立志不嫁,在岩前的南安岩修身学道。有一年,一个同安和尚叫郑自严(即定光古佛)来到岩前,劝说何大郎把那里的基业舍出来让他当道场。何大郎慷慨应允,但何仙姑仍然坚持在岩前修道。郑自严和尚为了把南安岩开辟成佛教道场,就想方设法把何仙姑从岩洞里引出来,自己却赶快到洞里打坐,占了何仙姑原来的那块风水宝座。此后,南安岩成了佛教胜地,至今仍是闽西客家人极其崇拜的一个地方。而就在供奉定光古佛的那个岩洞附近,也还保留有何仙姑的塑像和神位,前面亦插满香火。同样,在《何氏族谱》里,记载着许多有关何仙姑的生平、灵验故事,以及何姓与岩前关系的历史文献。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有关名人有那些

武平县著名人物  著名人物   开国上将——刘亚楼   刘亚楼(1910-1965),原名刘振东,武平县桃澜区大洋泉村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任空军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副部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开国少将——廖步云   廖步云(1914-2008),武平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南军区彬县军分区副政治委员,湘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湖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开国少将——林伟   林伟(1914-1979),武平县陈坑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第九团团长兼政治委员,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   开国少将——罗斌   罗斌(1914-1967),又名罗振兴、罗思富,武平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公安部队后勤部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警备部队后勤部副政治委员,中共北京密云钢铁厂委员会副书记,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兼公安部队后勤部政治部主任。   开国少将——蓝文兆   蓝文兆(1919-2001),原名高禄水,福建省武平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兵团四十五军一三四师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   文艺理论家——林默涵   林默涵(1913——2008),武平县武东乡川坊村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公厅副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中宣部文艺处处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等职。

武平一中历史名人谁知道

何国金,1986年毕业于福建省武平县第一中学高三(1)班。中国科学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司局级)信息处理部主任、研究员,站学位委员会委员,遥感信息处理及应用学术带头人,研究生导师,是该站最年轻的研究员、主任。担任国家自然基金委“信息科学部”和“地学部”有关图象处理、智能信息处理、遥感信息模型和遥感信息处理等学科领域的同行评议专家,国家科委国家遥感中心国产GIS软件测评专家,国产遥感图像处理软件测评专家组核心组成员。

武平一中历史名人谁知道吗?

武平一中名师、教师骨干 一、特级教师、市管拔尖人才、省中小学优秀校长:李益树(物理) 二、省级学科带头人:王永新(化学) 省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危青(地理) 市级学科带头人:郑启胜(物理) 三、国家级培训合格骨干教师名单:王永新(化学) 郑启胜(物理) 四、省级培训合格骨干教师名单: 王锦春(语文) 刘启万(数学) 邱美荣(英语)赖胜荣(化学) 林可学(生物)刘金章(政治)危 青(地理) 钟绍龙(体育) 五、市级培训合格骨干教师名单: 张祖洲(语文) 林 静(数学) 李其昌(化学)林能启(历史) 张秀英(历史)曾素云(地理)邱慧中(地理) 兰六兰(音乐) 赵发贤(物理)林其华(体育)林寿生(信息) 六、省优秀青年教师名单: 钟桂贞(体育) 七、省级学会理事名单: 李益树(物理) 王永新(化学) 八、市级学会理事名单: 郑启胜(物理) 危 青(地理)曾素云(地理) 林寿生(信息技术)

闽西有什么历史名人故事

闽西籍开国将军:
上将

1、杨成武(1914~2004),长汀县宣成乡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十二师教导大队政治委员,第十一师三十二团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委员、师长兼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团团长,独立第一师师长,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冀中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晋察冀野战军第二政治委员,华北野战军第三兵团司令员,第二十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参谋长,京津卫戍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司令员,华北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北京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第一副总参谋长、代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副总参谋长兼福州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

