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家岭文化-屈家岭文化
首页 圈子

屈家岭文化-屈家岭文化

屈家岭文化

长江流域的屈家岭文化是怎么形成的?

屈家岭文化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而得名。距今5000年至4600年。 主要在湖北,分布地区以江汉平原为中心,西起三峡,东至武汉一带,北达河南省西南部,南抵洞庭湖区并局部深入到湘西沅水中下游。 屈家岭文化是一处以黑陶为主的文化遗存,文化面貌不同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也与洞庭湖以南的几何印纹陶差别较大。因其具有鲜明的江汉平原的特点,有别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因此将这种文化单独列出。 当地传说,距今5000多年前,在中原楚地生活着几支部落,其中有一个比较大的部落首领叫陶帛。 他骁勇善战,在无数次的部落战争中,他都带领他的士族左冲右突,总是用他英勇的箭射中敌对部落首领的心脏,让他应声倒地,从而兵卒溃散,在海啸般的欢呼声中,他又成了这个大部落的首领。 陶帛穿着虎皮做的衣服,头戴狮帽,两道浓眉下的眼睛总是射出鹰隼一样的光。他的部落越扩越大,在不断的征战迁徙中,他们来到中原腹地一个叫屈家岭的地方。这里土地肥沃,最重要的是有一条青洌洌的河,河水温凉清澈,适合部落休养生息。 陶帛带领他的部族在屈家岭居住下来,并将这条赖以生息的河流取名为“青木档河”。他带领士族建造草屋,烧制陶器,制造弓箭,种植稻米,酿造酒酿,饲养猪牛羊鸡鸭鹅。日子慢慢变得闲适了下来。 陶帛的妻子名叫奢香,只有18岁,杏核眼鹅蛋脸,一头乌黑似瀑布一样的长发,最重要的是她性情温和,低眉顺眼,从不违逆他的任何旨意。 以前,由于陶帛南征北战,无暇顾及她。现在,有了空闲,他外出打猎时总会带上她。他骑一匹枣红色的骏马,外出打猎时,他将她放在马背上。每打中一头奔跑的鹿,她总是惊恐地闭上眼睛,不敢看那汩汩流出的鲜血。 青木档河静静地流淌。那一年的阳春三月,桃花开遍了屈家岭的山岭、河坡,他们培育的油菜也开出了金灿灿的花朵,花儿虽然小巧,但重在这一种小小的花儿会造势,一漫满山坡,金黄金黄的,美丽无比。 奢香近来觉得身子恹恹的,吃不下饭,特别闻不得油烟味儿。成天里只是想睡觉,闭目躺在陶帛为她特别搭建的草屋的草褥垫子上。 陶帛看着奢香恹恹的脸,他焦躁无比,在奢香的草榻前走来走去,眉头紧锁。他命令手下人马上去将另一个部落最有名的巫医给请来,为奢香瞧病。 不多久,巫医被带到了,他脸色惨白地站在陶帛面前,低着头不敢出声。陶帛命他替奢香瞧病,他先把了把脉,后来他战战兢兢地答道:“族母有孕像,但这孕像不大同于往常,力道太大,怕是不祥。” 陶帛一听奢香有喜,根本没有听进后一句,忙奔到奢香跟前,捧着她的脸狂喜般地亲吻起来,一边大喊:“我陶帛也有今日啊!” 日子如青木档河的水一样如常流过,四季更迭。陶帛热烈期盼着奢香肚中的孩子尽早出世。然而,奢香的肚子倒是越来越大,却一点生产的迹象也没有。 事实上,在陶帛统一长江流域的这几年之内,在一些地方有的部落也迅速成长起来。其中听说一个九黎族的部落特别厉害,他们的部落首领叫蚩尤,特别勇猛,在征战时能幻化出兽身,如老虎、狮子等,但面相不改,这样常常让敌族吓得战马嘶嘶,不战而逃。 蚩尤凭这一身本事已经收复了不少部落,如今正突破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而来。这对于已经统一长江流域的陶帛来说是个不小的威胁。 陶帛外临强敌,加紧了对部落所有男丁的训练,日日夜夜在青木档河边制造弓箭,磨快刀,养好战马,排兵布阵;女人们也一样,日日夜夜种植庄稼,汲水煮饭,喂好战马和牛羊,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抵御强敌。 一个仲秋之夜,一轮明月悬挂在天边,陶帛视察训练了一天,累了,静静地躺在奢香草榻边睡着了,他梦见奢香巨大的肚子不见了,她在森林里像风一样轻盈地奔跑着,他骑着战马在森林里追着她,想追问她“我的孩子哪里去了”。可奢香却在一棵又一棵大树间飘来飘去。 突然,一个高大的男人出现了,他非常丑陋,盯着美丽的奢香,似乎要扑过去,陶帛想用箭射中他的心脏,无奈箭在箭筒,却怎么也拔不出来。他又看见那个丑陋的人身体瞬间变成了狮子模样。 正在这时,一个英俊的青年从树丛中闪出来,他长得多么像年轻时的自己啊,那样年轻,那样英俊,然而,那个人面狮身丑陋的家伙丢掉奢香向年轻人奔去…… 突然,窗外火光冲天,哭喊震天,战马嘶嘶。他正沉浸在这可怖的梦中,突然被惊醒,知道大事不好了,他转过头望了望奢香,她正恬静地睡着,他不能让她和她肚中的孩子落入敌手。 他打了一个呼哨,那匹枣红色的战马跑到了床前。他将奢香慢慢抱起放到马背上,摸摸马鼻子,使劲一拍它的屁股,马仰天嘶鸣一声,却不肯走。 陶帛已顾不得它了,他取下挂在墙上的弓箭,大步冲出屋子。外面,人仰马翻,他的族人们正在奋勇杀敌。他瞧见了那个站在河坡上的高大身影,那丑陋的面容正是他梦中所瞧见的,他想他就是蚩尤了吧! 陶帛的手伸向箭筒,一根离弦的箭一触即发了。可就在这时,他的眼前一黑,一股旋风天昏地暗,那个丑陋的人立马变得高大了起来,变成了立体的狮子,他毛茸茸的手也正将箭射向陶帛。 一股鲜红的血洒向了青木档河,刹那间,河水变得殷红。陶帛感到无比疲惫,慢慢地倒在了屈家岭。他缓慢地向战马方向望过去,只听见了心爱的战马撒心裂肺的狂啸和腾腾的马蹄声。 它看到主人倒下了,它用悲鸣的长啸为主人送了行,之后,它带着主人的遗愿驮着奢香夫人朝森林方向奔去…… 美丽的屈家岭上的这个部落在一夜之间消失了,那些密密麻麻的草屋,那些桃树,那成片的油菜花,都消失了。只留下了一个传说: 一匹枣红色的战马驮着一个怀孕的女人在森林里产下了一个巨婴,是个男孩,他生下来就会开口说话,但说出的第一个字符是“陶帛”,那是他的阿爸。他和他美丽的阿妈在森林里生活,食草露,穿树叶,射杀野兽,他的面容俊美,像极了他的阿爸陶帛。 18年后,那个兽身人面的九黎族部落首领蚩尤带领他的部下攻打黄河流域另一个强大起来的部落,他们的首领叫黄帝。双方来来回回打仗无数次,实力相差不下,总是不分伯仲,难分胜负。 有一天,黄帝部落里出现了一位非常厉害的领队,一个勇猛的年轻人。他是部落里无数女人喜欢的英勇少年,人们叫他应龙,听说他的阿爸曾经统一过长江流域无数部落,在一个名叫屈家岭的地方生活过。 这个美丽的传说和屈家岭遗址的发现,说明我国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屈家岭遗址于1954年修建石龙水库干渠发现后,1955年及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北省文物工作队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石器和陶器。中国科学院为此出了专著《京山屈家岭》。 关于屈家岭文化的来源,一种意见认为,屈家岭文化与大溪文化在部分地区互相重合,有明确的地层叠压关系,陶器有承袭、演变的因素,因而是直接继承大溪文化发展来的。另一种意见认为,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属于不同的文化系统,湖北黄冈螺蛳山遗址为代表的一类遗存,应是探索屈家岭文化渊源的线索。 有的更进一步提出,由螺蛳山遗存直接演变为典型屈家岭文化,而大溪文化则发展成具有地区特征的屈家岭文化。这一问题有待于通过积累更多资料和深入研究来解决。

屈家岭文化因什么而得名?

屈家岭文化是我国汉水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而得名。年代约距今5000多年至4600年。 主要分布在湖北,分布地区以江汉平原为中心,西至三峡,东到武汉一带,北达河南省西南部,南抵洞庭湖区并局部深入到湘西沅水中下游。 屈家岭文化生活复原图

父系社会的屈家岭文化有哪些历史?

屈家岭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湖北京山县屈家岭遗址而得名,距今5300年至4700年,其文化面貌不同于仰韶文化,也与洞庭湖以南的几何印纹陶差别较大,所以将其单独命名。 屈家岭文化分布范围较广,以湖北江汉平原为中心,西越宜昌但未进入四川境内,北达河南西南部,东未超出湖北境内,南达洞庭湖一带。 根据其分布范围可以将其分为4个区:江汉平原区、鄂西区、湘北区和鄂东区。屈家岭文化遗址有京山屈家岭遗址、荆州阴湘城遗址、石首走马岭遗址、钟祥六合遗址、天门邓家湾、谭家岭和肖家屋脊遗址等。 新石器时代晚期,江汉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快,大体上与黄河流域齐头并进。不过,由于有更为广泛的植被和水域,采集和渔猎经济比黄河流域更为普遍与持久。 屈家岭文化各遗址发现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扁平穿孔石铲和石镰,地处鄂西北山区的郧县一带,较多使用打制的凹腰或双肩石锄。 有些地点也曾发现很少的磨制长方形穿孔石刀。收割工具极少,可能是因为水稻的收获方法与中原地区刈割粟穗的方法不同,只采取薅拔的方式的反映。 许多遗址的房屋红烧土中都发现了稻壳的印痕。其中屈家岭、放鹰台的稻壳经鉴定,为人工栽培的粳稻,与现代长江流域普遍栽培的稻种相近。 家畜饲养业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也有相应的发展。不少遗址发现了猪、狗等家畜的骨骸,另外,还出土了一些形似鸡、羊之类的陶塑制品,很可能是氏族家庭饲养的禽、畜造型。 屈家岭文化的制陶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陶器主要是泥质黑陶和泥质灰陶两个系统,与以前的大溪文化以红陶为主判然有别,而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则有相似之处,充满了时代气息。 不过,这一地区陶器的特点较多继承了大溪文化的工艺技术,圈足器发达,凹底器较多,并常饰凸弦纹和镂孔。 在这里也发现了一些绘陶和彩陶。尤其是在大溪文化薄胎彩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薄胎晕染彩陶,极具地方特色。有为数较多的篦点纹空心陶响球和极少的彩陶球。各遗址发现了数量较多的篦点纹空心陶球和极少的彩陶球,用途尚不明了。 彩陶纺轮是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一般先在两面涂抹橙黄陶衣,再在单面绘以红褐色或红色花纹,彩纹图案主要有同心圆纹、漩涡纹、对顶三角纹、平行的短直线或短弧线纹、卵点纹等。 日常使用的陶器主要是鼎、甑、豆、罐、壶、盂、盆、碗、三足碟、杯、缸等。 石器习见的有斧、锛、凿、镞。石斧平面多呈长梯形或长方形,侧边较齐平。石凿以方柱体的为代表。石镞主要为两面起脊或扁平的带铤柳叶形。还有少量穿孔石斧、穿孔石铲、石镰等。有的地点发现有较多的打制石锄。 屈家岭文化的住房多属方形、长方形的地面建筑。一般筑墙先挖基槽,立柱填土,再以黏土或草拌泥掺加烧土碎块培筑墙壁。居住面下部铺垫红烧土块或黄沙土,以利防潮,表面敷白灰或涂抹细泥并经烧烤。 在室内中部或偏一角处筑火塘,有的火塘附近还遗留保存火种的陶罐。室内的柱洞大体排列有序,有的洞底以碎陶片垫实,起着柱础的作用。 单间房屋的面积一般10平方米左右。出现了以隔墙分间的较大住房,有的是出入一个大门的里外套间式房子;有的是长方形双间、多间的连间式房子,各间分别开门通向户外,其隔墙上无门或还设门相通,甚至有多达二三十间成排相连的。 青龙泉的一座双间式大房子,南北总长14米,东西宽5.6米,室内面积合计70多平方米。这种隔墙连间式住房,形式新颖,建筑结构有了明显进步。它是在父系家庭生活的背景下产生的。 在六合、屈家岭、关庙山等地,均发现了屈家岭文化的墓葬。成年死者多实行单人仰身直肢葬,也有屈肢葬,无葬具。曾盛行于大溪文化中的下肢甚为踡曲的屈肢葬,在屈家岭遗址也发现一例。 大部分墓有数量不等的随葬品,前期多小型明器,后期有个别墓随葬猪头骨。划城岗墓地的90多座墓葬分南北两区,土坑竖穴墓与少量的瓮棺葬交错分布。土坑墓的墓向比较一致,大部分为东西向。随葬品一般为4至8件,但少数墓十分丰富。 位于南区墓地西端首排的3座并列土坑墓,随葬器物较多,均有多件朱绘陶器,两座墓内各随葬一件“风”字形穿孔石钺,其中一件还朱绘卷云纹。3座墓死者生前可能在氏族中居于重要地位。 关庙山遗址有专辟的儿童瓮棺葬墓地,通常用大型圜底陶罐再扣一件鼎或盆、钵作为葬具,竖埋在小土坑内。一般无随葬品。有的葬具底部中心特意凿出一孔,可能是作为儿童灵魂出入的孔道。 屈家岭文化手工业已相当发达,特别是制陶业中的蛋壳彩陶和纺织业中的彩绘纺轮,突出反映了屈家岭文化的特征。 在屈家岭遗址发现了陶祖,反映了对男性的崇拜,这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按男子的血统来确定世系和继承财产,要做到这一点,原来以母系为主的对偶婚必须改变为夫妻制。 屈家岭文化的房屋建筑结构,也正反映出这一变化趋势。因此在社会经济尤其是农业、手工业等诸方面,屈家岭文化都比大溪文化有较大发展。

屈家岭文化遗址的历史沿革

屈家岭文化是分布于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江汉平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最早在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发堀而得名。该文化影响范围较广,东到湖北东部的黄冈、鄂城,西至三峡地区,北到河南南阳,南至洞庭湖滨,西北延伸至陕西南部的丹江流域。距今约5000年。遗址发现于1954年,至今经过多次的发掘和深入研究,发现这种遗存具有许多独特的特征,故定名为“屈家岭文化” ,屈家岭文化的年代为距今约4000余年。屈家岭遗址最早在1955年至1957年被发堀,其后学者又在湖北各地发堀了更多屈家岭文化的遗址,并在其中许多遗址如枝江关庙山遗址中发现其与前后期文化的关系,认定其为是更早期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的继承者,而后被更晚期的青龙泉文化(又称作湖北龙山文化)所继承。该遗址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国家公布的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论屈家岭文化

  1954年,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湖北省京山县发掘了屈家岭遗址,发现该遗址是一处以黑陶为主的文化遗存,文化面貌不同于仰韶文化,也与洞庭湖以南的几何印纹陶差别较大,所以将其单独命名为屈家岭文化。其年代距今约5000—4600年,分布范围较广,西越宜昌但未进入四川境内,北达河南西南部(南阳地区),东未超出湖北境内,南达洞庭湖一带。根据其分布范围可以将其分为四区:江汉平原区、鄂西区、湘北区和鄂东区。
  经过发掘的屈家岭文化遗址有京山屈家岭遗址、荆州阴湘城遗址、石首走马岭遗址、钟祥六合遗址、天门邓家湾、谭家岭和肖家屋脊遗址等。
  屈家岭文化的陶器多为手制,但快轮制陶已普及。器表光洁,似经过打磨。陶系以泥制为主,夹砂陶较少,陶色以灰色为主,黑色次之,另有少量红陶及桔黄色陶。陶器器表多素面,有纹饰的较少,纹饰常见弦纹、篮纹、瓦棱纹及镂空装饰。彩陶的绘制方法有特点,作笔有浓淡,不讲究线条,里外皆施彩。陶衣有红、白等色,施加陶衣后用黑色或赭色彩绘出带形纹、网格纹、圆点纹和弧三角纹。另有较多的彩陶纺轮,其横截面有椭圆形、长条形等,纺轮上先施米黄色陶衣,然后彩绘出旋涡纹、平行线纹、同心圆纹、卵点纹和短弧线纹。屈家岭文化的陶器圈足器发达,三足器较多,平底器较少,不见圜底器,器形有罐形鼎、高领罐、高圈足杯、薄胎杯、壶形器等。
  屈家岭文化的石器多为磨制,制作水平已相当高超,器形有斧、铲、锛、凿、镰、箭头等。
  经济活动以稻作农业为主,家畜饲养及渔猎采集也是很重要的经济活动。
  房屋建筑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地面起建式。基础部分先挖大浅坑,其间伴随有奠基祭祀的仪式,然后从外面搬运干燥的土铺垫浅坑,再在其上铺撒红烧土以隔潮,室内地面选用干燥的土铺在红烧土上;还有先挖墙基槽,然后立木柱建筑墙体,最后造房架。墙体有二种构筑方法即夹板堆筑法和土坯垒砌法。屋顶为侧面起脊,室内布局有单间和分间(二间或二间以上)二种。
  墓葬形制以竖穴土坑墓为主。成人墓多集中于氏族公共墓地,多单人仰身直肢葬,有拔掉上侧门齿的现象。小孩墓多圆形土坑瓮棺葬,葬具通常是在一个陶碗上对扣一陶盆或用两个陶碗对扣。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95920.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497723.htm

被浏览次数
432125
经验,知识,百科,个人图书馆,在线图书馆

关于《经验,知识,百科,个人图书馆,在线图书馆》用户点评二、

长江流域的屈家岭文化的内容是什么?

屈家岭文化的石器多为磨制,制作水平已相当高超,器形有斧、铲、锛、凿、镰、箭头等。从石器看,屈家岭文化分为早、晚两大时期,早期石器磨制一般比较粗糙;晚期磨光石器增加。 稻作农业是屈家岭文化主要经济形式,在建筑遗迹的红烧土中发现有稻壳印痕,经鉴定为人工栽培的粳稻。家畜以猪和狗为主。 新石器时代晚期,江汉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快,大体上与黄河流域齐头并进。不过,由于有更为广泛的植被和水域,采集和渔猎经济比黄河流域更为普遍与持久。 屈家岭文化各遗址发现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扁平穿孔石铲和石镰,地处鄂西北山区的郧县一带,较多使用打制的凹腰或双肩石锄。 还有些地点也曾发现很少的磨制长方形穿孔石刀。收割工具极少,可能是因为水稻的收获方法与中原地区刈割粟穗的方法不同,只采取薅拔的方式的反映。 屈家岭文化陶器以手制为主,少量加以陶轮修整,器型有高圈足杯、三足杯、圈足碗、长颈圈足壶、折盘豆、盂、扁凿形足鼎、甑、釜、缸等,蛋壳彩陶杯、碗最富代表性。 陶器大部分素面,少量饰以弦纹、浅篮纹、刻画纹、镂孔等。由部分彩陶及彩绘陶,有黑、灰、褐等色彩,纹样以点、线状几何纹为主。 彩陶的绘制方法有特点,作笔有浓淡,不讲究线条,里外皆施彩。陶衣有红、白等色,施加陶衣后用黑色或赭色彩绘出带形纹、网格纹、圆点纹和弧三角纹。 另有较多的彩陶纺轮,其横截面有椭圆形、长条形等,纺轮上先施米黄色陶衣,然后彩绘出旋涡纹、平行线纹、同心圆纹、卵点纹和短弧线纹。 屈家岭文化的陶器圈足器发达,三足器较多,平底器较少,不见圜底器,器形有罐形鼎、高领罐、高圈足杯、薄胎杯、壶形器等。 屈家岭文化出现了大型分间房屋建筑。这种建筑一般呈长方形,里面隔成几间,有的呈里外套间式,有的各间分别开门通向户外。地面用红烧土或黄沙土铺垫,以便隔潮,表面再涂上白灰面或细泥,并用火加以烘烤使之坚硬。室内面积达70平方米。 在建房过程中,有时还把整条猪、狗埋在房基下作为奠基牺牲。 墓葬形制以竖穴土坑墓为主。成人墓多集中于氏族公共墓地,多单人仰身直肢葬,有拔掉上侧门齿的现象。小孩墓多圆形土坑瓮棺葬,葬具通常是在一个陶碗上对扣一个陶盆或用两个陶碗对扣。 屈家岭文化遗址范围很广,主要有京山屈家岭遗址、荆州阴湘城遗址、石首走马岭遗址、钟祥六合遗址、天门邓家湾、谭家岭和肖家屋脊遗址等。

屈家岭文化起源于哪里?

屈家岭文化的文明的形成

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而得名。其年代上承大溪文化末期,下接石家河早期,相当于公元前3500年至前2600年之间。 分布地区以江汉平原为中心,西至三峡,东到武汉一带,北达豫南,南抵洞庭湖区并局部深入到湘西沅水中下游。稻作农业是主要经济部门,在建筑遗迹的红烧土中发现有稻壳印痕,经鉴定为人工栽培的粳稻。居民还饲养家畜,兼事渔猎。生产工具有磨制的石斧、石锛、石镰、石镞和打制的凹腰石锄及彩陶纺轮等。陶器中有一种施彩纹具有晕染风格的薄胎彩陶器,精美而富有特色。已发现数处城址,其中湖南澧县城头山的圆形城址,直径约310米,外侧有护城河。当时居民的房屋大多是方形、长方形的地面建筑,有红烧土居住面,木骨泥墙或直接用粘土混合烧土渣垒成墙壁。既有单间的,也有套间或各开屋门的双间屋。多间式房屋的出现,显示出建筑技术的进步,同时可能反映了父系家族实行小家庭分居生活的情景。在建房过程中,有时还把整条猪、狗埋在房基下作为奠基牺牲。成年死者多采用土坑葬,儿童用瓮棺葬。安乡划城岗遗址的90多座墓分南北两区,居首并列的 3座墓各有随葬品数十件,包括朱绘陶器和朱绘卷云纹石钺等,墓主当是氏族中的上层人物。 关于屈家岭文化的来源,一种意见认为,屈家岭文化与大溪文化在部分地区互相重合,有明确的地层叠压关系,陶器有承袭、演变的因素,因而是直接继承大溪文化发展来的。另一种意见认为,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属于不同的文化系统,湖北黄冈螺蛳山遗址为代表的一类遗存,应是探索屈家岭文化渊源的线索。有的更进一步提出,由螺蛳山遗存直接演变为典型屈家岭文化,而大溪文化则发展成具有地区特征的屈家岭文化。这一问题有待于通过积累更多资料和深入研究来解决。屈家岭文化的发展去向现已明确,是郧县青龙泉上层(即第三期文化)、房县七里河、天门石家河、当阳季家湖下层、松滋桂花树上层一类文化遗存,目前暂统称为“青龙泉三期文化”。青龙泉遗址上层出土的小口高领罐、圈足盆形甑、直口缸、喇叭口杯等器形,都直接继承晚期的屈家岭文化而来;仍然沿用的少量彩陶,特别如彩陶纺轮、外表涂饰红衣后施以错乱黑彩的陶器等,也都与其前身屈家岭文化有密切联系。暂归入“青龙泉三期文化”范畴的遗存,分布地域较广,延续时间较长,其年代大体与中原的龙山文化相当,部分器物上也有若干相似之处,尤其是在南北相毗连的鄂西北、豫西南两地区,关系更为密切。因此,有人把江汉地区继屈家岭文化之后的这类遗存,称作“湖北龙山文化”。也有人把湖南地区与之相当的遗存都包括在内,泛称为“长江中游龙山文化”。应通过发掘有代表性的遗址和深入分析研究,将此类遗存作为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另行正式命名。

长江中下游的屈家岭文化遗址有哪些

长江中下游的屈家岭文化遗址经过发掘的有京山屈家岭遗址、荆州阴湘城遗址、石首走马岭遗址、钟祥六合遗址、天门邓家湾、谭家岭和肖家屋脊遗址等。 屈家岭文化是分布于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江汉平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最早在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发堀而得名。该文化影响范围较广,东到湖北东部的黄冈、鄂城,西至三峡地区,北到河南南阳,南至洞庭湖滨,西北延伸至陕西南部的丹江流域。距今约5000年。 遗址发现于1954年,至今经过多次的发掘和深入研究,发现这种遗存具有许多独特的特征,故定名为“屈家岭文化” ,屈家岭文化的年代为距今约4000余年。 屈家岭遗址最早在1955年至1957年被发堀,其后学者又在湖北各地发堀了更多屈家岭文化的遗址,并在其中许多遗址如枝江关庙山遗址中发现其与前后期文化的关系,认定其为是更早期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的继承者,而后被更晚期其后学者又在湖北各地发堀了更多屈家岭文化的遗址,并在其中许多遗址如枝江关庙山遗址中发现其与前后期文化的关系,认定其为是更早期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的继承者,而后被更晚期的青龙泉文化(又称作湖北龙山文化)所继承。 遗址发现于1954年,1955年及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北省文物工作队两次发掘,出土大量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石器和陶器,蛋壳陶器、彩绘陶器和彩绘纺纶,说明新石器时代江汉平原地区已具有较高水平的烧陶技术和纺织手工业。 该遗址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国家公布的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石器时代起源于长江流域是什么文化

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可以划分为二个不同的区域:长江中游地区、长江下游及杭州湾地区。
一、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暂分为江汉地区、鄱阳湖与赣江流域地区等两部分。
1、江汉地区及其附近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按照文化发展序列,由早到晚初步可以区分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
2、鄱阳湖和赣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早期遗存以江西万年大源仙人洞遗存为代表,晚期以“山背文化”和“筑卫城文化”为代表。
二、长江下游及杭州湾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初步可以划分为河姆渡文化、马家滨文化和良渚文化三大考古学文化。

关于《经验,知识,百科,个人图书馆,在线图书馆》用户点评三、

长江流域的石家河文化代替屈家岭文化的意义是什么?