2、刘亚楼(1911~1965),武平县湘店乡人。1929年8月入党。1927年10月刘亚楼即参加党领导的秘密革命活动和农民武装暴动,进入红四军随营学校学习结束后,历任连长、营长、第三纵队第八支队政委、红一军团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五团政委、红十一师三十一团团长、红十一师政委、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部主任、第二师政治部主任、第二师政委。在长征途中,红一军团为先锋部队其所在的红二师为军团左前锋,一路斩关夺隘。后任红一军团一师师长、红军陕甘支队第一纵队一师师长、第二纵队副司令员、红一军团第二师师长。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长、教育长,后赴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并参加了苏联的卫国战争,并被授予少校军衔。回国后,任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东北军区暨东北野战军参谋长、东北野战军前线指挥部成员、平津前线司令部参谋长兼天津前线指挥部总指挥、第四野战军十四兵团司令员。受中共中央委托负责组建人民空军,成立空军司令部,任司令员。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军委于1949年10月25日任命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并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后历任国防委员会委员、国防部副部长兼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国防科委副主任。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
——————————————————————————
上官周(1665-1749后),福建长汀人,原名世显,后改名周,字文佐,号竹庄,清代著名画家,终生布衣。1665年生于长汀南山官坊的一户农民家庭。他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擅长诗文、书法、篆刻,尤其精通绘画,他善画山水、人物,是清朝著名的民间画家。著有《晚笑堂竹庄诗集》、《晚笑堂竹庄画谱》。

其人物画笔法潇洒,独树一帜。清朝宫廷很赏识上官周的人物画,曾下旨让上官周与当时著名的画家王石谷、王原祁合绘《康熙南巡图》12卷(现存故宫博物院)。此画所绘人物近万个,个个栩栩如生,神态逼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劳动人民的生活。

上官周的人物画很有名,作品很多,主要有《樵归图》、《寿星图》、《苏武牧羊图》等。尤其是在晚年,他根据历史资料创作的《晚笑堂画传》成为传世之作。《晚笑堂画传》刻画了我国古代120位著名历史人物,所绘人物个个惟妙惟肖,对后人的同类作品有一定影响。《晚笑堂画传》自乾隆八年问世以来,一直是学习人物画的临摹范本,受上官周人物画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学生扬州画派的代表画家黄慎。

求一个关于高考真相的视频!!!急

17年同阵风吹而过镜前站昔日留着短发稚气十足小男孩见了今尝着酸甜苦辣成长少年成长道路上磕磕碰碰地走着总有人我照明 \r\n\r\n爸爸曾经告诉过我:做人定要老实定要诚实三年级时候我爸爸要了5元钱用来买美术用具本来只需要2.5元由于我嘴馋又用0.5元买吃心想:只要回家说买用具用了3元钱瞒天过海了事情真相我终究还忍住说了出来我敢正视爸爸眼睛因我害怕害怕生气、愤怒目光从对我说语气来看并生气:有勇气承认证明有决心改正……真知搞爸爸没有打我我反而觉得鼻子酸酸我努力控制自己许哭许哭忍住自己存了0.5元还给了爸爸爸爸脸上我又看见我久违笑容 \r\n\r\n天老师发下来数学试卷我看鲜红83.5分时我顿时傻了眼心想回家又要挨骂了回家我还照常回房间写作业爸爸进来我把试卷给看低着头等候处置却没有生气而我分析次考试失利原因告诉我下次考试要注意些事结第二次考试下来我成绩出奇好 \r\n\r\n样家长鼓励、引导下我走过了17年成长道路磕磕碰碰领悟了做人原则我今人生道路永远闪烁着光辉

有哪些关于高考的励志视频?

上网搜一下会有很多 。。。谢谢

有一个视频是关于高考和大学的还出了很多有名大学,叫什么?

湖南电视台要逆天了!!湖南电视台,有种!!! 120611 钟山说事(流畅)
是这期么?

之前关于一个高考特别火的视频叫什么名字

风雨哈弗路 高考

有一个关于高考的视频,里面把高考比作网游,孩子天天被母亲逼着玩游戏的。跪求此视频名称

不知道 估计没有名字

校园生活,烦恼

这种人是特别烦,但毕竟都是同学,你可以跟他们讲讲道理,或者要求他们整理,我相信他们会不好意思的,这种事情发生了一定要把局面控制在自己这儿,你不高兴就是不高兴。

校园生活,烦恼

校园生活,烦恼

坐在一起关系不好会比较尴尬的,你可以主动跟他说话,表现的最好就像你不知道他生气一样,正常说话,免得尴尬

在校园生活中碰到的烦恼

心胸狭窄,也可能是同性恋,这种人应当敬而远之,如果有志同道合的人自会相聚。真正的朋友应当对自己起到相互扶持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的作用,而这种人只会索取,不明白你怎么会与此人关系密切。

烦恼,校园生活

对于学校里发生的这些事情,还是需要理性的去对待
作为自己把学校的公物弄坏了,还是应当赔偿的
凡是要冷静,冷静对待事情,往往不吃亏的。

查看全部
收到3527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