石家河文化的玉器代表了江汉平原史前玉雕的最高水平。 另外,在邓家湾遗址还发现了铜块和炼铜原料孔雀石,标志着当时冶铜业的出现。 石家河文化晚期大小墓差别悬殊。肖家屋脊一座大型土坑墓长3米多,随葬品百余件;另一座成人瓮棺中有小型玉器56件,居该文化已发现的玉器墓之首。钟祥六合大多数瓮棺内随葬玉石器及玉石料。这些表明人们以玉器为财富。一般认为,该文化已处于原始社会瓦解阶段。 由此可知,距今4600年前,屈家岭文化已经被石家河文化取代。早期石家河文化出土的红陶缸上有类似于文字的刻画符号,其中“牛角杯形”刻画陶符和描绘“稻草人形”的陶符,表明石家河人盛行“灌褅”崇祀“帝”礼。而“帝”是人祖至上神。这种祖先崇拜与双墩文化祖先崇拜极为相似。 石家河古城内邓家湾社祀中心还发现了陶祖,说明石家河人有生殖崇拜现象。1954年冬,京山和天门县修建石龙过江水库干渠,考古工作者沿渠道进行调查,在京山屈家岭和天门石家河发现了许多古遗址。石龙过江水库指挥部文物工作队在石家河配合工程,发掘了罗家柏岭、杨家湾、石板冲、三房湾四处遗址。这是江汉地区相当重要的一次考古发掘。 1956年,石家河遗址由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70年代后期,石家河遗址群的考古工作重新起步。1978年湖北省荆州博物馆试掘了邓家湾遗址,1982年湖北省博物馆试掘了谭家岭、土城遗址。1987年春季,荆州博物馆和北京大学考古系联合发掘了邓家湾遗址。这几次发掘虽然规模都不大,但获的资料和信息却十分丰富。 1996年,石家河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江中下游的屈家岭文化遗址有哪些

长江中下游的屈家岭文化遗址经过发掘的有京山屈家岭遗址、荆州阴湘城遗址、石首走马岭遗址、钟祥六合遗址、天门邓家湾、谭家岭和肖家屋脊遗址等。 屈家岭文化是分布于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江汉平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最早在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发堀而得名。该文化影响范围较广,东到湖北东部的黄冈、鄂城,西至三峡地区,北到河南南阳,南至洞庭湖滨,西北延伸至陕西南部的丹江流域。距今约5000年。 遗址发现于1954年,至今经过多次的发掘和深入研究,发现这种遗存具有许多独特的特征,故定名为“屈家岭文化” ,屈家岭文化的年代为距今约4000余年。 屈家岭遗址最早在1955年至1957年被发堀,其后学者又在湖北各地发堀了更多屈家岭文化的遗址,并在其中许多遗址如枝江关庙山遗址中发现其与前后期文化的关系,认定其为是更早期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的继承者,而后被更晚期其后学者又在湖北各地发堀了更多屈家岭文化的遗址,并在其中许多遗址如枝江关庙山遗址中发现其与前后期文化的关系,认定其为是更早期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的继承者,而后被更晚期的青龙泉文化(又称作湖北龙山文化)所继承。 遗址发现于1954年,1955年及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北省文物工作队两次发掘,出土大量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石器和陶器,蛋壳陶器、彩绘陶器和彩绘纺纶,说明新石器时代江汉平原地区已具有较高水平的烧陶技术和纺织手工业。 该遗址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国家公布的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屈家岭文化的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综述了20世纪屈家岭文化考古的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书中文字翔实,并配有彩图6幅、插图52幅。

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屈家岭文化生产的薄壳彩陶与薄壳黑陶的区别是什么?

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屈家岭文化也曾生产过一种薄壳彩陶。它的成型工艺与薄壳黑陶相同,只是在后期加工上它是彩绘而不是烟熏。

新石器时代起源于长江流域是什么文化

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可以划分为二个不同的区域:长江中游地区、长江下游及杭州湾地区。
一、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暂分为江汉地区、鄱阳湖与赣江流域地区等两部分。
1、江汉地区及其附近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按照文化发展序列,由早到晚初步可以区分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
2、鄱阳湖和赣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早期遗存以江西万年大源仙人洞遗存为代表,晚期以“山背文化”和“筑卫城文化”为代表。
二、长江下游及杭州湾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初步可以划分为河姆渡文化、马家滨文化和良渚文化三大考古学文化。

关于《经验,知识,百科,个人图书馆,在线图书馆》用户点评四、

长江流域的屈家岭文化是怎么形成的?

屈家岭文化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而得名。距今5000年至4600年。 主要在湖北,分布地区以江汉平原为中心,西起三峡,东至武汉一带,北达河南省西南部,南抵洞庭湖区并局部深入到湘西沅水中下游。 屈家岭文化是一处以黑陶为主的文化遗存,文化面貌不同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也与洞庭湖以南的几何印纹陶差别较大。因其具有鲜明的江汉平原的特点,有别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因此将这种文化单独列出。 当地传说,距今5000多年前,在中原楚地生活着几支部落,其中有一个比较大的部落首领叫陶帛。 他骁勇善战,在无数次的部落战争中,他都带领他的士族左冲右突,总是用他英勇的箭射中敌对部落首领的心脏,让他应声倒地,从而兵卒溃散,在海啸般的欢呼声中,他又成了这个大部落的首领。 陶帛穿着虎皮做的衣服,头戴狮帽,两道浓眉下的眼睛总是射出鹰隼一样的光。他的部落越扩越大,在不断的征战迁徙中,他们来到中原腹地一个叫屈家岭的地方。这里土地肥沃,最重要的是有一条青洌洌的河,河水温凉清澈,适合部落休养生息。 陶帛带领他的部族在屈家岭居住下来,并将这条赖以生息的河流取名为“青木档河”。他带领士族建造草屋,烧制陶器,制造弓箭,种植稻米,酿造酒酿,饲养猪牛羊鸡鸭鹅。日子慢慢变得闲适了下来。 陶帛的妻子名叫奢香,只有18岁,杏核眼鹅蛋脸,一头乌黑似瀑布一样的长发,最重要的是她性情温和,低眉顺眼,从不违逆他的任何旨意。 以前,由于陶帛南征北战,无暇顾及她。现在,有了空闲,他外出打猎时总会带上她。他骑一匹枣红色的骏马,外出打猎时,他将她放在马背上。每打中一头奔跑的鹿,她总是惊恐地闭上眼睛,不敢看那汩汩流出的鲜血。 青木档河静静地流淌。那一年的阳春三月,桃花开遍了屈家岭的山岭、河坡,他们培育的油菜也开出了金灿灿的花朵,花儿虽然小巧,但重在这一种小小的花儿会造势,一漫满山坡,金黄金黄的,美丽无比。 奢香近来觉得身子恹恹的,吃不下饭,特别闻不得油烟味儿。成天里只是想睡觉,闭目躺在陶帛为她特别搭建的草屋的草褥垫子上。 陶帛看着奢香恹恹的脸,他焦躁无比,在奢香的草榻前走来走去,眉头紧锁。他命令手下人马上去将另一个部落最有名的巫医给请来,为奢香瞧病。 不多久,巫医被带到了,他脸色惨白地站在陶帛面前,低着头不敢出声。陶帛命他替奢香瞧病,他先把了把脉,后来他战战兢兢地答道:“族母有孕像,但这孕像不大同于往常,力道太大,怕是不祥。” 陶帛一听奢香有喜,根本没有听进后一句,忙奔到奢香跟前,捧着她的脸狂喜般地亲吻起来,一边大喊:“我陶帛也有今日啊!” 日子如青木档河的水一样如常流过,四季更迭。陶帛热烈期盼着奢香肚中的孩子尽早出世。然而,奢香的肚子倒是越来越大,却一点生产的迹象也没有。 事实上,在陶帛统一长江流域的这几年之内,在一些地方有的部落也迅速成长起来。其中听说一个九黎族的部落特别厉害,他们的部落首领叫蚩尤,特别勇猛,在征战时能幻化出兽身,如老虎、狮子等,但面相不改,这样常常让敌族吓得战马嘶嘶,不战而逃。 蚩尤凭这一身本事已经收复了不少部落,如今正突破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而来。这对于已经统一长江流域的陶帛来说是个不小的威胁。 陶帛外临强敌,加紧了对部落所有男丁的训练,日日夜夜在青木档河边制造弓箭,磨快刀,养好战马,排兵布阵;女人们也一样,日日夜夜种植庄稼,汲水煮饭,喂好战马和牛羊,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抵御强敌。 一个仲秋之夜,一轮明月悬挂在天边,陶帛视察训练了一天,累了,静静地躺在奢香草榻边睡着了,他梦见奢香巨大的肚子不见了,她在森林里像风一样轻盈地奔跑着,他骑着战马在森林里追着她,想追问她“我的孩子哪里去了”。可奢香却在一棵又一棵大树间飘来飘去。 突然,一个高大的男人出现了,他非常丑陋,盯着美丽的奢香,似乎要扑过去,陶帛想用箭射中他的心脏,无奈箭在箭筒,却怎么也拔不出来。他又看见那个丑陋的人身体瞬间变成了狮子模样。 正在这时,一个英俊的青年从树丛中闪出来,他长得多么像年轻时的自己啊,那样年轻,那样英俊,然而,那个人面狮身丑陋的家伙丢掉奢香向年轻人奔去…… 突然,窗外火光冲天,哭喊震天,战马嘶嘶。他正沉浸在这可怖的梦中,突然被惊醒,知道大事不好了,他转过头望了望奢香,她正恬静地睡着,他不能让她和她肚中的孩子落入敌手。 他打了一个呼哨,那匹枣红色的战马跑到了床前。他将奢香慢慢抱起放到马背上,摸摸马鼻子,使劲一拍它的屁股,马仰天嘶鸣一声,却不肯走。 陶帛已顾不得它了,他取下挂在墙上的弓箭,大步冲出屋子。外面,人仰马翻,他的族人们正在奋勇杀敌。他瞧见了那个站在河坡上的高大身影,那丑陋的面容正是他梦中所瞧见的,他想他就是蚩尤了吧! 陶帛的手伸向箭筒,一根离弦的箭一触即发了。可就在这时,他的眼前一黑,一股旋风天昏地暗,那个丑陋的人立马变得高大了起来,变成了立体的狮子,他毛茸茸的手也正将箭射向陶帛。 一股鲜红的血洒向了青木档河,刹那间,河水变得殷红。陶帛感到无比疲惫,慢慢地倒在了屈家岭。他缓慢地向战马方向望过去,只听见了心爱的战马撒心裂肺的狂啸和腾腾的马蹄声。 它看到主人倒下了,它用悲鸣的长啸为主人送了行,之后,它带着主人的遗愿驮着奢香夫人朝森林方向奔去…… 美丽的屈家岭上的这个部落在一夜之间消失了,那些密密麻麻的草屋,那些桃树,那成片的油菜花,都消失了。只留下了一个传说: 一匹枣红色的战马驮着一个怀孕的女人在森林里产下了一个巨婴,是个男孩,他生下来就会开口说话,但说出的第一个字符是“陶帛”,那是他的阿爸。他和他美丽的阿妈在森林里生活,食草露,穿树叶,射杀野兽,他的面容俊美,像极了他的阿爸陶帛。 18年后,那个兽身人面的九黎族部落首领蚩尤带领他的部下攻打黄河流域另一个强大起来的部落,他们的首领叫黄帝。双方来来回回打仗无数次,实力相差不下,总是不分伯仲,难分胜负。 有一天,黄帝部落里出现了一位非常厉害的领队,一个勇猛的年轻人。他是部落里无数女人喜欢的英勇少年,人们叫他应龙,听说他的阿爸曾经统一过长江流域无数部落,在一个名叫屈家岭的地方生活过。 这个美丽的传说和屈家岭遗址的发现,说明我国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屈家岭遗址于1954年修建石龙水库干渠发现后,1955年及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北省文物工作队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石器和陶器。中国科学院为此出了专著《京山屈家岭》。 关于屈家岭文化的来源,一种意见认为,屈家岭文化与大溪文化在部分地区互相重合,有明确的地层叠压关系,陶器有承袭、演变的因素,因而是直接继承大溪文化发展来的。另一种意见认为,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属于不同的文化系统,湖北黄冈螺蛳山遗址为代表的一类遗存,应是探索屈家岭文化渊源的线索。 有的更进一步提出,由螺蛳山遗存直接演变为典型屈家岭文化,而大溪文化则发展成具有地区特征的屈家岭文化。这一问题有待于通过积累更多资料和深入研究来解决。

父系社会的屈家岭文化有哪些历史?

屈家岭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湖北京山县屈家岭遗址而得名,距今5300年至4700年,其文化面貌不同于仰韶文化,也与洞庭湖以南的几何印纹陶差别较大,所以将其单独命名。 屈家岭文化分布范围较广,以湖北江汉平原为中心,西越宜昌但未进入四川境内,北达河南西南部,东未超出湖北境内,南达洞庭湖一带。 根据其分布范围可以将其分为4个区:江汉平原区、鄂西区、湘北区和鄂东区。屈家岭文化遗址有京山屈家岭遗址、荆州阴湘城遗址、石首走马岭遗址、钟祥六合遗址、天门邓家湾、谭家岭和肖家屋脊遗址等。 新石器时代晚期,江汉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快,大体上与黄河流域齐头并进。不过,由于有更为广泛的植被和水域,采集和渔猎经济比黄河流域更为普遍与持久。 屈家岭文化各遗址发现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扁平穿孔石铲和石镰,地处鄂西北山区的郧县一带,较多使用打制的凹腰或双肩石锄。 有些地点也曾发现很少的磨制长方形穿孔石刀。收割工具极少,可能是因为水稻的收获方法与中原地区刈割粟穗的方法不同,只采取薅拔的方式的反映。 许多遗址的房屋红烧土中都发现了稻壳的印痕。其中屈家岭、放鹰台的稻壳经鉴定,为人工栽培的粳稻,与现代长江流域普遍栽培的稻种相近。 家畜饲养业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也有相应的发展。不少遗址发现了猪、狗等家畜的骨骸,另外,还出土了一些形似鸡、羊之类的陶塑制品,很可能是氏族家庭饲养的禽、畜造型。 屈家岭文化的制陶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陶器主要是泥质黑陶和泥质灰陶两个系统,与以前的大溪文化以红陶为主判然有别,而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则有相似之处,充满了时代气息。 不过,这一地区陶器的特点较多继承了大溪文化的工艺技术,圈足器发达,凹底器较多,并常饰凸弦纹和镂孔。 在这里也发现了一些绘陶和彩陶。尤其是在大溪文化薄胎彩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薄胎晕染彩陶,极具地方特色。有为数较多的篦点纹空心陶响球和极少的彩陶球。各遗址发现了数量较多的篦点纹空心陶球和极少的彩陶球,用途尚不明了。 彩陶纺轮是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一般先在两面涂抹橙黄陶衣,再在单面绘以红褐色或红色花纹,彩纹图案主要有同心圆纹、漩涡纹、对顶三角纹、平行的短直线或短弧线纹、卵点纹等。 日常使用的陶器主要是鼎、甑、豆、罐、壶、盂、盆、碗、三足碟、杯、缸等。 石器习见的有斧、锛、凿、镞。石斧平面多呈长梯形或长方形,侧边较齐平。石凿以方柱体的为代表。石镞主要为两面起脊或扁平的带铤柳叶形。还有少量穿孔石斧、穿孔石铲、石镰等。有的地点发现有较多的打制石锄。 屈家岭文化的住房多属方形、长方形的地面建筑。一般筑墙先挖基槽,立柱填土,再以黏土或草拌泥掺加烧土碎块培筑墙壁。居住面下部铺垫红烧土块或黄沙土,以利防潮,表面敷白灰或涂抹细泥并经烧烤。 在室内中部或偏一角处筑火塘,有的火塘附近还遗留保存火种的陶罐。室内的柱洞大体排列有序,有的洞底以碎陶片垫实,起着柱础的作用。 单间房屋的面积一般10平方米左右。出现了以隔墙分间的较大住房,有的是出入一个大门的里外套间式房子;有的是长方形双间、多间的连间式房子,各间分别开门通向户外,其隔墙上无门或还设门相通,甚至有多达二三十间成排相连的。 青龙泉的一座双间式大房子,南北总长14米,东西宽5.6米,室内面积合计70多平方米。这种隔墙连间式住房,形式新颖,建筑结构有了明显进步。它是在父系家庭生活的背景下产生的。 在六合、屈家岭、关庙山等地,均发现了屈家岭文化的墓葬。成年死者多实行单人仰身直肢葬,也有屈肢葬,无葬具。曾盛行于大溪文化中的下肢甚为踡曲的屈肢葬,在屈家岭遗址也发现一例。 大部分墓有数量不等的随葬品,前期多小型明器,后期有个别墓随葬猪头骨。划城岗墓地的90多座墓葬分南北两区,土坑竖穴墓与少量的瓮棺葬交错分布。土坑墓的墓向比较一致,大部分为东西向。随葬品一般为4至8件,但少数墓十分丰富。 位于南区墓地西端首排的3座并列土坑墓,随葬器物较多,均有多件朱绘陶器,两座墓内各随葬一件“风”字形穿孔石钺,其中一件还朱绘卷云纹。3座墓死者生前可能在氏族中居于重要地位。 关庙山遗址有专辟的儿童瓮棺葬墓地,通常用大型圜底陶罐再扣一件鼎或盆、钵作为葬具,竖埋在小土坑内。一般无随葬品。有的葬具底部中心特意凿出一孔,可能是作为儿童灵魂出入的孔道。 屈家岭文化手工业已相当发达,特别是制陶业中的蛋壳彩陶和纺织业中的彩绘纺轮,突出反映了屈家岭文化的特征。 在屈家岭遗址发现了陶祖,反映了对男性的崇拜,这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按男子的血统来确定世系和继承财产,要做到这一点,原来以母系为主的对偶婚必须改变为夫妻制。 屈家岭文化的房屋建筑结构,也正反映出这一变化趋势。因此在社会经济尤其是农业、手工业等诸方面,屈家岭文化都比大溪文化有较大发展。

屈家岭文化的介绍

屈家岭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前2600年。屈家岭文化因1955-1957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北抵河南省西南部,南界到湖南澧县梦溪三元宫,西面在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遗址也发现了个别屈家岭文化的典型器高圈足杯碎片。分为早、晚两大时期。早期有斧、锛、凿和穿孔石耜等器,磨制一般比较粗糙。黑陶多,灰陶次之,黄陶和红陶较少。陶器表面多数为素面磨光。晚期磨光石器增加,双肩石锄是屈家岭文化常用农具之一。以种植水稻为主,家畜以猪和狗为主。出现了彩陶丝轮。

屈家岭文化的文明的形成

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而得名。其年代上承大溪文化末期,下接石家河早期,相当于公元前3500年至前2600年之间。 分布地区以江汉平原为中心,西至三峡,东到武汉一带,北达豫南,南抵洞庭湖区并局部深入到湘西沅水中下游。稻作农业是主要经济部门,在建筑遗迹的红烧土中发现有稻壳印痕,经鉴定为人工栽培的粳稻。居民还饲养家畜,兼事渔猎。生产工具有磨制的石斧、石锛、石镰、石镞和打制的凹腰石锄及彩陶纺轮等。陶器中有一种施彩纹具有晕染风格的薄胎彩陶器,精美而富有特色。已发现数处城址,其中湖南澧县城头山的圆形城址,直径约310米,外侧有护城河。当时居民的房屋大多是方形、长方形的地面建筑,有红烧土居住面,木骨泥墙或直接用粘土混合烧土渣垒成墙壁。既有单间的,也有套间或各开屋门的双间屋。多间式房屋的出现,显示出建筑技术的进步,同时可能反映了父系家族实行小家庭分居生活的情景。在建房过程中,有时还把整条猪、狗埋在房基下作为奠基牺牲。成年死者多采用土坑葬,儿童用瓮棺葬。安乡划城岗遗址的90多座墓分南北两区,居首并列的 3座墓各有随葬品数十件,包括朱绘陶器和朱绘卷云纹石钺等,墓主当是氏族中的上层人物。 关于屈家岭文化的来源,一种意见认为,屈家岭文化与大溪文化在部分地区互相重合,有明确的地层叠压关系,陶器有承袭、演变的因素,因而是直接继承大溪文化发展来的。另一种意见认为,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属于不同的文化系统,湖北黄冈螺蛳山遗址为代表的一类遗存,应是探索屈家岭文化渊源的线索。有的更进一步提出,由螺蛳山遗存直接演变为典型屈家岭文化,而大溪文化则发展成具有地区特征的屈家岭文化。这一问题有待于通过积累更多资料和深入研究来解决。屈家岭文化的发展去向现已明确,是郧县青龙泉上层(即第三期文化)、房县七里河、天门石家河、当阳季家湖下层、松滋桂花树上层一类文化遗存,目前暂统称为“青龙泉三期文化”。青龙泉遗址上层出土的小口高领罐、圈足盆形甑、直口缸、喇叭口杯等器形,都直接继承晚期的屈家岭文化而来;仍然沿用的少量彩陶,特别如彩陶纺轮、外表涂饰红衣后施以错乱黑彩的陶器等,也都与其前身屈家岭文化有密切联系。暂归入“青龙泉三期文化”范畴的遗存,分布地域较广,延续时间较长,其年代大体与中原的龙山文化相当,部分器物上也有若干相似之处,尤其是在南北相毗连的鄂西北、豫西南两地区,关系更为密切。因此,有人把江汉地区继屈家岭文化之后的这类遗存,称作“湖北龙山文化”。也有人把湖南地区与之相当的遗存都包括在内,泛称为“长江中游龙山文化”。应通过发掘有代表性的遗址和深入分析研究,将此类遗存作为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另行正式命名。

屈家岭文化主要在今天的哪一个地区

  屈家岭文化主要在今天的湖北京山屈家岭。
  屈家岭文化陶器以手制为主,少量轮修,烧成温度900℃左右。器型有高圈足杯、三足杯、圈足碗、长颈圈足壶、折盘豆、盂、扁凿形足鼎、甑、釜、缸等,蛋壳彩陶杯、碗最富代表性。陶器大部分素面,少量饰以弦纹、浅篮纹、刻划纹、镂孔等。由部分彩陶及彩绘陶,有黑、灰、褐等色彩,纹样以点、线状几何纹为主。
  屈家岭文化出现了大型分间房屋建筑。这种建筑一般呈长方形,里面隔成几间,有的呈里外套间式,有的各间分别开门通向户外。地面用红烧土或黄砂土铺垫,以便隔潮,表面再涂白灰面或细泥,并用火加以烘烤使之坚硬。大者长十四米,宽五米余,室内面积达七十平方米。

关于《经验,知识,百科,个人图书馆,在线图书馆》用户点评五、

屈家岭文化遗址的历史沿革

屈家岭文化是分布于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江汉平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最早在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发堀而得名。该文化影响范围较广,东到湖北东部的黄冈、鄂城,西至三峡地区,北到河南南阳,南至洞庭湖滨,西北延伸至陕西南部的丹江流域。距今约5000年。遗址发现于1954年,至今经过多次的发掘和深入研究,发现这种遗存具有许多独特的特征,故定名为“屈家岭文化” ,屈家岭文化的年代为距今约4000余年。屈家岭遗址最早在1955年至1957年被发堀,其后学者又在湖北各地发堀了更多屈家岭文化的遗址,并在其中许多遗址如枝江关庙山遗址中发现其与前后期文化的关系,认定其为是更早期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的继承者,而后被更晚期的青龙泉文化(又称作湖北龙山文化)所继承。该遗址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国家公布的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相当于县还是镇

屈家岭管理区是荆门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县级行政单位

请专业导游人士进行回答

到当地旅游局咨询一下情况,每个地域的风土文化不一样的,所考的内容也不一样,是有针对性的

中外美术鉴赏:名词解释 彩陶

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的陶器。 彩陶发源于距今约10000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在新石器时代伴随着相对定居的农耕文化一起发明了烧陶技术。关中地区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的老官台文化时期就有了较发达的陶器,有个别钵形器口沿装饰一条宽彩带,这是彩陶的萌芽。在公元前5000年的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很多精美的彩陶,表明在半坡时期,人们已经能熟练地控制窑温,并且彩绘艺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彩陶的器型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常见的有盆、瓶、罐、瓮、釜、鼎等,在器型上很难看出来有其它特殊的用途。在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发现用两瓮对合理葬小孩的例子,瓮上凿一小孔,表达了原始人对再生的向往。 中国彩陶发现较晚(1912年),至今仅有87年,而彩陶的诞生到今天却已有8000年的历史。彩陶记载着人类文明初始期的经济生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彩陶文化分布广泛,延续时间长,从距今8000年到距今3000年左右,绵延了5000多年,跨越老官台、仰韶、马家窑、大汶口、屈家岭、大溪、红山、齐家等文化,在世界彩陶历史中艺术成就最高。从制作工艺、艺术成就、历史价值、升值空间等诸多因素看,陕、甘、宁、青的仰韶、马家窑、齐家文化彩陶和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彩陶最宜收藏。

求历史先秦,秦汉时期的题目~~~

  一、选择题
  1.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历史是( )
  A石器时代 B.史前时代 C.氏族公社 D.早期智人
  2.以下不属于中国境内发现的早期智人阶段的遗址的是( )
  A.北京人 B.马坝人 C.长阳人 D.丁村人
  3.以下不属于中国境内发现的晚期智人阶段的遗址的是( )
  A.山顶洞人 B.柳江人 C.河套人 D.大荔人
  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堪称中华文明的两大摇篮,是当时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据所学知识回答4~6题:
  4.以下文化遗存不属于黄河流域的是( )
  A.仰韶文化 B龙山文化 C.红山文化 D.大汶口文化
  5.以下文化遗存不属于长江流域的是(
  A.良渚文化 B.马家窑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青莲岗文化
  6.河姆渡文化最具特色的是( )
  A.玉器 B.磨制骨器 C.人工取火 D.干栏式建筑
  7.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的发明是当时手工韭的巨大成就,是人类第一次改变了自然物本身所具有的性质,达到为人所用的目的
  A.陶器 B石器 C.玉器 D.弓箭
  8 20世纪20年代初,以( )为旗帜的疑古思潮兴起,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反思
  A.古史辩 B.回向三代 C.近代科学 D大同小康
  9.以下关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B.婚姻形态相应转变
  C财产继承制度改变 D.这一转变是由经济关系变化引起的
  10.在我国远古社会的传说中,相传( )品尝百草,救民疾苦,发明了原始医药;“耕而作陶”,发明了原始制陶业;教人耕种,出现原始农业和原始文化
  A.黄帝 B.伏羲 C.炎帝 D.唐尧
  •2•


  11.《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民食瓜果蚌蛤,腥臊恶臭,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懂得“钻燧取火”的我国远古居民相当于( )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12.“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或评价是( )
  ①世袭成为一种札制②奴隶制度确立③原始社会终结④是历史的进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为研究我国5000多年前的建筑史及其宗教意义,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数据的文化遗址是 ( )
  A.屈家岭文化 B.良渚文化 C.红山文化 D半坡文化
  二、名词解释
  1.北京人 2.山顶洞人 3.良渚文化 4.仰韶文化 5.氏族公社
  6.禅让 7.河姆渡文化 8.红山文化
  答案解析
  1.B【解析】此题在于考查对基本概念的掌握。选项A,人类以石器为主要的劳动工具,在考古学上称为石器时代。选项B,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历史是史前时代,为正确答案。选项C,氏族,公社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以生产数据公有制为基础、以血缘纽带和血统世系相联结的社会组织形式。选项D,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学称之为早期智人阶段。
  2.A【解析】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学称之为早期智人阶段。选项A,北京人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不属于这个范围。其它三个遗址皆在旧石器时代中期,是早期智人阶段。
  3.D【解析】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学称之为晚期智人阶段。选项D,大荔人属于早期智人阶段,不属于这个范围。
  4.C【解析】C项红山文化主要发现于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辽河上游流域,不在黄河流域之列。
  5.B【解析】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因最先发现甘肃临洮马家窑而得名。
  6.D【解析】河姆渡文化最具特色的是一种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另外应注意在遗址中发现水井遗迹,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水井遗迹。
  7.A【解析】选项A,发明陶器符合题意。陶器的发明在当时意义重大,当时发明陶器与过定居生活有直接的关系,不仅满足了人们的使用,有的还画上了各种图案与纹饰,还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符号,引起吏学界关注。
  8.A【解析】从清朝末期起,中国的知识分子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顾颉刚先生挺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开创“古史辩”派。
  9 D
  10.C【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对于远古传说中的人物的记忆。炎帝,姜姓。因以火德王,敌称炙帝。教人耕种,制定历日,又被尊称为神农氏。佚羲作八卦,教氏结网捕鱼、打猎。黄帝,号轩辕氏,图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考生一定要仔细地分清各个人物的主要事迹,这样才不容易失分。
  11.D【解析】本题首先旨在考查考生的文言文的基本功,即考生要概括出哪个年代是人工
  •3•


  取火的年代,这是回答本题的前提,然后再对照选项即可得知选项D符合题意,应选。
  12.A【解析】这句话出自孔子的《礼记》礼运篇,说的是;现在的道义已经不再施行了,天下成为家天下,各自亲近自己的亲人.各自抚养自己的子女,食物物资归自己所有,贵族的世袭制成为社会规范。其意思就是:在当时社会,世袭制已经取代禅让制成为一种礼制,氏族制瓦解,私有制出现,原始社会终结,奴隶制度确立,人类开始进入文明时代,这是历史的进步。
  13.C

  一、选择题
  l夏启取得了对有扈氏的胜利,意味着夏王朝稳定了政权,站稳了脚跟的战役是( )
  A.鸣条之战 B.甘之战 C.牧野之战 D泓之战
  二里头文化是我国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具有重大的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回答2~4题:
  2.二里头文化以及相关考古遗址的发现和研究,是几年来史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二里头文化的年代断限是( )
  A晚于河南龙山文化而早于二里岗期商文化
  B.晚于二里岗期商文化而早于河南龙山文化
  C.晚于洛达庙文化而早于二里岗期商文化
  D.晚于洛达庙文化而早于河南龙山文化
  3.二里头文化在类型上可以分为( )
  A.二里岗、二里头 B.二里岗、东下冯
  C.二里头、东下冯 D.二里头、洛达庙
  4对于二里头文化的发现的意义,下列选项表述最准确的是( )
  A.确立了三皇五帝的信史地位和年代
  B.确立了商王朝以及其之前的信史地位
  C.确立夏王朝的信史地位以及使夏王朝的政治中心所在地明确起来
  D.丰富了研究夏王朝的甲骨文材料
  5.商王为最高统治者,自称( )
  •7•


  A.余一人 B.朕 C.寡人 D孤
  6.文献记载( )曾因协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命为司徒,以子为姓,反映出商部族很早就加人中原的华夏部落联盟
  A.简 B.契 C.古亶父 D.汤
  7.成汤灭夏是从讨伐( )开始的,它是夏朝的盟国,在汤都毫地附近。它的首领因不祭祀,授人以口实,成汤遂灭之
  A.桀 B.有扈氏 C.葛 D扶风氏
  8.武丁继位提拔( )为相,对内“修政行德”,对外四周进行了一系列战争,并取得了胜利。此时商朝达到了鼎盛
  A.傅说 B.伊尹 C.比干 D.费仲
  9.武王灭商以后将商王畿分成( ),把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都分别分封于此,对武庚和商人进行监视
  A墉、卫、邶 B卫、邶、墉 5 C.卫、墉 、邶 D邶、墉、卫
  西周的分封制相当发达,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也是西周历史的一个显著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0~13题;
  10.西周建立之后,派遣同姓贵族和异姓贵族及归顺的异族首领到各地区,建立国家以藩屏护卫周室,( )分封诸侯的规模最大
  A.周文王 B.周武王 C.周成王 D.周宣王
  11.西周建立之后,派遣同姓贵族和异姓贵族及归顺的异族首领到各地区,建立国家以藩屏护卫周室,分别分在卫、鲁、唐、燕的贵族是( )
  A.康叔、伯禽、召公、叔虞 B.伯禽、叔虞、康叔、召公
  C.召公、叔虞、康叔、伯禽 D.康叔、伯禽、叔虞、召公
  12.在武王灭商和周公东征的过程中立有大功,或与周有世代同盟关系的异姓贵族也被分封去建立诸侯国家,继续为周王室效力,下列国家:①齐②鲁③燕④宋,属于异姓诸侯国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④
  13.周初分封的诸侯有一类是古代帝王的后代,下列国家:①焦②蓟③陈④祝,属于此类的是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⑦④ D.①②③
  14.关于周幽王成为亡国之主,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西周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的结果 B.自然灾难的影响
  C.破坏了姬姜联盟 D.任用荣夷公专利,卫巫监谤,激化矛盾
  15.宗法制是西周又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与分封制密切相关,那么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 )
  A.分封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分级立宗制 D.大小宗子制
  16.西周的官僚制度已经相当完备,官僚机构庞杂,职官名目繁多。周王室的官僚机构分为两大系统,分别是( )
  A.事务官、史官 B.尹、臣
  C.卿事寮、太史寮 D.事务官、武官
  17.西周的军事力量远比商代强大,周王室的常备军队有两支,即西周金文中经常提到的( ),作为维护“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坚强后盾,是周天子行使王权的重要工具
  A.西六师和成周八师 B.西八师和成周六师
  C.成周八师和殷八师 D西六师和成周六师
  18.关于商周农业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植粮食作物“五谷” B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
  •8•
  C.人们已懂得使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 D.主要劳动工具为青铜器
  19.商朝号称青铜时代,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 )
  A.商朝青铜器已广泛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B商朝青铜业生产具有较高技术水准
  C.商朝青铜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D.商朝青铜制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
  20.下列符合西周时期社会经济现象的是( )
  ①大量使用青铜农具②出现刺绣品③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④以贝作为货币 ⑤用漆工艺装饰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⑤
  21.到商朝,青铜器铸造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技术水准,成为当时手工业中最为重要的行业,下列哪一项不是商代的青铜器?( )
  A.司母戊大方鼎 B.四羊方尊
  C.兽面纹方鼎 D.大盂鼎
  22.周人重视婚姻,对婚礼尤为讲究。周代的婚礼有六项程序,即:①纳征②问名③纳采④请期⑤亲迎⑥纳吉,下列哪一选项顺序排列准确?( )
  A.①③⑤②④⑥ B.②④⑥①③⑤
  C.③②⑥①④⑤ D.③①④⑤②⑥
  23.基于人事决定天命的认识,周初统治者提出的治国思想是( )
  A.博爱、笃学、慎思 B.爱民、大公、无私
  C.明德、慎罚、保民 D.大同、小康、足民
  24.( )概括了治理天下的九类大法:“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义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A.《周易》 B.《易经》 C.《议礼》 D.《洪范》
  25.我国传世的第一部历法相传是( )
  A.《殷历》 B.《夏小正》 C.《周历》 D.《太阳历》
  甲骨文的发现是19世纪20世纪之交中国考古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为重新认识三代的历史
  与文化奠定了基础,开辟了坦途,可称之为中国文化史的里程碑。根据所学知识回答26~30题:
  26.甲骨文的发现带有一些偶然性,( )最先发现了甲骨文,这也成为了甲骨学史的开端
  A.王国维 B.刘鹗 C.王懿荣 D.罗振玉
  27.( )选拓龟板,印成( ),这成为甲骨文的第一部著录之作,此后,甲骨学逐渐成为了新兴起的国际性显学
  A.刘鹗《铁云藏龟》 B.张光直《商代文明》
  C.王宇信《甲骨学通论》 D.郭沫若《甲骨文合集》
  28.下列有关“甲骨文”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
  A.在“殷墟”发现的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B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
  C.研究甲骨文便于了解商朝社会情况
  D.甲骨文的发现使商朝历史有了确切纪年
  29.金文是指( )
  A.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B铸刻在金属器上的文字
  C.铸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D.铸刻在黄金上的文字
  9•

  30.在甲骨文的研究流域,对甲骨文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后人称为“甲骨四堂”的四位学者是( )
  A.王懿荣、刘鹗、董作宾、郭沫若 B.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
  C.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王懿荣 D.刘鹗、罗振玉、郭沫若、王国维
  31.关于井田,最具权威性的最早的追述者是( )
  A.孔子 B.孟子 C.苟子 D.曾子
  32.在商周时期,特别是西周时期,国野制是当时非常重要的制度,对此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国野之分在商朝可能只有粗略的萌芽,形成较为普遍的制度是在周初分封以后
  B.国人是以周部族为主体的统治部落成员,属于周代社会的统治阶层
  C.野人是被统治阶层的主体,亦称庶人,主要是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居民
  D国、野区分在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破坏的迹象,逐渐演变为新兴专制政权下的编户齐民
  33.传说中商的祖先是( )
  A.契 B禹 C.季历 D古公亶父
  34.明确提出“地图”的概念是在( )
  A.夏 B.商 C.周 D.春秋
  答案解析
  1.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于基本历史史实的掌握。有扈氏起兵反抗夏,与启的军队大战于甘,《尚书•甘誓》是中国最早的一篇可靠文献,记栽甘之战开始前夏启的誓师词。选项A,鸣条之战是商灭夏的战役;选项C,牧野之战是周灭商的战役;选项D,是公元前638年宋伐郑,楚救郑攻宋,发生泓之战。
  2.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二里头文化的时代断限。一方面,考查考生对于基本史实的掌握,另一方面,还是考查考生的历史时间概念。
  3.C【解析】本题考查对于二里头文化的类型的划分。二里头文化分为两个类型,一个是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一个是以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东下冯类型”。
  4.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二里头文化发现意义的准确表述。二里头文化以及相关考古遗址的发现和研究,不仅使夏王朝的政治中心所在地明确起来,还确定了它的起始和终止年代。至
  此,可以说,夏王朝的信史地位不可动摇。
  5.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基拳内容。
  6.B【解析】本题旨在对于商的起源的考查,也是基础知识。有娥氏之女简狄吞玄鸟而生契,契曾协助禹治水,符合题意,故选。汤建立商王朝,并未协助大禹治水,古公童父是周族先祖。
  7.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的基本史实掌握能力。商汤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是树立了讨有罪、为民除害的形象,汤伐葛是为“匹夫匹妇复仇”,首先伐葛。
  8.A
  9.D【解析】三监在西周历史上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与其后的三监之乱、周公东征联系密切。对于三人封地的考查,也是对于基本史实掌握能力的考查。
  10. C【解析】周代的分封诸侯始于武王,在周公东征之后开始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分封的地区遍及周朝的全部疆土。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西周末年。周公旦东征正是成王刚继住之时,符合题意,敌选。
  11.D【解析】武王幼弟康叔封于卫,都朝歌;周公之子伯禽封于鲁,都奄;成王之弟叔虞封于唐,都翼;同姓责旋召公封于燕,都蓟。
  12.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基本的历史概括能力。世代与姬姓周族通婚的姜姓部族首领吕尚被封于齐,都营丘;商贵族微子启封于宋,以承商祀,都商丘。鲁国是周公之子伯禽封于此,都奄,这是同姓贵族;召公封于燕,都蓟,也是同姓贵族。
  13.A【解析】本题是对周初诸侯国分封形式的考查。武王为了追思先圣王,乃封神农氏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这类封国一般都比较小,有的只是象征性的,在西周政治生活中作用不大。
  14.D【解析】本题是对西周灭亡原因的考查。选项D是周厉王而不是用幽王统治时期的
  •11•


  事件,故选。
  15.B【解析】本题旨在对先秦时期各项基本制度的考查,理解这几项制度的内涵即可得出答案。
  16.C【解析】本题是对西周官制的考查。它的两大系统分别是卿事寮和太史寮,卿事寮即是卿士寮,主管三事和四方,太史寮掌管册命、制禄、图籍、祭祀、占卜、礼制、时令、天文、历法等。故正确选项是C。
  17.A【解析】本题是对西周军制的考查。两支常备军分别是“成周八师”和“西六师”,西六师驻扎在都城镐京宿卫宗周,成周八师也称“殷八师”,驻扎在成周洛邑,以震慑被强行迁移到洛邑的殷移民。
  18.D【解析】本题是对商周农业的考查。商代的农业生产工具石器最多,骨器和蚌器比较常见,木器偶有发现,而青铜农器已开始使用,故选项D不正确,青铜农器并不是主要的生产工具。
  19.A【解析】本题是对商代农业生产工具的考查。商代的农业生产工具石器最多,骨器和蚌器比较常见,木器偶有发现,而青铜农器已开始使用。题干中的“商代号称青铜时代”起到了干扰考生的作用,做题时一定要注意分析题干,排除干扰。
  20 A
  21.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商代的青铜器制造。1939年在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就目前所知在古代世界上也是仅有的;善面纹方鼎出土于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四羊方尊是我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大孟鼎是西周康王时期的著名青铜器,为西周青铜器中所少有。
  22.C【解析】周代的婚礼有六项程序:纳采、问名、纳吉、蚋征、请期、亲迎,称为“六礼”,包括从议婚到完婚的完整程序,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在以后的2000多年里婚礼仪式基本上都是按照“六礼”的程序框架进行的,只是繁简程度不尽相同而已。
  23.C【解析】本题考查周初的天命转移思想对于周初统治者的影响。周初统治者把现实的人间政治当做天命转移的根据,强调的还是人事。基于人事决定天命的认识,周初统治者提出了
  “明德”、“慎罚”、“保民”的治国思想。
  24.D【解析】《洪范》是《尚书》中的一篇。据说是殷遗臣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洪范》的内容概括为“洪范九畴”,就是治理天下的尢类大法。
  25.B【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天文历法。我国传世的第一部历法是出于夏代的《夏小正》,它记录了每个月的气候、物候,以及人们在该月中所应从事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因此,它可以说是一部自然历的历法。
  26.C
  27.A【解析】刘鹗字铁云,王懿荣的好友,参与了甲骨文的判识工作。1903年,刘鹗选拓1058片龟板,印成《铁云藏龟》一书,这是甲骨文的第一部著录之作,此后甲骨学逐渐成为了新兴起的国际性显学。
  28.D【解析】本题是对甲骨文的表述的考查。选项D甲骨文的发现使商朝历史有了确切纪年,表述不正确,我国历史上有了确切纪年的开始,公认的是公元前841年“共和行政“。
  29.A【解析】本题是对全文的考查。全文是铸造或刻凿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人们往往以青铜礼器中的钟鼎来概括整个青铜器,所以它也被称为“钟鼎文”。
  30.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于甲骨文领域的著名学者的了解,这也是把握学术动态的基本能力。甲骨四堂是指对甲骨学作出重大贡献的四位中国学者,因为他们的名号中都包含了堂字。他们是: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晚号观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号鼎堂。人称“甲骨四堂”,罗董郭王。
  31.B【解析】对于井田制的了解天多来自于《孟子•滕文公上》的记载或延伸。
  •12•

  32.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于商用时期国野制的掌握。选项A、B、C均表述正确国、野之分在春秋时开始出现破坏的迹象,选项D表述不正确,故选之。
  33.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先秦时期各朝代有关其始祖起源。
  34.C【解析】周代不仅提出了明确的“地理”的概念,而且已经开始使用地图。

关于《经验,知识,百科,个人图书馆,在线图书馆》用户点评六、

屈家岭文化遗址的历史沿革

屈家岭文化是分布于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江汉平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最早在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发堀而得名。该文化影响范围较广,东到湖北东部的黄冈、鄂城,西至三峡地区,北到河南南阳,南至洞庭湖滨,西北延伸至陕西南部的丹江流域。距今约5000年。遗址发现于1954年,至今经过多次的发掘和深入研究,发现这种遗存具有许多独特的特征,故定名为“屈家岭文化” ,屈家岭文化的年代为距今约4000余年。屈家岭遗址最早在1955年至1957年被发堀,其后学者又在湖北各地发堀了更多屈家岭文化的遗址,并在其中许多遗址如枝江关庙山遗址中发现其与前后期文化的关系,认定其为是更早期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的继承者,而后被更晚期的青龙泉文化(又称作湖北龙山文化)所继承。该遗址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国家公布的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屈家岭文化起源于哪里?

屈家岭文化的介绍

屈家岭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前2600年。屈家岭文化因1955-1957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北抵河南省西南部,南界到湖南澧县梦溪三元宫,西面在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遗址也发现了个别屈家岭文化的典型器高圈足杯碎片。分为早、晚两大时期。早期有斧、锛、凿和穿孔石耜等器,磨制一般比较粗糙。黑陶多,灰陶次之,黄陶和红陶较少。陶器表面多数为素面磨光。晚期磨光石器增加,双肩石锄是屈家岭文化常用农具之一。以种植水稻为主,家畜以猪和狗为主。出现了彩陶丝轮。

屈家岭文化的文明的形成

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而得名。其年代上承大溪文化末期,下接石家河早期,相当于公元前3500年至前2600年之间。 分布地区以江汉平原为中心,西至三峡,东到武汉一带,北达豫南,南抵洞庭湖区并局部深入到湘西沅水中下游。稻作农业是主要经济部门,在建筑遗迹的红烧土中发现有稻壳印痕,经鉴定为人工栽培的粳稻。居民还饲养家畜,兼事渔猎。生产工具有磨制的石斧、石锛、石镰、石镞和打制的凹腰石锄及彩陶纺轮等。陶器中有一种施彩纹具有晕染风格的薄胎彩陶器,精美而富有特色。已发现数处城址,其中湖南澧县城头山的圆形城址,直径约310米,外侧有护城河。当时居民的房屋大多是方形、长方形的地面建筑,有红烧土居住面,木骨泥墙或直接用粘土混合烧土渣垒成墙壁。既有单间的,也有套间或各开屋门的双间屋。多间式房屋的出现,显示出建筑技术的进步,同时可能反映了父系家族实行小家庭分居生活的情景。在建房过程中,有时还把整条猪、狗埋在房基下作为奠基牺牲。成年死者多采用土坑葬,儿童用瓮棺葬。安乡划城岗遗址的90多座墓分南北两区,居首并列的 3座墓各有随葬品数十件,包括朱绘陶器和朱绘卷云纹石钺等,墓主当是氏族中的上层人物。 关于屈家岭文化的来源,一种意见认为,屈家岭文化与大溪文化在部分地区互相重合,有明确的地层叠压关系,陶器有承袭、演变的因素,因而是直接继承大溪文化发展来的。另一种意见认为,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属于不同的文化系统,湖北黄冈螺蛳山遗址为代表的一类遗存,应是探索屈家岭文化渊源的线索。有的更进一步提出,由螺蛳山遗存直接演变为典型屈家岭文化,而大溪文化则发展成具有地区特征的屈家岭文化。这一问题有待于通过积累更多资料和深入研究来解决。屈家岭文化的发展去向现已明确,是郧县青龙泉上层(即第三期文化)、房县七里河、天门石家河、当阳季家湖下层、松滋桂花树上层一类文化遗存,目前暂统称为“青龙泉三期文化”。青龙泉遗址上层出土的小口高领罐、圈足盆形甑、直口缸、喇叭口杯等器形,都直接继承晚期的屈家岭文化而来;仍然沿用的少量彩陶,特别如彩陶纺轮、外表涂饰红衣后施以错乱黑彩的陶器等,也都与其前身屈家岭文化有密切联系。暂归入“青龙泉三期文化”范畴的遗存,分布地域较广,延续时间较长,其年代大体与中原的龙山文化相当,部分器物上也有若干相似之处,尤其是在南北相毗连的鄂西北、豫西南两地区,关系更为密切。因此,有人把江汉地区继屈家岭文化之后的这类遗存,称作“湖北龙山文化”。也有人把湖南地区与之相当的遗存都包括在内,泛称为“长江中游龙山文化”。应通过发掘有代表性的遗址和深入分析研究,将此类遗存作为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另行正式命名。

屈家岭文化主要在今天的哪一个地区

屈家岭遗址位于湖北荆门市京山县城西南约30公里的屈家岭村,面积60万余平方米,是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存,距今5000年左右,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屈家岭文化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公认,并编入多种教科书。据统计,在长江中游,已发现屈家岭文化遗址近千处。屈家岭文化的分布范围,北部到达河南方城一带,南部到达洞庭湖,西部到达西陵峡,东部到达武汉、黄陂一带。

关于《经验,知识,百科,个人图书馆,在线图书馆》用户点评七、

长江流域的石家河文化遗址的特点是什么?

石家河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末期铜石并用时代的文化,距今约4600年至4000年,因首次发现于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我国湖北及豫西南和湘北一带。 此地有一个规模很大的遗址群,多达50余处,该处已经发现有铜块、玉器和祭祀遗迹、类似于文字的刻画符号和城址,表明石家河文化已经进入文明时代。 石家河文化分布地域较广,遍布湖北全境,延续时间也较长。主要遗址有湖北郧县青龙泉和大寺、房县七里河、天门石家河、当阳季家湖、松滋桂花树、均县乱石滩和花果园、孝感碧公台与涨水庙、枝江关庙山、江陵蔡家台和张泉山、圻春易家山等。 石家河遗址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迄今发现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该遗址群的文化遗存从相当于大溪文化阶段开始,经屈家岭文化至石家河文化,形成一个基本连续发展的过程。 石家河文化晚期已经进入夏代统治的前期,曾一度称为“青龙泉三期文化”,因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更具这种文化的代表性,故统称之为石家河文化。 尧舜禹时期,中原地区黄河流域洪灾泛滥,鲧禹父子治水的传说流传后世。而江汉地区也出现了严重洪涝灾害,石家河文化创造的“筑城——围堰——分洪区”抗洪技术体系,正是对这一灾害的最好注释。 在这场天灾面前,双方都把生存与发展的希望寄托在豫西南丘陵地带。因此,三苗和尧舜禹之间的冲突,也是双方争夺生存空间的一场较量。这是双方冲突不绝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石家河文化与中原地区龙山文化的交流、碰撞,印证了史籍记载的尧舜禹讨伐三苗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在新石器时代,我国长江中游的稻作农业生产始终在稳定地发展着,在石家河遗址,发现大片红烧土内夹有丰富的稻壳和茎叶,表明当地的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并且产量较高。 许多遗址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也反映了这种情况。长方形无孔石铲、打制双肩石锄、蚌镰、长方形带孔石刀都是实用的农具。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家畜饲养业也在稳定地发展。青龙泉遗址发现了猪、狗、羊和鹿的骨骸,各地普遍发现的动物骨骼以猪骨最多,尤其在墓葬中大量出土,表明以家畜为私有财产的现象比较突出。 邓家湾遗址的个别地段,发现了大批小型陶塑,有的一座坑中竟达数千件之多。所塑有鸟、鸡、猪、狗、羊、虎、象、猴、龟、鳖以及抱鱼跪坐的人物等。 这些小塑像集中于窖穴之中,有祭祀的味道。陶器大部分为黑色,不过也有不少红色的陶杯和陶塑,是该文化的一大特色。 石家河文化的陶器刻画符号以象形符号为主,大多以简练的笔画勾勒出某一事物的外部形态,.一件陶器上只有一个符号,而且绝大多数为单体符号,少数几个为合体符号。 刻画的基本笔画为弧线和直线,间或用少数未戳穿的圆形小戳孔。少到二划,多到十余划,主要是用某种材料制成的锐器在大口尊、缸的坯体上刻画而成。沟槽较深,有些残片往往沿沟槽断裂,沟槽内的颜色与器表一致,笔道深粗均匀,线条自然流畅。 有些符号因刻画较深,坯体烧干后槽口张裂,其现存宽度往往大于刻时的宽度。高领罐等泥质灰陶小件陶器则是在陶器烧成后或是使用过程中刻画而成,笔道浅细,刻画处的颜色比器表要浅。 石家河文化的小型精致的玉件也非常有特色。这些玉器体积小、重量轻,纹饰简洁,做工却很精细。它们大多存在于成人瓮棺之中,显示石家河先民具有特殊的原始宗教信仰。 石家河文化中的玉人头基本都具有“头戴冠帽、菱形眼、宽鼻、戴耳环和表情庄重”的特征,但在造型上富于变化。这些玉制的人头形象可能代表着石家河先民尊奉的神或巫师的形象。 石家河文化的动物形玉器多为写实造型,玉人头、玉鹰、玉虎头和玉蝉属于石家河文化玉器中的精华部分:展翅飞翔的玉鹰生动逼真、惟妙惟肖;玉虎头方头卷耳,生气勃勃;玉蝉写实的形象,开创了商周时期玉蝉造型的先河。

长江在中国的文化历史发展当中有什么作用

一、发达的稻作农业是长江流域古代文明产生的基础


环顾世界,所有古代文明都是在谷物农业发达到一定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例如西亚地区的古代文明,是在以小麦、大麦种植和绵羊、山羊的伺养的经济基础,发达到一定阶段以后产生的.埃及文明和印度河文明也是受到西亚的以小麦为主的旱地农业的影响,分别在尼罗河和印度河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产生的.中美州的古代文明是以玉米为主的谷物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在那个基础上产生的.中国的黄河流域的文明,则是在以小米的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的基础上发生起来的.这个小米包括粟和黍.最早的几个文明都是在谷物农业这个基础上产生的.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在采集、狩猎经济的基础上不能产生文明?为什么以畜牧业为主的经济基础(后面当然也有这样的文明)发生的很晚?我想,可能有这样一些原因.因为农业的产生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系统,它需要对赖以种植的谷物做长期观察(在野生阶段就采集食用),对这些谷物有一些认识.一个是可食性的认识,一个是耐储藏的特性的认识.这就区别于薯芋等的栽培.至于薯芋的栽培问题,在考古学上很难证明,完全是一个设想,而且无法储藏,也看不出对文明的起源有什么影响.而种植谷物,对土壤要有认识.对土壤的肥力要有认识,对水温有所认识,对季节有所认识,既然要栽培农作物,还要制造相应的农具.种植的农具,收获的农具,加工谷物的农具,然后,谷类食物做饭吃时,还得有炊具.这套东西整个构成一个文化系统.谷类的生长期,一年一个轮回,它的周期起码是以年为单位的.这与采集经济、狩猎经济完全不是一回事,不可能是一种短期行为,必须有一定的计划.这样就使文化本身复杂化.有积攒,有经验的积累;同时要从事农业生产,还必须要有一定的人群,有比较大的集体,单个人很难去从事农业生产;还必须定居.所以,我们看到农业村落远远比那些以狩猎采集为生的村落大得多,堆积厚得多,也就是稳定得多.这样一个比较长的时间稳定聚居在一个地方,而且是有一个比较大的人群,他们相互之间会不断交流经验,加速了文化的积累,从而也加速了文化的发展.所以,以农业为基础,以谷类作物农业(不是一般的种植的农业)为基础产生了几个古代文明.这种说法是好多人类学家,考古学家所总结出来的.
现在的谷类作物里面,最主要的是两种,一种是小麦,一种是大米.在大米这种谷类作物农业的基础上产生过文明吗?过去是问号,要寻求答案主要有两个地区.一个是印度的恒河流域,一个是中国的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现在是全世界稻米产量最多的地方,也是人口最集中的地方.那么在长江流域有没有自身产生文明的土壤?还是说只有等中原文明传播到长江流域,或者说影响到长江流域,之后才产生了文明?这是摆在考古学者,历史学者面前的一个问题.由于前些年在长江流域很多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一系列文化的重要发现,所以大家觉得这个问题值深思.恐怕在看待中国文明发展时,不能仅仅是中原中心论,这个文明的发生,如果从多源的角度来考虑,可能更符合事实.那个多源里,当然包括长江流域.我个人觉得,稻作农业对文明产生的作用,绝对不可低估,它同旱地农业相比,更有优势,而不是更差.因为稻作农业,基本上是水田农业.水田农业要求把田块弄平,如果不平,高的地方没水,低的地方稻苗被淹,旱地农业地不平也可以种植.水田则不行,而且搞平田块后还得在周围筑田埂,用来关水,水不流掉,天旱时,还得想法找水灌溉,雨涝时,还得想法排水,还得有排灌系统.由于水田必须要有灌溉,这种灌溉实际上也带来了一些肥力,自肥的效果比旱地要好.一块旱地,种植作物若干年,又不加人工施肥,肥力减得很快.所以就必须轮种.《诗经》里不是讲到“菑、新、畲”吗?要轮种,否则产量则要降低.而水田,长江流域的水田,种了几千年,现在还非常高产,袁隆平院士得了大奖,也就是在这块土壤上做出来的,而且还能不断的高产.由于是这样,这个农田,投入了那么多人力,农民一般不会轻易舍去.所以,水田农业的农民,更加固定在土地上,就是稳定性更大.当然不排除有一些文化上的交流.这样更有利于文化的积累.由于对土地的加工,需要更加精细.这样就养成一种素养 ,就是使这些农人注意精耕细作,事情搞得很细.这种素养带到一些手工业上,就会使一些手工业制品做得非常精巧.我们只要稍微注意一下,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比较一下,如南方的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他们制做的陶器、玉器与北方同时代的新石器文化比.大不一样,我们在内蒙古地区看到的,陶器很大,陶窑也很大,很有气派,但质地很粗;而南方的器物制做精巧.几千年就形成了一个传统,这个传统与水土有关系.在一定的水土基础上产生一种经济,然后在这个经济的基础上产生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就形成了一种传统.所以稻作农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在它的基础上完全有条件产生文明.这个文明,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这些年在长江流域发现的如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的许多遗存,大家都很关注,在讨论文明起源时候,都提到这些文化,这些文化中并没有青铜器,只有比较发达的稻作农业,比较发达的手工业,如制造玉器、丝绸等.但谁也不否认,它是在走向文明阶段上的一个重大成就,只不过是对它究竟是否已经进入文明了,还是只走到文明的门槛上,有不同的看法.所以说,稻作农业是可以在它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产生文明的.

二 长江流域发生文明的三个中心
长江流域有三个文明起源的中心.一是长江中游,这里是目前所知稻作农业最早发生的地区.从湖南玉蟾岩到江西的万年仙人洞,吊桶环,一万多年前就有稻作农业的萌芽了,后来到彭头山文化、城背溪文化 ,稻作农业已经相当发达了,经过大溪文化 、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发展水平就更高了.到屈家岭文化阶段,出现了一系列城址,一些手工业也已相当发达,就已经出现文明的曙光了,这些文化构成一个系统,以后的楚文化与这些文化暂时连不上,中间有缺环.但是它的深层的背景,还是在这些文化的基础上.不管楚人的王室是从中原或是从其它地方过去的,但做为一个文化的整体,应该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这应当没有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中心.
二是长江下游.这里从马家滨文化、崧泽文化到良渚文化,发展系统非常清楚.至于马家滨文化以前的文化,目前正在探索,但是从这些文化看来,已构成一个系统.以后发展到马桥文化,马桥文化不管受别的地区的影响多大,也应是在良渚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尽管中间还有缺环.以后发展到吴越文化.所以长江下游地区也很清楚,它是一个自成系统的文化发展中心,以后成为一个文明起源的中心.
三是长江上游地区.主要是四川一带,过去这里的新石器文化不清楚,最近在成都平原以宝墩村为代表的一系列城址被发现,知道在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末期,那里的文化水平已经发展的很高了.接着产生了三星堆文化,最后就是巴蜀文化.所以,这个系统也是很清楚的.
这几个系统的文化,是不是从黄河流域或中原地区传过去的呢?完全看不出来,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但是有影响有交流.所以我觉得,这几个文化中心和这几个地区走向文明的过程,应该说基本上是独立的,不是从外面传过去的.也就是说,在这里也产过原生文明 .但这几个中心之间也还有些亚中心.如江西,安徽一带,跟长江中游的不完全一样,跟长江下游的也不完全是一回事.跟中游、下游地区比,没有那么高的水平.所以认为它们是亚中心.这样,在长江流域的这些文化的本来面目逐渐被揭示出来了.但这些文明中心,我们怎么看,它与黄河流域的文明是什么关系呢?近些年,有的学者提出长江文明的概念,这个概念能否成立?有人相对来讲叫黄河文明,这个概念能否成立?我觉得,我们最近一些年,对中国文明起源探索的重大成果就是,中国文明的起源是多源的,同时又是一体的.多源的中心相互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过去张光直用一个相互作用圈的概念来概括这种情况,费孝通先生从民族学的角度来讲,认为中国的文化是多元一体的. 既是多元的,又是一体的.我觉得他们都很贴切地概括了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态势.到现在, 我们还不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有56个民族的,既是多元又是统一的这么个民族、这么个文化吗?
那么,我为什么不同意叫长江文明呢?原因就是,既然叫长江文明,它一定是有一个可以概括出长江文明有哪几个特点,它与黄河文明或别的文明有什么不同.我们比较一下.如长江下游地区几个早期的文化吧,马家滨、崧泽、良渚文化也好,与长江中游的文化,如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相比,当然有不少关系,但这个关系密切的程度远不如它与山东的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关系密切.至于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等,与成都平原地区的以宝墩文化为代表的文化的关系,也远不如这些文化与河南地区的仰韶文化和中原龙山文化的关系密切.所以,这样划一个圈,将关系不密切的划在一个整体,而将关系密切的又划开,显然说不通.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不存在长江文明这个概念.只有长江地区的文明,长江流域的文明,长江流域的多个文明.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无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这些文明又是一个整体,就是多元一体.这个整体可以从很多方面看出来.如我们讲商周时期的很多玉器,玉器上的玉琮、玉璧、玉璜等很多,不是说良渚很发达吗?中国早期的玉器中心有两个,一个是红山文化,一个是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前也有一些,但没良渚文化发达)商周玉器主要不是继承红山文化的,在黄河流域,山东有一些玉器,但不多,中原地区很少有玉器.尽管是究竟怎么受良渚文化影响的,路线不清,时间也不衔接,但良渚的玉器对商周的玉器,一定是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又比如商周青铜器上的雷纹、饕餮纹,这些纹饰,在良渚文化中就有,但是在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中,基本不见.还有中国文明中的丝绸,在长江流域发生最早,也最发达,在河姆渡文化中,就有蚕的形象的雕刻,在良渚文化里,既发现了绢片,也发现了丝带.良渚文化的大墓,其实有许多丝织品随葬.但是采集不起来了.所以丝绸也是长江流域的下游最发达.中国又是瓷国.瓷器在哪里最先发生呢?还是长江流域,因为与瓷器关系密切的白陶首先在长江流域发生的.然后,最早的所谓的原始青瓷,也是在长江流域发生.到现在,中国瓷器做得最好的瓷窑也在长江流域.比如漆器,在河姆渡就发现漆器,在良渚文化中有许多漂亮漆器(现在没有修复起来),这都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里面,最早出现的闪耀着文明光芒的物质文化遗存,最早发生在长江流域.同时,也代表中国文化的特点.
所以,讲中国早期文明,不能只讲黄河流域,只讲中原文明,至少还要讲到长江.割裂开来说长江文明、黄河文明都讲不通,两者是多元而又一体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长江流域在古代中国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前我曾经讲过一个道理,现在不妨再提一下,就是商周文明有的先生叫做“鼎鬲文化”,翦伯赞先生就这样认为.商周文化中,鼎鬲两种器物占重要地位,我们从新石器文化中看,鬲主要发现在黄河流域,鼎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当然商周的扩张主要是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去的,长江流域成为被征服者,但有意思的是,被征服民族文化中的成份--鼎,后来成为商周的礼器.而鬲原本是自己的东西,反而成为一般的生活用器.这样两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复合的文化.原来有鬲的地方有的无鼎或少有,原来有鼎的地方基本上无鬲,到商周时合流了,成为一种鼎鬲文化.这件事形象的表明了中国的文化,由多源逐步走向一体或一统的过程.

长江历史

长江历史

今长江的形成发在距今1.4亿年前的侏罗纪时的燕山运动,在长江游形成了唐古拉山脉,青藏高原缓缓抬高,形成许多高山深谷、洼地和裂谷。 长江中下游大别山和川鄂间巫山等山脉隆起,四川盆地凹陷,古地中海进一步向西部退缩。距今1亿年前的白垩纪时,四川盆地缓慢上升,夷平作用不断发展,云梦、洞庭盆地继续下沉。 距今3000-4000万年前的始新世、发生强烈的喜马拉雅山运动、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消失,长江流域普遍间歇上升。其上升程度,东部和缓,西部急剧。 金沙江两岸高山突起,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显著抬升,同时形成了一些断陷盆地。由于河流的强烈下切作用,出现了许多深邃险峻的峡谷,原来自北往南流的水系相互归并顺折向东流。 长江中下游上升幅度较小,形成中、低山和丘陵,低凹地带下沉为平原(如两湖平原、南襄平原、都阳平原、苏皖平原等)。 到了距今300万年前时,喜马拉雅山强烈隆起,长江流域西部进一步抬高。从湖北伸向四川盆地的古长江溯源浸蚀作用加快,切穿巫山,使东西古长江贯通一起。 扩展资料: 长江源由北源楚玛尔河,南河当曲和正源沱沱河组成,楚玛尔河发源于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深处的可可西里湖,藏语意为“红水河”,全长约515公里,流量小,夏季经常断源,最后流入长江上游的通天河。 有关长江的历史故事: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 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 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 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江

新石器时代起源于长江流域是什么文化

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可以划分为二个不同的区域:长江中游地区、长江下游及杭州湾地区。
一、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暂分为江汉地区、鄱阳湖与赣江流域地区等两部分。
1、江汉地区及其附近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按照文化发展序列,由早到晚初步可以区分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
2、鄱阳湖和赣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早期遗存以江西万年大源仙人洞遗存为代表,晚期以“山背文化”和“筑卫城文化”为代表。
二、长江下游及杭州湾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初步可以划分为河姆渡文化、马家滨文化和良渚文化三大考古学文化。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最早的文明分别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黄河文明的形成期大体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前后经历了两千年之久。在这一时期,神州大地出现了许多地区性文明,如在长江流域有成都平原文明、江汉文明、太湖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在黄河流域有甘青文明、中原文明、海岱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有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在东北有燕山地区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是红山文化。各个地区性文明都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学术界都给以高度评价,但是到后来有的文明中断了,有的文明走向低谷,只有黄河文明恰如中流砥柱,朝气蓬勃,吸纳、融合了各地区文明精华,向更高层次发展。与上述考古学文化相对应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五帝时代,即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海岱地区的太昊、少昊。据文献记载,他们的族团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繁衍、生息、发展,创造了灿烂的黄河早期文明。这时的社会是邦国林立,出现了城郭、农业生产社会化、手工业专门化、礼制规范化。贫富分化,阶级产生,文化艺术也有长足的发展。这时的黄河文明处于大交融的形成时期,可以称为邦国文明,也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的初级阶段。 长江文明起源于史前。 如:浙江田螺山遗址 河姆渡文明 马家浜文化 环太湖(现浙江,江苏,上海,安徽等区域) 良渚文明 江西 吴城遗址 湖南 炭河里遗址 彭头山文化 玉蟾岩遗址 湖北 屈家岭文化 石家河文化 四川 大溪文化 编辑本段夏商周同时期的长江文明 三星堆文明 吴文化 越文化 楚文化 其中三星堆文明有与中原文明交流的迹象。吴文化是中原的商周文化和吴地本土文化相融合发展的产物。越文化是中原的商周文化和越地本土文化相融合发展的产物。楚文化是中原的商周文化和楚地本土文化相融合发展的产物。 编辑本段秦至清时期的长江文明 由于秦的统一中国,长江文明进一步和中国别的区域的文明相融合。中国各大区域文明相互融合逐渐产生了中华文明。

关于《经验,知识,百科,个人图书馆,在线图书馆》用户点评八、

屈家岭文化遗址主要有哪些?

屈家岭文化遗址范围很广,主要有京山屈家岭遗址、荆州阴湘城遗址、石首走马岭遗址、钟祥六合遗址、天门邓家湾、谭家岭和肖家屋脊遗址等。 这些遗址,同样表明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生活在汉水中游地区。 屈家岭人生活场景图

屈家岭文化遗址的介绍

屈家岭遗址位于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废墟的遗址,该遗址是一处以黑陶为主的文化遗存,具有许多独特的特征,故定名为“屈家岭文化”,其年代距今约5000—4600年,是更早期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的继承者。西越宜昌但未进入四川境内,北达河南西南部(南阳地区),东未超出湖北境内,南达洞庭湖一带。经过发掘的屈家岭文化遗址有京山屈家岭遗址、荆州阴湘城遗址、石首走马岭遗址、钟祥六合遗址、天门邓家湾、谭家岭和肖家屋脊遗址等。遗址发现于1954年,1955年及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北省文物工作队两次发掘,出土大量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石器和陶器,蛋壳陶器、彩绘陶器和彩绘纺纶,说明新石器时代江汉平原地区已具有较高水平的烧陶技术和纺织手工业。1988年,屈家岭文化遗址为国家公布的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屈家岭文化遗址的文物保护

1984和1986年,荆州地区博物馆先后两次对遗址划出了保护范围,树立了保护标志,建立了群众性保护组织。

长江中下游的屈家岭文化遗址有哪些

长江中下游的屈家岭文化遗址经过发掘的有京山屈家岭遗址、荆州阴湘城遗址、石首走马岭遗址、钟祥六合遗址、天门邓家湾、谭家岭和肖家屋脊遗址等。 屈家岭文化是分布于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江汉平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最早在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发堀而得名。该文化影响范围较广,东到湖北东部的黄冈、鄂城,西至三峡地区,北到河南南阳,南至洞庭湖滨,西北延伸至陕西南部的丹江流域。距今约5000年。 遗址发现于1954年,至今经过多次的发掘和深入研究,发现这种遗存具有许多独特的特征,故定名为“屈家岭文化” ,屈家岭文化的年代为距今约4000余年。 屈家岭遗址最早在1955年至1957年被发堀,其后学者又在湖北各地发堀了更多屈家岭文化的遗址,并在其中许多遗址如枝江关庙山遗址中发现其与前后期文化的关系,认定其为是更早期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的继承者,而后被更晚期其后学者又在湖北各地发堀了更多屈家岭文化的遗址,并在其中许多遗址如枝江关庙山遗址中发现其与前后期文化的关系,认定其为是更早期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的继承者,而后被更晚期的青龙泉文化(又称作湖北龙山文化)所继承。 遗址发现于1954年,1955年及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北省文物工作队两次发掘,出土大量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石器和陶器,蛋壳陶器、彩绘陶器和彩绘纺纶,说明新石器时代江汉平原地区已具有较高水平的烧陶技术和纺织手工业。 该遗址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国家公布的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屈家岭文化的介绍

屈家岭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前2600年。屈家岭文化因1955-1957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北抵河南省西南部,南界到湖南澧县梦溪三元宫,西面在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遗址也发现了个别屈家岭文化的典型器高圈足杯碎片。分为早、晚两大时期。早期有斧、锛、凿和穿孔石耜等器,磨制一般比较粗糙。黑陶多,灰陶次之,黄陶和红陶较少。陶器表面多数为素面磨光。晚期磨光石器增加,双肩石锄是屈家岭文化常用农具之一。以种植水稻为主,家畜以猪和狗为主。出现了彩陶丝轮。

关于《经验,知识,百科,个人图书馆,在线图书馆》用户点评九、

屈家岭文化主要在今天的哪一个地区

  屈家岭文化主要在今天的湖北京山屈家岭一带。
  屈家岭文化陶器以手制为主,少量轮修,烧成温度900℃左右。器型有高圈足杯、三足杯、圈足碗、长颈圈足壶、折盘豆、盂、扁凿形足鼎、甑、釜、缸等,蛋壳彩陶杯、碗最富代表性。陶器大部分素面,少量饰以弦纹、浅篮纹、刻划纹、镂孔等。由部分彩陶及彩绘陶,有黑、灰、褐等色彩,纹样以点、线状几何纹为主。
  屈家岭文化出现了大型分间房屋建筑。这种建筑一般呈长方形,里面隔成几间,有的呈里外套间式,有的各间分别开门通向户外。地面用红烧土或黄砂土铺垫,以便隔潮,表面再涂白灰面或细泥,并用火加以烘烤使之坚硬。大者长十四米,宽五米余,室内面积达七十平方米。

屈家岭文化起源于哪里?

屈家岭文化遗址的具体位置在哪?

屈家岭文化遗址的具体位置
在屈岭队,往青山坡去的那条路上往里拐~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题+期末答案尔雅答案

五帝时期相当于什么时期新时期晚期
大溪文化在哪里?长江流域
二重证据法是谁提出来的?王国维
屈家岭文化主要在今天的哪一个地区湖北
汉民族的最终形成是在:汉代
“统一化文明”是谁提出来的?李山
我国古代文化划分比较简单×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的一种形式。√
河姆渡文化位于今天河南境内×
影响文化的长期因素是自然环境。√
良渚文化在江浙一带。√
《老子》是战国时期的作品。×
中国近代气象学奠基者是谁竺可桢
“从岁差的观点到四方”是谁文章的内容?竺可桢
中国古代,春天是生产的季节√
中国古代测量时间的原理与美洲的玛雅文化测时间的原理是相同的。√“东作”一词在中国的意思是:农耕
《诗经》中自由相会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春
敬授民时是农耕文化的需求√
《玄功五历》出现于哪里?《管子》
《东君》的作者是谁?屈原
甲骨文中四方的概念已经形成√
在《尧典》中就出现中国历法的影子√
闰月是几年一闰4
古史辩派的思想是要反封建的。√
2003年考古发现的遗址是:陶寺遗址
玉猪龙在谁的墓里发现过颛顼
上古时期族群的凝聚依靠的是:C、自身文明的吸附
玉猪龙属于哪一种文化?红山文化
弗雷泽是哪个国家的英国
哪个民族的历法和《管子》中的历法相像彝族CA711C在孔子看来人文就是人身上闪现出来的光彩。我的答案:10D我的答案:DAD3.3D我的答案:我的答案:C我的答案:AD我的答案

龙山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遗迹哪一个位于我国北方

这道题目考察的知识点还是挺多的,首先得搞清楚,我国以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南北分界线,秦淮以北为北方,秦淮以南为南方,黄河在秦淮之北,长江在秦淮之南。其次,得知道大溪文化是长江中游,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显然,这两个是属我国南方的。接着,屈家岭文化是湖北,湖北虽大部在长江以北但还在秦岭淮河以南,所以还是南方。最后,只剩下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是黄河中下游,显然,黄河嘛,北方地区喽。所以答案只能是龙山文化